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確知應該理性地去追問哪些問題,這本身就已經是深具智慧和洞見的偉大且必需的證明。因為,如果一個問題本身荒謬絕倫,還要去尋求這個荒謬問題的答案,而它本來就不可能有任何答案,那么,如此一來,就不僅僅會讓提出問題的人蒙羞,而且會誤導那些不謹慎的聽者,去追逐荒謬的答案。這正是古人所嘲笑的荒謬場景:一個人給公羊擠奶,另一個人竟然還在下面支著一把篩子。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超越的邏輯》
1
需要為經濟學尋找一個新的、更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以新古典經濟學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已經被反復證明是不全面或是有重大缺陷的,對于解釋人類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完全不合適。新古典經濟學尤其無法解釋信息技術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最令人矚目的經濟事實,這些經濟事實恰恰決定著人類的未來。
信息科技時代最重大的事實就是科技創新的加速度增長或指數式增長。計算機科學家和人工智能預言家雷·庫茲韋爾將科技創新的指數式增長稱為技術進化的加速回歸定律,亦稱為人類歷史的指數發展觀。
然而,主流經濟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石卻是規模收益遞減規律。規模收益遞減規律能夠較好地解釋主要依靠自然資源投入來創造產出的農耕時代的經濟現象,卻很難解釋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或技術創新的工業時代的經濟現象,更是完全不能解釋主要依靠智力、知識、信息和數據的信息時代的經濟現象。
面向未來的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必須基于人類知識或科技進化的指數增長規律,即使全面納入規模收益遞增規律也是不夠的。為達此目的,我們必須深入考察技術指數增長背后的動力機制,即人的創造力或創造性的基本規律。
2
本卷試圖給經濟學提供一個新的哲理基礎,或者說,本卷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來理解人的經濟行為和人類經濟現象。這個新的視角建立在對人的行為本質重新認識的基礎之上。
本卷的基本出發點是人內在具有的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是人的本質,是宇宙一切生命的本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具有無限創造性的生命實體,一個具有無限可能性、無限創造性的生命體系,支配它演化發展的最高規律就是生命的基本規律。
生命的基本規律就是它的無限創造性和無限創造力。宇宙間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生命的擴張或延伸,直至生命彌漫或征服整個宇宙。
以所謂熵增鐵律斷定宇宙必定最終趨于死寂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只描繪了宇宙演化的一個側面——負能量側面。然而,宇宙生命演化真正重要的規律則是宇宙演化的正能量側面——生命的無限創造性、無限可能性、不斷誕生的新秩序。生命的無限創造性和無限可能性——熵減的趨勢——始終占據著宇宙演化的主導地位,即始終對抗或抵消著熵增的趨勢。
生命的本質就是熵減,這是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薛定諤對生命本質的簡潔定義。宇宙始終處于熵增和熵減的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之中,正是這種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構成了宇宙生命演化永恒的動態特征。生命演化沒有任何均衡或靜態。個體生命死亡的那一刻或許可以稱為均衡或靜態,然而,任何死亡的個體依然永遠處于宇宙大生命的演化熔爐之中,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生不息,永無靜止。
有多種概念描述熵增:陰、坤、負能量、物質;也有多種概念描述熵減:陽、乾、正能量、精神。生命的表現形態無限多樣,沒有人能夠預知生命形態的多樣化如何呈現。人類一切活動及其成果皆是生命創造性的體現和結晶,經濟活動自不例外。生命的創造性自有它獨特的規律和特征,探索這些規律正是人類一切哲學思辨和科學研究的最高任務。
3
提出一個新的經濟學的哲理基礎,并不是要否定經濟學的其他哲理基礎。我不尋求、不希望去顛覆或取代其他經濟學的哲理基礎或研究視角,也不企圖對現有主流經濟學的哲理基礎做什么補充和完善。
因為,人類學問本來就是無限多樣,觀察世界的角度本來就有無窮多個,這也是生命本身的意義。不同視角和不同研究范式的相互競爭辯論、求同存異,才能豐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當代主流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哲理基礎自有其獨到之處,新古典經濟學作為一門試圖解釋和理解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公理化學問,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才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對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觀察和解釋也足以啟發心智、開拓心胸,然而它也有其內在局限和不足。
