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2017)
- 張平 張連城 劉樹成
- 2744字
- 2020-04-07 10:37:2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成功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但區域差距始終存在,隨著經濟出現結構性減速,近年來區域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區域分化加劇有可能抑制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改革開放前,區域差別并不顯著,這一點大家基本比較認同,但改革開放后的觀點則有所分歧。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區域差距逐漸變大(Tsui K Y,1991;魏后凱,1996;林毅夫、李周,1998;等)。Tsui K Y(1991)認為中國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在1952—1970年變化不明顯,而在1970—1985年則擴大;魏后凱(1996)用加權變異系數的人均居民收入分析1985—1995年各省份后認為,區域差距呈擴大趨勢;林毅夫、李周(1998)認為改革以來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僅繼續存在,而且呈現擴大的趨勢。許召元、李善同(2006)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區域差距經歷了先縮小后變大的過程,2000—2004年中國的區域差距繼續擴大,而擴張速度則明顯慢于上世紀90年代,2004年區域差距又出現縮小的跡象
也有學者認為19世紀80年代省級區域之間的發展比較平衡(World Bank,1997;章奇,2001;賈俊雪、郭慶旺,2007)。World Bank(1997)認為1990年以前中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呈縮小趨勢,1990年以后則呈擴大趨勢。章奇(2001)認為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各個省之間的發展是比較平衡的,而到了90年代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擴大的差距才比較明顯。賈俊雪、郭慶旺(2007)認為全國基于基尼系數的人均GDP水平差異主要源于地區間差異,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區域差異一直在放大,但在2001年以后區域異化速度減緩,到2003年出現了逆轉的跡象。張自然、陸明濤(2013)認為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存在著顯著的區域不平衡,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存在著顯著的不同。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省級區域之間存在差距,但存在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趨同俱樂部(Chen & Fleisher,1996;Jian,Sachs & Warnar,1996;Raiser,1998;Yao & Weeks,2000;蔡昉、都陽,2000;Fujita & Hu,2001;沈坤榮、馬俊,2002;潘文卿,2010),有學者還預測了俱樂部趨同的速度(林毅夫、劉培林,2003;覃成林,2004;董先安,2004;徐現祥、李郇,2004;許召元、李善同,2006)。Tomkins(2004)認為區域經濟增長俱樂部趨同現象將成為研究熱點。Chen和Fleisher(1996)使用Solow模型分析了1952年至1993年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趨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在改革開放前出現差異化趨勢,1978—1993年出現趨同,其中絕對收斂速度為0.9%,條件收斂速度為5.7%。Jian、Sachs & Warnar(1996)研究了1952—199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區域收斂性后,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在1952—1965年經歷了微弱的區域趨同,1965—1978年區域間則出現異化現象,改革開放后又出現明顯的趨同現象。Raiser(1998)分析了1978—1992年間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收斂性,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在改革開放后區域趨同,收斂速度為0.8%至4.2%。Yao & Weeks(2000)分析了1953—1997年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趨同問題,認為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發生了條件趨同,其中,改革開放前收斂速度為0.414%,改革開放后收斂速度為2.23%。蔡昉、都陽(2000)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一個區域差距,沒有普遍的趨同現象,但形成了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三個趨同俱樂部。Fujita & Hu(2001)研究了1985—199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區域趨同情況,認為1885—1994年間中國沿海地區與內地之間的經濟增長的異化不斷增強,而在沿海地區內部則存在趨同現象。沈坤榮、馬?。?002)認為中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形成了趨同俱樂部。潘文卿(2010)認為1990年之前在全國范圍內存在顯著的β絕對收斂特征,并收斂于東部與中、西部兩大收斂“俱樂部”,但1990年后全國范圍內不存在β絕對收斂,并且形成了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收斂“俱樂部”。林毅夫、劉培林(2003)認為1981—1999年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存在條件趨同,收斂速度為每年7%~15%。覃成林(2004)認為,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在1978—1990年表現為趨同,收斂速度大于2.2%,并認為“俱樂部”的收斂現象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內部的趨同。董先安(2004)基于1985年至2002年省份的數據分析表明,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有明顯的趨同條件,收斂速度為每年9.6%。徐現祥、李郇(2004)通過中國216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的收斂性研究后認為,中國城市的經濟增長存在著σ收斂和絕對β收斂。許召元、李善同(2006)利用1990—2004年的以不變價格人均GDP研究后認為我國的區域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條件趨同,趨同速度約為每年17.6%。彭國華(2005)認為全國和中、西部地區存在著條件趨同,其收斂速度為每年7.3%。東部存在俱樂部趨同,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不存在俱樂部趨同。覃成林、張偉麗(2009)認為在俱樂部收斂的研究中,除了區域分組的方法和俱樂部收斂檢驗的方法外,還需要選擇研究的起始點和時間段。
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存在區域收斂現象:馬栓友、于紅霞(2003)通過1981—1999年的數據分析后認為中國區域差距不但沒有趨同效應,而且還以每年1.2%至2.1%的速度發散。劉夏明等(2004)認為1980—2002年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內部不存在俱樂部收斂。王志剛(2004)認為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總體來說不存在條件收斂。
馬栓友(2003)只采用了1995—2000年的平均經濟增長數據,樣本量少(許召元、李善同,2006)。王志剛(2004)使用了較長時期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采用的是隨機效應模型(許召元、李善同,2006)。劉夏明等則使用的分區方式是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和一般按照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劃分方法暫時無法比較。
關于經濟發展是否趨同、趨同速度均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分析的經濟指標不同(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居民消費水平),或者用總量經濟指標;第二,經濟指標是名義值而不是統一為以基年為基期的不變價格,或者用CPI價格指數等替代相應指標的不變價格指數,或者用全國的指數來替代地區的指數等等問題;第三,分析的時期和時間的長短的不一致,導致結果也不一致;第四,樣本量少;第五,不同數據來源的差別;第六,存在著多種衡量區域差別的統計指標(包括基尼系數、泰爾指數、有權重或無權重的變異系數等);第七,分析或建模方法各不一樣。
不過,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區域逐漸趨同,區域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小。但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減速,由此可能再次出現區域分化的可能。在早幾年我們已經開始到中國的省級區域之間可能出現分化現象?!督洕{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3—2014》的副標題就是“TFP和勞動生產率沖擊與區域分化”,就提及區域可能出現分化,區域發展前景的副標題也為“區域增長與分化”。主要是2011年以來大部分省份經濟出現結構性減速,中國已經進入結構性減速階段。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下降和TFP增長對經濟的貢獻變小,由此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區域間的分化。近幾年對區域發展前景的研究中發現,區域分化可能越來越明顯。區域分化如果越來越厲害有可能影響經濟增長,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探討區域分化這個議題。2010年前后對1990年前的區域分化的議題有過較多的探討,這里主要探討1990年后的主要經濟指標區域分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