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為何只有我們才會認識民藝之美

民間器具對我們的心有著強有力的誘惑。我想,能夠簡短地回答“從美出發”或“為何是美的”那樣的問題的原因就是:所有的美都是直觀的。“為何”讓我們可以理性地審視,進而認識美。有時候,某些問題如同戀人為何戀愛那樣愚蠢。要解答“為何”的問題有著二重性的理由,因為對美的認識是直觀的。直觀是先于觀察的。

基于直觀的認識之機緣是怎樣起作用的,又是怎樣傳遞給我們的,這個問題是值得討論的。我曾經在某些場合分三次回答過這樣的問題,應當是一次比一次明晰:(一)為何早期的茶人能夠發現民藝之美?(二)反之,為何后來的人們不能夠認識民藝之美?(三)最后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我們注意到民藝的意義?在歷史上從未有過跨度如此之大、意義如此深刻的問題之答案。

與其說早期的茶人們對美有著良好的認識,還不如說他們有著敏銳的直觀能力,因而具備了這樣的可能性之基礎。因為只有在直觀充分起作用的境地才可以這樣去說。其最大的原因在于:茶器是來自國外的物品,所得到的印象是最新鮮的。尤其是那時日本沒有如此發達的窯藝。可見,某種“大名物”基本上都是來自外國的舶來物,是在國外制作、能夠充分顧及第三者感受的物品。后來者通過蒹葭堂木村蒹葭堂(1736—1802),名孔恭,字世肅,號巽齋,通稱坪井屋吉右衛門。日本江戶中期的博物學者,文人。元文元年11月28日出生于大阪府北堀江。家中世代經營釀酒業,因見到院中的水井邊的古蘆葦根,故將書房命名為蒹葭堂。幼時親近植物,初隨本草學者小野蘭山學習。興趣廣泛,曾隨鳥池大雅學習山水畫,隨高芙蓉學習篆刻,作品典雅。另外,通過煎茶來傳承賣茶翁的作品。詩文則以片山北海為師,1758年(寶歷八年)開始舉辦月度詩文會,奠定了混沌詩社的基礎。自費出版了許多和漢書籍,又以書畫典籍和地圖標本類的龐大收集聞名于世,記有遠近來訪者名單的《蒹葭堂日記》是研究當時學界的珍貴資料。等了解中國明清時期的器物以開拓視野時,也是同樣的感受。對于他們來講,這些只不過是死的器物,打動他們的或許是其鮮活的形態之美。同樣,日本的浮世繪浮世繪,江戶時代興起的日本繪畫流派,“浮世”即“當世”之意。作為一種現代風俗畫,多以都市生活和戲劇為題材,也有描繪風景和花鳥的。畫作多被復制成版畫而得以普及。在歐洲也曾特別引人矚目。區域的間隔,使得對美的認識成為新鮮的。然而,時過境遷之后,這樣的新鮮程度逐漸減弱,而對器物的認識又滯于遲鈍,只能因循守舊。后來的茶人不能認識民藝之美,是因為他們的看法已經失去自由,其認識也失去了直觀的基礎,而被概念所占。看法一旦成型,美將是形式化的。此時,美之民藝品則會有所增加。在這樣的時代,品種有所增長,質地也呈現出豐富的態勢。特別是在德川時代德川時代(1603—1867),即江戶幕府時期,指由德川家康家族武士政權執政的時期。中期,日本的民藝品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為何茶人在那個時代是冷靜的?一方面或許是對其形式的看法不同,另一方面這些器物在當時都是普通的器物,是大量生產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由于是普通的、廉價的,人人都在使用,卻無人發現其中的美。就好像住在花園中的人通常聞不到花香一樣。民眾并非因為知道了美而制作,也不是知道了美而使用。茶道之所以停滯,就因為這個時代已經不是真正的工藝時代。人們居住在為民藝品所包圍的環境中,由于這樣的包圍,便已經失去了認識世界的機緣。時至今日,如果反省一下為少數人制作的貴重器物,會發現它們依然保持著過去的惰性。可是,個人作家的姓名和官作器物卻記錄在歷史中。