4
主流經濟學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19世紀后期的物理學。19世紀后期公認的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是牛頓力學,物理學者試圖以牛頓力學原理來解釋他們所發現的一切物理或自然現象。然而,19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發現是電磁現象,而牛頓力學卻很難解釋電磁現象。相反,法拉第—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卻對電磁現象做出了非常完滿的解釋。
法拉第—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與牛頓力學完全不相容,牛頓力學建立在單個質點之間的超距作用的基礎上,電磁學理論卻是基于法拉第提出的“場概念”的基礎之上。物理學家為此困惑了近一個世紀,包括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在內的大物理學家都企圖以牛頓力學來解釋電磁現象,企圖將電磁學理論納入牛頓力學的范疇之內。他們潛意識里依然將牛頓力學作為整個物理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可見一個科學范式一旦形成,影響就非常深遠和牢不可破。這種努力其實代表著物理學家的高遠理想,那就是用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解釋一切物理現象或自然現象。
5
同樣,今天主導和引領人類經濟的關鍵和核心力量是指數式增長的技術創造或技術創新。決定人類經濟體系的產業結構、產業鏈、價值鏈、貿易結構、貿易形態、財富或收入分配,乃至國家興衰的關鍵和核心力量是知識、科技、信息和數據的創造與運用。決定人類經濟或每一個國家經濟命運的核心因素早已不是所謂的資源稟賦,早已不是所謂儲蓄和投資的均衡和轉化,而是知識和技術的創造和積累,即知識和技術如何轉化為新的產業、高質量企業家的數量以及他們的創造和創新精神。
由高質量的企業家主導和引領的經濟體系是一個完全面向未來的創造性的生命演化體系,一個熊彼特式的創新和創造性毀滅體系。
然而,今天全世界主流經濟學雜志和教科書所傳播的思維方式依然是基于給定資源要素稟賦的最優配置或運用,基于經濟體系能夠自動邁向充分就業均衡的供求力,基于所謂完全市場競爭的帕累托最優,基于沒有任何主角的企業結構、市場結構和生產函數。
易言之,雖然現實生活里無數的經濟現象和事實,尤其是那些決定人類未來經濟面貌和國家興衰的重大技術革命及其推動重大技術和產業革命的企業家和創新精神,完全不能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然而經濟學者卻試圖將這些最重要的經濟事實納入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之內,由此產生許多荒誕不經的解釋和理論邏輯上的內在矛盾。盡管許多經濟學者偶然也會面對現實經濟現象感到目瞪口呆或不知所措,恰如19世紀后期許多物理學家面臨新的物理現象不知所措一樣,然而,大多數經濟學者卻沒有勇氣和能力徹底拋棄新古典經濟學那一整套理論基礎和方法論。
6
如果從亞當·斯密算起,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直到阿羅—德布魯模型才最終完成,歷時將近200年。這套理論基礎對經濟學者的思維影響之深,遠遠超過牛頓力學對物理學家思維的影響。經濟學者對于人類經濟體系的任何現象,都企圖以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從一般的資源配置和價格現象,到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到貿易形態,到制度選擇,到經濟增長,到財富分配,直到公司興亡和國家興衰。即使經濟學者知道很多以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的解釋只是差強人意,他們也依然不能或不愿意放棄新古典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基礎。一方面是因為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具有巨大的說服力、誘惑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是經濟學者一直沒有找到能令人信服的新的理論基礎。
7
新古典經濟學給人類經濟體系所構造的圖像非常類似于牛頓力學所構造的宇宙圖像。牛頓的宇宙圖像包括如下基本要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作用達到均衡;宇宙正是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支配下達到均衡狀態;宇宙中任何物體的運動皆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支配,且所有物體的運動皆邁向均衡狀態;這個宇宙圖像能夠以很少的幾個變量和連接這些變量的方程式來完整描述;給定初始條件和作用力,運用牛頓力學方程式能夠計算出任何物體在任何時候的狀態(速度和位置)。簡言之,宇宙就是一個自動邁向均衡的機械體系。
