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緒論

1.1 背景和意義

1.1.1 選題背景

全球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是生物圈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載體,更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前進的物質基礎與保障。因此,人們普遍認為沒有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世間萬物包括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都將面臨嚴峻挑戰。以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多年時間里,以煤和石油為代表的化石燃料成為人類經濟社會賴以發展的主要能源,在迅猛推動人類大工業和電氣化社會進程的同時,其排放物也在逐步污染和蠶食脆弱的生態環境系統。20世紀5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化學工業加劇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其破壞威力遠大于煤和石油的排放物,破壞范圍甚至擴大到了從土壤、河流到海洋和大氣的全球自然生態環境系統。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阻礙了各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對人類自身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20世紀中后期集中爆發的全球十大污染事件就是生態環境為人類敲響的警鐘,警告人類全球生態環境系統已經到了極度危險的污染程度,留給人類的選項只有一個:在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博弈中,人類要順應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關系,積極調整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堅定不移地走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顯然,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環境保護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關鍵和基礎,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化與創新,直接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努力推動環保產業化和市場化,將有效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產業支撐和物質基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作為我國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的環保產業近些年取得了較快發展。國家環保部2014年發布的《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狀況公報》顯示,2011年全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23820余家、從業人員319.5萬人、年營業收入30752.5億元、年營業利潤2777.2億元、年出口合同額333.8億美元。與2004年相比,2011年全國環保產業的從業單位增加了104.9%,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8%;從業人數增加了100.3%,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4%;營業收入增加了572.6%,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1.3%;營業利潤增加了605.1%,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2.2%。

盡管國家逐年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扶持力度和投資強度,我國環保產業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生態環境質量較以前有所改善,但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嚴重,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根據國家環保部2015年發布的《201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在全國已經開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的161個城市中,空氣質量超標高達145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僅有16個;全國470個開展降水監測的城市中,酸雨城市占比高達29.8%,酸雨頻率平均為17.4%;全國423條主要河流和62座重點湖泊(水庫)的968個國控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是63.1%、27.7%和9.2%;全國4896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好水質以上的監測點比例占38.5%,較差水質和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分別為45.4%和16.1%。

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效果和環境質量改善效果較差的主要原因是環保產業發展存在問題,諸如:產業結構不合理、空間分布不均勻、市場化程度和公眾參與程度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防治污染效果不好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結構不健全、機制運作不科學。現階段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是計劃經濟時代環境事業發展機制的演變和延伸,這種發展機制的特點是單一依靠政府。盡管這種發展機制在計劃經濟時代有力地促進了環境事業部門的成長和發展,但并不適應今天的市場經濟環境。因此,如何科學地構建環保產業發展機制,合理設計發展機制各構成要素及其作用關系,使之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進一步推動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是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也必然是理論研究者的一個重要課題。基于此,筆者把如何構建和完善中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作為本書的主要研究方向。

1.1.2 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①梳理和總結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環境保護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環境保護思想闡述并不是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角度提出的,而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資本主義制度批判基礎之上的,即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人類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毀滅性災難。限于時代局限,他們的環境保護思想并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環境保護理論,也沒有運用產業發展機制概念,更沒有涉及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的具體形式。同時,筆者在研究中發現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環境保護思想散見于他們的著作中,并不集中系統。本書梳理和提煉了他們主要的環境保護思想,分析和總結了這些思想對于當前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意義。

②豐富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的內涵 在環境保護理論上,中外學者在不同時期均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和主張,很多理論研究甚至跨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研究環境的同時,也迸發出無限的經濟學光芒。但具體在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動力和機制方面的研究尚處在探索和經驗積累階段,且發展機制研究呈現單一化和碎片化,亟待進一步推進和完善。本研究是在已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環境保護思想的指導下,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生態環境保護思想的引領下,廣泛吸收中外學者關于發展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要求和環保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借鑒發達國家環保產業在發展機制運作方面的成功經驗,提出多維立體發展機制的理論設想和路徑選擇,構建新的環保產業發展機制。

