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食鹽經營市場化改革研究
- 王可山 劉永勝 郝玉柱
- 888字
- 2020-04-07 10:20:11
第三節 食鹽生產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現行定價體系造成食鹽生產企業利潤微薄,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市場和自主經營,一些鹽業公司壟斷了食鹽的加工分裝,食鹽生產者沒有自己的商標、品牌,極大地影響了食鹽生產者提高自身競爭力的積極性,從而也就沒有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品種鹽和進行設備更新改造的積極性。食鹽生產和經營企業的生存發展,取決于生產調撥計劃和批零差價,而非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
以品種鹽開發為例,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的品種鹽有14500多種,而且品種鹽的種類和數量還在逐步上升。發達國家品種鹽的研發已經歷了上百年的歷史,但其快速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日本、歐洲各國、韓國在品種鹽的開發方面比較超前,其中,日本是品種鹽最多的國家,多達2000多種,僅調味鹽就有240余種。我國品種鹽開發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生產品種鹽,目前為止也只有200多種,而我國食鹽市場品種單一,消費者缺乏選擇權。以北京為例,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品種鹽只有十幾種(見表2-2),而且多以批發企業為主導研發,但價高利大。以北京市小包裝食鹽中的110g天然海鹽為例,每噸達到了52727元,是普通食鹽價格的26倍,而這些品種鹽的開發主要是鹽業公司從鹽生產廠購入原鹽,再委托加工而成,所獲得的收入主要歸食鹽銷售企業。
表2-2 北京市小包裝食鹽零售價格表

數據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小包裝食鹽價格[EB/OL].[2014-08-15].http://www.bjpc.gov.cn/ywpd/wjgl/cx/sp/201208/t3884346.htm.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制鹽企業缺乏開發品種鹽的積極性。因為在現有鹽業體制下,普通小包裝食鹽只有專營公司的商標,沒有生產企業的商標。調查問卷顯示,多數生產企業認為“有屬于自己獨立的品牌非常重要”。由于難以擁有自己的品牌,生產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致使一些制鹽企業生產技術條件還停留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水平上,職工收入水平較低,產銷矛盾也不斷深化。
有專家認為,產銷矛盾的焦點是分裝業務權。食鹽分裝業務的利益空間較大,銷區分裝與生產企業集中分裝相比有明顯的不經濟表現,但鹽業公司依然堅守。近年來,盡管流通批發企業大量減少分裝業務,開始將分裝業務向生產企業集中,但方式上是采取委托加工,生產企業依然無法分享食鹽批發價的現實利益空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