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紡織品安全性能檢測技術需求和發展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對紡織品安全性能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究其原因,其一是市場對生態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安全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設置綠色壁壘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平均不到45天就有一個綠色壁壘的法規頒布;其二是市場對紡織品的生態性能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不僅反映在必須改變紡織品的傳統質量模式和增加生態性能的質量指標上,而且紡織品的價值和紡織品的貿易都必須把生態性能作為主要的評估指標和考察內容,從而把紡織品提高到必須具備生態性能質量的高度;其三是由于歐盟REACH法規已經生效,市場對紡織品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該法規規定了42項檢測方法,用來全面評估紡織化學品及其下游產品,包括紡織品和玩具等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涉及毒性、誘變、致癌、遺傳、神經、過敏和免疫)等各方面的影響,內容之多、要求之嚴、檢測量之大、費用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新因素和新特點在整個國際紡織品市場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少國家加緊對有害化學物質設立法規和法令。據不完全統計,迄今頒布的紡織品生態方面的法規已有37條,涉及的有害化學物質達20多類;此外,品牌紡織品銷售商和分銷商等對使用的化學品制訂了明確的限制條款,并列出了品種表;許多民間組織也用制定標簽的方式來規范紡織品的安全性和生態性。這樣,在紡織服裝的質量方面,很自然地形成了三個值得關注的重點,即所含有害化學物質狀況;安全性是否有問題;是否有生態標簽。世界紡織品市場上形成的這三個關注點,使得世界各國都對紡織品的安全性和生態性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

1.2.1 國內紡織品安全評價及檢測技術要求

為了保障紡織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對人體健康的安全性,同時有利于促進紡織品貿易的有序發展,限制國外不良紡織品進入我國市場,打破和規避發達國家紡織品技術壁壘,我國制定了紡織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提出了安全性的最基本技術要求。同時,考慮到生態紡織品是一個新興的概念,涉及材料學、物理學、化學、環境學、生理學和毒理學等多門學科領域,且目前國際市場上對生態紡織品尚無統一的標準,我國制定了國家推薦標準《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GB/T 18885—2009),它基本上參照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與檢測協會公布的《國際生態紡織品標準通用及特別技術條件》(Oeko-Tex Standard 100)的主要內容。

1.2.1.1 《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 18401)

它是我國紡織品安全性最基本技術要求的強制性國家標準。該標準在前言中闡述了依據、目的、范圍、與相關標準的關系、實施日期和過渡時間、附錄、歸口7個方面的內容。該標準的正文闡述了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產品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實施與監督和法律責任9項條款。其要點如下。

(1)適用范圍

①在我國境內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服用和裝飾用紡織產品,即包括內銷紡織產品和進口紡織產品。

②出口產品可依據合同的約定執行,不強制執行該標準。

③附錄A中所列紡織產品中大部分為產業用紡織品,不屬于該規范的范圍,供需雙方另有協議,或國家另有規定的情況除外。

(2)基本安全技術要求 為保證紡織產品對人體健康無害而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即除了部分與染化料的使用有關的基本安全技術要求之外,不涉及由于產品結構或物理性能方面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從嚴格意義上說,紡織產品滿足該規范的安全性要求,并不意味著廣義上對人體絕對安全。

(3)項目指標確定原則 項目指標確定原則為:①盡可能與國際接軌;②盡可能與現有國家標準中的指標相銜接;③可操作性強;④考慮我國現階段紡織業的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

(4)項目指標與國際上現行標準異同點

①相同點:甲醛含量指標、pH值指標、無異味、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

②不同點:色牢度指標、芳香胺的檢測限量、芳香胺的品種數、異味中不含香味。

(5)試驗方法與國際上現行方法的異同點 在5個監控項目共9個檢測項目的8個試驗方法中,甲醛含量、pH值、耐水色牢度、耐酸汗漬色牢度、耐堿汗漬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6個檢測項目的5個試驗方法,均采用現有的國家標準,它們均等效于對應的ISO標準。耐唾液色牢度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2個檢測項目的2個試驗方法,均采用現有的國家標準,前者在原理、技術條件和結果的評價方法等方面都與國外通行方法不同,其結果無可比性;后者與歐盟公布的測試方法標準相比,在技術條件和操作程序等方面有較大差異,會影響測定的結果;異味項目的試驗方法為主觀嗅覺評判法,無國家標準和ISO標準,在該標準中直接規定。

