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食鹽經營市場化改革研究
- 王可山 劉永勝 郝玉柱
- 1642字
- 2020-04-07 10:20:10
第二節 產銷分離的制度設計是產銷矛盾產生的根源
為了防止非碘鹽等假冒偽劣食鹽進入消費市場,在食鹽專賣體制下,不允許制鹽企業直接面對市場,制鹽企業生產的食鹽必須要通過與自己有購銷計劃的鹽業公司才能銷售食鹽,這就造成了工商利潤如何分配的問題,也使得負責運銷的鹽業公司處于買方壟斷的地位。食鹽的出廠價格一般為400~500元/噸,銷區批發價在1200元/噸左右,二級批發價在1500~1600元/噸,零售價格在2000元/噸。表面看,食鹽的出廠價格與零售價格差價較大是不爭的事實,但要冷靜客觀地分析食鹽的出廠價格與零售價格相差太大的問題。客觀地說,這里不能簡單地把零售價格與出廠價格的差額作為食鹽經銷企業的利潤。這里以2013年零售的基礎碘鹽價格構成為例進行分析,見表2-1。
表2-1 2013年某地區主流小包裝食鹽價格構成表

從表2-1可以看出,食鹽以400元/噸出廠價指的是50公斤大包裝食鹽,還需要經過分裝加上與鹽廠散鹽生產成本相當的小包裝袋后的小袋食鹽成品(分裝費用每噸達531.38元)。若以小包裝出廠計,出廠價相當于931.38元/噸,產區批發價相當于1131.38元/噸。除此之外,還包含三部分費用:
一是流通費用,特別是物流費用。我們知道,食鹽的物流成本在其銷售價格中所占比重較大。食鹽從鹽廠到鐵路車站,裝車;到銷區車站卸車、裝車,短途運進倉庫、卸車;從鹽庫裝車送到轉批點,再送到零售商店。經過這么多環節,運費和裝卸費一般達到150~200元。
二是對政企合一的企業來說還有鹽政執法費用。銷區的鹽政執法和碘缺乏危害的宣傳教育等費用巨大。目前全國從事鹽政執法的各類人員共有21011人,其中公務員編制728人,事業編制4906人,企業編制15377人。公務員及行政事業編制中,除目前已經實行政企分開的省部分有財政撥款外(如遼寧省鹽務局、西藏鹽務局、陜西省鹽務局部分等),其余均由鹽業公司自收自支。即使有行政事業編制,因不涉及財政供養,絕大多數編制并沒有明確到具體人,只是以文件形式列上編制名額而已。另外,已經實行政企分開的省份,除執法部門的正式人員工資等由財政承擔外,鹽業公司往往需要配備一定的人力物力予以工作協助,且執法經費基本由鹽業公司承擔(如北京市成立鹽政協查大隊配合北京商委工作,費用自擔;山西鹽務局與山西鹽業公司雖然機構分設,但并沒有財政撥款,靠專營政策收取管理費等自收自支)。據各省上報的數據,2013年,全國鹽業用于鹽政管理支出的費用達15.7億元,其中用于執法人員的工資福利等支出11.7億元,執法費用(辦案車輛、油費、辦案經費等)支出4億元。其費用折合到937.4萬噸左右的食鹽上(按2013年全國鹽業執法人員及銷量計算),每噸食鹽的執法費平均174元。
三是各環節的銷售費用。包括對老、少、邊地區的“抽肥補瘦”價格補貼政策和保持核定庫存政策,需要銷區鹽業公司增加政策性費用支出。從食鹽零售價格每噸平均3250元/噸的構成中可以看出,國家稅收264.75元(其中,增值稅232.75元,資源稅12元,城建、教育等各種附加20多元),占8.1%。
從碘鹽價格構成看,出廠環節的稅前利潤是60元/噸,占產區批發價格的12%;銷售環節的稅前利潤是1246.28元/噸,占批發價格的45%;零售環節的批零差價500元/噸(含稅收、流通費用及利潤),占零售價格的15%。食鹽批發環節的差價最大,其次是零售環節,考慮工業資金周轉率要慢于商業資金周轉率,因此,從資金利潤率角度看,食鹽生產企業利潤低,而銷售環節差價較大、毛利高。但由于大部分食鹽批發企業政企不分,還承擔著食鹽監管職能,在45%的購銷差價率中還包括各環節的銷售費用及稅收,而“所謂每噸食鹽賺千元的說法毫無根據”。某地方鹽業公司一位不愿公開身份的人士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審計署幾年前就對全國鹽行業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審計,結論是食鹽不存在暴利”(2)。如果深入分析產銷矛盾產生的根源,就是因為食鹽專營體系在制度設計時確立了食鹽定點生產和食鹽批發許可制度,形成了我國食鹽產銷分離的局面。由于產銷各自獨立,鹽業公司處于買方壟斷地位,生產企業不能直接到市場上銷售,直接面對消費者,產銷之間的利潤分配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產銷矛盾由此產生。并且,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了產銷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