③重構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運作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 國內外很多學者對經濟發展評價方法進行了諸多研究,其中關于低碳經濟指標體系、低碳城市指標體系、環保產業調查指標體系等方面的研究開展的比較多,指標設置各有千秋,指標范圍涵蓋較廣。但具體到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運作效果的評價較為罕見,類似的研究也往往缺少全面和最新的調查數據作為定量分析的數據支撐,從而導致評價結果有失偏頗,無法推論出針對性和操作性均較強的對策建議和路徑選擇。本書在對比研究國內外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運作狀況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日益惡化的環境污染現狀和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分析近年來環保產業調查數據,重建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運作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運作效果評價模型,以期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的選擇和完善提供科學的定量分析依據。

④為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環保產業發展政策提供理論引導和支持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存在許多發展機制方面的問題,如政府規制力度不夠、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投融資機制不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運作不好等,導致相關部門在制定環保產業發展政策時往往以偏概全,顧此失彼,缺乏足夠的理論分析,很少針對諸多影響產業發展的機制問題提出系統而有效的解決辦法。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環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難以真正改善。因此,本書重點圍繞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理論思路和實踐方法,為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制定環保產業發展政策提供理論引導和政策建議。

(2)實踐意義

①有利于培育和發展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新興產業,調整和優化國民經濟結構 國務院于2010年頒布實施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該決定中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七大領域之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確立,將環保產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環保產業正逐步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和增長最快的產業,將有效帶動與之密切關聯的金融服務、技術研發、環保服務和環保市場的全面發展,決定了環保產業是突破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產業。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伴隨著“美麗中國”“綠色發展”“APEC藍”等概念的相繼涌現,國家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的投入和發展。可以說,加快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方面的基礎性研究是抑制環境惡化趨勢、培育新興產業和戰略產業的迫切要求。環保產業的健康和快速發展不僅可以為緊迫的環境保護形勢提供重要裝備和技術保障,還將對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②有利于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和加強執法監督力度,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精神 研究發現,我國環保產業處于產業發展期,這一階段的產業發展驅動力的典型特征是:公眾的環境意識比較淡薄,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強,污染企業環境治理支付能力較弱,環保產業發展主要依靠法律法規的強制約束。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中央政府每年也會向地方政府下達環境保護約束性指標,但執行效果差強人意,沒有有效遏制環境污染勢頭。究其原因不排除地方政府更加迷戀經濟指標的粗放式增長而疏于環境保護,更主要的還是受限于現有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的“軟弱”。長期以來,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的執法手段和處罰力度都相當有限,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軟衙門”,難以有效震懾日益猖獗的環境違法行為。本書在研究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的同時,結合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執行情況和執法監督的現實缺陷,重點探討了我國環境保護的政府規制,借鑒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政府規制和執法監督方式方法上的成功經驗,通過對包括環境執法在內的政府規制內涵的探討和擴充,力求探尋更加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和行之有效的執法監督手段。

③有利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問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事實證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追求的經濟增長同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趨尖銳。工業化大生產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付出了昂貴的代價。許多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問題上付出了巨額“學費”,教訓十分深刻。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不難看到,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導致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發達國家在發展了二百多年才遭遇的環境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僅三十多年后便集中爆發。目前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無法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上述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本書希望通過對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的具體研究,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提出全新的路徑選擇,促進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化| 宁河县| 龙江县| 武鸣县| 长春市| 区。| 安达市| 屯昌县| 临洮县| 浑源县| 泌阳县| 石河子市| 鄄城县| 齐河县| 潜江市| 临夏市| 延安市| 海原县| 株洲县| 宜城市| 舞钢市| 大连市| 庆元县| 晋州市| 蓬溪县| 三门县| 安岳县| 辉县市| 石城县| 潜山县| 同仁县| 容城县| 贵南县| 朝阳县| 南郑县| 大庆市| 沙雅县| 衡阳市| 昂仁县| 利辛县|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