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2017)
- 張平 張連城 劉樹成
- 4307字
- 2020-04-07 10:37:22
二、中國區域發展現狀
衡量區域間差距的統計指標有很多,如基尼系數、泰爾指數、有權重或無權重的變異系數等。已有學者利用這些指標進行分析(林毅夫、李周,1998;蔡昉、都陽,2000;章奇,2001;沈坤榮、馬俊,2002),結果表明不同的指標的效果差別不大。泰爾指數可以度量不同區域間和區域內部的不平衡狀態,故用泰爾指數來度量區域分化情況。泰爾指數(Theil Index)是衡量個人之間或地區間收入差距或者不平等程度的指標。其最大優點是,它可以衡量分組內部差距和不同組別之間的差距對總的差距的貢獻。泰爾熵指數和基尼系數互補。基尼系數(GINI)對中等收入水平的變化非常敏感,而泰爾指數對上層的收入水平的變化很敏感。泰爾指數推導過程見附錄1。這里區分兩個概念:區域內分化、區域間分化。T1是區域間泰爾指數,T2是區域內泰爾指數。
人均GDP是反映區域發展狀況較常用的指標,它能夠綜合反映地區經濟增長水平。劉夏明等(2004)認為,人均GDP看起來是驗證地區間收入差距演變趨勢的較好指標,但不是生活水準的最好指標。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與人均GDP關系密切,由于存在著地區間要素轉移、轉移支付、投資率的差異等情況,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平與人均GDP之間并不完全一致,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可能更能直接反映居民的收入狀況,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也都是反映地區差距的重要指標。我們運用泰爾指數對多種指標進行分析,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水平、人力資本和勞動生產率等。為了說明區域間和區域內分化情況,本文運用泰爾指數公式對30個省份這幾項指標按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泰爾指數進行測算,所用指標都是以各省區市的1990年為基期的不變價格。其中人力資本通過各層次受教育人口的不同支出即教育成本法來衡量,具體計算附錄2。勞動生產率及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即以1990年為基期的GDP不變價格除以全部勞動力的數量。人均GDP即以1990年為基期的GDP不變價格除以總人口數。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是利用GDP價格指數平減為以1990年為基期的不變價格。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的發展現狀。
由此我們得到了全國1990—2016年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水平、人力資本和勞動生產率的泰爾指數,見圖1。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各指標的泰爾指數的大致排列順序為T勞動生產率>T人均GDP>T居民消費水平>T人均可支配收入。而T人力資本從1990年的最高圍繞T人均GDP和T居民消費水平波動,到2016年T人力資本則位于T人均GDP和T居民消費水平之間。

圖1 各個指標的泰爾指數
注:其中T表示泰爾指數。T人均GDP表示人均GDP的泰爾指數,其他類似。
從1990年到2016年,T勞動生產率、T人均GDP、T人力資本、T居民消費水平和T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呈下降趨勢,其中T人均GDP和T人均可支配收入則在2015年開始有抬頭的趨勢,即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兩者出現區域分化的趨勢。
為了了解各個指標的區域內和區域間及東、中、西部區域的泰爾指數走勢,下面將各指標的區域內、區域間和總的泰爾指數,以及東、中、西部的泰爾指數進行分析。
(一)30個省區市人均GDP泰爾指數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區域間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1呈S形狀,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上升。從1990年到2000年,區域間的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1從1990年的0.0288擴大到2000年的0.0418,差距有所擴大。2000年后區域間的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1有所減小,從2000年的0.0418下降到2014年的0.0158,此后又反彈到2016年的0.016,區域差距有所擴大。
區域內人均GDP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近年略有反彈。從1990年到2015年,區域內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2從1990年的0.1388下降到2015年的0.0826,差距持續縮小。但2015年后區域內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2有所擴大,從2015年的0.0826擴大到2016年的0.0833。
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基本持續下降,后略有反彈。從1990年到2015年,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從1990年的0.1676下降到2015年的0.0986,差距持續縮小。但2015年后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有所擴大,從2015年的0.0986擴大到2016年的0.0993。
人均GDP的區域間泰爾指數T1、區域內泰爾指數T2和泰爾指數T總的趨勢是逐漸變小,但近年均出現區域分化趨勢。區域內的泰爾指數T2大于區域間的泰爾指數T1,區域內部的不平等遠大于區域間的不平等。見圖2。

圖2 人均GDP的泰爾指數
注:其中T1是區域間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2是區域內人均GDP的泰爾指數,T是T1和T2之和,是人均GDP的泰爾指數。
而東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近年略有反彈。從1990年到2014年,東部人均GDP的泰爾指數從1990年的0.2191下降到2014年的0.1132,差距持續縮小。但2014年后東部人均GDP的泰爾指數有所增大,從2014年的0.1132提高到2016年的0.1155。
中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從1990年到2016年,中部人均GDP的泰爾指數從1990年的0.0676下降到2016年的0.0418,差距持續縮小。
西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近年略有反彈。從1990年到2015年,西部人均GDP的泰爾指數從1990年的0.1176下降到2015年的0.0818,差距持續縮小。但2015年后西部人均GDP的泰爾指數略有變大,從2015年的0.0818擴大為2016年的0.083。
除了中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外,東部和西部地區的人均GDP的泰爾指數近年開始出現反彈,說明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區域分化開始加劇。
東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大于西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大于中部地區的人均GDP的泰爾指數。說明東部地區人均GDP的區域差距大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又大于中部地區。見圖3。

