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一
布萊恩·阿瑟的《復雜經濟學》一書曾經引用了經濟思想史學者大衛·柯南德爾(David Colander)講述的一個寓言:
一個世紀以前,經濟學家站在兩座高聳山峰之間的底部,而山峰則隱蔽在云層當中。他們想爬上高峰,但是不得不先決定要攀爬的是哪一座山峰。他們選擇了有明確定義、遵循數學秩序的那座山峰。但是,當他們費盡千辛萬苦登上了那座山峰,站到了云層上之后,才發現另外一座山峰要高得多。那就是過程和有機主義之峰。
我很喜歡這個寓言。但我還想加上一句話,那就是當經濟學者費盡千辛萬苦登上那座山峰之后,卻發現那是一座假想的山峰,真實的山峰是另外那座。
多年來,我曾經努力攀爬那座假想的山峰,最終無功而返,遂決定嘗試攀登那座真實的山峰。《新經濟學》是我勉力攀登新山峰所記錄的風景和感受。書分五卷,自成一體。
二
第一卷題為《主流經濟學批判》。當今主流經濟學就是新古典經濟學,它有嚴格的理論假設、優雅的數學模型、完整的邏輯結構和精妙的基本定理。經由標準教科書、大學課堂、期刊和學術著作的傳播,新古典經濟學已成為人類經濟社會里居支配地位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人們分析經濟問題的基本思維方式,成為全球多數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那個烏托邦式的完全競爭一般均衡體系則成為經濟學者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簡言之,新古典經濟學是數百年來無數經濟學大師知識和智慧凝聚成的巍巍高山。
然而,這座巍巍高山的基石卻是脆弱和虛幻的。因為哲理基礎的脆弱和虛幻,新古典經濟學的學術大廈有著無法克服的內在邏輯矛盾。更為重要的是,哲理基礎的脆弱和虛幻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絕大多數的所謂定律、定理、理論結論與真實經濟世界完全脫節。新古典經濟學根本不能解釋人類體系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
第一卷《主流經濟學批判》旨在全面檢討新古典經濟學脆弱和虛幻的哲理基礎,并試圖給經濟學確立一個全新的、更加堅實的哲理基礎,以此創建新的經濟學范式。經濟學范式轉變的關鍵是重新認識人性的本質或人的本質。新范式的核心則是以人心內在且本具自足的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取代新古典經濟學的人性自私或理性經濟人假設。
三
第二卷題為《新經濟學范式》。新經濟學范式的哲理基礎是人心本具自足的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人心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乃是“一心開二門”,即人心本具自足的無限的道德(精神)創造性和本具自足的無限的知識(物質)創造性。
以此為基礎,我重新分析和定義人的經濟行為,將人類的經濟行為區分為旨在實現現有資源最優配置的適應性經濟行為和面向未來的創造性經濟行為。新古典經濟學的著力點是分析人們致力于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適應性經濟行為,卻無力對面向未來的創造性經濟行為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以此觀之,新古典經濟學可以算是新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新經濟學范式成功的關鍵是系統研究人的創造性活動或創造性經濟行為的基本規律,這是真正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第二卷《新經濟學范式》只是做了非常初步的嘗試。要全面、系統、深刻地認識人的創造性活動或創造性經濟行為的基本規律,必須進行跨學科研究,必須綜合運用腦科學、心理學、神經生理學、認知科學等眾多學科的最新發現。我將繼續沿著這個方向不懈努力。
