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仲權經穴辨證運用精要
- 余仲權 林建華
- 4372字
- 2020-01-17 11:25:59
第二節 手陽明大腸經(20穴)
一、腧穴各論
(一)商陽(《靈樞·本輸》)
【別名】絕陽。(《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食指橈側距爪甲角后1分許取穴。
【主治】中風、中暑、熱病、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目盲、咳喘、頤腫、瘧疾、肢腫麻木。
【治法】針入1分或用三棱針刺血,亦可用灸法。
【附注】本穴為大腸經井穴。
(二)二間(《靈樞·本輸》)
【別名】間谷。(《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陷中,握拳取穴。
【主治】牙痛、喉痹、目疾、熱病、鼽衄、頷腫、嗜臥、食欲不振、肩臂臑痛、手指麻木。
【治法】刺入2~3分,灸3~5分鐘。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的滎穴。
(三)三間(《靈樞·本輸》)
【別名】少谷。(《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后,內側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食指橈側第二掌骨小頭之后方,握拳取穴。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目痛、身熱、喘息、瘧疾、嗜臥,胸滿腸鳴。
【治法】刺入2~3分,灸5~7分鐘。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的輸穴,所注為輸。
(四)合谷(《靈樞·本輸》)
【別名】虎口。(《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手大指歧骨之間。(《靈樞·本輸》)
【取法】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橈側之中點取穴?;蛞砸皇值哪粗钢腹顷P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間的蹼緣上,當拇指尖盡處是穴。
【主治】頭痛、頭面腫、面癱、火眼、目翳、鼻血、鼻淵不聞香臭、牙痛、牙關緊閉、耳鳴耳聾、目眩、半身不遂、驚風、破傷風、尸厥、胃痛、腹痛、腹泄、痢疾、便秘、瘧疾、口舌生瘡、疥癬、癮疹、疔瘡、發熱、無汗、自汗、多汗、月經不調、死胎、缺乳、難產、無脈癥。
【治法】直刺5~8分,灸3~7分鐘。
【附注】
1.合谷為大腸經原穴。
2.孕婦禁針灸。
(五)陽溪(《靈樞·本輸》)
【別名】中魁。(《針灸甲乙經》)
【部位】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靈樞·本輸》)
【取法】在腕關節橈側凹陷部,取穴時大拇指向上翹起,當拇長短伸肌腱之間陷凹中取穴。
【主治】中風、頭痛、耳鳴、耳聾、鼻衄、齒痛、火眼、瘧疾、癲疾、喉痹、嘔吐、腸澼、咳嗽、胸痛、腕關節腫痛。
【治法】直刺5~7分,灸3~5分鐘。
【附注】陽溪是大腸經的經穴。
(六)偏歷(《靈樞·經脈》)
【部位】在腕后3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側腕屈肘,位于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陽溪上3寸。取穴時,兩虎口交叉,當中指指尖到達之橈骨外側凹陷中是穴。
【主治】鼻衄、齒痛、喉痹、耳鳴、耳聾、瘧疾、癲疾多言、咳喘、短氣、溏瀉、小便不利、口僻、目??、手臂麻木、痛疼。
【治法】針3~5分,灸3~7分鐘。
【附注】本穴為大腸經絡穴。
(七)溫溜(《針灸甲乙經》)
【別名】逆注、蛇頭(《針灸甲乙經》),池頭(《針灸大成》)。
【部位】從偏歷穴上3寸。(《醫宗金鑒》)
【取法】側拳屈肘,在陽溪上5寸,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取穴。
【主治】頭痛、口齒痛、喉痹、腹痛、口、瘧疾、癲疾狂吐涎、腸鳴、痢疾、面腫、肩不舉。
【治法】針入3~5分,灸3~7分鐘。
【附注】本穴為大腸經的郄穴。
(八)下廉(《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輔骨下,去上廉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4寸。