1.2.1.2 《進出口紡織品安全項目檢驗規范》(SN/T 1649—2012)

它是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的行業標準,已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實施,是對我國進出口紡織品的基本安全技術要求。它還給出了其它安全項目的限定指標和主要內容的指南。該標準有利于促進紡織品貿易的有序發展,它對打破和規避發達國家紡織品技術壁壘、限制國外不良紡織產品進入我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它也為紡織產品在新形勢下實施安全、衛生和反欺詐等項目檢驗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依據。

(1)依據

①《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 18401—2010)。

②《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GB/T 18885—2009)。

③部分紡織品輸入國家或地區(組織)涉及安全、衛生和反欺詐等項目的法律法規和標準。

(2)內容 該標準由前言、引言、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試驗報告及18個規范性附錄和1個資料性附錄共11個部分組成。附錄中列舉了有機錫化合物、含溴或含氯阻燃整理劑、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殺蟲劑和色牢度等13項部分國家或地區(組織)有關安全項目的技術法規和標準的限量要求;對于有害染料、殺蟲劑、PVC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類)、氯化苯和氯化甲苯及禁止使用的阻燃劑清單,則直接引用了《國際生態紡織品標準通用及特別技術條件》(Oeko-Tex Standard 100)的相關內容。

(3)進口紡織品服裝檢測項目和技術要求標準 進口紡織品按《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 18401)、《消費品使用說明紡織品服裝使用說明》(GB 5296.4)、《阻燃防護服》(GB 89655)、《阻燃機織物》(GB 17591)和《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GB 18383)等要求的范圍、檢驗項目和試驗方法實施檢驗。

1.2.2 國外紡織品安全評價及檢測技術要求

當今國外紡織品的安全性要求內容雖然很多,但各國的情況不盡相同,而且各國的法規和技術標準主要集中在生態安全性方面,各種生態紡織品認證體系對紡織品生態性和安全性的評估準則也不同。有的強調紡織品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夠對環境造成危害;有的強調紡織品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對環境和消費者造成危害;還有的對紡織品的再循環使用提出了要求等。除了認識范疇上的不同外,各認證體系在具體標準的規定方面和認證程序方面等也存在著差異。例如,有的沒有對紡織品生態性能評級做出規定;有的僅僅是對紡織品中某方面性能的信息進行反映等。為了便于消費者識別、購買和使用,通過生態標簽的方式,以表明紡織品的生態性和安全性要求在國際市場上是比較一致的。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市場上各種生態環境標簽體系的認可度、適用范圍以及影響力存在著差異,尚沒有一種生態標簽體系在世界范圍內占主導地位。為了能夠統一對生態產品的認識,為建立生態標簽提供指導,國際標準化組織曾把生態產品的概念歸為三種類型,與之對應,生態標簽也籠統地分為三種類別。

1.2.2.1 第一種類型

(1)特點

a.考察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即從原材料的提取到產品的生產、使用、運輸和廢棄。

b.自愿加入。

c.多產品種類。

d.第三方檢驗和現場審核。

(2)發展概況 由各發達國家政府制定和支持的各種生態標簽基本上都屬于這一類型,它們代表了當今生態標簽發展的主流,是各國政府制定生態環境法規和法令的參考。顯然,這種類型的生態標簽強調的是從整個生命周期內考察產品的生態性能,包括產品的原材料生產、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廢棄處理等過程。這種生態標簽適用于多種產品領域,甚至是服務領域,它使用LCA(生命周期評估)原則,對每一類別的產品制定生態標準,其評審原則采用第三方檢測和現場審核,由申請廠商自愿加入執行。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生態標簽有Eco-Label(歐盟生態標簽)、Nordic White Swan Label(北歐的白天鵝標簽)、The Blue Angel(德國的藍色天使標志)、Flower Label(歐盟的花型標簽)、ECP(加拿大的環境選擇保護標簽)、Eco-Mark(日本的生態標簽)等。這些生態標簽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在生態產品領域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科學的評審標準,因此往往被各國政府作為制定環保法規和法令的依據,下面以最具代表性的Eco-Label等標簽或法規為例介紹。

