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脾氣小孩
- (美)羅斯·格林(Ross W· Greene)
- 2495字
- 2020-02-24 20:03:23
執行技能
執行技能包括轉換認知定式(從一種思維定式快速有效地轉移到另一種思維定式上的能力)、組織與規劃(組織出一份連貫的行動計劃以處理問題或應對挫敗感)和情感分離(把你對問題的感性反應與為了解決問題而需要的理性思維區別對待的能力),這種技能對于有效應對挫敗感、靈活地思考并解決問題具有關鍵作用。一般認為這些技能由大腦額葉、前額葉和額葉皮層下聯合區控制,而其真正的作用是幫助我們了解暴脾氣小孩的大腦活動,更確切地說,是缺少哪些大腦活動。另外,很多被診斷為ADHD的孩子在掌握執行技能方面都存在問題。現在我們一起來簡要了解一下每項技能。
從一個環境中(如課間休息)轉換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如閱讀課),需要從一種精神狀態(“課間休息時可以跑來跑去,和同學玩耍溝通”)轉移到另一種精神狀態(“閱讀課時要坐在課桌前安靜、獨立地讀書”)。如果孩子在認知狀態轉移方面有困難,那么很可能在閱讀課開始后很長一段時間,他的思想和行為還處于課間休息時的狀態。換句話說,認知狀態轉移方面的困難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孩子很難從一種活動的規則與期望中轉換到另一種活動的規則與期望中。同時,認知狀態轉換方面的困難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孩子會在家長要他關上電視過來吃晚飯時僵化在一種固定狀態中。如果孩子不擅長這類“轉換”,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比如家長堅持要孩子快速轉換,那么就等于在他不斷累積的挫敗感上火上澆油,讓他無法正常清晰地思考,這樣,即使是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個轉移狀態的要求,也可能是一次嚴重的發脾氣的前奏。這類孩子不是存心要與家長作對,而是無法靈活有效地從一種精神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精神狀態中。
家長:只要沒有什么他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我家孩子就不會出什么岔子。
治療師:正是這樣。
家長:這不是很明顯嘛,他就希望一切按他的意愿行事。
治療師:所有人都希望一切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只不過你的孩子缺乏一些技能,無法從他所處的精神狀態轉移到你希望他所處的精神狀態中。
家長:那我應該怎么做?
治療師:教會他他所需要的那些技能。
我們如何知道孩子在認知狀態轉換方面有困難呢?孩子會告訴我們。
家長:今天時間有點緊,趕快吃完早飯,把碟子放在水槽里,然后去上學。
孩子:我還沒吃完呢。
家長:拿個蘋果在路上吃。快點,來不及了!我路上還要去郵局寄點東西。
孩子:不行!
家長:不行?為什么每次我著急的時候你都這樣?就這一次,求求你聽一次話,別跟我爭了行嗎?
孩子:我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家長:我剛剛不是告訴你該怎么辦了嗎?今天別惹我!
孩子:(發脾氣)
我們能幫助暴脾氣小孩更有效地轉換認知狀態嗎?當然,就是不要采取威脅和恐嚇的手段。
在面對問題或挫敗感時,思考選擇的過程也離不開組織和規劃技能。例如,患有ADHD的兒童沒有組織和紀律性,總是忘記把學校留的家庭作業帶回家、經常走神、早晨上學前總是很磨蹭,并且極易沖動,上課插話、不愿等輪到他再說、時常打斷或干擾別人。然而,組織和規劃能力的缺陷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和挫敗感時很難做出有效回應。在面臨挫敗感時,大腦的首要任務是什么?是解決造成挫敗感的問題。而解決問題需要大量的組織和規劃活動。首先,你要找到你準備解決的問題。如果連問題是什么都不清楚,何談解決?之后,就要針對問題思考一系列可能的解決方案,最后需要預見這些解決方案可能產生的結果,并據此形成一套行動計劃。
很多孩子的思維十分缺乏組織性,因此他們找不到導致挫敗感的問題。有的孩子極端缺乏思維組織能力,以至于一個問題只能想出一種解決辦法。有的孩子又特別沖動,盡管他們能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但已經把第一個出現在腦海中的辦法付諸實踐了。實話實說,你想出的第一個解決方案一般來說都是最沒水平的。優秀的解決方案需要組織能力和沖動控制能力。因此,不少孩子都因為“總把最差的一面表現出來”而廣受批評。很多組織能力差、性格沖動的孩子的行為都表現出一種被稱作反射性否定的固定模式。這一點可以用來概括孩子在遇到計劃轉變或新想法新要求時為何總是會立刻說“不”的原因了。
我們是否能幫助這些暴脾氣小孩用一種更有條理、不那么沖動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這樣他們就不會那么頻繁地發脾氣了呢?當然可以,但不是采用貼小紅花或罰站的方式。
如果擁有把由挫敗感引發的消極情感分離出來的能力,那么清晰地思考并解決問題就變得容易多了,這種執行技能有時也被稱作情感分離。雖然情感可以給予人們解決問題的動力和能量,但最終解決問題還要靠思考能力。情感分離的技能可以使人暫時“擱置”情感,以便更客觀、更理性、更有邏輯地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在分離思維與情感方面表現優秀的孩子就會在應對問題和挫敗感時體現更多的思維而非情感,這無疑是件好事。而缺乏這方面技能的孩子就會在面臨問題和挫敗感時以更多的情感示人,展現不出清晰的思維,這樣就不太好了。他們會切實地感到自己馬上就要發脾氣,卻無法控制驚濤駭浪般的情感,直到事后強烈的情感逐漸退去,理性思維才能占據主導。這些孩子甚至可能擁有成功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在較為緩和的氛圍中,他們能夠體現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水平,可一旦孩子有了挫敗感,強烈的情感就會阻止他們獲取并利用這些信息。這類孩子不是存心不配合,而是因為有了挫敗感而在強烈的情感沖擊下不知所措,因此直到冷靜下來為止都無法運用其理性思維。下面這一幕也許似曾相識。
家長:別玩游戲機了,該睡覺了。
孩子:(以更多的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回應)真倒霉!我正在打最重要的一關呢!
家長:(也許同樣是以更多的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回應)你永遠都在打最重要的一關。上床睡覺!現在就去!
孩子:見鬼!都是因為你!我的游戲搞砸了!
家長:我把你的游戲搞砸了?趕快給我睡覺去,要不搞砸的東西更多!
孩子:(發脾氣)
正如上面的這段對話,面對一個在情感分離方面有困難的孩子,如果你用比孩子更激烈的方式強加自己的意愿,“告訴孩子誰說了算”,你就不是在幫他學習如何在挫敗感之下管理情感、理性地思考問題,反而是在給他火上澆油。因此,我們一直對暴脾氣小孩以及他們的家長和老師說,我們只有兩個目標。2號目標——在挫敗感之下清晰地思考;1號目標——保持冷靜以實現2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