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自我探索與認知

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前豎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邊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這代表了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識自己是改造世界的基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己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卻又很難把握的存在。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其中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處于社會生活的現實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和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間,時而管理本我,時而服從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動的目的和方向。按照這個理論,人需要在現實中不斷培養強大的自我,方能與本我、超我相匹敵,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機遇與挑戰。

生涯規劃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那時“職業指導之父”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針對大量年輕人失業的情況,通過將人的特點與工作要求相匹配促進就業;接下來,以霍蘭德為代表的諸多心理學家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的特性,在職業興趣、能力、價值、性格、學習風格等方面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分類體系和評價標準,這些研究和實踐促進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也成了現代生涯規劃理論的基礎,針對大學生學業規劃的特點,本節將重點介紹興趣、能力、價值觀和學習風格的自我認知。

3.2.1 認識你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循環

3.2.1.1 興趣探索

(1)興趣是事業發展的根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遺傳學角度看,兒童的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基礎,對一件事情感興趣能使一個人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準備,正如青年男女為了將來婚育而天然地對異性感興趣,每個大學生也都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

心理學教授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心流”的概念,認為人們最幸福的時候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投入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當中,這時工作的動力并不是外界的報酬,而完全是一種忘記自我投入其中的感受,這就是興趣的魅力。

顯然,如果我們從事自己喜歡的學習和工作,那我們會更快樂,更有激情,也更容易在學習和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興趣與能力呈正相關,因為人們在感興趣的事情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自然也會培養出更優秀的能力,而出眾的能力能激發一個人的自信和更濃厚的興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們的興趣往往不止一種,不可能在自己的專業學習和工作中滿足所有興趣,但是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多角色的,你可以在其他角色,比如學生工作者、實習生、旅行者、志愿者的工作生活中去滿足你熱愛旅行、助人、體驗其他類型工作的樂趣。

練習3-3:興趣與專業、職業

想一想,你的興趣可以和哪些職業相聯系?這些興趣有可能與你的專業相結合嗎?

(2)霍蘭德的興趣類型理論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在生涯規劃領域是一位奠基性的人物,其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是生涯規劃領域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他根據廣泛的調研和職業指導實踐發現一個人的興趣類型與職業選擇密切相關,霍蘭德將職業興趣分為現實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和常規型C六種類型。可以用三個傾向性最強的興趣類型首字母來描述一個人的職業興趣,這個代碼(如ACE)就稱為霍蘭德代碼。占主導地位的興趣類型,可以為個人選擇職業和工作環境提供方向,所以,霍蘭德興趣理論事實上為人們根據自己的特點來聚焦選擇職業的領域非常有效。

練習3-4:找出你的霍蘭德代碼

請根據表3-1中霍蘭德職業興趣的描述,標記符合自己的部分,并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來思考印證的例子,最后按照符合程度的高低選擇3個類型,初步得出你的霍蘭德代碼,當然,你也可以使用標準的霍蘭德興趣職業類型表進行測試。

表3-1 霍蘭德職業興趣類型表

很多大學生在選專業時,由于對自己和職業世界沒有清晰的認識,而聽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選擇專業,而入學之后發現這個專業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甚至完全不符合自己的興趣,這時候,很多大學生寄希望于轉專業和跨專業考研,但是畢竟二者的成功率都不高,而且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沒有更好的方案來解決興趣與專業的矛盾呢?

其實,按專業分配職業的年代已經過去,更多人已經認識到大學主要是提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而專業雖然重要,但是畢業后換到其他行業工作的大有人在,通過將興趣轉變為能力,可以在其他領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我的一位學生小雪,從小就喜歡廣告和設計,高考時她和家人為了將來好找工作,報考了制藥工程專業,但是她進入大學之后就開始自學PS等設計軟件,進入了學生會的宣傳部,經常為學生活動設計海報和視頻,到了大三,她開始在一家設計公司實習,早在畢業前一年,她就有了目標工作。可見,只要是能力符合要求,“轉行”對大學生來講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而且,大學生要看到在一個行業中,有著多種類型的職位,以制藥行業為例,有研發、生產、質量、銷售等。每個學生的性格、愛好、能力傾向不同,完全可以在這個行業中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類型,一方面發揮出專業的優勢,一方面滿足自己的職業興趣。

3.2.1.2 能力探索

大學是一個人從學校走向社會,從學生向職場人過渡的一個關鍵時期,你有什么樣的能力?這是每個人在求職時都要回答的問題。

(1)能力與生涯發展的關系

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Llooy Lofquist&Rene Dawis,1964)認為工作滿意度包括兩部分,內在滿意和外在滿意(即令自己的雇主、同事感到滿意),工作的回報符合個人預期能達到內在滿意,而當個人的能力和工作環境能夠滿足個人的需求時,能實現外在滿意。可見,在實現內在和外在滿意的良性循環的過程中,能力至關重要,雇主都希望挑選能力強的員工,而人們也樂于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