新古典經濟學所構造的人類經濟體系圖像與這個牛頓宇宙圖像完全吻合:經濟體系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支配,供給和需求就是經濟體系里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供給和需求必然相互作用并逐漸達到相互均等的均衡狀態,即所謂市場出清;經濟體系正是在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下實現均衡;經濟體系的任何經濟行為皆受供給和需求力量的支配,即使是經濟整體行為亦應作如是觀(總供給和總需求);任何經濟行為必然邁向均衡狀態(具有確定的行為方向);這個經濟體系的整體圖像同樣可以用一些變量和方程式來完整描述;給定初始條件,運用這些方程式就可以計算出(推測出)任何經濟行為主體在任何時候的經濟行為狀態。簡言之,人類經濟體系就是一個自動邁向均衡的機械體系。經濟學者所用的那些基本概念,如均衡、靜態、動態、調節、最大化、剛性、摩擦等,就是從牛頓力學概念里直接借用過來的。
8
牛頓力學是一個公理性的學術體系,同樣,新古典經濟學也是一個公理性的學術體系。
依照張五常教授在《經濟解釋》中的簡要論述,所謂公理性的學術體系,就是“公理性是指有武斷性的假設與有一般性的定義或定律,從而推出可以驗證的假說。驗證是求錯或求‘證偽’,要以可以觀察到的事實或現象從事,沒有被事實推翻就算是過了關,即是通過假說的驗證而做了解釋。社會科學中只有經濟學以公理性的原則從事解釋,但所有自然科學皆屬公理性,解釋的方法跟經濟學用的相同”。
易言之,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完全相同。新古典經濟學最重要的公理化假設就是所謂人性自私或理性經濟人假設,翻譯成數學語言就成為效用最大化或局限條件下的效用或利潤最大化,它有一個非常嚴謹的名稱——需求定律。張五常教授將全部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簡化為需求定律,也就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9
牛頓力學或自然科學被構造成為一個公理化的體系,背后是西方科學發展深厚和悠久的歷史背景。西方世界第一個公理化的學術體系是歐幾里得幾何學。笛卡兒第一次指出歐幾里得幾何學可以建立在兩個不言自明的公理或判斷之上。
正如愛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樣,歐幾里得幾何學的真正起源是建立在概念構造同感覺經驗之間的聯系之上的。將幾何學公理化的代價則是放棄了概念構造同感覺經驗之間的聯系,也就是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公理構造所依據的經驗基礎已被遺忘了。
現代西方科學正是以歐幾里得幾何學為基本數學工具,將物理學或整個自然科學構造成一個公理化體系,看似順理成章。同樣,將經濟學公理化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放棄或忘記了概念構造同真實世界感覺經驗之間的聯系。經濟學者似乎已經不關心經濟學的那些公理化假設是否與真實世界的經濟事實相吻合,他們只關心如何從那些公理化假設出發推導出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
10
雖然如此,作為公理化體系的物理學和作為公理化體系的經濟學卻有本質上的不同。
正如張五常教授所指出的那樣:“自然科學的公理的起點,一般是基于真有其物,或從事者相信真有其物。是神奇的學問,因為先前無從觀察但認為是有之‘物’,若干年后往往被證實為有。愛因斯坦幾次推中,其天才近乎神話了。經濟學呢?公理的起點一般不是基于真有其物——例如功用、需求量、均衡、極大化等不僅全屬虛構,有道的經濟學者知道是空中樓閣,不會愚蠢地試行證實其存在。”
易言之,自然科學的公理是有經驗基礎的,是真實的,然而經濟學的公理卻是沒有或缺乏經驗基礎的,不是真實的或不完全是真實的。這個問題并沒有引起經濟學者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大家似乎覺得那根本不是一個問題。米爾頓·弗里德曼甚至說經濟學的基礎假設是否真實根本無關宏旨,只要根據那些假設能夠推導出可被證偽的理論結論就行了。張五常也是這個主張。科斯不同意弗里德曼的方法論,卻欣賞張五常的實證經濟學問。
實際上,只要稍微思考人類知識的內在邏輯,我們就會發現,基于完全或部分不真實的公理或假設建立起一整套經濟學學術,這本身就是令人驚奇的事情。如果一門學問的公理化假設與真實世界完全脫節,它推導出來的理論或結論又怎么能夠符合真實世界呢?這個方法論問題并不是那么值得去討論。
11
我認為經濟學者近乎“機械式”地照搬物理學的思維方式,以不真實的公理或假設來構造一個公理化的經濟學學術體系,至少是部分走錯或走偏了。
易言之,我們需要深刻反思人類經濟行為或一般而言的人類行為的本質,即需要深刻反思人性的本質。我們不能僅僅將所謂自私、理性經濟人或效用最大化當作一個不言自明的公理不去深究。正是基于對人類行為本質或人性本質的深刻洞察,我們才能洞察人類經濟體系的本質特征或內在動力。經濟學對人性的假設必須符合人性的本質,而不能是不真實的或部分真實的隨意假設,不能是空中樓閣。
12
那些并非真實的公理化假設——正如張五常所說,放眼窗外,我們看不到任何需求曲線,那些所謂均衡、供求量、效用等,皆屬空中樓閣,看不見摸不著——如何可以成為一門學科的理論基礎?
