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旅游及其近代命運
- 項文惠
- 6174字
- 2020-08-14 12:12:37
一、傳統杭州旅游基本格局
近代杭州旅游并非突然或憑空出現的,而是與傳統旅游一脈相承的。因此,在具體研究近代杭州旅游以前,有必要梳理傳統杭州旅游的發展線索,了解其盛衰變遷及不同時期的特點,以明確旅游近代化啟動之際,傳統杭州旅游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水平。
(一)傳統旅游的起源
旅游活動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具有悠久的歷史。翻閱浩如煙海的典籍史書,有關傳統杭州旅游的記載數不勝數。秦漢時期,杭州尚稱錢唐,只不過是明圣湖(今西湖)周圍的山中小縣,對外交通依賴幾條崎嶇的小山路,十分僻陋。但秦始皇下江南時,已到了杭州,故《史記·秦始皇本紀》稱:“過丹陽,至錢唐”。且留下了秦望山、纜船石等傳說中的古跡遺存,給今天的旅游平添了許多話趣。
隋初改錢唐為杭州,并移治至錢塘江畔、鳳凰山麓,又開鑿京杭大運河,使水居江海之會、陸介江浙之間的杭州成為水上交通運輸的起訖點,迅速發展起來,“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并輳”,一躍而為江南名郡。其間,白居易來杭為守,“始筑堤捍錢塘湖,鐘泄其水,溉田千頃;復浚李泌六井,民賴其汲”
。西湖實現了從自然湖泊向人工湖泊的轉型,初步形成“城東湖西”的基本格局。而西湖是旅游的中心區塊,因其周邊高岸低山間有頗高的植被覆蓋率,多為青松、垂柳、綠草、野花,一路走來,滿目翠色,游客喜歡沿堤岸作陸路游覽,或步行,或騎馬。這一游覽帶自東折北,依序先后有白公堤、白沙堤、孤山寺等。白公堤,約略從今寶石山東麓向東北延伸到錢塘門外至武林門一帶,堤水深處時見水村、酒家,原是白居易為捍湖蓄水司筑的一處水利設施,很快發展成為一條人來人往、繁榮熱鬧的交通要道。白沙堤,因堤上鋪沙色白如銀而得名,從斷橋通往湖中央的孤山寺、賈公亭、西泠橋畔的蘇小小墓,春來草綠時,遠望如美人裙腰,勝過畫境。孤山寺,掩映在山形秀美、平湖圍抱的孤山懷中,樓殿參差,花木簇錦,湖水浩渺,煙波搖蕩,從城區望過來,宛似海上仙島。除西湖外,游客還把游覽線路延伸到湖區近側的其他空間,如西北的靈隱寺、東南的萬松嶺以及錢塘江畔等。其中,靈隱寺自東晉慧理始建以來,周圍又陸續興建了許多寺廟,號稱有寺360座。此外,郡守袁仁敬種九里松,又有虛白亭、候仙亭、觀風亭、見山亭、冷泉亭,而成重要的尋勝去處。李白《與從侄杭州刺史游天竺寺》描寫了靈竺疊嶂清溪、幽林松風的美麗景色,喻其為“蓬萊仙景”。至于錢塘江畔遠眺,但見水天一色,江潮壯觀,白帆似鳥,往來如梭,令人陡生泛江悠游之興,“浙江悠悠海西綠,驚濤日夜兩翻覆。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
五代,吳越國建都于杭州。錢镠父子三代五王以“生態與文化同構”的方式建設杭州,為今天發展旅游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一是平息了“填西湖建府治”的爭論,強調廣治不填湖,留以待真主,鞏固了西湖作為“天下名勝”的風景湖泊地位。二是熱心扶植佛教,致使寺院林立,寶塔遍布,梵音不絕,“九廂四壁,諸縣境中,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合一十四州悉數之,且不能舉其目矣”,成為“東南佛國”。著名的有四塔(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白塔)、四石窟造像(煙霞洞、慈云洞、天龍寺、飛來峰),至于寺院,有確切年代可考者,即75座。
(二)傳統旅游的發展
兩宋時期是杭州旅游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什么這么說?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西湖整治。宋建國后,西湖因未經常疏浚,逐漸干涸,野草叢生。