第二卷的重心是從新經濟學范式的新視角,全面檢討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市場理論、公司理論、增長理論和制度經濟學。從市場到公司再到制度,代表著新古典經濟學數百年不斷精進的基本方向。從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視角來重新審視市場、公司、制度和人類經濟增長,我們會得到與新古典經濟學完全不同的全新認識和嶄新結論。新的市場理論、新的公司理論、新的增長理論和新的制度經濟學由此應運而生。我必須承認,第二卷絕不意味著這項最重要的學術工作的結束,它僅僅是一個開端。我期待更多的年輕學者能夠從嶄新的視角來重新考察人類經濟體系里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和制度演化。
四
第三卷題為《人心的無限創造性》,它代表我一個雄心勃勃卻并沒有完全實現的學術理想,即融會中西思想,貫通古今哲理,重新認識人性(人心)的本質或人的本質。
一切社會科學或一切人學,只有一個源頭或基本出發點,那就是認識人性(人心)的本質或人的本質。古往今來,一切偉大宗教和哲學思想的差異,就在于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各有各的不同。
第三卷《人心的無限創造性》的目標是尋求經濟學這門學科的終極形而上哲學基礎。
追求人類經濟體系或人類經濟行為背后的終極規律,從一開始就是經濟學者的崇高理想。芝加哥學派大宗師雅各布·瓦伊納(Jacob Viner)曾經明確指出,亞當·斯密和整個蘇格蘭啟蒙運動皆深受牛頓物理學革命的影響,《國富論》就是試圖發現人類經濟體系或人類經濟行為背后的“自然規律”,也就是堪與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相媲美的普適規律。
斯密之后的歷代經濟學者,有很多人堅信人類經濟體系或經濟行為必定擁有類似物理世界那樣內在的、客觀的規律,經濟學必定能夠達到堪與物理學相媲美的“硬科學”地位。196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設立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經濟學已經接近或達到堪比物理學那樣的科學水準,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的皇冠明珠”(薩繆爾森語)。其重要標志就是經濟學已經能夠高度數學化,最前沿的數學研究成果往往首先應用于經濟學研究。張五常教授在輝煌巨著《經濟解釋》里也明確指出,經濟學規律的普適性與物理學定律的普適性并無二致。
盡管如此,在絕大多數經濟學者(或許是所有經濟學者)內心深處,恐怕也很難真正同意經濟學已經達到或能夠最終達到堪與物理學相媲美的科學水準。最讓經濟學者喪氣或讓普通大眾對經濟學喪失信心的,就是經濟學預測未來經濟現象或經濟趨勢的能力根本算不上精準,甚至根本就沒有能力預測。物理學公式能夠極其精確地預測物理世界的運行軌跡,從蒼茫太空的龐大星系到深邃莫測的微觀粒子,預測的精確度甚至能達到億萬分之一!但是經濟學者卻連自己身邊的經濟形勢變化也無法準確預測。早在20世紀40年代,芝加哥學派另一位大宗師弗蘭克·奈特(Frank H.Knight)就坦率地承認,經濟學者知道的,普通人也知道;普通人不明白的,經濟學者也不明白!奈特因此鄭重其事地致信芝加哥大學校長,建議取締經濟學這門學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更是讓經濟學者顏面掃地,就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大名鼎鼎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時,也禁不住問那些世界知名的經濟學者:為什么沒有人察覺到危機呢?
這就牽涉到經濟學這門學科的基本性質或本質特征。經濟學真的能夠達到像物理學那樣精準的硬科學水平嗎?經濟學到底是一門什么性質的學問?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先回答如下問題:人類經濟世界真的是一個像物理世界那樣的客觀世界嗎?人類的經濟行為或人類自己創造的經濟世界真的具有像物理世界那樣的客觀規律或客觀性嗎?