實證科學方法論給出的強有力的理由是:只要我們能夠從這些公理化假設出發,依照人類理性的必然邏輯——依照那些公認的邏輯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推導出關于真實世界的可觀察到的結論,而且這些結論確實被真實世界證實或者沒有被證偽,那么,我們就認為或相信那些公理化假設及其相對應的理論解釋了真實世界的現象,或者說那些公理化假設及其相對應的理論讓我們理解了這個世界。這就是科學意義上的“解釋”“理解”“推測”的全部含義。
由此可見,實證科學的任務主要包括三個相互關聯的工作:提出或構造公理化的假設并由此構造出一個完整的理論;從該理論推導出關于現實世界的可以被觀察或被檢驗的結論或推斷;用觀察到的真實世界的現象來證實或證偽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
提出或構造公理化的假設及其相對應的理論也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從觀察現象或經驗里歸納出普遍性的公理或理論,一種是從先驗的普遍公認的原理出發直接推導出理論。前者被稱為經驗構造理論,即理論假說和概念的提出源自對經驗事實的觀察、總結和歸納;后者被稱為理性構造理論,即從少數幾個甚至一個不言自明的原理或原則出發,推導出整個理論體系或概念體系。從學術歷史考察,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或公理是兩種方法共同使用或相互交匯的結果。
13
就經濟學這門學問來說,它有兩個主要的起源:一個是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所孕育出來的英國經濟學傳統,一個是法國重農學派所孕育出來的歐洲大陸經濟學傳統。
大體而言,英國經濟學傳統屬于經驗主義傳統,歐洲大陸經濟學傳統則屬于理性建構主義傳統。前者主要傾向于從日常經驗的觀察里歸納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后者則趨向于從普遍公認的原理出發推導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
經濟學的英國經驗主義傳統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大衛·休謨、亞當·斯密、約翰·穆勒、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羅納德·科斯、張五常。
經濟學的歐洲大陸理性建構主義傳統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重農學派的弗朗索瓦·魁奈、奧古斯丹·古諾、萊昂·瓦爾拉斯、卡爾·門格爾、大衛·李嘉圖、卡爾·馬克思、約瑟夫·熊彼特、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歐文·費雪、肯尼思·約瑟夫·阿羅、G. 德布魯、保羅·薩繆爾森、莫里斯·阿萊、羅伯特·蒙代爾。
就一般科學方法論而言,經驗構造論和理性構造論究竟孰優孰劣,答案見仁見智。譬如,愛因斯坦在創立廣義相對論之前,相信經驗決定論,即相信物理學理論必須從經驗事實出發來歸納和總結。廣義相對論創建之后,愛因斯坦的科學哲學發生革命性變化,他轉而相信物理學理論必須從不言自明的基本原理出發,即從純數學原則出發。當然,殊途同歸,這兩個構造科學理論的基本方法并不矛盾,因為依據感覺經驗或事實構造的理論必須符合最基本的原理,從最基本原理出發構造的理論也必須符合經驗事實。這種方法論哲學同樣適用于經濟學。從經驗事實歸納出來的經濟學理論必須符合人類行為的最基本原理,從人類行為基本原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理論必須接受經驗事實的檢驗和證實。
14
本卷試圖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公理化基礎或理論基礎做出批判性的反思,由此提出一個新的經濟學的哲理基礎。
我的反思主要集中在4個重點:
其一,我心目中的人類經濟體系的圖像與新古典經濟學所構造的經濟體系的圖像完全不同。我認為,人類經濟體系的真實圖像是一個動態演化且面向未來永恒創造的生命體系,不是一個自動邁向均衡的機械體系。這里的核心區別是“生命體系”和“機械體系”的區別。
其二,新古典經濟學對人性本質或人類行為的公理性假設是效用最大化或利潤最大化。我認為人類行為的本質是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它包含道德(精神)的創造性和知識(物質)的創造性。
其三,新古典經濟學的原初性或本源性的問題是給定資源稟賦的最優配置或最優利用,即所謂最大化問題。我認為經濟學的本源性問題不是給定資源約束的最大化利用,而是人類面向未來的創造性行為。
熊彼特首先系統區分了人類的創造性經濟行為和適應性經濟行為,這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洞見。
其四,新古典經濟學的全部理論皆圍繞價格理論或價格的形成問題展開。自古典經濟學時代開始,經濟學者將全部經濟問題歸納為三個問題: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依照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全部經濟學三大問題的解決皆依靠價格機制來完成。
價格機制的問題又分為兩個問題: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和價格決定什么。回答第一個問題依靠供求分析架構;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張五常教授畢生致力的經濟解釋,即將所有價格理解為局限條件,經濟解釋就是解釋局限條件下的行為轉變,或者局限轉變如何引起行為轉變。然而,我認為經濟體系作為一個生命演化體系,最核心和最關鍵的問題并不是價格如何決定和價格決定什么,即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不是價格理論,而是人的創造性如何賦予萬物以價值。
簡言之,我試圖改變或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公理:以生命體系圖像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機械體系圖像,以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或效用最大,以新資源、新信息、新秩序的創造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資源要素稟賦給定下的最大化配置或最大化運用。
經濟學作為一門公理化學問的基本性格可以繼續保留。
這就是我所希望實現的經濟學思維方式或研究范式的轉換。我相信新的范式能夠以更加令人滿意和更加完備的方式,來解釋范圍更加廣泛的經驗事實,特別是人類經濟體系里那些最重要的現象或事實。
15
我反復質問自己:我所希望實現的經濟學范式轉換或給經濟學引入的新的哲理假設,是否具有足夠穩固的理性基礎,是否為人類的思辨理性許可?
