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尋求統一:在目的與手段之間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一樣,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具有特殊表現形式的規律。在人類社會中活動的人,都是有一定意識、目的和愿望的。這些意識、目的和愿望是通過自覺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而且“對于各個個人來說,出發點是他們自己,當然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關系中的個人,而不是思想家所理解的‘純粹的’個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頁;第3卷,第86頁)

據此,有些人認為社會的發展根本無客觀規律可言,而不少人則認為社會的發展動力是人們的主觀意志、主觀動機。的確,從微觀、孤立的單個人角度看,每個人都在有意識地追求自己的目的。那么,個人和社會怎樣才能彼此結合起來,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呢?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在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中,必然要相互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彼此形成某種“合作”。在原始社會,孤立的個人是無法與自然界相抗衡的;在生產發達、社會彼此分工的現代社會,沒有一定的社會聯系和合作關系,同樣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無論在什么社會,“單個人不能擺脫自己的人的規定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110—111頁),即局限性。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處于客觀的社會聯系之中。而社會關系、人們彼此的合作關系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它們看起來是與個人的主觀目的和要求不相協調的,甚至是相違背的。其實,社會關系、合作關系恰恰是個人主觀目的、個人需要的產物,“真正的社會聯系并不是由反思產生的,它是由于有了個人的需要和利己主義才出現的,也就是個人在積極實現其存在時的直接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頁)。而且,這些社會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講,同時也是實現個人需要、個人主觀目的的基本手段和途徑。因為,“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4頁)。

在私有制社會里,主體人的經濟目的和動機一般是“為自己”的。但是,主體人的經濟行為以及主觀動機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能完成和實現。因此,主體人從“為己”出發經過“為他”“為社會”的中介形式和中介手段,最后才能實現“為己”的目的。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目的、經濟行為、生活和消費之間是直接同一的,不需要經過社會中介的轉換,因而不存在“為社會”的特性。在私有制和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目的是為自己,但生產的產品是商品,商品必須經過社會交換才能實現其價值。這樣,在滿足生產者自己目的的同時,客觀上也滿足了社會其他人的使用價值的需要。如此,經濟目的和行為就發生分離:首先是為自己生產,其次又必須為社會、為交換、為滿足其他人而生產,最后經過“為社會”的中介手段,實現“為自己”的目的。

到了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經濟目的和行為的分裂特性達到極點,“為社會”背后的個人主義實質也日益顯露出來。所以,馬克思指出:“到十八世紀,在‘市民社會’中,社會聯系的各種形式,對個人來說,才只是表現為達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現為外在的必然性。但是,產生這種孤立個人觀點的時代,正是具有迄今為止最發達的社會關系(從這種觀點看來是一般關系)的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頁)

從理論上講,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為消除人們經濟行為分裂為雙重的目的奠定了統一的基礎,使私有制條件下的“為社會”中所包含的表面現象成為多余的了。換句話說,在公有制的社會里,“我們已經看到在被積極揚棄的私有財產的前提下,人如何生產人——他自己和別人,直接體現他的個性的對象如何是他自己為別人的存在。同時是這個別人的存在,而且也是這個別人為他的存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頁)。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公有制的社會里,生產不是為了貨幣和交換,而是直接為了人;生產者的生產目的既為自己,又為別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當然,我們今天還是發展商品經濟的社會,還需要經過交換并以貨幣形式來表現產品的價值,還沒有發展到馬克思所預見的高度發達的社會,因而人們的經濟行為的目的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分離現象。為自己和為社會尚未完全直接統一,還必須通過一定的交換中介,這尤其表現在個體經濟方面。但這和私有制條件下的雙向分離,無論在性質上還是在程度上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首先,個人與社會、“為自己”與“為別人”、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差異,已經不是根本對立的了;其次,為社會、為交換而生產,已經不僅僅是表面的現象和采取的手段,不像私有制條件下的“為社會”的背后是個人主義。現在是已經基本達到了手段和目的的統一了。但由于各個生產者、生產單位又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所以這種統一又不是無條件的、完全一致的。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私人經濟和個體經濟的經濟目的和經濟行為在“為己”與“為他”之間可以是統一的。主觀上“為個人”和客觀行為上“為社會”存在著一致性,為流通、為交換、為社會而生產已不僅僅是一種“為己”的手段,因為個體經濟和私人經濟是在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存在的,是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種補充而運行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私人經濟和個體經濟在“排他性”“排社會性”上,要比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有著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它們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主觀上“為自己”的意識要比主觀上“為社會”的意識強得多,“為社會”的特性往往得不到“主觀”上和“意識”上的保證。這就需要通過對他們加強思想教育和建立健全的經濟管理機制,去引導和強化他們“為社會”的意識。

溫州農村個體經濟的生產者,在整個經濟行為過程中,主觀上“為自己”的意識是比較明顯的。對此,我們也無須給予過多的指責。同時,我們應實事求是地看到,他們客觀上為社會創造了不少財富,促進了溫州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成效是明顯的。但是,我們怎樣把他們“為自己”的主觀性納入整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過程中,以防止“為自己”可能產生的“排他性”?怎樣使他們的經濟行為“為社會”的客觀性轉化為他們自覺的主觀意識,從而保證“為社會”的有效性?換言之,怎樣使主觀和客觀、目的和手段、“為自己”和“為社會”有機地統一起來?這也是頗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大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丹凤县| 罗平县| 长乐市| 苍梧县| 忻城县| 黑水县| 南川市| 南乐县| 新余市| 湖口县| 合阳县| 三原县| 保靖县| 福建省| 浪卡子县| 成都市| 涞源县| 垫江县| 手游| 富源县| 维西| 铁力市| 遂溪县| 抚远县| 偃师市| 庆云县| 错那县| 广宗县| 彭泽县| 漳浦县| 陆川县| 德阳市| 天门市| 田阳县| 和平县| 吴川市| 郯城县| 鹿邑县| 枝江市|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