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仲權經穴辨證運用精要
- 余仲權 林建華
- 8380字
- 2020-01-17 11:25:59
第三節 足陽明胃經(45穴)
一、腧穴各論
(一)承泣(《針灸甲乙經》)
【別名】一名鼷,一名面髕(《針灸甲乙經》)。面髎、鼷穴(《類經圖翼》)。
【部位】在目下7分,直瞳子。(《針灸甲乙經》)
【取法】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取穴。
【主治】赤腫痛、目癢、流淚、夜盲、近視、遠視、目??、口眼動。斜、眼瞼
【治法】病人仰靠位,閉目,消毒后,醫生用左拇指將眼球向上輕推固定,右手將一寸半針針入5~10分,不捻轉提插,得氣后出針,并用消毒干棉球壓1分鐘,以預防出血。
(二)四白(《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目下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眶下孔凹陷部,正對瞳子。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近視、流淚、目眩、眼瞼動、口眼斜、頭面腫痛。
【治法】用細毫針直刺3~5分或向迎香透0.5~1.0寸。
【附注】本穴為足陽明、陽、任脈之會。(《針灸甲乙經》)
(三)巨髎(《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夾鼻孔旁8分,直瞳子。(《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四白直下方,與鼻翼下緣平齊,相當于鼻唇溝的外側取穴。
【主治】眼瞼??、鼻衄、鼻塞清涕、青盲、白翳、齒痛、口眼斜。
【治法】針3~5分。
【附注】本穴為足陽明、陽
之會。(《針灸甲乙經》》
(四)地倉(《針灸甲乙經》)
【別名】一名會維。(《針灸甲乙經》)
【部位】夾口旁4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口角外側延長線與巨髎直下垂線相交處取穴。
【主治】口眼斜、流涎、口舌生瘡、眼瞼動、面頰腫、牙關緊閉、齒痛、三叉神經痛。
【治法】治療口眼斜時,多采用地倉透頰車,留針振動,10~20分鐘后出針。新病時,患側用補法,健側和遠端取穴用瀉法。
【附注】本穴為手足陽明、陽之會。(《針灸甲乙經》)
(五)大迎(《素問·氣府論》)
【別名】一名髓孔。(《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曲頷前1寸3分,骨陷者中動脈。(《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下頜角前凹陷部,咬肌附著部前緣,閉口鼓氣時,出現一溝形凹陷,于凹陷之下端取穴。
【主治】牙關緊閉、口、頰腫、齒痛、牙關脫臼、瘰疬、癭瘤、目不閉、眼瞼動、癲疾。
【治法】針3~6分,可向頰車、顴髎方向透穴。
(六)頰車(《靈樞·經脈》)
【別名】牙車(《靈樞·動輸》)。機關、曲牙(《針灸大成》)。
【部位】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孔。(《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下頜角的前上方,咬肌附著部,上下齒咬緊時出現肌肉隆起,壓之有凹陷處取穴。亦可在耳垂前下八分取穴。
【主治】中風口眼斜、頰腫齒痛、牙關緊閉、面痛、失音、落枕、牙關脫臼、流涎。
【治法】針3~8分。面癱臨床常取頰車透地倉。
(七)下關(《靈樞·本輸》)
【部位】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張口即閉。(《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顴弓下緣凹陷中,當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閉口取之。
【主治】耳鳴耳聾、中耳炎、齒痛、面癱、牙關開合不利、面頰腫、牙車脫關、目疾。
【治法】針0.5~1.5寸。
(八)頭維(《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額角發際,俠本神兩旁各1寸5分(實際上為神庭旁開4.5寸)。
【取法】在額角發際直上0.5寸取穴。
【主治】頭痛、目疾、眼瞼動、嘔吐、面癢、面痛、喘逆煩滿。
【治法】針3~5分。治偏頭痛可以透率谷并埋針固定。
【附注】
