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余仲權經穴辨證運用精要作者名: 余仲權 林建華本章字數: 1965字更新時間: 2020-01-17 11:26:00
第五節 手少陰心經(9穴)
一、腧穴各論
(一)極泉(《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腋下筋間動脈。(《針灸甲乙經》)
【取法】上臂外展時,在腋窩正中,腋動脈內側取穴。
【主治】心痛、胃痛、瘰疬、胸脅疼痛、咽干煩渴、干嘔、肘臂冷痛、目黃、悲愁不樂、掌中熱痛。
【治法】刺3~5分。
【附注】注意嚴格消毒,避開動脈。
(二)青靈(《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部位】二穴,在上肘3寸,舉臂取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取法】在少海與極泉的連線上,少海上3寸取穴。(腋橫紋至肘橫紋作9寸取穴)
【主治】頭痛、目黃、胸脅痛、肩臂痛。
【治法】針0.5~1.0寸,灸10分鐘。
(三)少海(《針灸甲乙經》)
【別名】曲節(《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肘內廉,節后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尺側端凹陷中取穴。亦可在肘肱骨內上髁內側5分取穴。
【主治】心痛、頭痛、牙痛、頭項痛、瘰疬、胸脅痛、肘臂酸麻脹痛、肘關節腫痛、癲狂癇、健忘、瘧疾、疔瘡。
【治法】針5~8分。
【附注】本穴為手少陰經合穴。
(四)靈道(《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掌后1寸5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少海與神門的連線上,神門上1.5寸取穴。
【主治】心痛、胃痛、瘈疭、暴喑、肘臂酸麻脹痛、目黃。
【治法】針3~5分。
(五)通里(《靈樞·經脈》)
【部位】在腕后1寸。(《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神門穴直上1寸取穴。
【主治】心悸、怔忡、中風、眩暈、暴喑、癔病、瘈疭、咽喉腫痛、舌強不語、頭風頭痛、目痛、面色無華、崩漏。
【治法】針5~8分。
【附注】通里為手少陰之絡穴。
(六)陰郄(《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掌后脈中,去腕5分。(《針灸甲乙經》)
【取法】神門直上5分取穴。
【主治】心痛、胃痛、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咳嗽、咳逆上氣、健忘。
【治法】針3~5分。
(七)神門(《素問·至真要大論》)
【別名】兌沖,中都。(《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掌后銳骨之端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掌后腕橫紋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取穴。
【主治】心痛、胃痛、胸痛、心煩、健忘、失眠、多夢、喜笑不休、驚悸怔忡、癲狂癇、無脈癥、目黃脅痛、掌中熱、吐血嘔血、心咳、喉痹、噫氣、瘧疾、癔病、悲愁不樂、手臂痛。
【治法】針3~5分。
【附注】
1.手少陰之脈所注為輸。
2.陰經以輸代原,手少陰之原穴。
(八)少府(《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小指本節后陷者中。(《針灸甲乙經》)
【取法】仰掌屈指微握拳,于無名指與小指端之間,當第四、五掌骨之間取穴。
【主治】心悸、胸脅痛、掌中熱、手癬、陰癢、遺尿、小便不利、瘧疾、小指麻木、疼痛。
【治法】針3分。
【附注】本穴為手少陰經的滎穴。
(九)少沖(《針灸甲乙經》)
【別名】經始。(《針灸甲乙經》)
【部位】在手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針灸甲乙經》)
【取法】在小指橈側爪甲角旁約1分取穴。
【主治】心悸、心痛、胸脅痛、胃痛、中風、昏迷、中暑、癲狂、臑臂內后廉痛、小指麻木無用、口中熱痛。
【治法】針1分。亦可采用三棱針刺血。
【附注】本穴為手少陰經的井穴。
二、功用歸納
根據心經生理,病機,其腧穴具有寧心安神,瀉心火、(解熱、止痛、解毒)理氣、理脾胃、利尿、養心陰、通經絡等功用,小結于后:
(一)寧心安神,醒腦開竅,息風鎮靜
1.失眠,心煩,多夢:神門。
2.健忘:少海,神門。
3.癲:少沖,少海。
4.狂:神門,少海。
5.癇:神門。
6.心悸怔忡:少沖,少府,陰郄,通里,神門。
7.悲愁:神門,極泉。
8.癔病:神門,通里。
9.眩暈:通里。
10.中風:少沖,通里。
11.瘈疭:靈道,通里。
12.嬉笑不休:神門。
13.驚風:陰郄。
14.嗜睡:通里。
(二)瀉心火
1.解熱
(1)骨蒸潮熱:陰郄。
(2)手心熱:少府,神門,極泉。
(3)中暑:少沖。
(4)目黃:靈道,極泉,神門。
(5)煩渴:極泉。
(6)咽干:極泉。
(7)瘧疾:少府,神門,少海。
2.止痛
(1)咽喉疼痛:神門,通里。
(2)口中疼痛:少沖。
(3)牙痛:少海。
(4)心痛:少沖,神門,陰郄,靈道,少海,極泉。
(5)頭痛:通里,少海,青靈。
(6)胃痛:少沖,神門,陰郄,通里,靈道。
(7)腹痛:極泉。
(8)胸脅痛:少沖,少府,青靈,極泉,少海。
(9)目痛:通里。
3.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1)疔瘡:少海,通里。
(2)瘰疬:少海,極泉。
(3)手癬:少府。
(三)理氣、益氣、降氣
1.咳嗽:神門,陰郄。
2.咳逆上氣:神門,陰郄。
3.少氣:少沖。
4.伸欠:通里。
(四)調理脾胃
1.噫氣:神門。
2.食欲不振:神門。
3.脾胃虛弱:極泉。
(五)溫陽利水
1.小便不利:少府。
2.遺尿:少府。
(六)養心陰、涼血止血
1.崩漏:通里。
2.吐血:陰郄,神門。
3.衄血:陰郄,神門。
4.盜汗:陰郄。
(七)通經活絡
1.無脈證:神門。
2.肘臂痛:少沖,靈道,少海,青靈,極泉。
(八)其他
1.暴喑:陰郄,通里,靈道。
2.面色無華:通里。
3.陰痛,陰癢,陰挺: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