(2)能力的分類

能力可以分為三種類型(Sidney Fine&Richard Bolles):①知識技能;②自我管理技能;③可遷移技能(或稱通用技能)。“知識就是力量”,傳統的應試教育給人一種印象,似乎知識是求學的根本目的,但是僵化的知識并不能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和勝任工作,已經有很多大學生認識到大學的知識并不能指導他們獲得更好的工作并獲得很好的發展。這其實不是知識的錯,在知識管理領域,獲取和保存知識只是利用知識的初步,更為重要的卻是使用知識、甚至是創造知識。使用知識的過程就體現了一個人的可遷移技能,比如學習制藥工程的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是類似的,但是使用知識卻可以在教學、科研、生產、質量控制、銷售等多個環節體現。

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希望靠考取證書來證明自己,積攢求職的敲門磚,但是要注意的是企業更重視的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品質,很多企業已經為新員工準備了相關的上崗培訓,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敬業精神以及溝通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卻是企業培訓所無法達成的。

生涯規劃師古典提出了“能力三核”的理論,認為任何能力都可以拆分成三部分:①知識,我們知道和理解的東西,廣度和深度是評價標準;②技能,我們能操作和完成的技術,熟練程度是評價標準;③才干,我們無意識使用的技能、品質和特質。所謂“熟能生巧”,所有看似有天賦的人其實都是通過刻苦訓練而來的。

練習3-5:撰寫成就故事

請回顧并寫下你生命中讓你有成就感的3~5件事,標準是:第一、你喜歡做這件事情體驗到的感受;第二、你為完成它所帶來的結果感到自豪。

在撰寫成就故事時,每一個故事都應該包含以下要素:

① 你想達到的目標,即需要完成的事情;

② 你面臨的障礙限制和困難;

③ 你的具體行動步驟;

④ 對結果的描述。

3.2.1.3 價值觀探索

價值觀回答的是“什么對我最重要”的問題,只有內在的真實需求才能促使一個人持續地努力和追求。我們探索個人的價值觀,是為了了解我們內在的驅動力,從而找到推動個人生涯發展的動力。

馬斯洛(1943)認為,人有生理、安全、歸屬與愛、自尊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的需求,如圖3-5所示。人永遠不會滿足,每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后,個人即將關注如何滿足更高級的需求,這些需求就體現為我們的價值觀。比如同樣是選擇深造,有些學生是為了將來獲得更加穩定、體面或高薪的工作,而有的學生是因為個人對科研工作的熱愛,前者的需求主要是對生理和安全層面的追求,而后者則是對于尊重和自我實現的追求。

圖3-5 馬斯洛需求理論

練習3-6:我的需求

對照馬斯洛需求理論,想一想:你目前處在哪一個需求層次上?你最希望在學習、工作中獲得什么目標,這些目標屬于哪個層次需求?這些需求是否給你帶來了強大的動力?為什么?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可以發現,其實每個人的需求和價值觀都是隨著個人生涯發展階段和社會環境而變化的,比如大學生往往熱衷于兩類職業。一類是穩定的機關和事業單位。這樣的工作體面,受市場的影響較小,包括很多人讀研都是為了跨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高門檻,但是很多人發現進入事業單位后,因為穩定,競爭壓力小,自己在業務能力上往往發展滯后于進入企業發展的同學。另一類是進入知名的外企。外企的工作節奏快,收入也高,但是當他們完成了成家買房買車等任務后,生存的問題解決了,他們往往會發現自己工作不僅是為了賺錢,還希望能實現個人的興趣,希望兼顧家庭,反而希望進入穩定而時間充裕的工作崗位,這兩種選擇看似像“圍城”,其實說明了生涯選擇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當你選擇了其好的一面,同樣要準備好應對其不利的一面,并調整生涯規劃來實現自己更高一級別的需求和價值。

當今社會是個價值觀多元的社會,我們不能隨波逐流,按照其他人的價值觀來選擇,而必須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尋找自己的“定見”,在迅速變化的社會中尋找對自己最重要的生涯目標。

3.2.1.4 讓你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形成良性循環

生涯規劃師古典(2011)在自我認知的理論中總結提煉出了三葉草模型(圖3-6),揭示了興趣、能力、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其中最理想的狀態是形成良性循環,即把愛好培養成職業興趣,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把興趣發展為能力,然后用能力找平臺來兌現價值,再用價值強化興趣。

