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評埃德蒙德·威爾遜的《創傷與鞠躬》[69]
- 奧威爾書評全集(中)
- 喬治·奧威爾
- 1718字
- 2020-01-16 16:39:10
雖然在這本新的雜文集里埃德蒙德·威爾遜先生的探討范圍從索福克勒斯到海明威,從卡薩諾瓦[70]到埃迪絲·沃頓[71],但最有價值的是兩篇關于狄更斯和吉卜林的長篇研究,兩篇文章都進行了原創性的研究或揭示了不為人知的信息。在格拉迪絲·斯托莉小姐[72]的回憶錄出版后,威爾遜先生的這本書創作于1940年或1941年,能夠用上之前的狄更斯評論家認為無關緊要或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掩飾的傳記細節。狄更斯的文學人格——或者可以說,他在文學中的投影——與他的私生活所形成的反差要比大部分作家更加令人困惑,即使威爾遜先生沒有得出非常明確的結論,至少他對某些陰暗的地方投射出了一點光亮。
狄更斯最長命的女兒佩魯吉尼太太為父親寫了一篇回憶錄,后來她銷毀了這篇回憶錄,因為它“并沒有揭示全部真相”,但后來對格拉迪絲·斯托莉小姐講述了它的主要內容。它揭示了關于埃倫·勞利斯·特南的事情,在狄更斯的遺囑中隱約提到了她,事實上,她是他最后那幾年的情婦。威爾遜先生觀察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這個女孩的名字以改頭換面的方式出現在他最后三部小說中(埃斯特拉·普羅維斯、貝拉·維爾弗和赫蓮娜·蘭德利斯)。值得注意的不是狄更斯包養情婦,而且他對妻子的殘忍和對子女們的專制。
“我愛我的父親,”佩魯吉尼太太說道,“甚于世界上的任何男人——當然,方式是不一樣的……我愛他,包括他的缺點。”她站起身,朝門口走去,補充道:“我的父親是一個壞人——壞透了。”
這是對《匹克威克外傳》的作者奇怪的蓋棺定論。如果你以如今唯一重要的文學人格去評判狄更斯,顯然他不是一個壞人。他的作品的突出特征是某種天生的善良,在為數不多的章節中,當他沒有展現出道德感時,你會立刻感覺到差異。但是,最后一個記住他的人卻認為他是一個壞人。你不得不相信某種人格分裂,大衛·科波菲爾要比查爾斯·狄更斯更像是真人。事實上,威爾遜先生暗示狄更斯有著明確的犯罪傾向,這篇文章轉而對埃德溫·德魯德的意義進行探討,關于這個人物威爾遜先生有一套新的而且非常聳人聽聞的說法。
狄更斯是一個主旨明確的作家,所有嚴肅的批評家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他們對于他的“主旨”是道德抑或是政治則存在分歧。在一頭是切斯特頓,他幾乎成功地將狄更斯描述為一個信奉天主教的中世紀主義者,而另一頭是托馬斯·阿爾弗雷德·杰克遜[73]先生,他認為狄更斯不僅是完美的馬克思主義者,而且——這是一件難度更高的事情——極端的自然主義者。威爾遜先生則處于這兩種看法的中間,但更傾向于杰克遜的看法。他指出狄更斯的小說的主題首先體現了他的信仰,然后是他對商業中層階層的錯誤認識,這無疑是對的。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在他最后一本完成的小說《我們共同的朋友》里,狄更斯展現了之前從未展現過的對小貴族階層(雷博恩、特溫姆羅)和無產階級(莉齊·賀薩姆)的同情。但他并沒有補充說在《我們共同的朋友》里,狄更斯的思想回到了原地,回到早期的認為個人的慈善行為是包治百病的藥方的觀念,顯然,他對任何政治方案都感到絕望。或許他還過度強調了狄更斯的作品中的象征主義元素,而低估了商業故事創作的技術層面。但除此之外,它是目前評論狄更斯的最好的文章之一。
如果那篇關于吉卜林的文章相對不是那么令人滿意,或許那是因為吉卜林與我們的時代更接近,因此更容易激起反英情緒。我不知道威爾遜先生是不是那種從不去探訪英國以免他們的仇恨會煙消云滅的美國人,但有時候這就是他給人的印象。但是,這篇關于吉卜林的文章包括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傳記材料。吉卜林在美國呆了幾年,最后與別人進行了一場爭吵,他的行為非常地不體面。整件事情或許表明他一直堅定不移地篤信暴力。遺憾的是,在其它部分威爾遜先生一心只是探討吉卜林后期的故事,那些寫于1918年之后的故事。無論這些故事擁有什么樣的精神上的意趣,那時候的吉卜林已經過氣了,這些故事都是杜撰的。威爾遜先生幾乎沒有提及吉卜林的韻文,顯然,他認同廣為接受的觀點,認為吉卜林主要是一個散文作家。
這本書的其它文章價值稍低一些,但里面有一篇文章對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夜》作了有趣的解讀。威爾遜先生的文筆有時候很糟糕,甚至流于低俗,但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少數讓人覺得成熟的文學評論家之一,而且理解馬克思的教導,而不是對它全盤拒絕或囫圇吞棗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