問題的核心是對人性本質的洞察。
多年思考的結果,讓我深信人性的本質即生命的本質是面向未來的創造性。創造性不僅是永恒的,而且是無限多樣的,具有無限可能性。它包含道德(精神)的創造性和知識(物質)的創造性。我相信人性或人心的無限創造性是經濟學乃至一切社會科學最終的理論基礎。面向未來的創造或發現是人類經濟行為最本質、最重要的特征。新古典經濟學所假設的資源要素稟賦給定條件下的最大化行為,只是面向未來的創造性行為的一個輔助條件或工具。
16
泰戈爾對人類社會的深刻見解對我們重新認識人類經濟體系的本質具有重要啟示。1930年7月14日,印度偉大哲人和詩人泰戈爾在與愛因斯坦的談話中說:“物質是由質子和電子所組成,在兩者的中間沒有任何東西;但物質也可能是一種連續的東西,即各個電子和質子之間可能并無空隙。同樣,人類雖然由個人所組成,但在個人之間卻存在著人的相互聯系,這種聯系使人類社會具有像生命機體一樣的統一性。整個宇宙也同我們相聯系,就像同個人相聯系一樣。這就是人的宇宙。”
人類社會具有像生命機體一樣的統一性,這是多么卓越的見解!或許我們今天還根本沒有理解人類社會的運行機理究竟是什么。經濟學者僅僅將個體行為簡單相加而得到所謂宏觀經濟學,肯定是非常淺薄甚至是根本錯誤的。
17
經濟學迄今為止最具籠罩性的理論體系仍然是供求理論體系,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供給和需求、成本和收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就是一種邁向均衡的機制或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價格機制。
從斯密開始,經濟學者給價格機制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因為價格機制在人類經濟活動的不同領域或經濟行為的不同側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雖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卻都可以適用供求分析的基本理論架構或分析邏輯。
早在1776年,斯密就相信價格機制或供求機制的“看不見的手”給了人類經濟體系一個統一的解釋架構。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的序言中欣喜地寫下“多樣性的統一和統一的多樣性”,也是為經濟學具有一個統一的理論架構而內心喜悅。百年后張五常出版《經濟解釋》,則將經濟學的基本定律簡化為一個需求定律。根據張五常教授的闡釋,全部經濟學就在需求定律那里獲得高度統一。
18
這個統一的供求分析架構既適用于個體行為的分析,也適用于總體經濟或宏觀經濟整體行為的分析,即所謂總供給和總需求分析;既適用于所謂實體經濟或真實經濟的供求分析,也適用于貨幣和金融市場的供求分析;既適用于投資,也適用于儲蓄;既適用于股票,也適用于債券;既適用于國內經濟,也適用于國際貿易,甚至還能適用于現在與未來的交換——利率和時間的分析。
公正地說,供求理論架構或分析體系是經濟學幾百年發展的巔峰成就。新古典經濟學說到底就是一個完整的供求分析理論體系,只不過它是基于一套嚴格的假設基礎之上。
19
這套供求分析或成本——收益分析架構(或理論體系)對于人類經濟現象或行為的某些方面富有極具說服力的解釋。譬如,對于給定預算約束或收入約束下的消費者選擇行為,對于給定生產要素約束下的生產者行為選擇,對于給定要素稟賦條件下的貿易行為等。這就是為什么貿易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和生產者行為理論是經濟學最早取得輝煌成功的領域,由此也建立起經濟學這門學科的權威或聲望。因為新古典經濟學的供求分析理論體系就是以資源要素稟賦給定為基本假設,再加上所謂理性經濟人和信息完全的假設。
20
然而,一旦面臨要解釋人類經濟行為里面最重要、最關鍵、最激動人心的那些領域,新古典經濟學的供求分析架構就顯得手忙腳亂甚至語無倫次了。譬如對于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制度變遷、經濟周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等這些人們最感迷惑的經濟現象,供求分析架構就顯得軟弱無力。
早期的經濟學者面臨這些問題時,照樣寄希望于供求分析架構。譬如早期的經濟增長模型就是基于投資和儲蓄的供求均衡分析,內生增長理論本質上也沒有超越供求分析架構。而對于企業家、創新者、創造性毀滅等人類經濟最具特征性的現象,供求分析架構就完全無能為力,所以從馬歇爾到薩繆爾森再到曼昆等人的經典教科書里,根本就找不到對此類現象的系統闡釋。
我們從新古典經濟學的經典教科書里,根本看不到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創新和創造性毀滅,更不用說那些偉大企業家和創新者的名字,如洛克菲勒、摩根、卡內基、福特、蓋茨、喬布斯等。因為,對于企業家和創新者而言,資源稟賦從來就不是給定的,正如硅谷著名投資家彼得·蒂爾的暢銷書《從0到1》所揭示的那樣,企業家和創新者的本質作用就是“從無創造有”。
21
新古典經濟學的巨大影響,深遠而且牢不可破,以至像張五常教授這樣富有創造性和靈感四射的天才人物,一生皆致力于將全部經濟學簡化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拜讀張五常教授的《經濟解釋》,僅看后面的人名索引就知道他的學術精神起源和傳承。斯密、馬歇爾、科斯、弗里德曼是張五常引用最多的前輩學者。應該說,張五常的《經濟解釋》是馬歇爾傳統的巔峰成就。
