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仲權經穴辨證運用精要
- 余仲權 林建華
- 3882字
- 2020-01-17 11:26:00
第四節 足太陰脾經(21穴)
一、腧穴各論
(一)隱白(《靈樞·本輸》)
【部位】在足大趾內側,去爪甲如韭葉。(《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趾內側甲角旁1分許取穴。
【主治】崩漏、月經過多、便血、吐血、尿血、衄血、腹脹、腹瀉、癲狂、多夢、失眠、驚風、嘔吐、不省人事、心煩、喘咳、食不下、尸厥、發熱無汗。
【治法】針刺1分或用三棱針刺血。艾條灸3分鐘。
【附注】脾經井穴。
(二)大都(《靈樞·本輸》)
【部位】在足大趾本節后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趾內側第一跖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取穴。
【主治】腹痛、胃痛、食不化、嘔吐、呃逆、泄瀉、熱病無汗、心痛、煩悶、繞踝風、腰痛不可以俯仰、四肢腫痛、瘧疾、尸厥。
【治法】針入3分。
【附注】脾經滎穴。
(三)太白(《靈樞·本輸》)
【部位】在足大趾內側核骨下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第一跖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取穴。
【主治】胃痛、腹脹、食不下、食不化、腸鳴泄瀉。痢疾、嘔吐、便秘、便血、痔瘡、身重、腳氣、腰痛不可俛仰、厥心痛、痿證、胸脅脹切痛、咳嗽、熱病。
【治法】針3~5分。
【附注】
1.足太陰輸穴。
2.陰經無原,以輸代原,太白又為脾經原穴。
(四)公孫(《靈樞·經脈》)
【部位】在足大趾本節后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第一跖骨底的前緣,赤白肉際,約太白后1寸取穴。
【主治】胃痛、嘔吐、腸鳴、泄瀉、痢疾、腹痛、飲食不化、腸風下血、頭面腫、脾咳腳氣、瘧疾、胎衣不下、癲狂、失眠。
【治法】針1.0~1.5寸。
【附注】
1.本穴為足太陰之絡穴。
2.屬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任脈。
(五)商丘(《靈樞·本輸》)
【部位】在足內踝下,微前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內踝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腹鳴、腹脹、腹痛、泄瀉、便秘、黃疸、食不化、舌本強痛、疝氣、癲狂、驚風、頭痛、踝關節紅腫疼痛、陰股內痛。
【治法】針3~5分。
【附注】本穴為脾經經穴。
(六)三陰交(《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內踝上3寸,骨下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取穴。簡便取穴:約內踝尖上患者四橫指(3寸)脛骨后緣取之。
【主治】腸鳴腹瀉、腹脹腹痛、食少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痛經、經閉、不孕、難產、胞衣不下、失眠、遺精、陽痿、陰莖痛、水腫、遺尿、小便不利、疝氣、足痿、痹證、腳氣、踝關節扭傷。
【治法】直刺1.0~2.0寸,艾條灸5~10分鐘。
【附注】
1.本穴為足三陰之會穴。可主治足三陰病證。
2.孕婦禁針。
(七)漏谷(《針灸甲乙經》)
【別名】太陰絡(《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部位】在內踝尖上6寸,骨下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三陰交上3寸,脛骨后緣取之。
【主治】腸鳴腹脹、小便不利、崩漏、帶下、遺精、腨痛轉筋、腿膝麻痹無用、踝腫痛。
【治法】針1.0~2.0寸,灸5~10分鐘。
(八)地機(《針灸甲乙經》)