①Eco-Label是由歐盟執法委員會根據880/92法令建立的,并于1996年通過床單和T恤標準。該標簽完整的紡織品生態標準是根據1999年2月17日的1999/178/EC法令而建立的,這一標準包含了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紡織產品從纖維種植或生產、紡紗織造、前處理、印染、后整理、成衣制作乃至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此外,它還包括終端產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涉及禁用和限用的有害化學物質達20多類2000多個品種。Eco-Label由歐盟發布,各成員國將其作為本國政令,屬于政府行為,由于它涉及面廣、層次深、要求嚴,被紡織界認為是迄今最為嚴格的紡織品生態標準。

Eco-Label體系涉及紡織品服裝、油漆、棉紙、土壤改良產品、餐具清洗劑、床墊、鞋類、洗衣用品、復印紙、冰箱、洗碗機、燈泡、餐具手洗清潔劑、各種清潔用具、硬地板、個人桌式電腦、手提電腦、電視機、洗衣機19類產品。

該體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把各類產品中在生態保護領域的佼佼者挑選出來,給予肯定和鼓勵,從而逐漸推動歐盟各類產品的生產廠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態保護意識,使其主產過程和最終產品都能符合一定的生態標準。該標簽呈一朵小花的圖樣,因此也有人將通過該“生態標簽”的產品稱為貼花產品。

目前申請加貼該標簽純屬生產廠家的自愿行為,有的廠家希望借此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從而培育自己的市場,有的希望借此體現自己產品的優越性,還有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產品的知名度。經過十年的發展,“生態標簽”已經逐漸被歐盟消費者所認可,加貼“生態標簽”商品的受歡迎度也逐漸增高。由于該標簽在紡織品服裝領域發展得比較早,并且歐盟通過生態服裝展等活動在該領域的宣傳工作也做得比較到位,因此目前“生態標簽”在紡織服裝領域的發展也最好。據統計,目前獲得該標簽的各類歐盟企業一共只有103家。其中紡織服裝類最多,有37家,占1/3強。在紡織服裝類企業中又以來自丹麥和法國的居多。

獲得“生態標簽”的歐盟企業數量較少的原因是該標簽的申請標準非常嚴格,其中在紡織品服裝領域的申請標準可以簡單歸納為如下幾點。

a.關于紡織品原料的標準。主要是把原料分成腈綸、棉花、亞麻、羊毛、賽璐珞、聚酯纖維等不同類別,分別制定所含有害物質的限量標準。例如對腈綸中的丙烯腈含量、棉花中的氯丹、DDT等殺蟲劑和聚酯中銻的含量限制等。

b.關于紡織品生產過程及產品本身的標準。如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添加劑至少90%以上必須是可生物降解的;運輸貯藏過程中不得使用氯酚和有機錫化合物等;去色過程不得使用重金屬鹽類和甲醛;對染料中銀、硒、砷、鋇、鎘、鈷、鉻、銅、鐵、汞、錳、鎳、鉛、銻、鋅和錫等離子雜質的含量限制,對鉻媒染劑染料的禁用,對偶氮類染料的限制使用,對產品甲醇含量的限制,對廢水處理的要求,對防火防縮材料有害物質含量的限制和襯料的要求等。

c.關于產品耐用性的標準。主要是關于產品洗滌或干燥后尺寸變化的標準和產品在各種情況下褪色的標準。目前,最新的紡織品“生態標簽”申請標準的詳細情況包含在今年5月18日歐委會剛剛頒布的第2002/371/EC號決議中。