數千年以來,哲學家和科學家一直為兩個世界的劃分而困惑和苦惱:一個世界是離開人自身而獨立存在的外在的客觀世界,另一個世界則是人自身內在的主觀世界。東西方哲學思想對所謂兩個世界的認知從一開始就是截然相反的。西方哲學家至少從柏拉圖開始,就堅信物理世界(還有數學世界)是離開人類而獨立存在的;東方智慧則始終堅信我們從本質上無法區分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1930年,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與偉大的哲學家和詩人泰戈爾有過一場精彩的對話,最能彰顯東西方智慧之殊途。
愛因斯坦認為,關于宇宙的本性,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世界是依存于人的統一整體;第二,世界是離開人的精神而獨立的實在。即使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得不認為我們所用的物品都具有離開人而獨立的實在性。我們之所以這么認為,那是為了用一種合理的方式來確定我們感官所提供的各種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比如,即使房子里空無一人,這張桌子仍然處在它所在的地方。無論如何,只要有離開人而獨立的實在,那也就有同這個實在有關系的真理;而對前者的否定,同樣就要引起對后者的否定。
泰戈爾則堅信,不可能有別的看法。這個世界就是人的世界。關于世界的科學觀念就是科學家的觀念。因此,獨立于我們之外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我們的世界是相對的,它的實在性有賴于我們的意識。賦予這個世界以確實性的那種理性和審美的標準是存在的,這就是永恒的人的標準,其感覺是同我們的感覺相同的。
現代科學家依然為這些問題困惑不已。譬如,牛津大學著名的數學物理學家、霍金的合作者羅杰·彭羅斯(Roger Penrose)認為人的周圍不僅僅只有一個客觀世界,而是有三個神秘的世界。這三個世界分別是意識感知的世界、物理現實的世界和數學形式的柏拉圖世界。第一個世界是我們所有精神影像的家園,包括我們看到自己孩子笑臉時的歡欣愉悅,欣賞落日余暉壯美景色時的心曠神怡,或者觀察觸目驚心戰爭場面時的恐懼和憎惡。第一個世界還包括愛、嫉妒、偏見、害怕,以及我們欣賞音樂、聞到美食時的各種感覺。第二個世界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理世界,包括鮮花、阿司匹林藥片、白云、噴氣式飛機、各種星系、原子、狒狒的心臟、人類的大腦……所有這些真實存在的東西構成了物理世界。第三個世界是數學形式的柏拉圖世界,這里是數學的家園。對彭羅斯而言,與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一樣,數學世界也是真實存在的。這里有自然數(1、2、3、4……)、歐幾里得幾何學所有的圖形和定理、牛頓運動定律、弦理論、突變論,以及研究股票市場行為的各種數學模型等。
彭羅斯還給出了三個世界之間神秘相連的各種現象,不過他最終認為:“毫無疑問,并不真正存在3個世界,而是只有1個世界。并且直到目前為止,對于這個真實世界的本質,我們對它的認識甚至連膚淺都談不上。”無論是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簡單劃分,還是彭羅斯既描述又最終否認的三個世界劃分,都沒有回答我們急需答案的一個基本問題:人類的經濟世界(經濟體系、經濟制度、經濟行為、經濟現象)到底屬于哪個世界。它似乎既屬于客觀的外在世界,又屬于主觀的內在世界;既屬于人的精神世界,又屬于真實的物理世界,而且還屬于數學形式的柏拉圖世界。
人類的經濟體系、經濟制度、經濟行為、經濟現象毫無疑問是人自身的創造物,卻又不是人類憑空的創造物。如果我們對人的經濟世界的本質沒有清楚的認識和深刻的辨析,我們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經濟學這門學科的本質,我們將會永遠陷入一種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而難以自拔。實證經濟學方法論本質上就是試圖將人類的經濟世界看作客觀的物理世界那樣進行研究。事實證明,實證經濟學方法論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有限的,其方法論的哲學基礎并不穩固。
《新經濟學》第三卷將帶領讀者進入“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本質”這樣一個充滿各種困惑和陷阱的陌生領域。盡管充滿各種困惑和陷阱,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如果希望真正理解人類經濟行為或經濟世界的本質,我們就必須深刻認識人心的無限創造性。因為人間的一切創造皆是人心的創造。
五
第四卷題為《經濟體系的動態演化》。人類自己創造的經濟體系是一個動態演化的生命體系,這是新經濟學范式的根本哲理基礎——人心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必然推導出的基本結論。從動態演化生命體系的視角來研究人類經濟體系,是新經濟學范式和新古典經濟學范式的最本質區別。