圖3-6 職業生涯三葉草模型

這個模型揭示了個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興趣、能力與價值三者的推動關系,以及三者缺失時對應的情緒表現及應對方法,你可以通過體驗自己的情緒來發現自己在專業學習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如果你對從事的學習和工作事情有極大的興趣,也很看重完成之后的價值,但是你缺少能力,你會感覺到焦慮,大多數畢業生初入職場時屬于這種情況,這時你需要做的是加強學習和請教高人,盡快提升能力。

如果你具備能力也對從事的學習或工作感興趣,但是拿不到自己看重的價值,你會感覺到失落,比如大學生剛入校的時候,往往對學生會或社團的工作很感興趣,投入很多精力,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發現自己因此耽誤了學習,感覺得不償失,于是很多人會選擇精簡自己的工作范圍,選擇對自己價值最大的工作平臺。

如果你對所從事的學習或工作有能力也能拿到價值,但是不感興趣,你會感到厭倦,此時,你可能需要跨出自己的小圈子,和高手交流,再次激發興趣,或者你需要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練習3-7:我的生涯三葉草

對照生涯三葉草模型,想一想:在專業學習和學生工作中,你是否已經形成了這樣的三葉草良性循環?你有沒有感受過失落、厭倦或焦慮的情緒?想想是為什么?又該如何解決?

3.2.2 發現你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業生涯中,你肯定發現了高效學習的途徑不止一條,適合別人的學習方法并不一定適合于你,下面就來討論一下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最適合你。

按照組織行為學教授大衛·庫伯(David Kolb)的經驗學習圈理論,學習的過程包括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其如圖3-7所示。

圖3-7 經驗學習圈理論

具體而言,就是學習的第一步是學習者獲得一種新的體驗;第二步是學習者停下來,對體驗進行思考和加工;第三步是學習者通過理解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完成對知識的吸收,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為概念;第四步是學習者以這些概念為基礎,將其運用到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遵循這種體驗——觀察——理論化——實踐再到體驗的良性循環,人們就能很好地完成學習的過程。

但是每個人因為教育背景、經歷、性格的“差異性”,會產生不一樣的“學習風格”,1983年由Peter Honey和Alan Mumford提出了四種類型的學習風格:行動型、反省型、理論型、實際型。

行動型學習者是喜歡親自動手,用實踐來學習和檢驗理論知識的人,他們喜歡行動,而不是坐著聽課。他們熱衷于課外活動,希望能學以致用,把一門課上學到的東西用到另一門課上,或者用在工作上或家里。通過應用知識來對周圍環境做出改變。他們常思考的關鍵問題是“如果……,會怎么樣”。

反省型學習者喜歡反思經歷并且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它們。他們搜集數據,既有第一手的,也有從他人處獲得的。他們喜歡在做出任何結論前充分思考,他們所考慮的是縝密地收集和分析經歷及活動的相關資料,因此他們傾向于盡量推延做出確定結論的時間。他們的理念是謹慎。他們常思考的關鍵問題是“為什么”。

理論型學習者則在面對任何問題時,都會想到需要一個理論或模型來支撐。他們渴望知識,學習的時候想知道關鍵的事實,他們會去探求某種理論或模型,關注其他專家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或者把一個問題解剖成多個關鍵的步驟,然后各個擊破。他們常思考的關鍵問題是“是什么”。

實際型學習者則最為關心實際的行為,渴望嘗試新的想法、理論及技術以證明它們在實踐中是否可行。他們渴望獲得實踐的機會來應用自己學習到的東西。他們會問自己:這個想法成立嗎?會有用嗎?如果有用,怎么樣發揮作用?我怎樣利用這個信息?怎么應用并檢驗?他們常思考的關鍵問題是“怎么樣”。

根據以上學習風格的特點,你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最適合的學習方式以更快更好地產生學習效果,而且在組織團隊或推進任務時,可以在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團隊目標上合理搭配人員,從而產生最好的績效。學習風格測試如圖3-8所示。

圖3-8 學習風格測試

練習3-8:我的學習方式

對照上述四種學習方式的介紹,想一想:你傾向于哪種學習方式?如何學習才更適合于你?如果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參加網絡上學習方式的測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肇庆市| 伊金霍洛旗| 库车县| 宁蒗| 古田县| 会宁县| 镇康县| 杭州市| 海南省| 高要市| 喀喇| 昔阳县| 咸宁市| 临猗县| 霍城县| 安阳市| 博乐市| 海宁市| 金沙县| 蓝山县| 循化| 开原市| 香格里拉县| 高平市| 十堰市| 浦县| 威远县| 府谷县| 长岭县| 龙川县| 子长县| 彰化市| 永康市| 饶阳县| 邢台县| 岑巩县| 武城县| 开化县| 建德市|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