1.本穴為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
2.兩頭維之間作9寸計算。
(九)人迎(《靈柩·本輸》)
【別名】天五會(《針灸甲乙經》)。五會(《針灸大成》)。
【部位】頸側之動脈人迎。(《靈樞·寒熱病》)
【取法】平結喉,在頸動脈之后,胸鎖乳突肌前緣取穴。
【主治】頭痛、咽喉腫痛、喘息、瘰疬、癭氣、食物難下、失音、結喉上下移動。
【治法】仰臥位,避開動脈直刺0.5~1.0寸。
【附注】本穴為足陽明、少陽之會。
(十)水突(《針灸甲乙經》)
【別名】水門。(《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人迎與氣舍之間,胸鎖乳突肌前緣取之。
【主治】咽喉腫痛、喘咳、短氣、瘰疬。
【治法】仰臥位,針0.5~1.0寸,避開動脈。
(十一)氣合(《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頸直人迎下夾天突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人迎直下,胸骨內側端之上緣,在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取定。
【主治】咽喉腫痛、喘咳、呃逆、癭氣瘰疬、肩腫、落枕。
【治法】仰臥針2~5分。
(十二)缺盆(《素問·氣府論》)
【別名】天蓋。(《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肩上橫骨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鎖骨中線鎖骨上窩中點取穴。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肩痛引項、腰痛、咯血。
【治法】針2~3分。亦可用灸法。
(十三)氣戶(《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2寸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取穴。實際上是在鎖骨中線鎖骨下緣取穴。
【主治】氣喘、胸脅脹滿、上氣咳逆、呃逆、吐血、脅肋痛、胸背痛。
【治法】針2~4分。以下胸部穴位,均不應深刺。針感不明顯時,可沿肋間橫刺,但不宜針向脅緣。
(十四)庫房(《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氣戶下1寸6分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乳中線(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取穴。
【主治】氣喘、咳嗽、胸脅痛、咳唾膿血。
【治法】針2~4分。可灸。
(十五)屋翳(《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庫房下1寸6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鎖骨中線第二脅間隙取穴。
【主治】咳嗽、氣喘、痰多、胸痛、吐膿血、乳癰。
【治法】針2~4分,可灸。
(十六)膺窗(《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屋翳下1寸6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鎖骨巾線第三肋間隙取穴。
【主治】咳嗽、氣喘、短氣、胸脅脹痛、乳癰、胸痹。
【治法】針2~4分,可灸3~5分鐘。
(十七)乳中(《針灸甲乙經》)
【部位】乳頭正巾。
【取法】二穴當乳是,去巾行4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主治】乳癰紅腫疼痛、胸痛、胎衣不下。
【治法】只灸不針,亦可熱敷拔罐。
【附注】
1.刺乳上,巾乳房,為腫根蝕。(《素問·刺禁論》)
2.禁:不可灸刺。(《備急下金要方》)
(十八)乳根(《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乳下1寸6分陷者巾。(《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鎖骨巾線第五肋間隙取穴。
【主治】缺乳、胸痛、胸悶、乳癰、咳嗽、氣喘、霍亂轉筋、食欲
不振、噎膈、咯血。
【治法】針3-5分。
(十九)不容(《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幽門旁開1寸5分,去任脈2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任脈臍上6寸,巨厥旁開2寸取穴。以下胃經各穴均在前