熙寧四年(1071)蘇東坡第一次來杭州擔任通判時,淤塞面積占了十分之二三,第二次來杭州出任知州時,“湮塞其半”,遂向朝廷上了《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強調“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州而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遂集資3.4萬貫,動用民夫20萬工,整治西湖,在施工中,考慮西湖南北距離30里,如把淤泥堆到岸上,既費工又費時,就積泥于湖中,堆為長堤,并在堤上建造九亭以及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種植玉蘭、木樨、芙蓉、楊柳。春天,柳絲淺綠鵝黃,輕拂著半隱半現的長堤,人在堤上行,猶如畫中游。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蘇堤,“我在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于南屏通”
。這一次整治貫通了西湖南北,縮短了游覽線路,而對西湖旅游基本走向、湖體內外格局形成都有深刻影響。二是城市發展。錢俶歸宋、兵不血刃,西湖整治、環境改善,杭州城市人口大量集聚,“參差十萬人家”,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獲得發展,為“東南第一州”。宋室定都臨安后,杭州又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外國使臣、各地商賈、八方士人、蘇杭香客涌向杭城,而南渡的皇室、貴族、官宦、富商又帶來了皇家尤其是都城的游覽舊習,“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各社會群體對旅游情有獨鐘,亦無時不游,而春游特甚焉,“日糜金錢,靡有紀極。杭諺有‘銷金鍋兒’之號”
。
1.天堂品牌形成
北宋仁宗年間,梅摯任杭州知州,臨行前仁宗帝作詩送行,開門見山地稱贊杭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翰林學士陶榖歷仕五代后晉、后漢、后周至宋,著《清異錄》,采集唐、五代時流行的詞匯,譽杭州“百事繁庶,地上天宮”
。從此,杭州便有了“天堂”的稱號。南宋范成大著《吳郡志》一書,記錄了已定型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民諺。同時,“西湖十景”名目業已形成,據祝穆《方輿勝覽》卷一載:“西湖,在州西,周回三十里。其澗出諸澗泉,山川秀發。四時畫舫遨游,歌鼓之聲不絕。好事者嘗命十題,有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云。”天堂品牌初步形成,將吸引更多的游客。
2.游覽空間拓展
西湖依然是主要的旅游區塊。環湖一圈由白公堤至武林門自不必說,南到凈慈、南屏,西至蘇堤,北及昭慶寺、孤山、葛嶺,也是景點成群,僅從南山路自豐樂樓南,至暗門、錢塘門外,到赤山、煙霞、石屋止,即有景點169處。湖面在天清景明時,游船如云,富商大賈攜帶美姬艷妓,歌吹彈拉,逍遙自得。同時,游客還將探勝訪幽的游覽線路延伸向更遠的空間,如靈隱、天竺、龍井、虎跑、九溪十八澗甚至留下、西溪。這些景點,千姿百態,內涵豐富,有溶洞石屋、清泉山澗、樓堂亭臺、祠觀墓冢、名人勝跡等。其中,最多的是私家花園、寺院庵堂,像《賣油郎獨占花魁》故事中花魁娘子所住之地,即“齊衙內的花園”,是臨時借給妓家住的,這類私家花園,可考者100多處,著名的有南園、德壽宮(北內)、聚景園、集芳園、迎祥園、屏山園、玉壺園、玉津園、景富園、五柳園、隱秀園、水月園、挹秀園等。《夢粱錄》載:“西林橋即里湖內,俱是貴官園圃,涼堂畫閣,高堂危榭,花木奇秀,燦然可觀。”又云:“湖邊園圃,如錢塘玉壺、豐豫漁莊、清波聚景、長橋慶樂……皆臺榭亭閣,花木奇石,影映湖山。兼之貴宅宦舍,列亭館于水堤;梵剎琳宮,布殿閣于湖山,周圍勝景,言之難盡。”其中,凡屬皇家所建,一般不對外開放,而其他私家花園,管理并不嚴格,多數允許游客出入。至于寺院庵堂,不僅歡迎游客隨喜進香,而且供應素食,有的還能借住留宿。
此外,素有“天下第一奇觀”之譽的錢塘江潮,也是頗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動,“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生日,杭城內外,車水馬龍,男女老幼,傾城而出,前往觀潮;沿江一帶,百戲雜呈,應有盡有,并夾雜著冷熱叫賣的飲食攤、珠翠羅綺的百貨鋪,五光十色,琳瑯滿目。
3.驛館旅舍遍布