【別名】脾舍(《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膝下5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陰陵泉與內踝尖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取穴。
【主治】腹脹、腹痛、泄瀉、痢疾、月經不調、痛經、小便不利、水腫、遺精、疝氣、腨痛轉筋、腰痛。
【治法】針1.0~2.0寸,灸5~10分鐘。
【附注】本穴為脾經郄穴。
(九)陰陵泉(《靈樞·本輸》)
【部位】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脛骨內側輔骨下陷者中取穴,與膽經陽陵泉內外相對應。
【主治】腹脹、腹痛、泄瀉、小便不利、小便失禁、遺尿、淋病、水腫、黃疸、腰痛、遺精、陰痛、失眠、膝關節腫痛。
【治法】針1.0~2.0寸。
【附注】本穴為足太陰經合穴。
(十)血海(《針灸甲乙經》)
【別名】百蟲巢。(《類經圖翼》)、
【部位】在膝髕上內廉,白肉際2寸5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屈膝,于髕骨內上方2寸取穴。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股內廉痛、濕疹、膝關節紅腫痛、咳逆。
【治法】針1.0~1.5寸。
(十一)箕門(《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血海與沖門的連線上,血海穴上6寸取穴。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淋病、腹股溝及股內側腫痛麻木、屈伸不利。
【治法】針1.0~2.0寸。
(十二)沖門(《針灸甲乙經》)
【別名】上慈宮(《針灸甲乙經》)。慈宮(《類經圖翼》)。
【部位】上去大橫5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針灸甲乙經》)
【取法】曲骨穴旁開3.5寸。
【主治】腹痛、泄瀉、疝氣、帶下、崩漏、痔瘡、小便不利、胎氣上沖。
【治法】針0.5~1.5寸。
【附注】
1.本穴為足太陰厥陰之會。
2.下腹部取穴,以臍中至曲骨作5寸為標準。
(十三)府舍(《針灸甲乙經》)
【部位】從沖門上行7分。
【取法】沖門外上7分,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腹痛、泄瀉、疝氣、髀急痛、積聚。
【治法】針1.0~1.5寸。
【附注】本穴為足太陰、厥陰、陽維之會。(《針灸甲乙經》)
(十四)腹結(《針灸甲乙經》)
【別名】腹屈(《針灸甲乙經》)。腸窘(《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腸屈(《十四經發揮》)。
【部位】從府舍上行3寸。
【取法】在府舍與大橫的連線上,府舍上3寸取穴。
【主治】腹痛、腹瀉、疝氣、痢疾、心痛、咳逆。
【治法】針1.5~2.0寸。
(十五)大橫(《針灸甲乙經》)
【部位】臍旁4寸。
【取法】仰臥位,臍旁4寸取穴。以兩鎖骨中線之間的距離作8寸計算。
【主治】腹痛、腹瀉、痢疾、便秘、咳逆、多汗。
【治法】針1.0~2.0寸,灸10~20分鐘。
【附注】本穴為足太陰,陰維之會。(《針灸甲乙經》)
(十六)腹哀(《針灸甲乙經》)
【部位】從大橫上行3寸半。(《醫宗金鑒》)
【取法】在臍上3寸,建里穴旁開4寸取穴。
【主治】腹痛、腹瀉、痢疾、便秘、食不化。
【治法】針1.0~1.5寸。以不刺穿腹膜為宜,尤以肝脾腫大患者,更應注意針刺深度,以防刺傷內臟,造成內出血。
【附注】本穴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十七)食竇(《針灸甲乙經》)
【部位】從腹哀上行3寸……去胸中行旁開6寸。(《醫宗金鑒》)
【取法】前正中線旁開6寸,于第五肋間取穴。
【主治】咳嗽、胸脅滿痛、膈間雷鳴、腹脹水腫、噫氣翻胃。
【治法】針5~8分。凡胸背部穴位,均宜淺刺,不宜深針。以下穴位均同。
(十八)天溪(《針灸甲乙經》)
【部位】從食竇上行1寸6分。(《醫宗金鑒》)
【取法】任脈旁開6寸,第四肋間取穴。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咳嗽、咳逆、氣喘、乳癰、缺乳。
