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生產研究

主要關注新聞生產流程的變遷,一些文章觀點認為為了增強新聞媒介中信息資源的利用水平,確保新聞生產所需的資源要素能夠在融合媒體內部順暢流通并高效利用,必須建立一個合理的組織結構,形成一套適應融合媒體新聞生產需要的新聞生產流程。此外,還對一些西方媒體各自的媒介融合實踐案例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有:蔡雯、郭翠玲《美國坦帕新聞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和方法》(《中國記者2007年第9期》)通過對坦帕新聞中心運作過程以及新聞報道案例的分析,認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生產發生了四個方面變化,包括日常信息處理流程、現場報道、突發事件、重大事件報道等。曾晶《電視新聞生產的“大編輯部”模式——運行中的問題及對策》(《新聞大學》2006年第4期)探討了“大編輯部”統籌管理下進行新聞的集約化采集與個性化加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張海濤《電視新聞生產如何實現流程再造》(《記者搖籃》2007年第4期)指出了目前電視新聞生產存在不足,包括利用率低、信源單一、新聞產品重復使用率低、部門分割不利用信息流動和共享。申淼、黃夢阮、詹正茂《路透社新聞生產的流程管理》(新聞戰線)2008年第2期)詳述了路透社新聞生產流程體系、新聞質量監控體系和新聞產品分析體系。朱松林《網絡化新聞生產模式探析》(《編輯之友》2013年第1期);袁舒婕《新聞客戶端改變傳統“新聞生產線”》(《中國報業》2013年第9期);肖桂來《微博情境下新聞的生產流程》(《新聞戰線》2013年第4期);欒軼玫《后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2012新媒體年度盤點》(《新聞與寫作》2012年第12期);操慧《脫域: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生產》(《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徐帆《鳳凰衛視的新聞生產:機制與角色的關聯審視》(《新聞大學》2012年第4期);周亭《從“廣播”到“寬帶”——媒介融合時代電視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姜鵬《淺談國外報紙數字化轉型之道》(《新聞界》2012年第4期)吳飛、黃超《英國騷亂中本土公民網站的新聞生產特點——以Blottr.com為例》(《當代傳播》2012年第3期)。從這些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家研究成果的共性是:建立高效豐富的新聞資源庫、建立新聞生產的多平臺、受眾參與新聞生產、建立高效的反饋機制、按照企業模式重組電視新聞供應鏈等,涉及到電視新聞生產流程從前端選題開始到最終被受眾所接受進行反饋的全過程。站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研究應該首先重點關注電視新聞生產前端來源問題,盡可能的使新聞信息來源多元化,避免單一的只是依靠記者的積累和判斷;其次重點關注生產流程中的平臺建設,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生產要想有所突破,不能再堅持線性的模式,而是要在多平臺之間循環轉化,變一次性生產為根據需要不斷生產,不斷傳播;第三要重點關注受眾在生產流程中的重要作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已經不再僅僅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和新聞生產緊密結合,可以是新聞信息來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新聞生產的參與者,還可以是新聞價值的評判者,受眾已經成為電視新聞生產中的重要組成。

國外有關新聞生產的研究起步較早,有諸多經典研究成果,而一些思想比較超前的研究人員把他們的研究角度放在了互聯網上,探究互聯網上的新聞生產問題,對新媒體環境相對于傳統媒體環境下的變化以及發展等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對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生產研究呈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主要集中在兩端,一端是宏觀方面的對于新媒體影響研究,從歷史的沿革,影響的因素等諸多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而另一端是微觀方面關于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的變化,以案列為主,這些研究大部分是平面媒體的媒介融合路徑,雖然有些內容涉及了世界一些主流電視媒體如BBC、CNN、NHK、半島等,但更多關注的是這些電視媒體的新媒體戰略,沒有論述其新聞生產流程方面的具體變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溪县| 荔浦县| 香港| 肇州县| 甘谷县| 祁门县| 沙田区| 鹤庆县| 东明县| 勐海县| 辛集市| 临洮县| 绍兴县| 泗洪县| 吉隆县| 渭南市| 瓦房店市| 义马市| 简阳市| 莒南县| 永福县| 黔江区| 平舆县| 合肥市| 英超| 广宗县| 云林县| 凤庆县| 武胜县| 汝州市| 淅川县| 和顺县| 余庆县| 临颍县| 驻马店市| 涞源县| 刚察县| 恩平市| 昌图县| 霸州市|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