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家將故事考論
- 陳小林
- 4062字
- 2020-08-14 14:04:03
3.“楊氏家傳”在小說中的投射
播州楊氏以楊家將后裔自居,一方面證明元明之際楊家將故事已傳入西南地區,另一方面似乎又暗示,播州楊氏家族和楊家將故事之間有某種聯系。對此,小松謙曾猜測:“播州楊氏有文廣這樣的人物,貴遷討伐儂智高,以及因叔父背叛而喪失性命等等,讓人覺得這就是楊文廣討伐儂智高和身‘陷南中’故事的原型了。”付愛民也撰文就這個問題做了進一步論述
。在充分考慮兩家意見的基礎上,我將播州楊氏和明代楊家將小說的關系概述如下:現存兩部明代楊家將小說有影射播州楊氏家族史的內容,穆桂英形象和楊文廣故事源于播州楊氏與周邊部落之間的爭戰事跡。這些與播州楊氏相關的痕跡,可能是播州楊氏將家族史事滲入當時已經成型的《楊家府傳》或《楊六使》的結果
,也可能來自一個專門講述播州楊氏家族史的舊本《楊家府》,或曰小說化的《楊氏家傳》。為方便下文討論,現以世系為序,制成播州楊氏歷代征戰簡表,見表5:
表5 播州楊氏歷代征戰簡表

續表

④ 貴州博物館《遵義高坪“播州土司”楊文等四座墓葬發掘記》(《文物》1974年第1期)一文的附錄。上、下文闕,姑系于此。
⑤ 據蘇軾《答李琮書》所記,殺宋大郎者為楊貴遷。《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34頁。
播州楊氏征戰事跡在明代楊家將小說里的投射,主要集中在楊文廣征西番、楊宗保征儂智高兩個故事之中。
《楊家府演義》第五十至五十七則講述楊文廣征討西番新羅國。“新羅”乃朝鮮古稱,小說隨意捏合,大概是受薛仁貴征東故事的影響。西番“即土番,亦名巴苴,居金沙江邊”。在宋元爭戰中,西番諸部配合蒙古大軍,與宋為敵。淳祐八年(1248),楊文率兵五千人隨俞興征西,擒其酋長禿懣于大渡河。楊文廣征西番的名目,或由楊文征西番部落而來。但這個故事的素材,主要取自播州楊氏與羅羅族世代相攻的歷史。
羅羅,又稱羅鬼、羅閩,今彝族先民。彝族起源的主源是以黃帝為始祖的“早期蜀人”,繼為融合“早期蜀人”東夷族系的“昆”(昆明、昆彌),“昆”又融合于炎帝一系開明氏之蜀的后裔“叟”。之后的彝族族稱,在南北朝至唐時期為“爨”(黑爨),唐宋為“烏蠻”,元明以來為“羅羅”。與播州楊氏世相仇殺的“閩”,就是羅羅居住在水西的一支。鄭珍(1806—1864)《白錦堡考》引《楊氏家傳》記載楊實弟先、蟻擁兵事的一段文字,之后按語:“所稱閩,或稱羅閩,即指今水西。”
郭子章(1542—1618)《黔記》卷五十七《故宣慰列傳·播州楊氏》:“當時,宋隆濟、蛇節叛,隆濟,今洪邊族。蛇節,今水西族也。元人籍楊氏力討平之。”
俱可為證。
彝族先民融合了炎帝一系的后裔“叟”,所以,作為炎帝文化特征之一的“神守—鬼主”制度,在彝族先民“爨”及其后裔“烏蠻”“羅羅”統轄的地區內廣泛建立。它們的部族首領,號稱“(都)鬼主”,意為“神守”。有關這一稱號的記載,不在少數。譬如樊綽《蠻書》卷一說“東爨烏蠻……大部落則有鬼主”
,《宋史·蠻夷四》稱“夷俗尚鬼,謂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長號都鬼主”
,等等。鬼主在族邑內實行“神守—鬼主”制,同時也接受中原王朝賜封的官銜。如《新唐書》載:“開成元年,鬼主阿佩內屬。會昌中,封其別帥為羅殿王,世襲爵。其后又封別帥為滇王。”
