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億贊
- 劉三叔
- 3206字
- 2020-02-21 15:36:17
試試看,一周之內摸清一個行業
我曾做過3年投資咨詢,平均每個月一個項目,所做的事情就是(嘗試)深入了解各種行業和公司,為投資決策提供分析、支持和建議。所以了解一個行業的方法論對我來說既是基本功,也是在面對不同行業后不斷深化的一項技能。在這里我將它們整理出來,看看是否對你有幫助。
一周內不可能完全了解一個行業,這個觀點我認可。一周內可以大致了解一個行業,這個觀點我也認可。只是我不認為必須從事某個行業才能了解這個行業,我會在后面細述原因。
有人將一周內可以大致了解的內容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 這個行業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 這個行業的老大是誰?
● 這個行業的上游供應鏈、下游消費者是誰?
● 這個行業的產能如何?其在整體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如何?
● 這個行業的法律監管情況如何?
一般在一個投資/咨詢機構,你會跟同事組成團隊工作,而不是一個人悶頭干,所以快的話大概花兩三天就差不多能明白上面的內容。接下來,再花幾天可以進一步弄清的問題包括:行業的競爭關系,幾大競爭者各自的優勢,近幾年來此消彼長的關系,與國外同行業競爭者的差異。
在高效率的情況下,一周做到上述幾點,就大概能了解一個行業5%~10%的知識,少得可憐,基本上只是一些宏觀的東西,很粗淺。
一般一個咨詢項目用時3~4周,那么接下來2~3周,根據客戶要求,可能會具體研究某一個公司,研究這個公司這幾年來都有什么動作,給它造成了什么影響,市場地位發生了什么變化,公司現在的戰略是什么,未來的方向和目標是什么。
如果有信息渠道可以走得再細點,可以把行業和公司的利潤率拆解一下。比如公司的典型商品或服務的成本構成和利潤空間,看看公司成本變化受什么影響,未來收入增長方向對利潤率的影響等,一系列分析下來,把公司層面上的收入和利潤變化搞清楚,就可以做一個對收入和利潤的預測模型了,進而可以形成一個估值。這大概就是一個買方基本面分析師的工作了。
這樣做下來,能了解一個行業的多少呢?
20%~30%。
你了解了行業中一個具體的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結構,如果足夠勤奮,你大概也會了解到競爭對手與它的差別,因此你可能會對這個行業在宏觀層面上,因為幾家公司的產品差異和戰略差異,而造成的市場細分、聚合或此消彼長的動態機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這份了解依然不會超過30%。
接下來想了解更多怎么辦?直接去從事這個行業嗎?不去從事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對咨詢顧問和基本面分析師們而言,要做的就是長期跟蹤,從動態中提煉細節。
我以一個大家都接觸過的行業為例——快餐。
如何做行業跟蹤呢?
一、微觀層面
對快餐行業而言,有意義的最小單位是一個單店(比如北京阜成門麥當勞店)或一個單品(麥辣雞腿堡)。
看店看什么呢?看這個店的銷量/客流量/利潤率是否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以及如何變化。比如,麥當勞推出了小黃人玩具,阜成門店的客流是否發生顯著變化,客單價是否發生顯著變化,整體銷售額是否發生顯著變化等。
因為快餐行業季度性比較強,所以變化要以同比來看,也就是相比去年,客流增長了多少,客單價增長了多少,銷售額增長了多少。如果下個月肯德基緊接著推出了變形金剛玩具,麥當勞又如何變化?如果下下個月邊上開了一家“味千拉面”,客流又如何變化?如果店門口開始修路了,會帶來什么影響呢?宏觀經濟人力成本上漲帶來了運營上的哪些變化?員工減少了嗎?服務質量下降了嗎?服務對麥當勞的商業模式重要嗎?
當你追蹤足夠多的店,并且追蹤時間足夠長之后,你會發現一些單店運營的規律,以及影響經營的微觀因素。對快餐店來說,每個店都避不開的東西是客流、促銷、競爭、效率。關注并分析它們的變化,你會發現,一個最底層的銷售單位,到底受什么影響,影響幅度有多大。而這些加總起來,將直接影響最終的企業和市場層面。
單品同理,不贅述。
二、區域層面
在匯總一些單店的情況后,或直接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會開始思考另外一些問題。
比如說,很多麥當勞開在中心商業區附近,那么城市周邊地區興起的商業地產,會不會稀釋中心商業區的客流?又會對麥當勞造成什么影響?