正中線旁開2寸取穴。
【主治】腹脹、胃痛、嘔吐、食欲不振、嘔血、心痛、脅痛、咳嗽。
【治法】針5~8分。本穴不宜深刺,以免刺傷內臟。
(二十)承滿(《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不容下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上5寸,上脘旁開2寸取穴。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泄瀉、脅痛食欲不振、吐血、腸鳴、上氣喘逆。
【治法】針5~8分。宜采用仰臥位,以下各腹部穴位相同。
(二十一)梁門(《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承滿下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上4寸,中脘旁開2寸取穴。
【主治】胃痛、嘔吐、便溏、食欲不振、完谷不化、腹痛、胸脅痛。
【治法】針5~8分。
(二十二)關門(《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梁門下,太乙上。(《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上3寸,建里旁開2寸取穴。
【主治】腹脹、腹痛、腸鳴、泄瀉、食欲不振、水腫、遺尿、痢疾。
【治法】針5~8分。
(二十三)太乙(《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關門下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臍上2寸,下脘旁開2寸取穴。
【主治】胃痛、食欲不振、心煩、癲狂。
【治法】針5~8分。
(二十四)滑肉門(《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太乙下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上1寸,水分穴旁開2寸取穴。
【主治】癲狂、胃病、嘔吐。
【治法】刺入5~8分。
(二十五)天樞(《針灸甲乙經》)
【別名】長溪,谷門。(《針灸甲乙經》)
【部位】去肓俞1寸5分,俠臍旁各2寸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神闕旁開2寸取穴。
【主治】瘧疾、痢疾、腹痛、腹瀉、五更瀉、便溏、腸鳴、腹張、繞臍痛、腸癰、嘔吐、便秘、不思食、氣喘、上氣咳逆、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水腫、頭面腫、吐血、奔豚、疝氣。
【治法】針入1.0~1.5寸,灸5~10分鐘。
【附注】天樞為大腸之募穴。
(二十六)外陵(《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天樞下,大巨上。(《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臍下1寸,陰交穴旁開2寸取穴。
【主治】腹痛、疝氣、月經不調。
【治法】刺入5~8分。
(二十七)大巨(《針灸甲乙經》)
【別名】液門。(《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長溪(天樞)下2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臍下2寸,石門旁開2寸取穴。
【主治】小腹脹滿作痛、消化不良、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善驚、心悸。
【治法】針入5~8分。
(二十八)水道(《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天樞下3寸。
【取法】在臍下3寸,關元穴旁開2寸取穴。
【主治】小腹脹滿疼痛、腹痛引腰、疝氣、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痛經。
【治法】針入1~2寸。
(二十九)歸來(《針灸甲乙經》)
【別名】溪穴。(《針灸甲乙經》)
【部位】水道下1寸。(《折衷》)
【取法】天樞直下4寸,中極旁開2寸取穴。
【主治】腹痛、疝氣、經閉、痛經、陰挺、白帶、月經不調、陰冷腫痛。
【治法】針5~8分。
(三十)氣沖(《針灸甲乙經》)
