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差別的經濟指標進行分析,發現90年代以來各主要經濟指標泰爾指數的區域分化逐漸下降,但近些年有區域分化擴大的跡象。分兩種情況:第一種,總的泰爾指數反彈和東、中、西部地區差距拉大的指標: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種,總的泰爾指數在下降,但具體區域的泰爾指數近年出現反彈,區域差距擴大:居民消費水平、人力資本和勞動生產率。從各指標的泰爾指數層面來看,還是或多或少的出現區域分化加劇的情況,而尤以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化為甚。而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兩指標被認為是反映區域差距的最好指標,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包含轉移支付部分,其區域差距已經被人為縮小,為了各地區真實的區域差別情況,還是以人均GDP可能更為合適。

分析了人均GDP是否具備收斂或者趨同效應,分析周期不是太長時,研究周期在1990—2016年時只有東部地區人均GDP具備β-收斂,全國、中部和西部地區不具備β-收斂。當把周期延長,研究周期在1978—2016年時全國、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具備β-收斂,只有西部地區不具備β-收斂。全國30個省份是不是具備區域β-收斂和分析的周期長短有關。只要分析的時間足夠長,區域分化都將具備β-收斂,并進而到區域整體經濟收斂,而經濟增長是解決區域差距的根本途徑。

對經濟增長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是人力資本、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市場化程度、醫療條件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占財政支出比重、規模效率對人均GDP的趨同具有正向作用,對外開放程度對人均GDP的趨同具有異化作用,其原因一方面是產品輸入和產品輸出的不對等;另一方面可能是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巨大反差造成的。

當考慮發展前景相關因素時,除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占財政支出比重不顯著外其他因素發揮相似的作用,而發展前景、經濟增長、增長可持續性、人民生活等幾項指標均同時對人均GDP的趨同有正向作用,只有政府效率一項對人均GDP具有異化作用,其原因有二:一是政府支出或者轉移支付方面不是特別合適,導致某些地區要素扭曲,最終影響到經濟增長;二是東部和中西部的政府效率方面的較大差距。

分析了經濟增長影響因素趨勢向上和下行兩種情況導致的區域分化,并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二)政策建議

通過區域經濟收斂和影響因素的分析,力圖破解區域差別過大和地區分化加劇的難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穩定增長和挖掘新的增長動力的內在機制。

1. 提高勞動生產率增長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結構性減速”階段:(1)人口因素的變化會降低經濟增速;(2)勞動參與率進一步下降;(3)產業結構的服務化:如果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不能得到提高,整體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也會降低;(4)城市化率超過57%后投資率下降、投資效率降低,同時資本存量增長減速同樣會降低經濟增速;(5)隨著經濟增長和勞動力供給的放緩,要素分配會更趨向于勞動要素,將會引致勞動要素分配份額上升,這也即意味著潛在增長率的繼續下降。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是最為有效的緩和經濟增速下降過快的措施。

2.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中國TFP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以前的接近30%,下降到現在的16%左右,TFP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了約50%。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要保持在6%以上,TFP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必須超過30%。經濟增長的要素資本和勞動部分的正向作用已經不是太明顯,大力促進技術進步和TFP增長,加強技術創新才是經濟持續發展穩定的關鍵。

3. 注重人力資本對增長的促進作用

注重人力資本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勞動力因素在增長較低階段對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由于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過大,并且勞動力增長和勞動參與率均出現拐點,各個省份應更多注重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形成人力資本和知識拉動型增長模式,實現增長動力機制轉換。

4. 提高資本效率

中國經濟增長中的重復建設和低效率的核心是由于政府主導的低價工業化模式(張平、劉霞輝,2007)所誘致的企業低效率的風險累積。在有利的開放環境下,累積風險通常為高增長所吸收,但是由廉價勞動力和資本等自然資源價格扭曲支撐的高投資不可能持續太長時間。中國經濟要完成從高速度增長向高效率增長的過度,建立低效的企業市場出清機制將是必由之路。低效的企業市場清算機制是重要環節之一,是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產業組織結構的深度調整也意味著制造業部門擺脫高投資驅動、低成本國際競爭的模式,讓制造業增長方式逐步轉型到高效率競爭路徑上,獲得經濟持續增長的根基,這其中的關鍵一環就是要提高資本效率。

5. 良好的制度環境能產生顯著的增長動力

地方政府努力水平雖然在短期能顯示出對增長的促進作用,但在長期卻對增長動力造成損害。因此改善政府治理,抑制政府腐敗,使地方政府績效目標向追求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為中國各省在當前連續減緩時期挖掘新的增長動力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6. 構建經濟帶,區域協調發展

解決區域差距過大的問題除了上面的措施之外,更需要構建經濟帶,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第一,首要突破的障礙即政府主導型運行模式,構建“經濟帶”必須建立在市場主導基礎上。第二,促進要素的自由充分流動,即人、財、物的自由充分流動,具體障礙有:戶籍制度對人員流動阻滯、金融制度對民間信貸融資的壁壘以及各自為陣的區域政策對物流暢通的空間壁壘。第三,建立地方政府間新型合作機制,克服多年來“諸侯經濟”區域政策下的利益本地化,使之有效融入“大區域”發展規劃。第四,要形成區域發展的新評價與激勵機制,弱化“唯GDP”論的經濟增長評價標準,并強化生態環保指標和社會公平指標,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與績效。第五,各級區域要成立區域政府官員綜合協調委員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以落實政府間新型合作機制,并共同制定其區域發展規劃與產業布局規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保康县| 仁怀市| 磴口县| 阿坝| 花莲县| 靖西县| 南川市| 松溪县| 岳普湖县| 边坝县| 华阴市| 蒙城县| 宜黄县| 门头沟区| 云林县| 全椒县| 乌鲁木齐县| 车致| 大英县| 竹山县| 交口县| 肃南| 民丰县| 喜德县| 贵南县| 修文县| 临沭县| 大化| 平乡县| 辽宁省| 汉寿县| 含山县| 清丰县| 台东市| 勐海县| 龙江县| 垦利县| 当雄县| 昆山市| 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