西番主將張奉國號稱“鬼王”,大概就是這類部落首領。楊文廣所征“西番”以及楊宗保所征西夏,原型主要是播州西南的水西閩族(前文指出“西南”在《北宋志傳》征西夏故事里出現兩次,至此不言而喻)。咸淳二年(1266),閩入寇,楊邦憲“大敗閩眾于中流,斬首千級,擒其酋羅汝歸”
。《楊家府演義》描寫鬼王被堵在江里,幾次變化不能逃脫,最終被擒,這個情節即脫胎于此,還可能糅進了楊文在大渡河擒獲禿懣的戰績。另,“叟”的先世來源為炎帝一系的楚人,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小說后半段,楊宗保、楊文廣、宣娘、八臂鬼王等人能呼風喚雨、變來化去乃至上天入地,恐怕是受西南地區楚巫文化浸染的結果。
楊宗保征儂智高故事(《楊家府演義》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則)本于北宋皇祐年間的儂智高之亂,楊文廣從征,也和史事相符。然而小說里的楊文廣應指播州楊文廣(詳后),楊宣娘的原型則可能是播州楊氏家族一位能征善戰的女子。袁桷(1266—1327)《黃宗道播州楊氏女》一詩描寫播州楊氏女子的勇武:
長頭黑發垂玄云,矯矯馬首雙手分。雕弓寶刀左右挾,欲領鐵騎趨昆侖。前關濤涌如壞墻,后砦百溜奔溪篁。群蠻簇唇爭叫囂,云是楊家女子功最高。旋如長蛇轉空洞,快若俊鶻凌風飄。還家膏沐帶簪珥,父母見之眼垂淚。君不聞木蘭女兒著金鎧,年少從軍顏不改。一朝脫役歸故鄉,樂府相傳至今在。
詩中武藝高強、威懾群蠻的楊氏女子,與小說中法術高妙、降服五國蠻王的宣娘不無相似之處。
如果承認楊宗保征儂智高故事有影射播州楊氏的內容,那該故事出現的幾個古怪國名似可解釋。小說敘述儂智高殺入南蠻水德國,稱儂王天子。又借五國蠻兵相助,這五國分別叫交趾國、羅暹國、捍坪國、烏扎國和打煎國。交趾和羅暹指現在的越南和泰國。烏扎國疑即烏仗那國,周致中《異域志》卷之上有“烏仗那國”條,陸峻嶺注曰:“烏仗那亦譯作烏萇、烏場,為Uddiyana, Oddiyana對音,在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svat)地區。”其他三個大概是播州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南蠻水德國疑指水德長官司(今貴州思南)。《明史考證攟逸》云:“水德江本水特姜長官司,元屬思州,洪武初改名,屬思南,永樂十二年屬府,萬歷三十三年改置安化縣。”
郭子章《黔記》亦云:“(萬歷三十三年秋九月)戊戌,改水德長官司為安化縣。”
筸子坪長司官(今湘西吉信),明永樂三年(1405)設,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它可能是捍坪國所本。打煎國似指打煎爐(今四川康定)。《打箭爐志略》曰:“打煎爐,雅州府西南五百九十里。□□南□地相傳蜀漢諸葛武侯征孟獲,遣郭達造箭于此。”
播州楊氏在向周邊拓展的過程中,勢必要和周邊族群發生爭戰。播州楊氏也曾隨元朝大軍遠征緬甸。上述古怪國名,很可能是它們的隱晦反映。
付愛民認為,《楊家府演義》的后續兩段故事(即征儂智高和征西番)屬播州楊氏后人刻意附會之作,遵循這條思路,可以解釋楊家將小說許多新增內容的來歷。譬如川貴一帶土司的妻室往往主持政務、軍事,楊門女將的產生應由此獲得靈感;楊六郎收服三關眾將,可能是播州楊氏以武力平服周邊少數民族的體現;小說中孟良所據山寨叫“可樂洞”,或與播州宣慰司東南的“葛浪洞”有關;楊宗保死于刺客行刺,與楊貴遷被川南酋長攔截殺死有幾分相似;三次盜馬情節,是對播州地區缺少土產良馬現實的一個體現,等等。這是很有眼力的觀察。同樣道理,將播州楊氏家族考慮進來,小說的西南氣息和地理錯位就很好理解,小說的一些細節也可解釋得比較圓滿。
