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匱要略》方證解析與應用
- 于俊生 于惠青
- 3532字
- 2019-12-06 21:14:22
9.鱉甲煎丸方證
【原文】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2)
鱉甲煎丸方: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熬) 石韋三分(去毛) 厚樸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蟲五分(熬) 阿膠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解析】
本條是論述瘧母的證治。各種瘧病經久不愈,正氣漸虛,痰凝血聚,則瘧邪假血依痰,結聚為癥瘕,結于脅下,形成瘧母。瘧母之證,勢已危重,不可怠忽,需宜急治以鱉甲煎丸祛痰破血消癥,并輔以益氣補血。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可見,13味藥物以上組成的方劑,稱為大方。大方用藥需考慮周密,并不是把功效相同的藥物簡單疊加,而是針對病癥的復雜性,顧及病機各方,按照一定的配伍規律進行組合,從而達到綜合調節的目的。鱉甲煎丸,藥用25味,是張仲景制方用藥最多的方劑,故后世稱為“傷寒金匱中第一大方”。羅裕興等 [1]把鱉甲煎丸用藥歸為八大類:①血肉有情之品:炙鱉甲、鼠婦、?蟲、炙蜂窠、蜣螂。②活血之品:大黃、牡丹皮、紫葳、炙赤硝、桃仁、芍藥、清酒。③理氣之品:厚樸、柴胡。④清熱之品:黃芩。⑤祛痰之品:烏扇、葶藶、半夏。⑥利水祛濕之品:石韋、瞿麥。⑦溫通之品:干姜、桂枝。⑧扶正之品:人參、阿膠。瘧母病機復雜,虛實兼夾,因此,鱉甲煎丸的藥物組成集活血、行氣、消痰、利水、攻下、扶正等于一體,體現了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氣血津液同治的配伍特點。鱉甲煎丸藥物雖似龐雜,但組方法度嚴謹,制法獨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重用鱉甲,妙在制法
方重用鱉甲,且取煅鐵灶下灰,用清酒浸,以軟堅散結消癥。《神農本草經》載:“鱉甲味咸平,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濁、痔(核)、惡肉。”用清酒浸煅灶下灰煮鱉甲,絞汁納藥末作丸,是本方制作之特點。煅灶下灰一般方書不載,梁代陶弘景將此收入《本草經集注》“別錄”之下品,云:“此煅鐵灶中灰爾,兼得鐵力故也”,主治“癥瘕積聚,去邪惡氣。”清·張璐在《張氏醫通》指出:“此方妙用,全在鱉甲之用灰淋酒,煮如膠漆,非但鱉甲消積,酒淋灰汁也善消積。”
2.疏解少陽,領邪外出
本方用柴胡、黃芩、半夏、人參、干姜,為小柴胡湯去甘草、大棗,以干姜代生姜法,可和解少陽以治瘧;用干姜、桂枝,合柴胡、黃芩、半夏為柴胡桂枝干姜湯法;用桂枝、芍藥,合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為柴胡桂枝湯法。此兩法均為柴胡劑,也善治瘧。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首條就指出:“瘧脈自弦”,弦為少陽的主脈,瘧病是感受瘧邪引起的疾病,病位在少陽半表半里。病瘧日久不得治,瘧邪久踞少陽,病程長久,以致正氣漸衰,瘧邪進而深伏經隧,與氣、血、痰、濕等邪聚結成塊。因此仲景鱉甲煎丸取柴胡劑入少陽,以疏通少陽氣機,領邪外達。正基于此,經方大家胡希恕 [2]提出鱉甲煎丸“亦為柴胡劑”,值得玩味。
3.攻逐瘀血,化痰下水
瘧母的形成往往是瘧邪假血依痰,而結聚為癥瘕。為加強鱉甲軟堅散結的作用,方中用了大量活血祛瘀藥和化痰下水藥來消除體內的病理產物。活血祛瘀藥如桃仁、大黃、牡丹皮、芍藥、紫葳、烏扇、赤硝、鼠婦、?蟲、蜣螂等。其藥物組成含有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下瘀血湯等方,反映了鱉甲煎丸攻逐瘀血的主要功效。化痰下水藥如葶藶、瞿麥、石韋、半夏等。葶藶:《神農本草經》謂其“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神農本草經疏》謂其“瀉肺利小便,治腫滿之要藥。”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己椒藶黃丸、大陷胸丸中用葶藶子正是此意。鱉甲煎丸中用葶藶子,合大黃、芒硝,為大陷胸丸法,以逐飲破結。《備急千金要方》治療瘧母用鱉甲煎丸去赤硝、鼠婦而加海藻、大戟,以加強鱉甲煎丸的逐水消飲之力。張璐《千金方衍義》在分析該方時謂:“瞿、韋、藻、戟、葶藶、大黃利水破結。”徐彬在《金匱要略論注》也說:“《千金方》去鼠婦、赤硝而加海藻、大戟以軟堅化水更妙。”與同為治療癥瘕的大黃?蟲丸比較組方法度,鱉甲煎丸中攻逐瘀血與化痰下水藥的配伍尤為突出,這更加體現了仲景關于“血不利則為水”的學術思想,癥瘕為瘀水同病,需瘀水同治。
4.蟲藥搜邪,通絡逐瘀