然而,正如愛因斯坦總結理論物理學所說的那樣:任何追求高度純粹性、精確性和明晰性的理論體系總是要以犧牲完備性為代價。也就是說,新古典經濟學看似那樣嚴謹和純粹的理論體系,事實上卻將其解釋力縮小到人類經濟現象或行為的一個很小的領域,甚至是最不重要的領域,那就是資源稟賦給定條件下的資源最優配置。然而,真正引領人類經濟朝前邁進的內在力量卻是人的無限創造性,是那種“從無創造有”的精神、知識、科技和創新的制度或組織。
22
真正突破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是熊彼特的經濟學。熊彼特對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創造性毀滅的深刻闡釋前無古人,迄今為止也是后無來者。盡管熊彼特在維也納大學的老師都是邊際效用革命時代經濟學的領軍人物,然而他似乎從一開始就對新古典經濟學的那套理論深表懷疑,或者堅信新古典經濟學者所描述的那種靜態均衡的經濟體系頂多只能算是我們分析真實經濟動態演化的一個起點或參照系。
熊彼特26歲完成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第一章就用頗為晦澀難懂的語言描述經濟體系的所謂靜態循環過程。然而熊彼特的真正目的不是去深挖那個靜態循環過程的細節或機制,而是探索打破那種沉悶、毫無生機的靜態體系的動態力量。他發現這種力量不是別的,就是企業家及其創新精神。
其實,熊彼特的經濟學才是對新古典經濟學體系的真正革命。不幸的是,熊彼特和凱恩斯同年出生,“既生瑜又生亮”。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所引發的思想革命在數十年里完全籠罩了西方經濟學,完全掩蓋了熊彼特經濟學應有的光芒。某種意義上,這不僅是經濟學的不幸,也是人類經濟發展的不幸。
23
凱恩斯的追隨者歡呼凱恩斯開啟了經濟學的革命,某種意義上這是完全正確的歡呼。細讀凱恩斯《通論》就會知道,《通論》的全部問題都是針對以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和以馬歇爾、庇古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而發。
凱恩斯對李嘉圖經濟學統治英語世界長達一個世紀之久深表痛心。為什么呢?因為李嘉圖經濟學就是所謂的長期靜態均衡或穩態模型,從不考慮經濟增長、經濟波動或經濟周期。李嘉圖經濟學背后的理論基石就是所謂貨幣中性或貨幣長期中性假說。
從李嘉圖、穆勒、薩伊一直到馬歇爾,他們構造了一個自動調節、自動邁向均衡、自動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經濟體系。在這樣一個理想的經濟體系里,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實現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這個經濟體系里沒有周期波動,沒有危機,沒有失業,當然也就不需要政府干預。馬歇爾有一句名言:“上帝端坐天堂,人間平安無事。”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學術性格和精神狀態。
李嘉圖所構造的這個理想的經濟體系基于非常嚴密的行為假設和嚴謹的數學論證,所以征服了幾乎所有經濟學者。凱恩斯在《通論》里感慨萬千,說李嘉圖征服經濟學世界就好比當年天主教教條征服整個西班牙那樣完全和徹底。
凱恩斯對馬歇爾經濟學可謂了如指掌。他的父親就是馬歇爾最早的弟子和親密同事。孩提時代的凱恩斯就經常參加馬歇爾的家庭聚會。馬歇爾去世后,凱恩斯為紀念馬歇爾所寫的文章舉世聞名,從中就能看到,凱恩斯不僅對馬歇爾經濟學了如指掌,而且對馬歇爾經濟學的發展歷程的每個細節都如數家珍。
根據科斯教授的考證,馬歇爾原本也考慮過讓凱恩斯做自己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講席的繼承人,后來卻選擇了庇古做自己的衣缽傳人。這是不是刺激凱恩斯對“恩師”馬歇爾的經濟學發起革命的一個原因?沒有明確結論,此處也不細說。然而,凱恩斯長期浸淫在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體系里,對馬歇爾滿懷尊重和愛戴,卻能夠擺脫這套理論體系的束縛,開創一個全新的理論體系,僅此一點就足以稱其為“思想革命”。
24
具體而言,凱恩斯經濟學革命就是凱恩斯否定了李嘉圖古典經濟學和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的那些最重要的假設和結論,隨之也就否定了它們的政策主張。
凱恩斯所否定的李嘉圖經濟學的第一個基本假設是:貨幣中性或貨幣長期中性。貨幣中性或貨幣長期中性是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石,以李嘉圖為代表。該假設認為貨幣只是一層面紗,貨幣供應量只決定物價水平,對真實經濟(總產出或就業)沒有任何影響,這就是經典貨幣數量論最重要的結論。
凱恩斯完全否定了貨幣中性,認為貨幣對人類經濟活動具有深刻影響。貨幣不僅是連接現在和未來的主要變量,而且是決定總產出或就業,尤其是短期總產出或就業的關鍵變量。將貨幣納入產出決定方程式,是凱恩斯經濟學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
凱恩斯所否定的李嘉圖經濟學的第二個基本假設是:經濟體系本質上是一個非貨幣經濟體系,是一個真實經濟體系,貨幣和金融對經濟體系的長期均衡或經濟體系的本質而言,乃是無關的變量。