圖3 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
注:其中Te、Tm和Tw分別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
從1990年到2013年,東部與中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的差距從1990年的223.9%下降到2013年的144.14%,差距持續縮小。但2013年后東部與中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的差距迅速拉大,從2013年的144.14%迅速拉升到2016年的176.19%。
從1991年到2009年,西部與中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的差距從1991年的69.79%擴大到2009年的91.6%,差距有所擴大。2009年后西部與中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的差距有所減小,從2009年的91.6%下降到2013年的77.29%。此后差距又上升到2016年的95.87%。
從1990年到2008年,東部與西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的差距從1990年的86.32%下降到2008年的34.97%,差距持續縮小。但2008年后東部與西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的差距有所擴大,從2008年的34.97%擴大到2016年的41.01%。
總體來看,東部、中部和西部區域之間的差距在2013年前逐漸縮小,2013年后東部、中部和西部之間的差距開始拉大,區域分化較為顯著。見圖4。

圖4 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均GDP的泰爾指數差距
注:E/M、W/M和E/W分別是東部與中部、西部與中部、東部與西部的泰爾指數的差距,用百分比來表示。
區域間泰爾指數T1、東部、中部、西部對總的泰爾指數的貢獻率總體是東部大于西部,西部又大于中部,區域間泰爾指數T1在1992年至2008年大于西部地區的貢獻率,其他年份小于西部地區貢獻率,但大于中部地區泰爾指數的貢獻率。見圖5。

圖5 T1、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對人均GDP的泰爾指數的貢獻率
(二)30個省區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泰爾指數

圖6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
注:其中T1是區域間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2是區域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是T1和T2之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
區域間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1基本保持水平狀,先上升后下降。從1990年到1995年,區域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1從1990年的0.0149擴大到1995年的0.0207,差距有所擴大。1995年后區域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1有所減小,從1995年的0.0207下降到2016年的0.0099。
區域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近年略有反彈。從1992年到2014年,區域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2從1992年的0.1155下降到2014年的0.0719,差距持續縮小。但2014年后區域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2有所擴大,從2014年的0.0719擴大到2016年的0.0729。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基本持續下降,后略有反彈。從1992年到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從1992年的0.1333下降到2014年的0.0828,差距持續縮小。但2014年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T略有擴大,從2014年的0.08276變為2016年的0.08282。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區域間泰爾指數T1、區域內泰爾指數T2和泰爾指數T總的趨勢是逐漸變小,但近年均出現區域分化趨勢。區域內的泰爾指數T2大于區域間的泰爾指數T1,區域內部的不平等遠大于區域間的不平等。見圖6。
東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近年略有反彈。從1993年到2014年,東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從1993年的0.1765下降到2014年的0.1126,差距持續縮小。但2014年后東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有所增大,從2014年的0.1126提高到2016年的0.1138。
中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從1991年到2016年,中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從1991年的0.0571下降到2016年的0.0344,差距持續縮小。
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近年略有反彈。從1992年到2012年,西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從1992年的0.1106下降到2012年的0.0492,差距持續縮小。但2012年后西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有所拉大,從2012年的0.0492提升到2016年的0.055。
除了中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持續下降外,東部和西部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近年開始出現反彈,說明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區域開始有所分化。
東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大于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大于中部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說明東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區域差距大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又大于中部地區。見圖7。

圖7 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
注:其中Te、Tm和Tw分別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
從1991年到2000年,東部與中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的差距從1991年的200.73%上升到2000年的263.08%,差距擴大。但2000年后東部與中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的差距縮小,從2000年的263.08%下降到2013年的198.12%。此后又有所反彈,2016年差距反彈到230.75%。
從1990年到2011年,西部與中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的差距從1990年的103.99%下降到2011年的30.13%,差距持續縮小。但2011年后西部與中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的差距有所擴大,從2011年的30.13%擴大到2016年的59.73%。
從1990年到2011年,東部與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的差距從1990年的56.4%上升到2011年的141.85%,差距持續擴大。但2011年后東部與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的差距有所縮小,從2011年的141.85%縮小到2016年的107.07%。
總體來看,東部、西部和中部地區的區域之間的差距在2011年前逐漸縮小,2011年后東部、西部和中部地區之間的差距開始拉大,區域分化較為顯著。見圖8。

圖8 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差距
注:E/M、W/M和E/W分別是東部與中部、西部與中部、東部與西部的泰爾指數的差距,用百分比來表示。
區域間泰爾指數T1、東部、中部、西部對總的泰爾指數的貢獻率總體是東部大于西部,西部又大于中部,區域間泰爾指數T1在1993年至2013年大于中部地區的貢獻率,其他年份小于中部地區貢獻率,區域間泰爾指數T1僅在2006年至2012年間大于西部泰爾指數的貢獻,其他年份則低于西部地區泰爾指數的貢獻,見圖9。

圖9 T1、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泰爾指數的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