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牽伸技術:運動訓練與損傷預防
- 常祺
- 1312字
- 2020-07-24 11:51:56
一、牽伸的種類
牽伸包括靜態牽伸、動態牽伸、被動牽伸、彈振牽伸及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本章將介紹牽伸的這幾種基本類型,并明確每種牽伸方法的利與弊。關于上述的幾種牽伸的作用效果,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看法。
1.靜態牽伸
靜態牽伸是最被廣泛接受的牽伸形式之一,也是被推薦相對安全、易學并且效果良好的牽伸訓練。方法為首先使預牽伸肌肉達到彈性極限,隨后小心增加縱向拉力使肌肉組織延長。實施牽伸活動前,肢體擺好牽伸所需姿勢,而后自身逐漸小心施加牽伸力量。例如,腘繩肌的牽伸,方法為將足部放置于臺階之上,將腿伸直,之后身體逐漸前傾,直到大腿后部肌肉有牽拉感。在此種牽伸中,身體隨時根據牽伸的強度、自身的感覺,調整姿勢或牽伸力量,完全處于一種自身可控制的范圍內。
2.動態牽伸
動態拉伸是指在運動狀態下,牽伸身體各個肌群以及關節,并且能夠主動達到全范圍關節活動度。動態牽伸通常作為運動前活動的一部分,目的是運動中牽伸涉及的各塊肌肉,并達到熱身的效果。隨著動態活動的重復,動作的速度和幅度也在增加。動態牽伸與彈振牽伸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沒有跳躍或快速的終末動作,僅僅是舒適有控制地活動和牽伸肢體。在動態牽伸訓練中,牽伸力量很容易控制,可以很好地降低牽伸損傷風險。動態牽伸的典型例子是,行走時做弓箭步下蹲。此種牽伸是利用弓箭步下蹲,來達到牽拉股四頭肌和腘繩肌這一對拮抗肌的效果。
3.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
一般來說,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牽伸主要利用神經肌肉的反射作用,以增加牽伸效果。首先利用拮抗肌的收縮,使主動肌得到放松,以便利用神經肌肉的反射進行牽伸。以腘繩肌的牽伸為例,治療師先使受試者屈髖并盡量伸直膝關節——即直腿抬高,到達一定角度時可感到阻力。隨后囑受試者盡力收縮腘繩肌——即向下壓腿,此時治療師施加力對抗腘繩肌收縮,腘繩肌等長收縮,此過程通常持續6秒,隨后迅速放松肌肉,治療師予以助力進一步被動屈曲髖關節,此時腘繩肌通常可以獲得更大的牽伸幅度(圖1-1)。

圖1-1
4.彈振牽伸
彈振牽伸是首先使肌肉盡量伸展,隨后利用反復彈振的牽伸力,使肌肉組織延長。例如,我們以前在體育運動之前經常做擴胸運動等。一些專家認為,彈振式牽伸較靜態牽伸而言,對機體損傷的風險較大。彈振可對肌腱產生間歇性超負荷張力,這會引起組織微小的撕裂,并引起“牽張反射”——即肌肉肌腱對于迅速出現的張應力的本能反應為肌肉收縮,反復應用彈振牽伸力會引起肌肉的反復反射性收縮,并不利于肌肉伸展。基于彈振牽伸可產生超負荷的張力、反射性肌肉收縮,有專家認為此種牽伸方式并不是特別安全。
5.自我牽伸及被動(協同)牽伸
靜態牽伸、彈振牽伸以及PNF牽伸等均可以獨自完成,也可兩人協作完成。有人認為,協助牽伸相對自我牽伸受傷風險較大,因為其不可自主控制。最有效的預防牽伸損傷的方法是,認真監測機體實時的反饋感覺,尤其注意疼痛的產生。但即使是最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完全準確地感知患者牽伸時的感覺。因此,協助牽伸在機體感受反饋的處理方面不及自我牽伸。但在治療損傷或康復訓練時,協作牽伸是最好的選擇。對于瘢痕攣縮所致活動度受限、骨關節術后的患者,在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幫助下,通過被動牽伸可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