根據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貨幣中性的基本假設,既然貨幣對總產出和就業沒有任何影響,那么,人類經濟體系本質上就成為一個純粹真實的或非貨幣的經濟體系了。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學所謂“二分法”的起源。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根據真實經濟和貨幣金融的二分法,經濟學者只需要致力于研究非貨幣的真實經濟體系如何運轉就行了。至于貨幣,它只影響物價水平,對所有真實變量(就業、產出、利率等)都是無關緊要或完全無關的。所以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利率理論通常被稱為真實利率理論,它不包括任何貨幣因素。直到歐文·費雪大名鼎鼎的《利息理論》出版,他討論利息理論首先也是不納入貨幣因素的。
凱恩斯所否定的李嘉圖經濟學的第三個基本假設是:信息完全和預期穩定。盡管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以及凱恩斯本人都沒有明確討論信息,然而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暗含的基本假設就是信息完全,信息完全就意味著預期穩定或不變。依照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既然信息完全和預期不變,它們也就不是總產出和就業的決定變量了。凱恩斯完全否定了這個基本假設。《通論》第五章開宗明義就說:“預期是決定產出和就業的變量。”
25
正因為凱恩斯否定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上述基本假設,所以他才引入了革命性的新假設。
這些新假設包括:貨幣非中性或貨幣幻覺;預期不穩定、非理性行為或動物精神;利率的貨幣理論;貨幣是決定產出和就業的重要變量;由預期、投資規律(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利率和現有產出所決定的投資函數;由預期、心理規律(消費趨向邊際下降)、利率和現有產出所決定的儲蓄或消費函數;由投資函數和消費函數共同決定的總需求函數和總供給函數。
從這些基本假設、基本概念出發,凱恩斯得出了一系列與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完全不同的基本結論。其一,總投資和總消費所決定的總需求可能嚴重不足或小于總供給;其二,失業或產出不足是必然結果;其三,經濟體系不會像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所認為的那樣,會自動調節或自動邁向均衡,經濟體系的常態反而是偏離均衡或出現失業均衡;其四,為了將經濟體系推向均衡或充分就業,就必須有某種外部力量來補充總需求不足,這個外部力量當然就是政府了。補充總需求不足的主要手段當然就是政府的財政政策了。
26
單從凱恩斯否定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最重要假設,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假設和概念,導出了一系列新的結論和政策主張,完全可以說凱恩斯開啟了經濟學的革命,開創了現代宏觀經濟學。這是毋庸置疑的。當然,正如一千個人閱讀《紅樓夢》必然且至少會有一千種情感和解讀,像《通論》這樣充滿各種新奇思想和靈感四射的經典著作,每個讀者的理解必定千差萬別。然而,沒有人能夠否定凱恩斯開啟了經濟學的新時代。
27
然而,站在今天的視角,我們又可以說,凱恩斯革命其實并沒有那么“革命”,或者說,站在今天新古典經濟學的立場上,我們可以說凱恩斯革命并不徹底。
如果站在經濟學新范式——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范式——的視角來考察凱恩斯經濟學,我們甚至可以說,凱恩斯革命其實不是一場革命,而只是新古典范式內部的調整。
其一,凱恩斯所研究的中心課題,依然是給定資源稟賦條件下的最優配置或充分配置問題(短期就業或產出問題),而不是“從無創造有”的創造性問題。所以凱恩斯的經濟周期理論完全基于貨幣因素或預期改變因素,而不是基于熊彼特式的創新和創造性毀滅。著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對此都有深入理解,他的著作《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就贊揚了熊彼特經濟學,批評了凱恩斯經濟學。
其二,凱恩斯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其實依然是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即供求均衡分析方法。
其三,盡管凱恩斯否定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但是他依然肯定,一旦經濟體系達到充分就業,古典經濟學那一整套理論和政策主張依然完全成立。可見,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對凱恩斯的深刻影響是多么牢不可破。這也就為后來希克斯用“IS–LM”模型來總結凱恩斯革命,薩繆爾森、托賓等人將凱恩斯經濟學重新拉回到新古典框架,提出所謂“新古典綜合學派”開辟了道路,以至1975年海曼·明斯基重新闡釋凱恩斯革命,對新古典綜合學派口誅筆伐,說他們完全誤解了凱恩斯經濟學。
28
現代經濟學脫胎于道德哲學或倫理學,同時深受現代科學尤其是牛頓力學思維方式的影響。
愛因斯坦說:“科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努力,力圖用系統的思維,把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盡可能徹底地聯系起來。科學的目標是在發現規律,使人們能用這些規律把各種事實聯系起來,并且能夠預測這些事實,但這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它還試圖把所發現的聯系歸結為數目盡可能少的幾個彼此獨立的概念元素。”
