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生產:平臺思維與流程再造
- 張柱
- 1516字
- 2020-08-07 15:41:45
四、媒體發展與改革研究
從近鄰日本說起。戰后在日本媒體界起到引領地位的一直是根據《放送法》成立的第一家大眾傳播機構NHK,其不以盈利為目的運作方式能夠不受資本限制,招募日本最優秀人才和引進最先進的設備,使得其他機構無法與之競爭。然而,這一狀況在1985年開始扭轉。由于NHK長期以來受到法律和各項條文的限制,其制作的新聞很少觸及有爭議的敏感話題,以及負面影響較大的話題。這為其他民營廣播機構提供了生存和競爭的空間。一項1996年的調查對比了以朝日電視臺為首、在全日本新聞網(ANN)播出的新聞節目News Station和NHK的新聞節目,其中可以明顯看到,News Station在政府、社會、經濟、外交等方面的評論和分析要遠遠高于NHK。
由此可見,更加自由的評論和分析在行業競爭中是優勢因素之一,這也為新聞媒體今后發展提供了思路,即在技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利用相對自由的言論環境,對其制作的內容加以區分,多加運用具有爭辯性的討論,能夠贏得受眾的青睞。由此可知,新媒體時代到來后,豐富的新媒體手段為言論自由提供了更加強大的輿論場,吸引了大量受眾參與,這也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構成威脅的原因之一。
與日本電視媒體競爭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且更加典型的不得不提到阿拉伯語電視媒體——半島電視臺。它的總部設立在多哈,卡塔爾政府對它進行直接的支持,其因在9·11事件后首家播放本·拉登和其他基地組織領導人的錄像而名聲大造,被稱為阿拉伯語世界的CNN。美國時代周刊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寫道:“半島電視臺的開播不僅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媒體事件,更是最大的政治事件。”的確,半島電視臺的特色是面對爭議性問題的開放性態度,這一辦臺理念也啟發了許多泛阿拉伯世界的媒體,并紛紛效仿。雖然隨著阿拉伯版的《老大哥》等節目的層出不窮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然而很多人都樂于感受這種爭議和震撼。
然而,由新媒體所創造的所謂犀利而自由的言論環境并不只有積極的一面。Sahana Udupa認為其也助長了恐怖主義的氣焰。7X24小時滾動播出的新聞頻道如雨后春筍般在世界各地發展,對大量新聞的渴求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只播報日常新聞和平鋪直敘的所謂“客觀”并不能為CNN、BBC這樣的全球性電視巨頭贏得更多的收視率。所以,恐怖襲擊這種突發新聞則成了所謂成名的好機會。
電視主播在鏡頭前使用激烈的言語煽動民眾的情緒,正好達到了恐怖分子的所希望的目的,電視媒體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如何正面利用“言論自由”是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值得探討的話題。
美國電視的數字化改革出現在20世紀末,1996年頒布的電信法案支持了電視的改革方向,但并未給出具體的限制,這也為電視在新媒體時代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Amanda D. Lotz在其文章中將美國的電視發展分為“有線電視網時代”和“后有線電視網時代”。自1950年代至1980年代,美國電視進入“有線電視網時代”。在這一時期,電視在受眾間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其線性的傳播方式給予受眾很小的選擇空間,只能被動地接受。電視機擺放在客廳中央的重要位置也顯示出其聚集家庭成員的重要功能。然而,隨著數字電視時代的到來,電視不僅可以收看直播,還可以實現點播和回放得功能,受眾有了更加廣泛的選擇空間。與此同時,模擬信號逐漸轉變為數字信號,信號接收終端也從單一的電視機轉向多種類移動終端,如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此時,“電視正在消亡”的輿論彌漫于世。但Amanda D. Lotz通過調查發現,美國的電視從業者并沒有由此失去競爭信心,而是利用多終端化的趨勢,和終端運營商進行合作,提供免費和收費的電視直播服務,將電視節目從電視機的大屏幕拓展到不同終端的小屏幕。因此,受眾并未流失。用作者的觀點說即是,年紀大的觀眾習慣通過電視機收看電視節目,這一習慣還將延續,而年輕觀眾用ipad和手機收看電視節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