這個城市迅速興起了一些新的快餐品牌,是否會對麥當勞造成影響?
城市社會事件呢?
旅游城市的旅游季節VS非旅游城市的旅游季節?
商圈店VS社區店VS交通樞紐店?
今年夏天本市雨水特別多,抑或霧霾多?
當以一個區域或某一個類型的銷售單元為單位時,你會發現更多的動態因素,而這些因素,在你看單店的時候,是無法總結和提煉出來的,必須站到一定高度才能看清。而達到一定高度后,你將看到更多影響基本面的細節。集群和區域的變化所造成的影響,不通過長期、跨品牌、跨行業的比較,是看不出來的。
三、市場層面
這里更多的是指快餐品牌之間的競爭戰略,快餐行業整體和其他行業的相互作用,宏觀經濟結構的影響,等等。
比如,從品牌的競爭戰略來看,肯德基素來以產品多樣、本土化做得好著稱,麥當勞則稍遜一籌。如果你只做一次項目,得到的就只是一個時間點上,或者過去的一段時間內,雙方的對比。而如果你長期做項目,看到的就會是,肯德基在產品開發上的優勢在如何變化,麥當勞的應對措施,哪款產品起效了,哪款產品失敗了,其原因是什么。是產品沒有討好消費者,還是風頭被蓋過了,還是營銷策略不對?企業的新戰略是否起效果?通過這些競爭,能否看出來中國消費者到底喜歡吃什么樣的快餐?通過研究宏觀戰略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帶來的結果,可以發現行業的宏觀KSF(key success factors,關鍵成功因素)是什么,而且可以對短期和長期影響進行一分為二的觀察。
至于行業之間的互相作用,比如說,電商行業的發展是否使得人們更少地出門買東西?更少地出門是否意味著快餐行業的客流量下降?O2O行業、外賣行業的發展將怎樣影響快餐行業的收入和成本結構?
再比如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化,如短期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日反美情緒的高漲等,它們對一個品牌的影響有多大?有多持久?企業以何種方式渡過危機?能否渡過危機?長期的結構性的變化,比如消費者的收入結構是否發生了變化?消費者的認知和選擇是否發生了變化?消費升級或降級將怎樣影響快餐行業?
你觀察一個行業比較久了,每個月都去市場中考察各種細節各種影響,從微觀到區域,再到市場(宏觀),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全面審視一番,你就會發現長期追蹤給你帶來的價值。
比如,2013年肯德基遭受多重打擊——先后經歷速成雞、禽流感、冰塊門等事件。這些事件,其實都是短期因素,但從2013年百勝餐飲集團每個月公布的同店銷售數據來看,生意恢復得很慢,下半年基本沒有發生重大事件,還有比較給力的促銷活動,可利潤就是漲不回去。再看麥當勞,負面事件雖然沒有肯德基多,但市場表現依然疲軟。吉野家也是如此。可味千拉面卻能在經歷反日情緒高漲和“骨湯門”雙重負面事件之后發生業績回彈……
所以,到底是事件的短暫影響,還是因為事件打擊了品牌形象,還是因為快餐行業的整體萎靡,還是因為運營思路問題,還是因為中式餐飲崛起分流,還是因為商業地產分流,還是因為……最終,驅動一個行業發展、決定一個企業成敗、令市場上發生萬千變化的元素和邏輯,到底是什么?在不斷地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時,你對行業的了解漸漸地上升到了50%、60%,甚至70%,可能在很多方面超過了很多同業資深管理者。
為什么你有可能超過他們?首先,當局者迷。行業內的人的判斷,很多時候帶著對KPI達成的樂觀,帶著對企業的感情,帶著對同行或同事的偏見;其次,作為一個投資人或咨詢分析師,你不會單單接觸一個行業。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你會看到很多行業和公司,會看到更多差異,也會總結出更多更本質的跨行業共性。如果你愿意思考,你會看到社會結構中的一些很本質的東西,這是只在某一個行業中深耕的人難以觸及的。
當然,這也很難。
但是,無論內行還是外行,沒有人能100%了解一個行業。外行始終不會運營,不會做產品研發,不會做營銷,而內行則沒有資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實,在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完全了解一個行業。我們大多數人,也只是一知半解。
而這一知半解,也得靠經年累月的積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