從生物學視角研究人類經濟活動,恰恰是新古典經濟學之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終極夢想。馬歇爾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奠基著作《經濟學原理》第8版序言里明確指出:
經濟學者的朝圣之地不是動態經濟學而是經濟生物學。然而,生物學的概念比機械學的概念要復雜得多,因此,一部論述經濟學基礎原理的著作必須將大部分篇幅給予整個經濟體系里堪與機械體系類比的那一部分。正因此,我們就不得不經常使用均衡的理念或術語,均衡當然總是蘊含著一種靜態的意義或類比。此外,本書所關注的重心乃是現代社會人類生活的正常條件或狀態。二者結合以來,決定了本書的中心思想是靜態理念,而不是動態理念。然而,盡管如此,對動態變化力量的考察和分析卻貫穿全書的始終。全書的關鍵詞是動態,而不是靜態。
遺憾的是,馬歇爾的繼承者并沒有沿著他所期望的方向前進。相反,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所著力分析的靜態均衡模型卻成為真正的主流經濟思想。
從動態演化生命體系視角研究人類經濟體系,就必須引入物理學家所創造的“熵”或“熵減”理念。自從克勞修斯引入熵的概念以來,科學家圍繞熵的真正含義一直爭論不休。薛定諤在他那本著名的小冊子《生命是什么》里以“負熵”來描述生命的本質。《新經濟學》第四卷則首次以“生命內能”或“創造性內能”的基本概念來概括生命的本質。生命內能或創造性內能正是人心無限創造性的內在原動力,也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尤其是創造性經濟活動的原動力。
從動態演化生命視角研究人類經濟體系,就必須拋棄新古典經濟學視作理所當然的那些基本概念,如靜態、均衡、簡單、線性,并重新引入現代復雜科學所開創的新理念,如動態、非均衡、復雜、非線性。這必將開辟經濟學研究的嶄新天地。
六
第五卷題為《創造、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旨在探索和總結人類創新活動和創新體系的基本規律。
新古典經濟學沒有企業家、創新和創造的概念。翻閱當今任何一本權威經濟學教科書,你幾乎找不到關于企業家、創新和創造的論述,因為新古典經濟學所描述的經濟體系本質上是一個沒有主角、毫無特色、了無生機的靜態均衡體系。
然而,企業家才是人類經濟活動尤其是創造性經濟活動的真正主角。正如20世紀偉大的經濟學者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所說:“企業家是刺激和發動其他一切事情的中樞。我們所說的企業家或創新者就是這樣一類特殊人種,他們四處尋找艱難和挑戰,為了改變而尋求改變,他們敢于冒險,樂此不疲。”
人類群體里最能彰顯人心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者,毫無疑問是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和企業家。新經濟學范式認為企業家是一切創造性經濟活動的中樞或主角。要真正認識人類經濟體系動態演化的本質,就必須深入研究企業家創造性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
其實,《新經濟學》全五卷的內容皆是在探索創造和創新的內在規律。我們從人心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的本質出發,開啟探索人類經濟體系復雜性叢林的艱難歷程,飽覽人類無數超級天才所創造的輝煌成就,見證硅谷和以色列創新生態體系所創造的驚人奇跡。我期望以此總結出人類創新創造活動和創新體系的內在規律。
七
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海森堡曾經生動地描述他當年的創造性心路歷程:
爬山的時候,你想爬某個山峰,但往往到處是霧……你有地圖,或別的索引之類的東西,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仍墜入霧中。然后……忽然你模糊地,只在數秒鐘的工夫,自霧中看到一些形象,你說:“哦,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整個情形自此而發生了突變,因為雖然你仍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塊大石,但是那一瞬間你說:“我現在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了。我必須爬近那塊大石,然后就知道該如何前進了。”
如果說《新經濟學》記錄了我試圖攀登經濟世界那座真實山峰的一些模糊風景和點滴感受,那么我必須承認,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那座山峰的全貌,甚至連海森堡所描述的茫茫大霧中那塊大石頭的影子也還不是很清晰。
然而我堅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高山,人生的理想就是不斷攀爬和努力登頂這座心目中的山峰。這是一個充滿驚喜和滿懷激情的艱難征程,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朋友和我一同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