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廉價的民藝為何是美的
大量生產并且是廉價的,這是民藝品的特性,這兩點實際上是立于一個基礎之上的。由于多種緣故而廉價,而且必須是為了廉價而大量制作的,這就是民藝品的性質。是以為多數民眾服務而立身的,是廉價的作為雜器而使用的。
可是在今天,廉價的物品被叫作“廉價物”,“廉價的東西”是指“俯拾皆是之物”,是輕蔑的意思。在這里不考慮美。實際上,粗制濫造的物品在今天的工藝中是有代表性的,因為多產和廉價,反而對美有恐懼感。其實,這些物品具有與丑陋相結合、又與美相一致的性質。如果單純說是廉價物的緣故,是沒有道理的。
這樣的現象是由最近的扭曲的時代醞釀出來的。“多”與“廉”是真正的美之保障,可是現在已經完全背離了這樣的原則。我在如此重要的文稿中重重地寫下了民藝品的高端之美。這樣的事實給予我們的暗示是:在未來的社會中,將出現經濟的理想與美之理想相結合的輝煌。從而導出對由美所聯想到的富貴、繁瑣、高價等概念進行修正的原理。
貴族物品具有兩個性質:少量與高價,從而顯現出其自身的不完善。貴族物品只有少量的能夠給予人,即如此高價,只有少數人才能購買。在這里,社會性的、經濟性的缺陷明顯地凸現出來。毫無疑問,這樣的缺陷并不能承載未來的工藝之美。這就引起了不能容忍的矛盾。我們必須在廉價制作的世界里推進工藝的發展,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撥亂反正吧。事實上,過去的民間器具是“多”“廉”“美”三者合一的器物。這樣的關系是極為必然的結緣,破壞這樣的關系是近代的罪過。
縱觀這些高價的貴族用品,基本上都有著共同的缺點:一是超越意識,一是顯示自我。一言以蔽之,是過于工巧帶來的弊端。可是在民藝品中,從古至今都沒有這樣的弊端。為何民藝品中沒有這樣的問題?我可以這樣回答:因為是大量制作的廉價物品,多產使其忘卻了技巧之過。故廉價不會招致意識的弊端。
某種物品在一天中被成百上千地制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反復進行的是:同樣的造型,同樣的紋樣,同樣的色彩。如此單調的反復是值得詛咒的,可是道理就是在這一作為酬勞的技術磨煉過程中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并未顧及技巧。人們只是手在動,忘卻了在做什么和怎樣去做。只有在這一過程中才會得到毫不猶豫的技術,以及完全的下意識。只有這樣的反復操作,才能給予所有的凡人在熟悉的領域內以最高的力量。
許多作者很早就開始勞作,很早就掌握了較高的技巧。這樣的技巧雖然有點不穩定,但的確是很早就掌握了技術。其實,這樣的早也是可以確定的吧。人們一邊說笑一邊勞作,為何可以在勞作的過程中無需執著于某個念頭?就如同我們在道路上行走一樣。這樣的工作過程是沒有焦慮的,人的狀態是心安理得的。這就是所謂“平常心”的境地,如此自然才能產生全部的美。民藝品之美是生動的美,不是做作的美。這樣的生動的美,再進一步就是平和之美。所以,廉價的器物不是低端的器物。
只有在這里,自然之美才能轉換化為人人贊賞的雅致之美,同時還會產生奔放之美和鮮活之美。早期的茶人在粗糙的民間器物上找到了雅致,如此選擇的茶器才是正宗。然而,此后是為了雅致而尋求,當在器物上過于強調時,也就失去了所有的雅致。有意為之,就不是自然之美。雅致是在方便的、快速的、大量的制作過程中成就的。過于強求雅致而少量制作的高價茶器,不是美的器物,這是有道理的。后代的茶人忘記了名器是在大量廉價的物品中選擇的。為他們制作形似名器的陶工們,也沒有做好制作美之茶器的心理準備。后來制作的沓形與傘形的茶碗,無一例外都是丑陋的。
繼續討論廉價。實際上,廉價才是美之增長的最大的基礎。因為是廉價物,所以沒有過度追求豐富之美的余地。那些制作雜器的匠人,從來就不會去反省美之所在。他們或許恥于制作這樣的器物。可是,真理的車輪不可思議地在旋轉著。與那些送到展覽上去的作品相比,這些被恥于制作的物品卻有著美之形態。因為是廉價的物品,在制作時沒有必要添加多余的東西。他們制作的是最為普通的物品,是平凡的物品。他們似乎是在不具備美之意識的情況下制作的物品。他們對美之目標是無心的。無心是自然打造的心態,否則就不能制作,因而才是美的。自然的智慧通常多勝于人的知識。有想法不會勝于無想法。應該知道,廉價制作的物品本身就是成就美的原因。當人們都在大量制作廉價的物品時,就不會有人注意到廉價。
廉價物品的制作與工藝的趣旨相適應,同樣也適用于美,其中蘊含著意味深長的道理。廉價物能夠呈現出無限的美,對此必須充分感謝。如果不是廉價物,工藝之美便難以顯現,也就不會有令人驚訝的贊賞。對于高價物品來說,賣不出去便是犯罪。這樣的制作,會帶來種種的心病,因而這樣的作品之美必然是痛苦的。高價物品中的美之作很少,或許是自然的處罰吧。我們若是進入制作廉價物品的狀態時,心里是安然的,那么物品是美的。
隨著歷史時代的變遷,所有領域的美都在沉寂。物品的復雜程度增加,沉溺于技巧,逐漸流于纖弱。在這一進程中,獨有民間的器物基本上沒有受到污染。在幕府末年的作品中,高價的工藝早已經墮落,只有民間器具還保留了昔日的正氣。由于美術性的作品之價值已經無法估算,美術性的意識如同病魔那樣無法擺脫。如今在雜貨店的店堂里,能夠看到的最為常見的粗糙物品,還有許多保持著昔日的健康狀態。
我們應當知道,現代的機械生產也生產出許多廉價的物品。但其原本不是為了用而制作,而是為了利潤所生產的。更為可悲的是,這些物品離開了美。在這里,一切無緣于全部的美。如今的多產,已經成為濫造的代名詞,而廉價則等同于粗劣。今天的多與廉,是在與利的競爭中產生的,只是賣得便宜而已。如果沒有競爭,必然是高價的物品。換言之,如今的廉價往往是其最高價。價格低廉而品質粗劣,實際上并不便宜。不僅其質地因賤賣而受損,而且還因此而產生利潤,同時還因季節而上下浮動價格,既不是中世紀的公價,也不是我們今天的私價。然而,商業主義的污染,并沒有影響到民藝品。在這里,私利與公美是一致的。
由此所引出的真理與下面所述有關。物品的屬性是經濟性的,近年來也與審美聯系起來。并且由財務性的價值轉換為美之價值。事實上,沒有比“大名物”更便宜的器物,然而如今都是高價的物品。提起清貧,相當于說不富有。同理,命運也是一再在無法估量的深度中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