②REACH法規。2007年6月1日,歷時8年的歐盟《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的法規》(REACH法規)正式生效。限制REACH法規中重要的安全防護網絡,通過限制物質的生產、使用或投放市場,來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任何含有受限制物質且不符合REACH法規限制要求的紡織品服裝都將不得進入歐盟市場。因此,相關企業及業界應了解REACH中的限制程序,時刻關注限制程序的動態,及REACH限制措施修改、更新的發展態勢,及時調整產品格局,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改變REACH應對策略,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提高企業競爭力,占據市場制高點。

REACH法規將市場上約3萬多種化學物質及諸多下游產品分別納入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4個管理監控系統。這4個監管體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對化學物質及下游產品的生產銷售鏈和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系統化監管。當物質的制造、使用或投放市場對人類健康或環境存在不可接受的風險,且REACH中的注冊、評估、授權措施或其他政策法規下的風險控制措施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或縮減風險,而需要在歐共體層面予以解決時,REACH法規將對這些危險物質、配制品和物品的制造、投放市場和使用進行限制,并根據風險情況及新的科技和發展情況而作相應的更新和修訂。因此,REACH法規下的限制措施將建立一個涵蓋整個共同體的安全網絡。限制涉及的物質及相關的限制條件列在REACH法規文本附件ⅩⅦ中。歐盟委員會在2009年6月1日前編輯出版了有關限制的詳細目錄。成員國在2013年6月1日前,可以保持執行現有限制措施及更加嚴格的與附件ⅩⅦ有關的限制措施。相關企業應嚴格遵守法規文本附件ⅩⅦ的規定,及時做出反應,選擇合理的替代物質,調整產品導向。

REACH法規的首要目標是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其目的還包括保持和提高歐盟化學工業的競爭力,追求社會可持續發展,并防止歐盟內部市場分裂,增加化學品信息的透明度,保持與國際接軌,促進非動物試驗,保持與歐盟在WTO項下的國際義務相一致等。從實質意義上講,REACH法規將促進化學工業的革新,使其生產更安全的產品,刺激競爭和增長,創建一個單一的、有條理的調控體系,使企業能夠更容易地生產新的化學品。由于人們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地獲得由REACH法規帶來的大量信息,全世界的化學品管理將得到改善,化學品發展方面的全球合作也將受到鼓勵。

REACH法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了化學品生產經營的安全風險關系,即把過去由政府承擔的化學品安全的責任轉嫁到生產經營者身上,要求生產商、進口商和化學品下游用戶都能確保規避化學品對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的風險。另一個重要特點是無數據無市場,即生產商和進口商必須嚴格遵照REACH法規對化學品及其相關下游產品進行注冊并取得相應授權,否則不能在歐盟成員國生產或在歐盟市場經銷,且實行“一個物質,一個注冊人”制度。

REACH法規的英文版文本共1152頁,約32萬字,包括16個部分和17個附件,其中既有法律條文,又有技術標準。在REACH法規實施過程中,大約3萬多種化學品和300萬~500萬種下游應用化學品的物品需要開展注冊、檢測、評估和市場準入工作。其中注冊、注冊和評估、注冊評估和許可的比例分別為80%、15%和5%。

長期以來,紡織工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在產品種類、出口創匯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初步估算,我國僅紡織工業受REACH法規的影響將達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由此將改變我國紡織工業在國際貿易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格局。中國為紡織品服裝和染化料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其相關產業的國際依存度相當高,REACH法規的實施將使中國的染化料助劑、紡織品服裝及其他相關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根據REACH法規,注冊與測試費用均由生產商或進口商承擔,每一產品的基本試驗費用約8.5萬歐元(不含長期環境影響的評估費用),每一新化學物質的評估費用預計57萬歐元。這些要求同樣適用于化學品的下游產品,包括紡織品服裝等。為滿足REACH法規對化學品安全數據表的要求,我國出口歐盟企業必須投入人力和物力進行收集、補充和完善現有產品的安全數據表,或者通過付費與其他注冊人共享數據。企業履行上述義務必將產生高昂的測試、注冊、評估等費用,并轉入成本,導致出口歐盟產品成本增加5%以上。另一方面,歐盟化學品出口商和生產商以此提高出口價格,使中國進口化學品平均價格普遍提高6%以上,從而導致我國紡織品服裝等相關下游產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競爭力削弱,制約其產業的發展。

