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影響

當社會面臨公共危機時,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秩序會受到威脅。尤其在發生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由于對事件起因和有效應對方法未知,對事態發展不確定,所以人群中容易彌漫焦慮、恐懼、憤怒、內疚、自責和無助等負面情緒,一些人甚至出現盲從、強迫、回避、攻擊、搶購等非理性行為。這些負性心理和行為,如同另一種極具傳播力和危害性的“病毒”,不僅蠶食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會極大地妨礙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推進。2009年,《綜合醫院精神病學》(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刊登的一篇題為“Was SARS a Mental health Catastrophe? ”的文章讓人們認識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也給心理和精神衛生造成災難。因此,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社會群體和個體的心理影響,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是至關重要的。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不同發展階段對不同人群可能產生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影響。

一 確診和疑似患者的心理問題

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可能出現多種心理癥狀,較為典型的如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應激是個體針對意識到的重大變化或威脅而產生的身心整體性調適反應。適度的應激能提高人體的警覺性和防御能力,但對于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來說,“被確診或有很大風險感染重大傳染性疾病”是一個重大的應激源,很可能造成過度應激反應。

(一)情緒方面

焦慮和恐懼是最常出現的情緒性應激反應。患者在預期將要發生危險或不良后果時,會表現出緊張、恐懼、擔憂等情緒狀態。對確診患者來說,隨著病程變化,尤其是當病情惡化時,患者開始失去信心,甚至會產生悲觀厭世的想法。與確診患者相比,疑似患者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不確定感。自身的健康狀況搖擺于正常與危險之間的巨大不確定感,會加劇患者的焦慮和恐懼情緒,甚至會使患者變得敏感多疑。

(二)認知方面

患者在過度應激狀態下容易出現災難化認知,尤其在信息化時代,面對撲面而來的真真假假的疫情信息,患者更關注負面的、消極的事件報道,進而會過度夸大應激事件的潛在消極后果。

(三)行為方面

患者容易在應激防御期出現回避行為(如拒絕治療)或過度依賴行為(如渴望他人的支持和照顧)。隨著應激程度的上升,嚴重者會出現精神病性癥狀,甚至出現沖動、攻擊行為以及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行為。

二 一線抗疫人員的心理問題

一線抗疫人員主要指處于防控斗爭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公安民警和社區網格的社會工作者等。他們不僅要承擔長時間高強度工作的壓力,而且還面臨與患者近距離接觸帶來的感染風險,以及遭受與親人分離和工作不被理解的痛苦。

(一)情感方面

高強度和高風險工作使一線抗疫人員容易出現耗竭(burnout)、恐懼、焦慮、煩躁的情緒反應。研究發現,疫情期間,一線醫護人員需注意力高度集中地進行長期超負荷工作。在極端壓力條件下,他們容易產生煩躁、易怒、沮喪等強烈的情緒反應,或出現疲憊、無力感、喪失熱情、去人格化、低成就感等心理耗竭癥狀。

(二)認知和行為方面

一線抗疫人員持續處于過度緊張和疲勞狀態,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情況;同時,面對疫情不斷發展、死亡病例增加,加之目睹身邊同事被感染或被工作壓垮,他們可能因身心壓力過度而出現深度疲勞、失眠、頭昏眼花、厭食、消化不良、肌肉疼痛、僵直等軀體癥狀,以及敏感、易怒、情緒不穩、意義感和自我評價降低、工作消極厭倦以及人際關系僵化等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而導致醫護質量和患者滿意度下降,以及醫療錯誤率升高和醫療事故發生風險增加。

三 密切接觸者和隔離觀察者的心理問題

密切接觸者一方面直接接觸過感染者,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夠的防護意識和知識。得知自己直接接觸過感染者后,出現焦慮不安、恐懼、自責、憤怒、后悔、僥幸心理等,這都是自然和正常的心理反應。而反芻思維會使他們反復回憶與患者接觸的細節,加劇負性情緒體驗。過分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則會產生疑病癥狀,并出現反復清洗消毒等強迫行為。加之后續會被醫學隔離,其原有生活、工作秩序被打亂,行動和社會交往被限制,且病情發展方向不明,因而會更多地表現出焦慮、恐懼、沮喪、絕望等情緒反應和一些適應性癥狀。有研究表明,在SARS疫情期間,隔離觀察者中有93.87%存在焦慮癥狀,有91.17%存在恐懼情緒。在負性情緒支配下,密切接觸者對事物的看法也容易發生扭曲。一些人容易過度擔心患病,過分關注和夸大事件的消極結果,甚至出現亂吃藥的行為;也有一些人則過度樂觀,盲目認為自身不可能感染而擅自離開隔離場所。

四 普通民眾的心理問題

普通民眾看似屬于疫情中最幸運的群體,但是仍然會因過度攝入疫情信息等而受影響,加之生活規律被打亂,甚至行為活動受限制等,容易產生過度恐慌、憤怒、過度關注、消極應對或過度反應、過度悲觀或樂觀等,也容易信謠傳謠、祈禱神明、搶購物資等。

此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時的輿論引導顯得尤為重要。信息不對稱、不及時和信息失真通常是引發恐慌和憤怒的重要原因。隨著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升級,確診人數不斷上升,身邊人不斷傳遞出焦慮情緒,這些情況可能誘發部分民眾出現抑郁癥狀。特別應關注曾有過心理和精神疾病病史的人群,密切監測疫情對他們的影響。此外,面對疫情,保持信心和適度樂觀是必要的,但是也有部分民眾抱持過度樂觀和僥幸心態,進而放松警惕,增加自己和他人的患病風險。

總之,COVID-19疫情防控已進入關鍵階段,面對已持續較長時間的疫情,各類人群一直緊繃的心理狀態也越來越接近極限,各類心理問題可能更加多發。及時進行積極有效地心理干預,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影響個人工作生活乃至社會穩定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是當下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全社會應該認識到,科學防控疫情,既需要醫學的手段,也需要心理學的方法。

(何貴兵 陸嘉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县| 博罗县| 鄂温| 永登县| 甘南县| 广灵县| 孟津县| 屯昌县| 宝鸡市| 唐海县| 阿合奇县| 黎川县| 高要市| 恩施市| 樟树市| 绩溪县| 塔河县| 稷山县| 嘉义县| 连州市| 合山市| 石城县| 泗洪县| 湘潭市| 鞍山市| 永登县| 常熟市| 合川市| 怀远县| 江安县| 扎鲁特旗| 巴楚县| 饶平县| 昂仁县| 承德县| 黄石市| 大石桥市| 莒南县| 虞城县| 张掖市|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