根據《都城紀勝》等估算,當時每年杭城的流動人口,通常在四五萬人次左右。為接待紛至沓來的游客,驛館旅舍應運而生,遍及全城,尤其集中在城市中心的府城一帶(今中山中路周圍)。驛館旅舍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國家驛館,主要接待外國使臣、來京官員,如都亭驛(在今候潮門外)、懷遠驛(在今武林門外)、樟亭驛(在今江干跨浦橋)等;二是社會旅邸,主要接待滯京官員、往來商賈、應試舉子、文人墨客,分布廣泛,街市坊巷,隨處可見,因服務的客源對象相對固定,所處區位、內部陳設、服務內容等各有自己的特色;三是寺院客房,主要接待燒香老客,因平時較清靜,順便供應素食,也有部分舉子借住留宿,復習應試,知名的有仙林寺、昭慶寺、報恩寺、明慶寺。
4.旅游圖籍出現
兩宋尤其是宋室南渡后,杭州出現了具有導游性質的早期旅游圖籍。一類是專門介紹景點的書,如西湖老人的《繁勝錄》、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吳自牧的《夢粱錄》、周密的《武林舊事》等。另一類是類似于導游圖性質的《朝京里程圖》,該圖以都城臨安為中心,標明通向臨安的線路、里程、涼亭、旅舍,圖上長亭短驛分明,游客可以按圖索驥尋景游勝。
(三)傳統旅游的繁盛
1.元代
元代是杭州旅游進入繁盛時期之前的過渡階段。南宋亡于元蒙鐵騎,但杭州屬受降之地,除“民間失火,飛燼及其宮室,焚毀殆盡”外,其他地區未遭兵燹之災,古城免于玉焚,旅游獲得繼續發展。
(1)杭州走向世界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來到杭州旅游觀光。在杭期間,采風問俗,記下了這里的許多事情,并通過聞名全球的《馬可·波羅游記》,把“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城市介紹給了世界,他如此描述這一個“水的世界”:
這座城方圓約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運河都十分寬敞……城內除了陸上交通外,還有各種水上通道,可以到達城市各處。所有的運河與街道都很寬敞,所以運載居民必需品的船只與車輛,都能方便地來往穿梭。
據說,該城中各種大小橋梁的數目達一萬二千座。那些架在大運河上,用來連接各大街道的橋梁的橋拱都建得很高,建筑精巧,豎著桅桿的船可以在橋拱下順利通過。同時,馬車可以在橋上暢通無阻。
有這么多的橋梁,沒有一個人不為之驚奇。
整個城市簡直就好像豎立在水中,城的四周都是水。
杭州從此為歐洲各國及世界其他國家所知曉,并陸續迎來了不少的境外游客。
(2)游覽空間擴大
隨著城市的進一步擴張,杭州的游覽空間從西湖延伸至城郊。六橋煙柳、九里云松、靈石樵歌、孤山霽雪、葛嶺朝暾、北關夜市、冷泉猿嘯、浙江秋濤、兩峰白云、西湖夜月等“錢塘十景”的出現,意味著杭州旅游的區塊除了西湖,還有靈隱、運河、錢塘江等。
(3)休閑之風興起
西湖四周的園林別業、寺院庵堂,湖心島上的亭臺樓閣、精室巧舍,成了市民休閑的場所,“這地方的居民,頗有閑情逸致。在他們一天工作之余或是一次商業交易了結之后”,就“希望帶上自己的妻子或情人,租一條畫舫或是雇一輛街車,借以消磨閑暇的時光”,“所有喜歡泛舟行樂的人,或是攜帶自己的家眷,或是呼朋喚友,雇一條畫舫,蕩漾水面”,“街車就在這種街道上往來馳騁。這種車子是長方形的,頂上有蓋,四周掛有綢縵,并且配有綢制的坐墊。那些喜歡游樂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因此,時常有大批的車子在街道上經過”。
(4)娛樂行業興盛
杭州是元雜劇后期創作演出的全國中心,城中出現了大量瓦舍勾欄,“百戲雜陳”,日夜上演,豐富了市民的業余生活。但同時有“紅燈區”和大量以賣笑為生的妓女,“在其他街上有許多紅燈區。妓女的人數,簡直令人不便啟齒。不僅靠近方形市場的地方為她們的麇集之所,而且在城中各處都有她們的寄住之地。她們的住宅布置得十分華麗,她們打扮得花枝招展,香氣襲人,并有許多女仆隨侍左右”。
2.明清
(1)空間擴展,景點增多
明清兩代,浙江、杭州地方政府整治西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明正德三年(1508)知府楊孟瑛治湖、清雍正年間浙江總督李衛數次治湖。在治湖的同時,時人修繕古跡遺存,建設景點景區,杭州的游覽空間不斷向周邊擴展,延伸至天竺、云棲、西溪等。景點不斷添設增多,據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所載資料統計,景點達450多處。而據清翟灝、翟瀚《湖山便覽》統計,景點已增至1016處,而且內涵更加豐富充實,例如,“吳山大觀”景點,景目之下又有金地笙歌、瑤臺萬玉、紫陽秋月、三茅觀潮、鹿過曲水、鶴步寒山、峨眉月照、梧崗飛瀑、楓嶺紅葉、云居聽松“吳山十景”;而遠在留下郊野的“西溪探梅”景點,景目之下又有仙島蕩、幔蘆港、秋雪灘、蓮花幢、楊柳城、薝葡籬、護生堤、彈子樓“秋雪八景”,法華秋霽、佛慧晚鐘、北峰起云、西溪梅墅、蒹葭泛月、河渚漁歌、竹林問渡、生池飼魚“曲水八景”共計16處景點。許多景點并非單一的景點,而是以點帶面,已擴充為空間相對寬闊的旅游區塊。