一直以來,作為與紡織行業配套的上游染料行業,其生產、出口和消費已在全球名列前茅。據統計,2006年全國染化料產量約85萬噸,出口約39萬噸,生產品種約700個。我國每年對歐盟染化料出口13萬噸左右,約占出口總量的1/3,出口品種約200個。REACH法規的實施將在染化料生產和出口方面影響我國染料工業發展,并直接影響我國對歐洲出口創匯,使染料企業微薄利潤受到擠壓。

REACH法規的實施,將使我國70%出口歐盟的紡織品受到影響。據悉,根據REACH法規對下游產品的要求,使用染化料和助劑的紡織品生產企業也必須承擔使用安全風險評估的責任,由此,我國紡織品以低價取勝的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另外,我國出口的相當一部分中高檔紡織品被指定采用進口染化料,其中多數來自歐盟。

近年來,由于知識產權問題和取代禁用染料、顏料、中間體和助劑等法規的頒布,以及環境保護要求日益嚴格等因素,我國紡織行業及其上游染料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水平和創新速度不斷提高。REACH法規由于增加了對染料配方中化學成分的檢測和注冊費用,導致下游紡織品服裝價格上漲。同時REACH法規規定,1981年9月30日以后研發的化學品皆屬新物質,其評估費用高達57萬歐元,這將大大增加染料及紡織行業開發新產品的成本。

REACH法規將產生較強的輻射效應,導致國際貿易環境進一步惡化。如美國受歐盟的影響已在2003年啟動了立法提案,并針對2800種生產量大的化學品進行檢測;日本也在2003年5月28日宣布建立商品檢驗注冊制度。一直以來,美國、日本、歐洲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紡織品消費國家和地區,也是我國紡織品的主要出口地。2006年美國和日本市場在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排名中分別列為前二位。由于這些新法規如同“綠色壁壘”等其他技術貿易壁壘一樣,繼續呈迅速蔓延趨勢,勢必影響我國紡織品服裝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格局。

1.2.2.2 第二種類型

(1)特點

a.屬自我聲明的標簽,它們或是考察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或是考察產品某方面的生態性能。

b.不強調由第三方實驗室檢測或現場審核。

(2)發展概況 這種類型的生態標簽主要是一些民間組織機構、行業協會建立的,往往是考察產品的某方面生態性能,如產品的使用性能或產品的廢棄處理等,對制造產品使用的原材料、產品中的有害物質或產品的再循環使用等提出了評審的標準。其評審原則不強調由第三方實驗室檢測或現場審核,允許申請廠商自我聲明。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生態標簽有Oeko-Tex Standard 100、Milieukeur(荷蘭生態標志)、Toxproof Seal(德國生態紡織品標志)、Eco-Tex(德國的生態紡織品標簽)、Gut(德國的地毯生態標簽)、Bio-land、Demeter等。它們由于滿足了紡織品一定的生態要求,因此在市場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態標簽是Oeko-Tex Standard 100。

Oeko-Tex Standard 100第1版是由奧地利紡織研究院與德國海恩斯坦研究院于1992年2月7日正式公布的。1993年2月11日,他們在瑞士蘇黎世與瑞士紡織檢驗公司(TESTEX)正式簽署建立了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該組織是一個國際性民間組織,有13個國家的研究機構和實驗室簽署協議,并成為該協會的正式會員。該協會發布的生態紡織品標準是商業標準,不像Eco-Label具有法律效力。該標準在1995年、1997年分別發布了修訂版,1999年12月21日的2000年版和2002年2月9日的2002年版,將其正式定稿,每一年的新版本都會進行部分修訂。它針對經過整理的紡織品,主要是限制最終紡織產品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它關注的是紡織產品使用過程中的生態安全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對生態安全的理論和認識深度不如Eco-Label,但它的考慮比較切合目前社會技術與經濟基礎的發展實際,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特別是它也要求由第三方實驗室檢測和現場審核,因此比較受紡織企業歡迎。根據國際環保紡織協會(Oeko-Tex)中國官方代表TESTEX瑞士紡織檢定有限公司提供的信息,截至2013年11月,全球頒發的Oeko-Tex Standard 100環保紡織品認證證書數量已經達到了12555張,2012年全年頒發證書的數量是11806張。獲得證書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中國、德國、土耳其、印度、孟加拉以及意大利。