【別名】氣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部位】在歸來下,鼠鼷上1寸,動脈應手。(《針灸甲乙經》)
【取法】任脈曲骨旁開2寸,天樞下5寸。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乳難、不孕、外陰腫痛、疝氣、胎產諸疾、腹痛腸鳴、陽痿、腰痛控睪、前陰作痛、脫肛、小便不利、水腫。
【治法】針入3~5分。
(三十一)髀關(《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的連線上,平臀溝承扶穴處取穴。
【主治】中風下肢不遂、痿證、痹證、腹痛、腰痛、筋急不得屈伸。
【治法】針l~2寸,灸3~5分鐘。
(三十二)伏兔(《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膝上6寸起肉間。(《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的連線上,髕骨上6寸取穴(以髀樞至膝中作19寸計算)。
【主治】中風下肢不遂、痿證足痿無用、痹證、下肢麻木疼痛、腰痛、疝氣、腳氣。
【治法】針1~2寸,灸5~10分鐘。
(三十三)陰市(《針灸甲乙經》)
【別名】陰鼎。(《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膝上3寸,伏兔下。(《針灸甲乙經》)
【取法】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的連線上,髕骨外緣上3寸取穴。
【主治】中風下肢不遂、痿證下肢無用、痹證膝關節腫痛、屈伸不利、腰痛、腹脹腹痛、疝氣、水腫。
【治法】針入1.0~1.5寸,灸5~10分鐘。
(三十四)梁丘(《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膝上2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陰市直下1寸取穴。
【主治】胃痛、乳癰、中風下肢不遂、痿證、痹證膝關節紅腫疼痛、膝關節冷痛。
【治法】針0.5~1.0寸,灸3~5分鐘。
【附注】本穴為足陽明之郄穴。
(三十五)犢鼻(《素問·氣穴論》)
【部位】在膝髕下胻上,夾解大筋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屈膝時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緣取穴。
【主治】痹證膝關節紅腫疼痛、冷痛、屈伸不利、鶴膝風、下肢麻木、腳氣。
【治法】針1.0~2.0寸,灸5~10分鐘。
【附注】針犢鼻穴時,穴位和針具都必須嚴格進行消毒,以預防感染。同時針刺時必須保持膝關節用針時的體位固定,否則易發生彎針,折針,滯針。對風寒濕痹可以采用溫針或大面積灸法。
(三十六)足三里(《靈樞·本輸》)
【別名】下陵(《靈樞·本輸》);鬼邪(《備急千金要方》)。
【部位】膝下3寸,胻骨外三里也。(《靈樞·本輸》)
【取法】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取穴。坐位則采用屈膝成90°取穴。臥位則伸膝放平取穴。
【主治】胃痛、咽喉痛、腹痛、腰痛、面痛、牙痛、腹脹、嘔吐、腸癰、腹瀉、腸鳴、便秘、痢疾、不思食、惡聞食臭、完谷不化、疳積、中風下肢不遂、癲狂癇、眩暈、失眠、心悸、面癱、面肌痙攣、氣喘、咳嗽、月經不調、小便不利、水腫、乳癰、疔瘡、瘰疬、全身生癰、熱病、黃疸、咯血、腳氣、痿證下肢無用、痹證下肢不仁、疼痛麻木、頸腫、諸虛百損、踝膝關節腫痛。
【治法】針1.0~1.5寸,灸5~10分鐘。本穴常灸重灸可以增進食欲。化膿灸可以治愈消化系慢性疾病。
【附注】1.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
2.足三里為全身強壯穴之一。
(三十七)上巨虛(《靈樞·本輸》)
【別名】巨虛上廉。(《靈樞·本輸》)
【部位】復下三里3寸。(《靈樞·本輸》)
【取法】在足三里直下3寸取穴。
【主治】腹痛、胸脅痛、痢疾、腸鳴、腹脹、消化不良、泄瀉、便秘、腸癰、中風下肢不遂、痿證足痿無用、痹證下肢酸麻脹腫痛、腳氣、水腫、氣喘、上氣咳逆。
【治法】針入0.8~1.5寸。
【附注】本穴為大腸經的下合穴,主治大腸腑病。
(三十八)條口(《針灸甲乙經》)
【部位】條口在下廉上1寸。(《備急千金要方》)
【取法】在膝眼下8寸,當犢鼻與解溪連線的中點取穴。
【主治】脘腹疼痛、中風下肢不遂、痿證、痹證下肢酸麻疼痛、足腫、轉筋。
【治法】針5~8分,灸5~10分鐘。
(三十九)下巨虛(《靈樞·本輸》)
