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生產:平臺思維與流程再造
- 張柱
- 3734字
- 2020-08-07 15:41:48
一、新媒體環境的內涵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傳統媒體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報紙、電視等發展較早的媒體,而新媒體是指隨著網絡技術技術的迅速發展而產生的,利用互聯網、無線通信等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媒體。例如,我們在手機上看新聞,就屬于新媒體的一種形式。而新媒體環境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沒有固定的特指哪一類媒體的環境,而是一個高度集合了新技術手段運用,強化數據分析,重視社交參與理念,體現個體化的媒體環境。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媒體的種類,各種新聞、資訊等迅速地向人們傳播開來。人們通過媒體了解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可以選擇的媒體也更多,人們的生活也開始更加豐富起來。
1.新媒體環境是新技術的環境
新媒體離不開新技術的應用,新媒體環境首先是新技術的環境。在2015年的兩會報道中,新媒體技術席卷兩會現場,各大媒體在拼搶新聞時,記者們紛紛用上了各種炫酷的采訪神器。而會場內,無論是電子提案還是微博問政,亦或是各種互動APP,新媒體技術讓代表委員們履職、獲取會議信息都更加直接便利。新媒體儼然成為服務兩會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圖表3 2015年兩會崔永元自拍
再來看看柴靜復出之后,制作的引爆全社會的節目——《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正式發布24小時以后,在網絡視頻平臺的播放量就突破了1.17億,評論39888條,超過13萬人參與調查。此外,微信中多個新聞資訊類公眾號,甚至生活類、娛樂類公眾號也參與其中,微信朋友圈更是被與柴靜有關的話題刷屏。在微博上,有媒體給出數據,以“柴靜+霧霾”為關鍵詞的內容閱讀量,24小時達到了1.6億次,這一切都成為了新媒體傳播一個經典。這種快速而巨大的傳播效應,不僅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無法企及,甚至也刷新了網絡視頻平臺的播放量紀錄。而這部片子更是全方位展現了記者專業能力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里面運用的六大前沿媒體技術讓人耳目一新。
圖表4 《穹頂之下》特效一覽


圖表5 《穹頂之下》屏幕效果
2.新媒體環境是數據化的環境
光有新技術的環境是不能稱之為新媒體環境的,國內外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數據是最具價值,用途廣泛的內容,能夠對趨勢進行預測,因而,新媒體環境必定是充斥了數據的環境。《大數據時代》一書指出:大數據通過海量的數據和分析軟件找出兩種事物的相關關系,從而根據一件事情的走勢來判斷另一件事情的走勢。如果A和B經常一起發生,那么只要A發生了,就可以預測B也會發生。比如: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如果有越多的人通過谷歌來搜索“流感”這個詞語,則可以推斷這個地區更多的人患了流感。這種相關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捕捉到更多的新聞點,從而提前主動策劃好新聞。尤其是針對電視新聞來說,新媒體環境下必將面臨震蕩,因為大數據已滲透到傳統電視新聞業的各個角落,重新打造了電視新聞生產制作、評價體系、受眾反饋等等環節。如果電視新聞媒體能廣泛借助大數據技術來進行重大趨勢的預測與分析,對電視新聞報道能力的提升會提供幫助。
大數據還可以通過分析受眾心理提供更高質量的內容,許多公司基于龐大的數據庫分析受眾的喜好而制作受歡迎的節目。現在,大數據在分析用戶行為后產生的電視劇已經誕生了。比如,美國付費視頻網站Netflix已經通過分析用戶過去多年的收視行為成功地推出了自制劇《紙牌屋》,并獲得了較好的反響。2014年5月,隸屬于亞馬遜集團的亞馬遜工作室宣布將采用這種方法來制作原創喜劇電視和兒童節目,他們打破傳統的做法,將幾部試片公開播放,其實節目最后是給觀眾看的,于是他們把選擇節目的機會交給了觀眾,讓觀眾從幾部試播劇中選擇最喜歡的一部,然后就將該劇制作出來,這樣,觀眾對節目的期待值更高,節目也從一開始就受到了觀眾的關注。在國內,2014年5月初盛大文學新組建編劇公司,開始嘗試借助大數據進行劇本創作。這些傳統影視機構正在嘗試和國內具備大數據影視生產所需“數據硬件”的百度(搜索)、新浪(微博)、騰訊(微信、QQ)、優酷這樣的企業合作,通過數據分析為內容創作服務。他們利用大數據分析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分析受眾的收視行為,比如何時換臺、在這檔節目上停留多少分鐘、何時暫停、后退和快進、以及收視時的表情等。二是與社交媒體結合,分析用戶對節目的喜好和評價。社交媒體和自媒體擁有大量的用戶個人信息,大數據通過海量的數據及相關運算能從中找到規律,為開發受眾喜愛的節目所用。將來,大數據分析可提供更符合受眾需要的有針對性的新聞報道。比如說,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受眾在某一時段的收視喜好,是更愛看深度報道還是更為輕松活潑的報道;更愿意了解國際事件還是本土新聞、更熱衷于體育報道還是財經報道、更愿意看簡單的資訊還是夾敘夾議的評論等,來制定更為合理的欄目定位和內容需求。
3.新媒體環境是社交化的環境