仲景善用蟲類藥,鱉甲煎丸組方中蟲類藥占4味,為?蟲、鼠婦、蜣螂蟲和蜂窠。對于鱉甲煎丸用蟲類藥的大意,《臨證指南醫案·瘧》李案載:“取用蟲蟻有四:意謂飛者升,走者降,靈動迅速,追拔沉混氣血之邪。”其中鼠婦破血散瘀,除痞消腫;?蟲逐瘀破堅,散結消癥;蜣螂蟲“善破癥瘕,能開燥結”(《長沙藥解》);蜂房甘平微咸,破瘀消腫。四藥合用,共助鱉甲搜剔絡中留伏之邪,破瘀以攻堅。鱉甲煎丸,開創了絡病治用蟲類藥的先河,為后世治療絡病奠定了組方用藥基礎。
【應用】
鱉甲煎丸臨床上除用于治療因瘧疾引起的肝脾大外,還被廣泛地應用于治療肝炎及抗肝纖維化中,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趙治友等 [3]將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明顯異常的慢性肝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各40例。試驗組用鱉甲煎丸治療,對照組用丹參注射液、強力寧注射液治療。療程均為3個月,觀察2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透明質酸酶(HA)、Ⅲ型前膠原(PCⅢ)及層黏蛋白(LN)及試驗組肝臟組織病理學變化。結果:治療后試驗組HA、PCⅢ、LN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試驗組治療后肝臟組織病理學顯示肝纖維化組織增生程度顯著減輕。
基于肝腎纖維化具有同源性及鱉甲煎丸在肝纖維化中的治療作用,陳志強等 [4]將鱉甲煎丸用于治療腎纖維化,研究證實鱉甲煎丸能夠改善阿霉素腎病大鼠不良的全身狀態,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改善阿霉素對腎小球和腎小管的病理損害。
原發性肝癌屬“癥瘕”范疇,其基本病機為正氣虧虛,痰瘀互結。臨床和基礎研究資料表明,鱉甲煎丸通過其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功效能夠顯著抑制肝癌腫瘤的生長,還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姚世勇 [5]以鱉甲煎丸為基礎方加減治療原發性肝癌54例,取得顯著效果。臨床上,根據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癥狀及舌脈,進行加減和化裁,肝區脹痛,噯氣納呆,加香附、郁金、旋覆花、焦三仙,以疏肝理氣,降逆消導;肝區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疼痛劇烈,舌質紫黯有瘀斑,脈弦,加夏枯草、三棱、莪術、玄胡索,以軟堅活血止痛;出現黃疸時,加用茵陳蒿、梔子清熱退黃;腹水浮腫,可合己椒藶黃丸;脾虛泄瀉,消瘦乏力,舌淡而胖,脈沉滑者,加黨參、山藥、薏苡仁、補骨脂,以補中健脾止瀉。
此外,由于鱉甲煎丸痰瘀同治的功效,有臨床資料報道本方可用于治療糖尿病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血管性癡呆、黃褐斑等癥,療效確切。
【病案】
瘧母 郭某,女,52歲。5年前曾患定期發寒熱往來,經縣醫院診斷為“瘧疾”,運用各種抗瘧療法治療,癥狀緩解,但遺留經常發低熱。半年后,經醫生檢查,發現脾臟大于正常2~3cm,予各種療瘧法,效果不佳,脾臟繼續腫大。近1年來逐漸消瘦,貧血,不規則發熱,腹脹如釜,脹痛綿綿,午后更甚。食欲不振,消化遲滯,胸滿氣促,脾大至肋下10cm,肝未觸及,下肢浮腫,舌胖有齒痕,脈數而弱。據此脈證,屬《金匱要略》所載之瘧母,試以鱉甲煎丸治之:鱉甲120g,黃芩30g,柴胡60g,鼠婦(即地虱)30g,干姜30g,大黃30g,芍藥45g,桂枝30g,葶藶15g,厚樸30g,丹皮45g,瞿麥15g,凌霄花30g,半夏15g,人參15g,?蟲60g,阿膠30g,蜂房45g(炙),芒硝90g,桃仁15g,射干20g,蜣螂60g。以上諸藥,蜜制為丸,每丸重10g,日服2丸。服完1劑后,各種癥狀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下肢水腫消失。此后又服1劑,諸癥悉平,脾臟繼續縮小,至肋下約6cm,各種自覺癥狀消失,故不足為患。遂停藥,自己調養。(趙明銳醫案) [6]
參考文獻
[1]羅裕興,毛淑敏.從鱉甲煎丸論仲景制方法度[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6):441~443
[2]馮世倫.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30
[3]趙治友,姚真敏,鐘慶平,等.鱉甲煎丸對慢性肝病肝纖維化治療作用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2005,37(4):29
[4]范煥芳,陳志強.陳志強對鱉甲煎丸古方今用的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10)1361~1362
[5]姚世勇.鱉甲煎丸加減治療原發性肝癌54例[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6):161~162
[6]趙明銳.經方發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