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尚童裝制板與實例解析
- 馬芳編著
- 2252字
- 2020-05-06 20:10:01
第一節 兒童身體測量
兒童身體測量是童裝制板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為了對兒童體型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將體型各部位數據化,以便為制板準確性提供科學依據,并用精確數據來表示兒童身體各部位的體型特征。
一、兒童身體測量的意義
兒童身體測量是進行童裝制板的前提。只有通過兒童身體測量,才能掌握童體相關部位的具體數據,并進行分析與制板。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出的童裝適合兒童的體型特征,穿著舒適,外形美觀。
兒童身體測量是制定童裝號型規格標準的基礎。童裝號型標準的制定是建立在大量兒童身體測量的基礎之上,通過人體普查的方式對成千上萬的兒童進行測量,并取得大量的人體數據,然后進行科學的數據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正確的童裝號型標準。
兒童身體測量所得到的數據不僅是童裝技術生產的重要依據,還能影響童裝設計的潮流。對于消費群體而言,人體數據使用的正確與否,其直觀感受是著裝是否合體,因此由兒童身體測量數據所形成的童裝的合體性就成為消費者衡量童裝產品的一個重要標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兒童身體測量是童裝制板、生產和消費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因此除了要有相應的測量工具和設備外,還必須要有一套科學的測量方法。
二、兒童身體測量的基本姿勢和著裝
(一)兒童身體測量的基本姿勢
兒童身體測量的基本姿勢是直立姿勢和坐姿,較小嬰兒身體測量的基本姿勢是仰臥。
直立姿勢(簡稱立姿)是指被測者挺胸直立,頭部以眼耳平面(通過左右耳屏點及右眼眶下點的水平面)定位,眼睛平視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手掌朝向體側,手指輕貼大腿側面,膝部自然伸直,左、右足后跟并攏,前端分開,使兩足大致呈45°夾角,體重均勻分布于兩足。為保持直立姿勢正確,被測者應使足后跟、臀部和后背部與同一鉛垂面相接觸。
坐姿是指被測者挺胸坐在被調節到腓骨頭高度的平面上,頭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視前方,左右大腿大致平行,膝大致曲成直角,足平放在地面上,手輕放在大腿上。為保持坐姿正確,被測者的臀部、后背部也應同時靠在同一鉛垂面上。
仰臥姿勢是臉向上平躺,兩腿并攏伸直,兩臂自然放平。嬰兒必須由成人輔助保持正確的測量姿態。
(二)兒童身體測量時的著裝
在進行兒童身體測量時,發育期的兒童服裝不要過分合體,要有適度的松量,男女兒童應在一層內衣外測量。
三、兒童身體測量
(一)兒童身體測量注意事項
(1)被測兒童要自然站立或端坐,雙臂自然下垂,不低頭,不挺胸。較小嬰兒應仰臥于量床,頭接觸量床頭板,兩下肢并攏、伸直并緊貼量床的底板。
(2)軟尺不要過松或過緊。測量長度方面的尺寸,量尺要垂直;測量寬度方面的尺寸,軟尺應隨人體的起伏進行測量,如測肩寬時.不能只測兩肩端點之間的直線距離;測量圍度方面的尺寸,量尺要水平、松緊適宜,既不勒緊,也不松脫,以平貼能轉動為原則,水平圍繞體表一周。
(3)兒童在測量時,身體容易移動,對于較小的兒童,以主要尺寸為主,如身高、胸圍、腰圍、臀圍等,其他部位的尺寸通過推算獲得。
(4)測量時通過基準點和基準線進行測量。如測胸圍時,軟尺應水平通過胸點;測臂長時,應通過肩端點、肘點和尺骨莖突點。兒童腰圍線不明顯,測量時準備細帶子,在身體最細位置水平系好,這就是腰圍線。若不好確定腰圍最細處,可使孩子彎曲肘部,肘點位置在軀干上的對應處作為目標位。
(5)測量時注意手法,按順序進行,一般從前到后、從左向右、自上而下地按部位順序進行,以免漏測或重復。
(6)要觀察被測量者體型,對特殊體型者應加測特殊部位,并做好記錄,以便制圖時做相應的調整。
(7)要做好每一部位尺寸測量的記錄,并使記錄規范化。必要時附上說明或簡單示意圖,并注明體型特征。
(二)兒童身體測量的部位與方法
兒童身體測量的部位由測量目的決定,測量的目的不同,所需要測量的部位也不同。根據服裝結構設計的需要,進行童體測量的主要部位大約有17個,如圖1-1所示。

圖1-1 兒童身體測量圖
(1)身高——立姿赤足,自頭頂至地面所得的垂直距離。
(2)頸椎點高——立姿赤足,從第7頸椎點到地面的垂直距離。
(3)坐姿頸椎點高——坐姿狀態下,自頭頂點量至椅子面之間的距離。
(4)胸圍——水平圍量胸部最大位置一周,軟尺內能夾進2個手指(約1cm的松量)所得到的尺寸。
(5)腰圍——在細帶束好的位置,夾入2個手指,水平圍量一周(約1cm的松量)所得到的尺寸。
(6)臀圍——在臀部最大位置(約低于腰圍1/2背長)夾入2個手指,水平圍量1周(約1cm的松量)所得到的尺寸。
(7)背長——自后頸點(B.N.P點,第7頸椎附近)量至腰圍線的長度。
(8)手臂長——手臂自然下垂,自肩端點沿手臂彎度量至尺骨莖突點的長度。
(9)腰圍高——立姿赤足,自腰圍線至地面的垂直距離。
(10)上襠——坐姿時,從腰圍線到椅子面的距離。
(11)下襠——從橫襠處到外踝點的距離。
(12)頭圍——在頭部最大位置環繞一周進行測量所得到的尺寸。
(13)頸根圍——在頸項根部環繞一周進行測量所得尺寸。
(14)總肩寬——經后頸點測量左右肩端點之間的距離。
(15)小肩寬——從頸側點到肩端點之間的長度。
(16)大腿根圍——大腿最粗位置圍量一周所得尺寸。
(17)臂根圍——自腋下經過肩端點與前后腋點環繞手臂根部一周所得尺寸。
(18)手腕圍——經過手根點將手腕部環繞一周測量所得尺寸。
(19)手掌圍——在手掌最寬處環繞手掌一周所得尺寸。
(20)腳腕圍——環繞踝骨一周所得尺寸。
(21)腳長——從腳后跟到最長的腳趾頭端畫直線測量所得長度。
(22)前襠長——從前腰節線向下量至股根的長度。
(23)襠長——從前腰節線向下經過股根量至后腰節線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