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圈子里,被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線所串聯,有人說如果你認識六個人就可以串起來一個世界,這在新媒體環境下是毫不夸張的,新媒體環境無疑是一種社交化的環境。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事情,交流的圈子也進一步擴大,因此,新媒體給大家提供一種新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們不僅是在獲得信息,也是在進行社會交往。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人們可以更好地參與其中,并在其中分享和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使觀眾也成為了媒體的一部分,因此,新媒體能更好地得到觀眾的關注。而且,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使得人們更加沒有局限地了解世界、了解周圍的環境。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看自己想看的,了解自己想了解的,表達自己想表達的,交流的圈子也更加寬泛,與他人聯系也更緊密,人們的生活也更加豐富起來。

圖表6 新網民互聯網接入設備使用情況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我國即時通信的總體使用率為90.6%,手機即時通信使用率為91.2%,即時通信網民規模達5.88億,手機即時通信網民數為5.08億。這么龐大的社交人群,構成了獨特的新媒體社交環境。新媒體突破傳統媒體的局限,實現了媒體終端與個人更好地、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將兩者綁定起來,使得觀眾更好地參與其中,并通過分享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其中。這樣,就會產生消息爆炸模式,一條信息被更多人傳播開來,產生更大更強的效應。因此,新媒體產生的輿論效應也是很強大的,人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與有相同想法的人產生共鳴,并形成一個有個性的圈子,這就打破了傳統媒體對輿論的局限。因此,新媒體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更能滿足人們生活和交際的媒體。
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如2015年除夕夜的搶紅包大戰。據騰訊公布的數據顯示,春晚直播期間,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達到110億次,峰值達到每分鐘8.1億次,除夕當日微信紅包收發總量10.1億次。紅包的推出增加了用戶的活躍度,使這些第三方支付工具能大量而快速地“吸粉”,提升用戶粘度。再比如2015年兩會,在赴京途中,山東的一些人大代表便在微信群中“聚集”了,同團代表在群內一起交流大家帶來什么好議案,感覺在群里跟面對面溝通一樣,不光開會有用,平常有問題還可以一起探討,人人即媒體成為了社交化的新媒體環境最好注解,不再是廣場式的廣播式傳播,每個人成為媒介,每個人成為自媒體。而剛剛開放注冊的微信“搖電視”平臺,則更是對新媒體環境是社交化的環境提供了很好注解。這種新的與電視節目的互動方式,在2015年的“兩會”期間首次在新聞節目中大規模應用,有370萬觀眾通過“搖電視”直接與“兩會”代表委員共商國是。目前已有50多家電視臺近百個節目相繼使用“搖電視”與觀眾互動,成為電視媒體與用戶之間新的連接互動平臺,這種新型社交互動成功的將觀眾重新拉回到客廳的電視屏幕前。
4.新媒體環境是個體化的環境
新媒體環境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內涵,就是個體化。現在,新媒體通過網絡進行信息傳播,這使得人們人們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和快捷。人們既可以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也可以通過新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他人的觀點形成共鳴。例如,現在,微信的使用非常廣泛,人們可以通過微信分享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把看到的信息傳遞下去,每個人都能在微信里面找到自己的空間,并在這片空間耕耘,找到自己的世界。
首先是以自媒體的方式體現存在。據微信官方2014年的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的總數已超過580萬,日均增長數由2013年的8000個上升至1.5萬個;微信平臺推廣功能公測期間,已有8000多個廣告主、1000多個流量主參與其中,使用微信的用戶很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多,而且有許多公眾號以自己的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很多用戶,有很多廣告商也參與其中。網絡正在迅速發展,把分離的個體聯系起來,一起參與其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網絡就如一個個的網,將大家織結起來,也使個體與社會與他人聯系更加緊密。例如,一個有意義有特色的活動通過網絡的傳播,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它想傳遞的內容也就能更好更廣泛地傳達出來,這樣也實現了媒體的真正意義。但是,凡事都有兩面,網絡給大家帶來好處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弊端。網絡能夠傳遞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有利的信息,也可以是不利的信息,于是,有的人利用網絡的傳播進行詐騙。也有人通過網絡制造各種恐慌來吸引大家注意等等。這些都是一直存在并且需要解決的問題。網絡是一個無形的世界,也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來維戶這個世界的環境,用戶也要注意在使用網絡的時候,不要上當受騙,也要有自我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