前文所舉地理錯位的第一個例子,“眉山”一詞極可能是楊價、楊文父子抗擊元軍事跡的遺留。《楊文神道碑》記載楊文向制使余玠條陳保蜀之上策:“連年虜寇如蹈無人之境,由不能御敵于門戶故也。莫若近司利閬之間,節次經理三關,為久駐計,此為上。”這里的“三關”,應指武休關、仙人關、七方關
。南宋在川陜一帶布置防御體系,以“三關五州(階、成、西和、鳳、天水軍)”為要沖。從此處“三關”到眉山打獵,自然要比楊延昭鎮守的“三關”來得合乎情理些。播州楊價、楊文一生抗元,播州兵是南宋守蜀官員倚重的勁旅,“孟珙宣撫荊湘,余玠制置西蜀,皆倚價為重”
。他們的功績,足以讓播州楊氏家族引以為豪。雖然余玠并沒有采納“經理三關”之上策,但說不定,播州曾流傳過楊文鎮守三關、抗擊元軍的故事。
所舉地理錯位的第二個例子,錦江口無論是在成都還是在思州,都屬播州附近地區。播州楊氏歷代向外拓展轄地,活動足跡必然及于周邊區域,這個地名大概也是講述播州楊氏征戰事跡的故事所留下來的。
大破天門陣故事有一段小插曲,講述楊宗保在紅壘山得擎天圣母娘娘傳授兵書之事。這個“紅壘山”,或由“玉壘山”訛變而來。玉壘山是四川名山,萬歷年間坍塌。清陳祥裔《蜀都碎事》卷一記曰:“玉壘山在灌縣。眾峰叢擁,遠望無形,惟云表崔嵬,稍露山石。瑩潔可為器,亦碔砆之類。”
這與小說所寫的“窮源僻塢”“兩邊樹木茂密”以及神秘氛圍較為吻合。我頗疑心小說原本作“玉壘山”,后因此山坍塌不存,今本編撰者順手就將它改成今名。所幸另一處被疏忽,成為漏網之魚。《楊家府演義》有詩曰:“坐籌玉壘智謀深,訓練強兵貫古今。自顧勤勞甘百戰,白頭不改少年心。”(43/584)“坐籌玉壘”云云,或許是楊價、楊文父子在玉壘山某次抗元戰斗的遺痕,這證實我的猜測當不至于大謬。
兩部小說的十二寡婦征西故事都有劉青變犬突圍的情節(《楊家府演義》55/718, 《北宋志傳》48/895),《北宋志傳》又敘孟良“變作一番犬,入駙馬府中見四郎”,告知取發之事后,“仍復變形而出”。(35/790)楊家將部屬竟然變作犬形,不免令人驚詫:為什么不是其他變化呢?這應與南蠻祖先槃瓠傳說有關。岑家梧(1912—1966)的研究告訴我們:槃瓠傳說有狗女婚配而生其族和以狗有功其族兩大類型;槃瓠狗王是南蠻的圖騰,狗受到普遍崇拜;所謂槃瓠之后的蠻夷計有苗、徭、畬、獠、獞和仡佬,徭、畬二族至今尚保留著狗女婚配而生其族的槃瓠傳說。而郭子章《黔中平播始末》說:“播賊楊應龍者,槃瓠遺種、夜郎支酋。”
播州楊氏乃槃瓠之后
,可能保留了對狗的圖騰崇拜習俗。因而在西南地區流傳的楊家將故事里,英雄變作狗不足為怪。
《楊家府演義》十二寡婦征西故事另有“三軍裹布化作虎”情節,略云:宣娘命軍士用黃布裹頭,與敵交戰之際,吹氣一口,宋兵自覺力氣倍增,番軍看見城中出來的、城外進來的都是黃斑猛虎,由是大敗。故事怪異,卻有所本。道光《貴陽府志》載:“苗民無城郭,或三十家,五十家,據險而居,以防弋獲。每一處合募一勇士,號曰‘老虎’,飲食供奉有加焉。戰則老虎當先,指揮調度,合諸苗計之,為老虎者不知其幾千百也。”小說描寫的化虎軍士,大概就是指這類號稱“老虎”的苗民。播州楊氏“世撫諸苗”
,播州兵自然包括大量苗民。楊應龍主政播州時,特意“選梟勇善戰者七八千人豢養之,名老虎軍”
。所謂“老虎軍”,應即由這類苗民構成。
以上圍繞西南氣息、地理錯位,以及小說內容和楊氏事跡的對應關系,論證播州楊氏與楊家將小說之間的密切關系。下面著重探討穆桂英形象、楊文廣故事與播州楊氏家族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