【部位】復下上廉3寸,為巨虛下廉也。(《靈樞·本輸》)
【取法】在犢鼻與解溪的連線上,當犢鼻下9寸,條口下1寸取穴。
【主治】咽喉痛、腹痛便膿血、痢疾、乳痛、中風下肢不遂、痿證足痿無用、痹證下肢疼痛、腰脊痛、睪丸作痛、流涎。
【治法】針0.5~1.0寸,灸5~7分鐘。
【附注】本穴為小腸經的下合穴,主治小腸腑疾病。
(四十)豐隆(《靈樞·經脈》)
【部位】去踝8寸。(《靈樞·經脈》)
【取法】在犢鼻與解溪連線之中點,條口穴外1寸取穴。
【主治】氣喘、咳嗽、痰多、胸脅痛、腹痛、咽喉腫痛、面癱、眩暈、頭痛、頭面腫、癲狂癇、中風昏迷痰多、半身不遂、痿證足痿無用、痹證下肢麻木疼痛、便秘、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尸厥、心煩。
【治法】針0.5~1.0寸,灸5~10分鐘。
【附注】豐隆為足陽明之絡穴。
(四十一)解溪(《靈樞·本輸》)
【部位】上沖陽l寸5分,陷者中也。(《靈樞·本輸》)
【取法】在足背與小腿交界的橫紋中,當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取穴。
【主治】頭痛、眩暈、癲疾瘈疭、腹脹、便秘、心悸失眠、瘧疾、下肢痿痹、踝關節扭傷、紅腫疼痛、不能開步、目疾、齒痛、風水、面目浮腫、上氣咳逆、水腫、熱病無汗、口中熱痛。
【治法】針0.5~1.0寸。
【附注】解溪為足陽明之經穴。
(四十二)沖陽(《靈樞·本輸》)
【別名】會原。(《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足趺上5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3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解溪與內庭的連線上,內庭上5寸取穴。動脈應手,又叫趺陽脈。
【主治】中風口眼斜、頭面浮腫、上齒痛、癲狂、胃痛、腹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足痿無力、足背紅腫、癭瘤、熱病無汗、自汗、口中熱痛。
【治法】針3分,避開足背動脈。
【附注】沖陽穴為足陽明之原穴。
(四十三)陷谷(《靈樞·本輸》)
【部位】在足大趾次趾間,本節后陷者中,去內庭2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第二、三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內庭上2寸取穴。
【主治】面腫痛、目痛、胸脅痛支滿、腸鳴腹痛、腹脹、足背腫痛、水腫。
【治法】刺入5分。
【附注】陷谷為足陽明經之輸穴。
(四十四)內庭(《靈樞·本輸》)
【部位】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足第二、三趾縫間,當第二跖趾關節前外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齒痛、咽喉痛、齒、口、鼻衄、胃痛吐酸、腹痛腹脹、瀉泄、痢疾、瘧疾、熱病無汗、足背腫痛、尸厥、中暑、目痛、氣喘、水腫。
【治法】刺入3分。
【附注】本穴為足陽明經之滎穴。
(四十五)厲兌(《靈樞·本輸》)
【部位】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甲角如韭葉。(《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第二趾外側,距爪甲角1分許取穴。
【主治】鼽衄、齒痛、口、面腫、喉痹、腹脹、足脛寒冷、熱病無汗、多夢、癲狂、尸厥、瘧疾、黃疸、水腫、眩暈。
【治法】針入1分,實證用三棱針刺血。
【附注】厲兌為足陽明胃經之井穴。
二、功用歸納
根據本經生理,病候,在主治功用上,具有調理脾胃,調和氣血,瀉陽明熱(止痛,寧神,明目,解毒,汗證),利濕消腫,止咳平喘,補中益氣,醒腦開竅,強身保健,通經活絡,祛風鎮靜等功用,小結于后:
(一)調理脾胃
1.胃痛:內庭,沖陽,足三里,梁丘,不容,承滿,梁門,太乙,滑肉門。
2.腹痛:內庭,陷谷,豐隆,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陰市,氣沖,歸來,水道,大巨,外陵,髀關,天樞,關門,梁門。3.嘔吐:足三里,天樞,不容,承滿,梁門,滑肉門,頭維。4.泄瀉:內庭,上巨虛,足三里,天樞,關門,承滿,梁門。5.便秘:解溪,豐隆,上巨虛,足三里,天樞。
6.食欲不振:內庭,沖陽,豐隆,足三里,天樞,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人迎。7.消化不良:沖陽,上巨虛,足三里,大巨。
