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品安全評價及檢測技術
- 柳映青主編
- 1483字
- 2020-05-29 16:00:28
1.3 紡織品物理安全性評價
1.3.1 紡織品物理安全性問題概述
紡織品服裝物理安全性主要指標如下。
①尺寸穩定性。
②粘合襯部位剝離強度。
③起球。
④縫子紕裂或紗線滑移。
⑤斷裂、撕破或頂破、脹破強力。
⑥纖維含量。
⑦耐磨性。
⑧外觀縫制要求。
⑨燃燒性。大多數紡織品都具有易燃特性,而且現有的纖維材料都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能最大限度地接觸大氣中的氧,因此服裝等紡織品很容易給人們帶來燃燒傷害。因為織物的起燃時間越長就越有利于接觸者及時擺脫起燃物品對人體的傷害,并在火場中對人體有短暫的防護作用,可以為人類躲避燒傷和逃生爭取更多的時間。
1.3.2 涉及物理安全性的法規和標準
1.3.2.1 童裝小部件
《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CPSIA》:加強兒童用品的安全要求和安全管理。
ASTM F1816,EN 14682,BS 7907,16 CFR PART 1610,16 CFR PART 1615-1616,16 CFR PART 1500:51-53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在2012年表示,正計劃將現行自愿性的《束帶拉繩指南》和ASTM F1816修改為強制性標準。
中國已發布了三項相關國家童裝安全標準,并于2009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三項標準是:《兒童上衣拉帶安全規格》(GB/T 22702—2008)、《提高機械安全性的兒童服裝設計和生產實施規范》(GB/T 22704—2008)、《童裝繩索和拉帶安全要求》(GB/T 22705—2008)。
1.3.2.2 易燃性
在家庭火災中,紡織品燃燒占起火原因的63%,占燃燒材料的70%。最容易被點燃的是棉織物(90.6%),其次是家具填充物和床墊(6%)、裝飾織物(1.7%)及其他裝飾紡織品(1.7%)
燃燒性的檢測原理:一是織物的燃燒速率,即按規定的方法與火焰接觸一定的時間,然后移去火焰,測定面料繼續有焰燃燒的時間和無焰燃燒的時間,以及面料被損毀的程度;另一種是通過極限氧指數(LOI)法來進行評判,20%、26%~34%、35%。氧指數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燒,氧指數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燒,一般認為氧指數<22%屬于易燃材料,氧指數在22%~27%之間屬可燃材料,氧指數>27%屬難燃材料。
美國早在1953年就通過了《易燃織物法案》(FFA),在1954年和1967年又先后對其進行了修訂,由美國國會頒布,并由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強制執行,該法案主要包含了服裝和室內裝飾用紡織品的燃燒性技術規范,禁止進口、生產和銷售具有高度易燃性的紡織品服裝。
美國CPSC制訂了以下一系列的紡織品燃燒性法規標準。
①《服用紡織品的可燃性標準》(16 CFR 1610)。
②《乙烯基塑料膜可燃性標準》(16 CFR 1611)。
③《兒童睡衣的可燃性標準:0~6號》(16 CFR 1615)。
④《兒童睡衣的可燃性標準:7~14號》(16 CFR 1616)。
⑤《地毯類產品表面可燃性能標準》(16 CFR 1630/1630)。
⑥《床墊的可燃性能標準》(16 CFR 1632)。
英國紡織品燃燒性標準主要代表是BS 5852,適用于家庭、酒店賓館、娛樂等場所的家具布、窗簾、裝飾布。
1.3.2.3 色牢度
染色牢度是指染色或者印花紡織品在染色、印花以后的加工過程中或在使用過程中,受各種外界因素的作用,能保持其原來的色澤的能力(或不褪色的能力)。色牢度不僅關系到紡織產品的質量好壞,也直接關系到人體的健康安全。色牢度低的紡織產品,染料或顏料很容易轉移到皮膚上,其中包含的有害有機化合物和重金屬離子等可以通過皮膚被人體吸收。輕者讓人感覺瘙癢,重者可以導致皮膚表面起紅斑丘疹等,甚至誘發癌癥。特別是嬰幼兒用品的唾液和汗漬色牢度指標尤其重要,嬰幼兒可通過唾液和汗漬吸收有色、有害的紡織品中的染料,會對嬰幼兒造成不利影響。
水漬、汗漬、耐磨和唾液四個色牢度指標與人體穿著或使用紡織品有直接關系。水漬、汗漬、耐磨色牢度執行全球統一的ISO方法,唾液色牢度為歐盟專門針對嬰幼兒的測試方法。
我國標準《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 18401)給出了A,B,C類紡織產品的色牢度指標,還有《色牢度試驗耐唾液色牢度》(GB/T 18886);德國制定了《有色玩具耐汗唾液測試》(DIN 53160)作為紡織品的耐唾液色牢度檢測方法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