然而,近年來由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勃興,民藝之美迅速沉淪,幾乎所有的器物都已經失去了美感。尤其是批發制度將生產者置于極度疲憊的境地,商業主義為利欲所逼而放棄了誠實,機械主義剝奪了手工的全部已經成為常態,激烈競爭致使所有的器物都顯得粗俗不堪。至此,民藝已經關閉了美的歷史。制作、使用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已經進入省略的時代。實際上,在過去與現代之間已經產生了時間的間隔,我們都失去了創作的時代,一同進入了認識的時代。過去司空見慣的民藝品,如今已成為耳目一新的民藝品。我們在不可思議的歷史性的命運推動下,也用早期茶人看到外來的民藝品那樣的驚喜眼光,重新去觀看、注視過去的民藝品。為何我們不能夠認識它們?我的回答是:時代的力量所致。時代對創造的批判是螺旋式的,如今已是代表性的意識之時代。

時至今日,有誰能夠充分認識民藝之美?人們的直覺已經遲鈍,某個時代的批判時期已經過去。我們現在所處的是反省的時代,是培育意識的環境。所有的事物都放在我們的面前,無論是古代的還是新做的器物,都放在了我們的面前,這樣的場面給我們的是直觀的新鮮感。可是,有許多人已經陷入了認識性的簡慢。然而,若是不能跳出習慣性的看法,將會背叛時代之惠,也沒有了自由的認識。當那么多的民藝品將美展示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絕不能無動于衷。然而,無論所見多寡,這樣的真理早晚都會出現。我們享受著時代如此之恩惠,人人都有選擇發言的自由。我們所尊敬的茶祖對美的理解,將得以全面復興。

真正的復興不是復古,而必須是發展。我們對于民藝之美的認識,應該超出早期茶人的理解。為何我們與他們會有差異?為何我們會有新的觀點?是時代在催促我們嗎?首先,茶器和茶室的思考范圍有所擴大。他們所選擇的是符合茶道規定的茶室和器具。而我們的視野則得以擴展,能夠在一定的尺度之內自由選擇美的空間和器具。能夠成為茶器的必定是美的。美之器具能夠選作新的茶器。可以說,有無數的茶器,就有無限的茶道。如前所述,許多人擁有能夠在眾多民間器具中選擇“大名物”的自由;而我們則有著能夠看到無數美之民藝品的喜悅,這是茶祖所沒有的。如果他們能夠活到今天,無論是誰都能夠擁有無限的自由。

時代在誘惑我們作進一步的轉變。人們由于專注于茶道的局限,將鑒賞視為“趣味”和“把玩”。這樣的“把玩”,并非意味著表面化。人們能夠像進入禪三昧那樣深入靜寂之美。鑒賞在過去才是真正的生活和信仰,而茶道通常被看作美之宗教。生活在認識時代的我們,也必須通過鑒賞來進入真理問題的討論。美是可以品味的,同時也能夠得到認同。何謂民藝?為何是美的?這樣的美是以多樣的美示人,在任何世界都能夠產生出來,因為美是隨心所生。為何美會依托在“下手”的物品之上?普通的物品會有怎樣的美存在?如此之美能夠適應社會的要求嗎?能夠使經濟有保障嗎?這樣的美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系?能夠在今天發揮作用嗎?在未來也能夠存在嗎?可以認為,這些疑問所帶來的偉大的真理已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我們在此能夠發現美之法則、心之法則和社會的法則。對其深思熟慮不僅是古人的事情,也是我們所要承擔的使命。這已經不是知性的游戲。在民藝已經沒落之今日,我們必須踐行對真理的探索,從而使民藝在這個時代復蘇。為了工藝的創造之轉變,我們必須做好認識上的準備。

誰都沒有想到,通過對民藝的如此反省,令人神往的工藝之真理得以顯現。工藝是美的問題,也是精神的問題;是物質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探索,也是對過去工藝之看法的價值觀之顛覆。關于此,會在以下的各章節中予以明確的論述。是怎樣的境界孕育了工藝之美?如此之美又說明了什么?我的筆將進入本質的論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沂水县| 湘潭县| 永顺县| 万山特区| 常州市| 连云港市| 秦皇岛市| 柯坪县| 玉门市| 怀宁县| 新晃| 青浦区| 五峰| 永丰县| 邵阳市| 普陀区| 湖南省| 屯门区| 永丰县| 萍乡市| 比如县| 康平县| 汝南县| 乌鲁木齐县| 定远县| 朔州市| 宿州市| 山东| 四会市| 徐汇区| 华阴市| 舞钢市| 英吉沙县| 南充市| 贞丰县| 新郑市| 石家庄市| 永年县| 中江县|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