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生產:平臺思維與流程再造
- 張柱
- 1789字
- 2020-08-07 15:41:48
二、新媒體環境的特征
過去,人們可以使用的媒體工具非常少,而且很難保證消息的實時性。傳統媒體因為沒有網絡的依附,傳播信息的范圍也受到限制。而新媒體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而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和更能滿足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因此,新媒體相比于傳統媒體,奠定了更還的群眾基礎。新媒體的出現不僅開創了人類交往的新形式,發展了新知識結構,而且,新媒體能夠迅速及時地提供海量信息、傳播者的平民化、信息檢索的便利性以及及時互動通訊使人們獲取信息更方便,可以說新媒體環境的內涵決定了新媒體環境的特征。
1.海量信息承載
新媒體環境最顯著的特征是信息的海量,從信息稀缺到信息爆炸,對于剛剛進入新媒體環境中的受眾,這是第一眼最直觀的感受。海量信息承載的特征只有在新媒體環境下才會真正顯現,這是因為新媒體技術在后面作為強大支撐。就好比噴涌的泉水一樣,傳統媒體環境下,只有一個泉眼(信息源),泉水只能是汩汩而出(一個傳播渠道),但新媒體環境不僅把這個原有的泉眼擴大,而且又新辟出了更多個泉眼,這使得原有的涓涓細流變成了磅礴大河,瞬間把人們淹沒在了這個信息的大洋中,極大了超越了人們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很多信息一閃而過,完全沒有引起任何的關注就成為了信息的垃圾,受眾對這種從信息匱乏極端走向信息溢出極端的巨變產生了強烈的不適應。
這種不適從兩方面體現,第一個是海量信息的選擇困難,哪些信息是有價值的,需要大海撈針,這也成就了新媒體環境下的數據分析產業。另一個方面是對信息真假的辨識困惑。信息產生的源頭不再單一和清晰,信息傳遞的路徑也不再是唯一和明確,甚至傳播信息的媒體都變得可有可無,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鏈條的一環。
2.交互性與及時性
在傳統媒體環境中,受眾永遠不在話語權的中心,而新媒體環境交互與及時的特征讓受眾成為了話語權的主角。傳統媒體主要依靠人,因此從消息的捕獲到后期制作把消息傳播出去需要一定的時間,有時候,這個時間還很長。而新媒體有網絡技術作為便捷的橋梁,從消息捕獲到消息傳播出去很快。比如,當發生一起事故以后,有的網友拍下來就直接發到網上去,很快大家也通過網絡知道這件事情。傳統媒體的制作人都是基本固定的,需要記者、編輯等人員,而新媒體打破了消息傳播的局限,讓每個人都能發送消息,這樣,在縮短消息傳播速度的同時,讓媒體的觀眾不僅僅是觀眾,也是消息的傳播者,這樣更加調動了大家參與其中的積極性。網絡也就把社會上的人社會上發生的事更加輕松聯系起來,減小了消息傳播過程中的很多束縛。
網絡技術加強了消息及時性的同時,也使新媒體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好而傳統媒體相比交互性更強。只要能夠上網,用戶都能得到之前和現在的信息。特別是現在智能手機正在迅速發展,手機不僅僅具有打電話的功能,用戶更能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并且,網絡世界正是因為它的無形和開放,用戶更能輕松自由地發表言論。在網絡世界里,消息的傳播和接受沒有身份的限制,普通民眾也能通過網絡來傳播消息,說出自己心里所想所理解的人和事,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媒體的平等性。
3.碎片化信息傳播
新技術的運用使新媒體環境下傳播的碎片化特征愈加顯現,移動閱讀興起,人們不再滿足于定時定點接受特定電視新聞媒體傳播的程式化內容,同時由于新媒體海量信息爆炸的環境,人們無暇對信息再進行深思熟慮的選擇和思考,而是隨時隨地的跟著微博微信幾十個字的碎片起舞,迷失在自己都無法辨識的內容之中,受眾的移動化和注意力的碎片化,促進了新聞信息內容的碎片化傳播,受眾的閱讀口味從注重來龍去脈的傳統媒體信息內容中趨向于碎、短、輕的內容表達,有時甚至僅僅是關注一個事實的結果而已。
傳統媒體注重消息傳播的全面性。消息傳播之前有很多編輯整理等處理工作要做,最終播出的消息看起來視乎很完整。其實,這樣播出的消息還是很有局限的,因為傳統媒體做不到把消息采集得很全面。而碎片化傳播的新媒體看起來很“碎”,去增加了消息的成分,在“碎”中對消息進行了更加全面的補充。因為傳播消息的人更多了,每個人傳播出來的消息有自己的觀點和角度。不需要強制讓每個人都接受一個觀點,而是各抒己見。因此,由此會產生一致和分歧,正是在這種碰撞中,信息才會更加全面,更加客觀,讓人們能從中思維得到啟發,也更加善于去思考和觀察事情的發生和產生的結果。因此,在新媒體以這種“碎片化”的傳播方式,也使社會輿論更加自由,消息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