經濟學數百年的發展也正是代表著這樣一種持續的努力,試圖找到經濟現象背后的規律或秩序,并試圖以盡可能少的概念將這些現象彼此聯系起來,這就是經濟學者心目中的經濟科學。
事實上,經濟科學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盡管我們對許多最重要和最奇特的經濟現象還知之甚少,這也正是激勵我們去不斷改變或創新經濟學思維方式或研究范式的主要動力。
新的思維方式、研究范式和概念范疇并不是一定要取代已有的思維方式、研究范式和概念范疇,而是試圖站到一個新的視角來觀察和認知人類經濟現象。對自然科學而言,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研究范式與其說是相互取代,倒不如說是相互補充。因為原則上,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認知世界的模式,它們共同構成的認知圖景或許才比較接近客觀世界的真實面貌。
29
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科學家或經濟學家所提出來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范式之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和推崇,并非因為他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范式是唯一的,而是他確實找到或發現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對客觀的自然現象或經濟現象有了全新的、獨特的認知。
愛因斯坦相對論之所以偉大,并不是因為它窮盡了宇宙自然的一切真理,不是因為它是唯一的物理學研究范式或思維方式,而是因為它開啟了我們認識宇宙自然奧秘的一個新視野、新方式。它也并非完全取代了牛頓力學,它與牛頓力學長期共存。隨著人類知識和智慧的進化,必定有更新的科學理論能夠發現比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更多的宇宙自然之謎,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相對論的數學描述(尤其是廣義相對論)非常復雜,然而其基本思想卻非常簡單和明白。這正是一切偉大科學理論的共同特征。
30
同樣,新古典經濟學的數學模型非常復雜,復雜到經濟學研究生都難以完全明白,然而,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卻非常簡單和明白,那就是它將人類經濟體系看作一個自動邁向充分就業均衡的自我調節體系,即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和充分利用的均衡體系。經濟體系從本質上非常類似于牛頓力學所描述的機械體系,這恰好說明了牛頓力學思維方式對經濟學思維方式所產生的巨大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如此深刻,以至經濟學者通常都不會覺得新古典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源自牛頓力學。
31
凱恩斯革命的本質并不是否定經濟體系是一個邁向均衡的體系,而是否定了經濟體系能夠自動邁向均衡。易言之,凱恩斯認為,如果我們信奉所謂自由放任的經濟哲學理念,讓經濟體系自我調節,那么經濟體系就很可能或根本不能自動邁向充分就業均衡,它很可能或必然邁向某種“失業均衡”——經濟體系里的資源得不到最優配置和利用,這意味著經濟的衰退、蕭條或停滯。
這個基本思想也非常簡單。凱恩斯的真正貢獻是他構建了一個邏輯自洽的理論或數學模型,以證明自由放任的經濟體系確實會邁向失業均衡。
依照熊彼特的分析,凱恩斯的數學模型包括5個所謂內生變量和一個外生變量:5個內生變量是國民收入、就業量、消費、投資、利率;一個外生變量則是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由貨幣當局的政策行動決定。這些變量由三個基本方程或所謂心理規律相互聯系起來:消費函數、投資函數和流動性偏好函數。簡言之,所謂凱恩斯革命或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就是由三大函數和六大變量共同構成。
這些變量和函數構成的經濟體系還是一個邁向均衡的體系,只不過不像新古典經濟學所假設的那樣,是能夠自動邁向充分就業均衡的體系,而是會邁向失業均衡的體系。要推動經濟體系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引入新的外生變量,這就是凱恩斯設想或建議的政府財政赤字或干預政策變量。
從這個基本意義上說,凱恩斯經濟學依然屬于新古典經濟學,依然是牛頓力學思維方式在經濟學中的運用。牛頓用幾個很少的變量和方程就能夠描述和計算自然界和天體的運行規律,同樣,凱恩斯試圖用三大函數和六大變量來描述和計算人類經濟體系的運行規律。這個思維方式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正是凱恩斯革命迅速征服世界的關鍵原因。
32
我今日所倡導或建議的經濟學思維方式或研究范式的改變,一是源自我對新古典經濟學哲理基礎的長期反思;二是源自我對華夏固有的偉大高深哲學——心學——的學習和體悟;三是源自多年來我對人類創新歷史和本質的研究,尤其是對人類創造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