【主治】頭風、目痛、腹痛、眩暈、飧泄、食欲不振、流涎、喘息、乳癰、勞瘵、肘臂痛、上肢偏廢無用。
【治法】針5~7分,灸3~7分鐘。
(九)上廉(《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三里下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穴下3寸處。
【主治】腸鳴疰痛、食泄腹痛、頭痛、喘息、胸痛、半身不遂、肩膊酸痛、手臂麻木。
【治法】針5~7分,灸3~7分鐘。
(十)手三里(《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曲池下2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穴下2寸。
【主治】齒痛、急性腰痛、中風口僻、腹痛吐瀉、目疾、頰腫、瘰疬、扭傷、肩臂痛、麻木不仁、上肢不遂、失音。
【治法】針3~5分,灸3分鐘。
(十一)曲池(《靈樞·本輸》)
【部位】在肘外輔骨陷者中。(《靈樞·本輸》)
【取法】屈肘時,當肘橫紋外側端凹陷處,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屈肘取之。
【主治】熱病、疔瘡、癮疹、疥癬、齒痛、耳鳴、目疾、喉痹、腹痛吐瀉、癲腐吐舌、驚狂、喘咳、瘧疾、胸滿、中風半身不遂、瘈疭、頭面頸腫、痿證、月經不調、肘臂疼痛麻木、眩暈。
【治法】針0.8~1.5寸,灸3~7分鐘。
【附注】
1.本穴為大腸經合穴。
2.大腸經下合穴為上巨虛,屬足陽明胃經,為治療大腸腑證要穴。《靈樞·本輸》說:“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p>
(十二)肘髎(《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
【主治】嗜臥、痹證、肘關節腫痛、屈伸不利。
【治法】針0.5~1寸,灸3~5分鐘。
(十三)五里(《靈樞·本輸》)
【部位】在肘上3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以肘屈直,在曲池與肩髃連線上,當曲池穴上3寸取穴。
【主治】痎瘧、心下脹滿痛、吐血便血咳嗽、瘰疬、肘臂痛、目視??。
【治法】針5~8分,灸5分鐘。
(十四)臂臑(《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肘上7寸肉端。(《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曲池與肩髃穴的連線上,曲池穴上7寸,當三角肌下緣。
【主治】臂痛、五十肩、痹證、痿證、瘰疬、目疾。
【治法】針0.8~1.5寸。
(十五)肩髃(《針灸甲乙經》)
【別名】中肩井,肩偏(《針灸大成》)。偏肩(《類經圖翼》)。
【部位】在肩端兩骨間。(《針灸甲乙經》)
【取法】三角肌上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上臂外展平舉時肩前呈凹陷處。
【主治】五十肩、肩臂痛、中風上肢不遂、痿證、諸癭氣、風熱癮疹、瘰疬、痹證上肢疼痛。
【治法】針0.5~1寸,灸10~15分鐘。
(十六)巨骨(《素問·氣府論》)
【部位】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穴】在肩端上,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部取穴。
【主治】吐血、驚癇、肩背痛、瘰疬、癭氣、肩關節扭傷、五十肩。
【治法】針5~7分,灸3~5分鐘。
(十七)天鼎(《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后1寸5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正坐仰靠,在頸側部扶突下兩橫指,當胸鎖乳突肌的后緣取穴。
【主治】咽喉腫痛、暴喑、瘰疬、癭氣、落枕、中風上肢不遂。
【治法】臥床針5~8分,灸10分鐘。
(十八)扶突(《靈樞·寒熱病》)
【別名】一名水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部位】在人迎后1寸5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結喉旁開3寸取穴。
【主治】咳嗽、氣喘、喉中水雞聲、喉痹、瘰疬、暴喑、落枕。
【治法】針5~8分,采用臥床針,以預防暈針。
(十九)和髎(《針灸甲乙經》)
【別名】長頻。(《針灸大成》)