1.2.2.3 第三種類型

(1)特點

a.環境行為的聲明和報告是非選擇性的;

b.供應商無需進行申請。

(2)發展概況 這種類型的生態標簽是由一些買家,如IKEA、Tchibo、H&M、Esprit、Nike、Adidas、M&S、Carrefour等制訂的,用于對自己的供應商所提供產品的生態性能進行標識。供應商無需進行申請,只要產品經過指定實驗室的檢驗,滿足買家制定的生態產品標準即可。代表性的生態標簽有Clean Fashion、Comitextil等。這些生態標準的制訂,往往同產品售賣地的產品和生態環保法規、法令相一致,有時甚至更嚴格一些。例如,H&M公司所提出的針對紡織品的化學品限制條款中檢測項目有28個,涉及禁用和限用的有害化學物質達到21類350多個品種。除了上述三種類型生態標簽外,還有一部分標簽沒有被歸入,但大多數的生態標簽均已列入ISO對生態產品概念的分類中。由于ISO的分類標準并沒有給出各個產品領域內如何使用LCA分析,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如何對生態產生的危害等進行評定,也沒有給出各類生態產品的具體標準,因此它只能作為一個制訂生態標簽的方法參考。目前各種類型生態標簽體系對各類產品的評審標準依然有很大的差異,不同生態標簽制定的評審標準,只能反映某些組織機構的研究和認識。消費者對某些生態評審標準尚存有疑義,不少評審標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有待進一步證實。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生態標簽只能作為一種自愿執行的手段,而不可能被強制執行。

然而在各種類型生態標簽的評審標準中,對下列14種(類)有害化學物質的嚴格控制都是比較一致的,即:會分解產生24種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甲醛、氯化苯酚、溴代阻燃劑、有機錫化合物、過敏性分散染料、致癌性染料、鎳釋放量、氯化載體、殺蟲劑、殺菌劑、壬基酚、亞硝胺以及某些有機溶劑。今后,隨著對化學物質生態學、毒理學和毒性學研究的深入,在評審標準中取得一致看法的有害化學物質數會不斷增加。從目前市場來看,各國政府支持制定的生態標簽的認證,主要采取第三方實驗室檢測和現場評審,并接受消費者組織機構的監督等方法和措施,而且選擇的第三方應具有認定資質。這種類型生態標簽的知名度比較高,市場比較信任,影響力也比較大,不過要求高,可操作性的難度也大。相比之下,經過第三方實驗室檢驗和現場評審的第二種類型生態標簽,如Oeko-Tex Standard 100,由于滿足了紡織品的一定生態要求、可操作性較強等,同樣獲得了市場的支持,有較高的知名度,因此受到了紡織企業的歡迎。對自我聲明的標簽,各國消費者普遍缺乏信心。需要指出的是,包括Eco-Label和Oeko-Tex Standard 100在內的所有生態標簽,由于評估標準差異較大,都不能視為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它們中每一個的認可度、適用范圍和影響力都是有限的,不過它們的總和,卻對紡織品的生態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概念和要求,對全球紡織品的消費、生產和貿易的影響也將會越來越大。

1.2.3 國際貿易中的紡織品召回案例剖析

從歐盟2012年召回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種類上看,80%以上是童裝。從召回原因上看,主要集中在童裝上衣、帽子、腰部、膝蓋部分的抽繩長度超標和小部件容易脫落而引發的潛在危險。從對中國召回通報國的區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中東歐國家,占全部召回通報的九成。其中數量排名前3位的是匈牙利(225項,占40%)、保加利亞(200項,占35%)、塞浦路斯(22項,占4%)。對歐盟童裝出口召回一向數量較多,但這并不意味著產品質量存在問題,問題主要出在服裝企業對出口地安全要求標準不夠了解上。