8.腹脹:厲兌,陷谷,沖陽,內庭,解溪,上巨虛,足三里,天樞,不容,承滿,梁門。
9.噎膈:乳根。
10.流涎:下巨虛,頰車,地倉。
11.痰多:豐隆,屋翳。
12.繞臍痛:天樞。
13.便溏:梁門。
14.腸鳴:陷谷,上巨虛,足三里,氣沖,天樞,承滿。
15.惡聞食臭:足三里。
(二)調和氣血
1.眩暈:厲兌,解溪,豐隆,足三里。
2.呃逆:氣舍,氣戶。
3.疝氣:足三里,伏兔,陰市,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
4.奔豚:天樞,大巨。
5.便膿血:下巨虛,上巨虛,天樞。
6.咯血:足三里,不容,乳根,缺盆,庫房。
7.吐血:氣戶,承滿,不容,屋翳,天樞。
8.經閉:歸來。
9.痛經:氣沖,水道,歸來,天樞。
10.月經不調:足三里,天樞,水道,外陵,氣沖。
11.崩漏:天樞。
12.缺乳:乳根,氣沖。
(三)瀉陽明熱
1.止痛
(1)頭痛:頭維,人迎,四白,豐隆,解溪。
(2)頭面腫痛:厲兌,陷谷,沖陽,頰車,四白。
(3)牙痛:厲兌,內庭,沖陽,解溪,足三里,巨髎,頰車,下關,地倉,人迎。
(4)三叉神經痛:足三里,地倉,頰車,頭維。
(5)咽喉腫痛:厲兌,內庭,下巨虛,足三里,豐隆,人迎,水突,缺盆,氣舍。
(6)目痛:承泣,四白,人迎,頭維,大迎。
2.寧心安神,息風鎮靜
(1)癲:沖陽,解溪,豐隆,人迎,太乙,大迎,滑肉門。
(2)狂:厲兌,沖陽,豐隆,足三里。
(3)癇:足三里。
(4)失眠:足三里。
(5)心煩:解溪,豐隆,太乙。
(6)多夢:厲兌,足三里。
(7)瘈疭:解溪,屋翳,巨髎。
(8)痙:大迎,足三里。
(9)心悸:解溪,足三里,大巨。
(10)眩暈:解溪,豐隆,四白。
(11)驚風:下巨虛。
3.明目
(1)目??:承泣,巨髎,地倉。
(2)目赤:厲兌,陷谷,解溪,承泣,四白,巨髎,下關,頭維。
(3)目淚:承泣,四白,頭維。
(4)目翳:解溪,四白,巨髎。
(5)雀目:承泣,地倉。
4.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1)乳癰:足三里,下巨虛,梁丘,屋翳,膺窗,乳根。
(2)口舌生瘡:地倉。
(3)腸癰:陷谷,上巨虛,足三里,天樞。
(4)痢疾:天樞,上巨虛,內庭,關門,足三里。
(5)疔瘡:足三里。
(6)瘰疬:足三里,大迎,缺盆。
(7)全身生瘡:足三里。
(8)癭氣:沖陽,氣沖,人迎,大迎。
(9)瘧疾:厲兌,內庭,解溪,天樞。
(10)熱病:陷谷,足三里。
(11)中暑:內庭。
(12)黃疸:厲兌,足三里。
(13)口中熱痛:沖陽,解溪。
5.汗證
(1)熱病無汗:厲兌,內庭,沖陽,陷谷,解溪。
(2)自汗:沖陽。
(3)多汗:內庭。
(四)利濕消腫
1.小便不利:豐隆,足三里,氣沖,水道,大巨。
2.水腫:厲兌,內庭,陷谷,解溪,上巨虛,足三里,氣沖,陰市,天樞,關門。
3.腳氣:厲兌,上巨虛,梁丘,伏兔。
4.腳腫:條口,內庭,陷谷,沖陽。
5.面浮腫:解溪,下關,頰車,大迎,地倉,巨髎,厲兌,沖陽,豐隆,天樞,足三里。
(五)止咳平喘
1.咳嗽:豐隆,足三里,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根。
2.氣喘:內庭,豐隆,上巨虛,足三里,人迎,水突,氣戶,庫房,屋翳,乳根,不容,承滿,天樞,頭維。
3.上氣咳逆:解溪,上巨虛,天樞,水突,氣舍,氣戶,庫房,屋翳,乳根,承滿。
4.短氣:陰市,水突,膺窗。
5.清涕:巨髎。
6.鼻塞:巨髎。
(六)補中益氣
1.陰挺:足三里,歸來,
2.胎衣不下:乳中。
3.陽痿:氣沖。
4.遺精:大巨。
5.早泄:大巨。
6.脫肛:氣沖。
7.遺尿:關門。
8.嗜臥:厲兌。
(七)醒腦開竅
1.尸厥:厲兌,內庭,豐隆。
2.中風:足三里,豐隆,頰車,厲兌。
3.牙關緊閉:大迎,頰車,下關。
(八)強身保健
諸虛百損:足三里。
(九)通經活絡
1.口眼斜:內庭,沖陽,豐隆,足三里,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
2.胸脅背痛:陷谷,豐隆,上巨虛,氣戶,不容,承滿,庫房,屋翳,乳根,梁門。
3.心痛:不容。
4.半身不遂:豐隆,條口,下巨虛,上巨虛,足三里,陰市,伏兔,髀關。
5.痿證:解溪,條口,下巨虛,上巨虛,足三里,梁丘,陰市,伏兔,髀關。
6.腰痛:下巨虛,足三里,伏兔,陰市,髀關,氣沖。
7.落枕:頰車,氣舍。
8.轉筋:條口。
(十)祛風鎮靜
1.眼瞼動:承泣,四白,巨髎,地倉,頭維。
2.面肌痙攣: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