(2)景點品牌化,產品特色化
“西湖十景”之名淵源于南宋畫院西湖山水畫題名。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南巡,多次來到杭州,遍游西湖勝景,并用御制詩的形式欽定了“西湖十景”,即:蘇堤春曉、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曲院風荷、雷峰夕照、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斷橋殘雪、南屏晚鐘和雙峰插云。而李衛任巡撫時,又有“西湖十八景”之稱,即:功德崇坊、海霞西爽、魚沼秋蓉、蓮池松舍、亭灣騎射、吳山大觀、湖心平眺、湖山春社、梅林歸鶴、玉泉魚躍、玉帶晴虹、寶石鳳亭、天竺香市、云棲梵徑、蕉石鳴琴、鳳嶺松濤、韜光觀海、西溪探梅。這些景目完整定型,是全社會對西湖景點精華的認可、提煉,標志著旅游產品進入了有意識打造品牌的時代。
與之相對應,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杭州旅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色十分明顯,主要有西湖湖泊游、天竺香市游、錢江觀潮游、城市觀光游、龍舟競渡游等。
(3)游覽線路定型,導游書籍問世
明清以來,在總結前人游覽經驗和現實景點發展的基礎上,開始推出多條游覽線路,其中,游湖依然是杭州旅游的重點,常走的精品游覽線路是“出錢塘,泊南屏,一入里湖而返,以為觀止”;若岸游陸行,則“往靈隱,由六橋、三潭而返”,不過如此步行,讓人疲憊不堪。此外,尚有田汝成標出的5條游覽線路:孤山路(從斷橋出發,至今白堤、孤山、湖心、蘇公堤、趙公堤,到楊公堤,景點15處),南山路(從涌金門出發,往南至南屏山、凈慈寺、煙霞洞、南高峰、太子灣、三臺山、花家山、龍井、虎跑、鳳凰山、萬松嶺、包家山,景點150處),北山路(從涌金門出發,往北至錢塘門、昭慶寺、寶石山、葛嶺、岳王廟、法華山、九里松、北高峰、靈隱寺,直至留下西溪,景點200處),吳山路(包括石佛山、七寶山、瑞石山、寶月山等,景點50處),浙江路(今江干一帶,包括月輪山、六和塔、秦望山、五云山、風水洞等,景點15處)。這些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游覽線路,是時人對唐宋以來杭州游覽線路的系統整理和總結定型,并將深刻影響杭州以后游覽線路的總體布局。從此,杭州的游覽線路基本定局,尚未出現大的變化。
導游書籍首推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該書以游覽為名,記湖山之勝,導游功能十分突出。此后又有類似的讀物不下數十種,較著名的如翟灝、翟瀚的《湖山便覽》,首卷總敘,二至三卷敘孤山路,四至六卷敘北山路,七至十卷敘南山路,十一卷敘江干路,十二卷敘吳山路,把杭州的游覽線路分敘為五,先后串述各線之風景與名勝,刪去與之關系不大的城內官廨、坊巷以及其他雜說,眉目清晰,適合旅游需求,頗受坊間歡迎。
綜上,在傳統杭州旅游的盛衰變遷中,從最初的發軔,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最終到明清時期的繁盛,形成了傳統旅游的基本格局。這一基本格局涉及景點景區、游覽線路、旅游產品、娛樂休閑、導游書籍、旅游形象,與近代杭州旅游的盛衰變遷存在直接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傳統杭州旅游的基本格局,也就沒有近代杭州旅游的盛衰變遷。而由國門洞開帶來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尤其是基礎設施改建和服務設施改建,不斷推動傳統旅游的近代化進程,使之逐漸呈現新的氣象。因此,從旅游近代化視角考察傳統杭州旅游,有助于研究近代杭州旅游的盛衰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