最值得關注的是六價鉻的召回次數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這歸因于2012年以來丹麥對在歐盟范圍內限制六價鉻的推動和2014年3月歐盟《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使用)的規定》(REACH)附錄ⅩⅦ的修訂條款(EU)No 301/2014的發布。該條款明確了皮革和含皮革產品中的六價鉻限值為3mg/kg。因此,涉及六價鉻的召回案例突然由2012的零起上升至2013年的58起。在2014年前4個月,有關六價鉻的召回也已達到34起,且多數集中在使用皮革材質的鞋類產品中。揮發性有機物和偶氮染料近年召回次數在減少,但仍然是法律法規關注的重點。涉及多環芳烴(PAHs)的召回案例次數在逐年增多,2014年僅前四個月,召回次數已超過2013年的一半。根據2013年歐盟REACH附錄ⅩⅦ的修訂條款(EU)No 1272/2013,PAHs的限制范圍從最初的填充油或輪胎生產過程用油,擴展到可以被消費者皮膚接觸或吞食的塑料或橡膠制品(如兒童玩具),這也許會進一步在將來促成召回次數增多的趨勢。

2014年5月27日,美國消費品委員會CPSC和Empress Arts Ltd.聯合宣布對1款中國產兒童睡衣實施自愿性召回。原因為該產品不符合聯邦關于兒童服裝阻燃性的標準,可能會發生燒傷事故。此次被通報的產品材質為100%棉,衣服號碼為4號,衣服上印有花朵圖案,不同款式花朵的顏色不同。在該款衣服領子內部印有“Empress Arts”字樣的產品標簽。

2014年4月29日,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加拿大衛生部聯合宣布對中國和越南產兒童外套實施自愿性召回。此次被召回的產品涉及11款女童和男童的兒童/青年夾克和風帽衫。召回原因:衣服風帽或頸部區域帶有拉繩,存在導致兒童勒傷的危險。

我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屢遭通報召回的原因,權威人士將其歸納為四方面:部分出口服裝確實存在質量和安全性問題;產品質量合格,但進口國的檢測機構檢測的數據不準確;我國出口產品執行標準與國際標準不接軌;出口企業信息不對稱。

1.2.4 召回主要原因分析

①部分出口產品自身確實存在質量和安全性問題。

首先,國內部分企業質量意識淡薄。一些生產型企業由于不太了解紡織品服裝出口的現狀,缺乏質量觀念,沒有按照正常的要求進行生產管理和質量監控。其次,部分企業存有僥幸心理,為降低成本忽略生產環節。再次,產品安全設計問題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例如國內一些產品設計沒有嚴格遵守歐美對兒童服裝的繩帶作出的嚴格限定,直接導致了產品的召回。

②國內出口產品執行標準混亂,對產品的質量界定未獲得進口國認可。

目前國內紡織品服裝在標準檢測方面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行業的相關要求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或標準未獲得進口國認可。例如,一些紡織品服裝企業完全按照國內標準生產,但由于國內標準和進口國標準的差異,雙方對產品質量的界定不同,最終導致產品被召回。

③出口企業未及時關注進口國行業動態,信息未同步。

根據近幾年的召回數據顯示,歐美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召回數量依舊呈現上升的態勢。究其深層次原因,主要在于國內企業與進口國相關機構或組織未進行及時溝通,信息不暢,沒有關注到進口國的最新行業信息,尤其是一些最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國內紡織品服裝企業盲目按照設計方提供的設計進行生產,而對于進口方的貿易法規卻并不了解的現象不勝枚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安县| 商河县| 郧西县| 武乡县| 天气| 台中县| 汉川市| 武穴市| 延寿县| 上饶市| 乐清市| 奉新县| 大兴区| 碌曲县| 湖南省| 武宁县| 扎兰屯市| 镇宁| 仁寿县| 湖口县| 平阴县| 贡嘎县| 霍州市| 郑州市| 岳普湖县| 宜城市| 化隆| 绥宁县| 白银市| 连平县| 同仁县| 定州市| 奉化市| 泰安市| 常德市| 巴林右旗| 图们市| 涟源市| 邢台县| 巍山|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