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脾氣小孩
- (美)羅斯·格林(Ross W· Greene)
- 1678字
- 2020-02-24 20:03:23
語言處理技能
為什么缺乏語言處理能力會導致孩子在靈活性和挫敗忍耐力方面產生學習障礙呢?我們人類絕大多數的思維和交流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事實上,語言正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標志。例如,狗沒有語言技能。因此,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了狗尾巴,可憐的小狗只有3種選擇:沖你叫、咬你或是逃跑。而如果你“踩”到了一位在語言技能方面有障礙的人類的“尾巴”,他同樣也只有3種選擇:沖你叫、咬你或是逃跑。從這個角度考慮,謾罵這種行為無異于人類的“吠叫”。人類之所以會謾罵,就是因為想不出一種更為清楚明確的方式來表達我們自己。
很多優秀的理論家都忽視了語言技能的重要性,沒有看到語言在幫助人類進行反思、自我約束、制定目標和管理情感時起到的作用。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3項特定語言技能:區分并表達情感、識別并解釋需求和解決問題。明白了這些技能,我們就能理解語言的重要性。
很多暴脾氣小孩并沒有掌握區分并表達自身情感的基本詞匯。這是個大問題,因為當你產生挫敗感時,讓別人了解你的“苦惱”十分重要。你能想象自己內心充滿挫敗感,面紅耳赤、惱怒緊張、一觸即發,卻又有苦難言的感受嗎?在這種情境下,從你嘴里說出的詞很可能不是“挫敗感”。“去死”、“我恨你”、“閉嘴”、“滾遠點”這些還是比較溫和的。更麻煩的是,如果你掌握的詞匯中沒有“挫敗”一詞,那么很可能別人就會認為你的行為有其他原因,如“氣憤”、“敵意”、“失控”或“害怕”。然后,他們就會認為你正處于氣憤、敵意、失控或害怕中并作出相應回應,這就進一步激化了你的挫敗感。
有的孩子能夠做到為自己的感情分類并加以辨別,卻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說不清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自己需要什么。例如,大多數18個月大的嬰兒都還未掌握用詞語表達需求的能力。因此,當他們有需要時,就會用手指、嘟囔、哭鬧或單音節來表達。然后,我們就會試著弄清他們到底想“說”什么。我餓了?我尿布濕了?跟我玩會兒好嗎?我累了?然而,有些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以及成年人讓他人了解他們自身的問題和需求的能力不比18個月大的嬰兒強多少。這一點十分令人苦惱。
語言最終是絕大多數人解決問題時所采用的機制。這是因為在試圖解決問題時,很多甚至幾乎所有的思維都是以語言形式進行的。而且,我們頭腦中存儲的絕大多數解決辦法同樣是以語言形式存在的。這些解決辦法來源于我們之前解決過或看到過的問題。人類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富有創造力:我們幾乎全靠以往的經驗來解決當前的問題。舉例來說,如果你的輪胎癟了,你根本不需要進行很多原創性的思考來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想想自己或你觀察到的其他人以前怎么解決此類問題就夠了??赡苄圆]有很多。你要么就自己動手換輪胎、給家里人打電話、找人幫忙或向服務站尋求幫助,要么就破口大罵、放聲大哭或者把車當廢品扔掉。上述解決辦法中的一些比另一些在解決問題時更有效。對于很多孩子來說,調用以往的解決辦法是一種自發而高效的過程。但是,缺乏語言技能的孩子就會在調用存儲于語言之中的過往解決辦法時遇到困難。我們來看一下喬治的例子。
治療師:喬治,那天踢足球時發生了讓你不愉快的事?
喬治:是的。
治療師:發生了什么事?
喬治:教練把我換下場了。我不想下來。
治療師:聽說你跟教練說你很生氣。
喬治:沒錯。
治療師:我認為你跟他說明這一點是好事。后來你又做了什么?
喬治:他不肯讓我歸隊,我就踢了他一腳。
治療師:你踢了教練一腳?
喬治:是。
治療師:后來呢?
喬治:他把我從球隊開除了。
治療師:真可惜。
喬治:我根本沒使勁踢他。
治療師:我想,你有沒有使勁踢他這一點不重要。我在想,在生氣時,你除了踢教練之外還有沒有想到其他辦法。
喬治:當時我想不出別的什么了。
治療師:現在呢,能想到其他的什么辦法嗎?
喬治:我其實應該問他什么時候能讓我歸隊。
治療師:要是這么問了,效果應該比踢教練好一些,對嗎?
喬治:對。
治療師:你在球場上時,為什么想不到除了踢教練之外的解決辦法呢?
喬治:不知道。
能否教會孩子運用一些基本的情感詞語,以便更準確、有效地描述他們的需求和苦惱,更快捷地提取儲存于大腦中的更為合適的解決辦法?當然可以!但我們需要一套獎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