【部位】在直鼻孔下,水溝穴旁5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水溝穴旁開0.5寸。
【主治】鼽衄、鼻塞不聞香臭、口噼、尸厥、鼻瘡息肉。
【治法】針3分,灸5~10分鐘。
(二十)迎香(《針灸甲乙經》)
【別名】沖陽。(《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和髎上,鼻下乳旁。(《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與鼻翼外緣中點平齊的鼻唇溝里取穴。
【主治】感冒鼻塞、鼻淵、鼽衄、口、面癢、目赤腫痛、繞臍痛、面痛。
【治法】針3分,亦可迎香透四白5~8分。
二、功用歸納
手陽明大腸經具有瀉陽明熱(鎮痛、明目、解毒、解熱、清暑、聰耳、止血);調理脾胃(鎮痛、止吐瀉、降腑氣、其他);宣肺理氣(止咳平喘,宣肺解表);息風鎮靜;急救;通經活絡等功用,小結于后:
(一)瀉陽明熱
1.鎮痛
(1)頭痛:合谷,陽溪,溫溜,下廉,上廉。
(2)咽喉痛: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曲池,天鼎,扶突。
(3)牙痛: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三里,曲池。
(4)胸痛:上廉。
(5)心下滿痛:肘髎。
(6)腰痛:合谷,手三里。
(7)痹證:肘髎,臂臑,肩髃。
2.明目
(1)火眼:二間,合谷,陽溪,手三里,曲池,臂臑。
(2)目痛:三間,合谷,陽溪,下廉。
(3)目
??:偏歷,五里。
(4)目翳:合谷。
(5)目盲:商陽。
(6)目黃:二間。
3.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1)疔瘡:合谷,曲池。
(2)癮疹:合谷,曲池,肩髃。
(3)疥癬:合谷,陽溪,曲池。
(4)全身生瘡:合谷,曲池。
(5)口舌生瘡:合谷。
(6)乳癰:下廉。
(7)痄腮:合谷。
(8)破傷風:合谷。
(9)瘰疬:五里,手三里,臂臑。
(10)癭瘤;肩髃,巨骨,天鼎。
(11)痢疾:合谷,溫溜。
4.清熱解暑,清熱息風
(1)中暑:商陽。
(2)熱?。荷剃枺g,三間,曲池。
(3)發熱無汗:合谷,陽溪。
(4)高熱抽搐:商陽,合谷,曲池。
(5)瘧疾:商陽,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五里,曲池。
5.開竅聰耳
(1)耳鳴耳聾:商陽,合谷,陽溪,偏歷。
(2)耳痛:曲池。
6.瀉熱止血
(1)鼻衄:二間,合谷,陽溪,偏歷,和髎,迎香。
(2)吐血:肘髎,五里,巨骨。
(3)便血:下廉。
(二)調理脾胃
1.鎮痛
(1)腹痛:合谷,溫溜,下廉,手三里,曲池。
(2)胃痛:合谷。
(3)繞臍痛:迎香。
(4)腸鳴腹痛:溫溜。
2.止吐瀉
(1)嘔吐:合谷,陽溪,手三里,曲池。
(2)泄瀉:合谷。
(3)溏瀉:偏歷。
(4)飧泄:下廉。
3.降腑氣
便秘:合谷。
4.其他
(1)胸脹:商陽,三間,合谷,陽溪,曲池。
(2)食欲不振:二間,下廉,天鼎。
(3)流涎:下廉,溫溜。
(三)宣肺理氣
1.止咳平喘
(1)咳嗽:商陽,三間,合谷,陽溪,偏歷,下廉。
(2)氣喘:商陽,三間,上廉,曲池,肘髎,扶突。
(3)咳逆上氣:商陽,扶突。
2.宣肺解表
(1)感冒:合谷,迎香。
(2)短氣:偏歷。
(3)失音:合谷,手三里,天鼎,扶突。
(4)鼻淵:合谷,迎香。
(5)鼻塞不聞香臭:合谷,和髎,迎香。
(6)喉中水雞聲:扶突。
(7)鼻息肉:和髎。
(四)息風鎮靜,醒腦開竅
1.癲疾:陽溪,偏歷,溫溜,曲池。
2.狂言喜笑:合谷,陽溪,溫溜,下廉,曲池。
3.驚風:合谷,曲池,巨骨。
4.眩暈:合谷,下廉。
5.牙關緊閉:合谷。
6.瘈疭:曲池。
7.心煩:合谷。
8.中風:商陽,合谷,手三里,陽溪,曲池,肩髃,天鼎。
(五)急救(醒腦開竅,催生下胎)
1.尸厥:和髎,合谷。
2.死胎:合谷。
3.難產:合谷。
(六)通經活絡
1.半身不遂:上廉,下廉。
2.口:合谷,二間,偏歷,溫溜,和髎,迎香。
3.痿證:合谷,曲池,肩髃。
4.無脈證:合谷。
5.肩扭傷:巨骨。
6.急性腰扭傷:手三里。
7.五十肩:臂臑,肩髃,巨骨。
8.腕關節腫痛:陽溪。
9.肩不舉:溫溜。
10.落枕:天鼎,扶突。
11.頭面腫:合谷,曲池,迎香。
(七)其他
1.小便不利:偏歷。
2.勞瘵:下廉。
3.面癢:迎香。
4.頤腫:商陽,二間,手三里。
5.頸腫:曲池。
6.月經不調:合谷,曲池。
7.乳難:合谷。
8.嗜臥:二間,三間,肘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