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中國:經濟學家的改革記述
- 張軍
- 767字
- 2020-03-24 16:09:08
第一章 自下而上的農業改革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改革的最初成功是在農業部門。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的80%生活在農村地區,因此,農業部門的改革與增長對中國經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農業部門推行了合作化和農業的集體耕作制度,1958年最終采用了“人民公社”制度。在此之前,農業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已被納入中央計劃的范圍,1953年政府開始對農產品實行征購,征購的價格因為低于農貿市場的價格而成為對農民的一種稅收。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中國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力自50年代后期以來處于幾乎停滯乃至下降的局面,中國也因此成為糧食的凈進口國。在農村地區,農民的基本生存保障面臨困難。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自發性的包干到戶或分田到戶成為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農業部門集體化耕作制度瓦解的開端。到1984年,幾乎所有的農村地區都完成了從人民公社制度向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變遷。與農業組織結構和耕作制度的變革相匹配的是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改革與提高。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18種農產品的征購價格達25%,特別是超征購額以上部分的農產品提價幅度達50%。如果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把傳統的集體化農作制度轉變成了一種農民與國家之間的固定租金合約的話,那么價格的改革實際上開始了以固定征購額和放松定額(計劃)外政府管制為手段的市場化進程。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預測,中國農業部門集體化制度的瓦解和價格的自由化進程會顯著改善農戶的生產激勵,提高中國農業的生產率水平。據統計,改革以后,中國農業產出的年平均增長率從1957—1978年的2%提高到1980—1985年的8.2%,盡管1985年以后農業生產的增長率有所下降。農業生產增長率的提高和勞動生產率的改善所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改革以來農村非農產業特別是鄉鎮企業的迅速擴張。而農業的生產率增長以及隨后的農村工業化成為1978—1985年間中國經濟得以快速增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