【治法】針5~8分。
(十九)胸鄉(《針灸甲乙經》)
【部位】從天溪上行1寸6分。(《醫宗金鑒》)
【取法】任脈旁開6寸,第三肋間取穴。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咳嗽、氣喘。
【治法】刺5~8分。
(二十)周榮(《針灸甲乙經》)
【部位】從胸鄉上1寸6分。(《醫宗金鑒》)
【取法】任脈(前正中線)旁開6寸,第二肋間隙取穴。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喘咳、食不下。
【治法】針5~8分。
(二十一)大包(《靈樞·經脈》)
【部位】在淵腋下三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腋中線第六肋間隙取穴。
【主治】胸脅疼痛、咳喘、全身疼痛、四肢無力。
【治法】針刺5~8分。
【附注】本穴為脾之大絡?!捌⒅蠼j,名曰大包,出淵腋下3寸,布胸脅。”(《靈樞·經脈》)
二、功用歸納
根據脾經生理和發病機理,本經腧穴具有調理脾胃,利尿消腫,益氣攝血,調經止帶,止咳平喘,寧心安神,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等功用,小結如后:
(一)調理脾胃,補氣升提
1.腹痛:大都,公孫,商丘,三陰交,地機,陰陵泉,沖門,腹結,大橫,腹哀。
2.胃痛:大都,太白,公孫。
3.腸鳴:太白,公孫,三陰交,漏谷。
4.腹脹:隱白,大都,太白,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食竇。
5.食不下:隱白,太白,公孫,周榮。
6.嘔吐:隱白,大都,太白,公孫,食竇。
7.泄瀉:隱白,大都,太白,三陰交,陰陵泉,大橫。
8.便秘:太白,商丘,大橫,腹哀。
9.痢疾:太白,公孫,地機,腹結,大橫。
10.消化不良:大都,太白,公孫,商丘,腹哀。
11.陰挺:三陰交。
(二)利尿消腫,溫陽化氣,清熱通淋
1.水腫:三陰交,地機,陰陵泉,食竇。
2.小便不利: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箕門,沖門。
3.遺尿:三陰交,漏谷,陰陵泉,箕門。
4.淋?。宏幜耆?,血海,箕門。
5.小便失禁:陰陵泉。
(三)益氣攝血,涼血止血
1.便血:隱白。
2.尿血:隱白。
3.衄血:隱白。
4.吐血:隱白。
5.腸風下血:太白,公孫,沖門。
(四)調經止帶,催生下胎
1.崩漏:隱白,三陰交,血海,沖門。
2.月經不調:三陰交,地機,血海。
3.痛經:三陰交,地機,血海。
4.經閉:三陰交,血海。
5.胞衣不下:三陰交,公孫。
6.難產:三陰交。
7.帶下:三陰交,漏谷,沖門。
(五)止咳平喘
1.氣喘:隱白,胸鄉,天溪,食竇,周榮,大包。
2.咳嗽:太白,周榮。
3.胸脹:太白,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
4.咳逆上氣:太白,漏谷,血海,腹結,大橫,天溪,周榮。
5.呃逆:大都,食竇。
(六)寧心安神,醒腦開竅
1.癲狂:隱白,公孫,商丘,三陰交。
2.多夢:隱白。
3.失眠:隱白,公孫,三陰交,陰陵泉。
4.嗜臥:商丘。
5.煩悶:隱白,大都。
6.不省人事:隱白。
7.陽痿、遺精: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
8.尸厥:隱白,大都。
(七)清熱解毒
1.疥癬:三陰交。
2.乳癰:天溪。
3.濕疹:血海。
4.風疹:血海。
5.黃疸:商丘,陰陵泉。
6.瘧疾:公孫,大都。
7.發熱無汗:隱白,大都。
8.熱?。禾?,大都。
(八)通經活絡
1.頭痛:商丘。
2.頭面腫:公孫。
3.心痛:大都,太白,腹結。
4.腰痛:大都,太白,地機,陰陵泉。
5.胸脅痛:太白,食竇,胸鄉,周榮,大包。
6.舌本強痛:商丘。
7.陰痛:三陰交,陰陵泉。
8.痿證:太白,三陰交。
9.四肢無力:大包。
10.全身疼痛:大包。
11.疝氣:商丘,三陰交,地機,沖門,腹結,府舍。
(九)其他
1.腳氣:太白,公孫,三陰交。
2.多汗:大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