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匱要略》方證解析與應用
- 于俊生 于惠青
- 4396字
- 2019-12-06 21:14:23
10.桂枝芍藥知母湯方證
【原文】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8)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解析】
一、證候
本條論述風濕歷節證治。原文提出的“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反映了關節病變特點,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關節腫大突出。“魁羸”,形容關節腫大。而清·沈明宗《金匱要略編注》、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本俱作“尪羸”,是指身體瘦弱。對此,不少注家主張把兩種解釋結合起來,因為歷節病人大多身體瘦弱而又關節腫大。
“頭眩短氣,溫溫欲吐”,其證已非單純的關節病變,涉及整體的功能改變了。對于導致這些癥狀發作的原因,歷代注家認識不一,趙以德《金匱方論衍義》認為本方證是風寒濕痹其營衛、筋骨、三焦之病,說:“頭眩短氣,上焦痹也;溫溫欲吐,中焦痹也;腳腫如脫,下焦痹也。”尤怡《金匱要略心典》謂:“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濕熱且從下而上沖矣。”無論是趙氏的風寒濕痹說,還是尤怡的濕熱說,都是從邪實的角度來認識的。毋庸置疑,這些癥狀的出現與風寒濕邪侵襲不無關系,但整體功能的改變也不容忽視,正虛是重要的內在因素。痹證日久,出現了身體瘦弱,頭眩短氣,溫溫欲吐,從體質而言已顯得正氣虛弱了。
關于“短氣”,仲景在本條文的上一條論述歷節形成的病因病機時指出:“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脈澀小、短氣、自汗出,為陽氣不足,衛表虛弱,血行不暢的見證。再聯系治療風濕病的甘草附子湯證,原文是“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其“短氣”亦為陽虛氣不攝納所致。基于此,丹波元堅在《金匱玉函要略述義》提出桂枝芍藥知母湯證的“短氣,與甘草附子湯證短氣同機”是頗有見地的。桂枝芍藥知母湯的藥物組成中含有甘草附子湯也印證了這一點。
“頭眩”,與風相關。張仲景把中風和歷節病合為一篇,就突出了風邪的發病地位。關于歷節病形成的原因,仲景指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少陰精血不足,風邪乘虛而入,經脈痹阻則關節筋骨疼痛。唐·甄權《古今錄驗方·療歷節風方》有“防風湯:主身體四肢節解疼痛如墮脫,腫,按之皮急,頭眩短氣,溫溫悶亂如欲吐方。”防風湯即桂枝芍藥知母湯原方。《備急千金要方·治諸風方·賊風》中防風湯(藥物組成為桂枝芍藥知母湯去麻黃、附子,加杏仁、川芎)主治條文與《古今錄驗方》防風湯大致相同。防風:《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痛痹,煩滿。”兩醫家均把仲景“桂枝芍藥知母湯”更名為防風湯,意在突出歷節病要重視治風。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載:“《近效方》術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藥用白術、附子、甘草、生姜、大棗。其“頭重眩”的原因在于“風虛”,風虛是陽虛于下,風襲于上,故用附子溫腎,術、草補脾,加姜、棗內和脾胃、外調營衛。術附湯既可治虛風頭眩,又可治風寒濕痹,這可能是張仲景把該方放在本篇討論的意義所在。《外臺秘要·風頭眩方》用術附湯治痹。近有報道 [1]用術附湯治療風寒濕痹證86例取得良效。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含有術附湯,其主證有“頭眩”、“諸肢節疼痛”,不難理解,兩者之“頭眩”在病機上具有一致性,都可以用“陽虛于下,風襲于上”來解釋。
二、方義
清·李彣《金匱要略廣注》中稱贊桂枝芍藥知母湯:“此一方而數方俱焉,精義備焉,誠治歷節病之圣方。”本方由九味藥組成,其中桂枝、芍藥、甘草、生姜為桂枝湯去大棗;甘草、桂枝、附子、白術為甘草附子湯;附子、麻黃、甘草為麻黃附子甘草湯。
歷節亦痹證范疇。《內經》把痹證的外因歸于風寒濕三氣傷人,內因歸于營衛氣不行,腠理不密。如《素問·痹論》所言:“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榮者,水谷之精氣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繼承和發展了《內經》有關痹證的理論,在本篇中闡述歷節病的病機時提出“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說明營衛不和是歷節病的內因。由于素體營衛不和,陽氣虛弱,又外感風寒濕邪而發為歷節。正因如此,桂枝芍藥知母湯以桂枝湯去大棗調和營衛,合甘草附子湯以溫陽祛寒,加防風以祛風,麻黃以散寒,重用白術祛濕補脾。
“知母”在本方中的配伍意義為歷代醫家所關注。《神農本草經》謂知母“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許多醫家認為知母在本方中是“消腫”之用,與原文“腳腫如脫”相合。如趙以德《金匱方論衍義》說:“知母治腳腫,引諸藥祛邪益氣力。”縱觀仲景之書用知母方藥有六: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百合知母湯、酸棗仁湯和本方。白虎湯系列三方知母用六兩,主以清熱養陰;百合知母湯中知母三兩、酸棗仁湯中知母二兩,均以滋陰清熱。同理,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用知母四兩,其配伍意義亦在于養陰清熱,一方面與防風、桂枝、麻黃、附子等配伍,可防止這類藥物辛熱燥烈傷陰;另一方面,歷節病在病機轉歸過程中,有化熱之勢,可加知母以清熱。綜上可見,用“消腫下水”來解釋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知母的作用有失仲景本意。
【應用】
本方廣泛應用于以“關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如類風濕關節炎、肩周炎、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脫出癥、痛風、膝關節積液等,這些病癥,都可歸屬于中醫的“歷節”、“痹證”范疇。如胡衛東 [2]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治療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35例,藥用桂枝12g,白芍9g,炙甘草6g,麻黃12g,白術15g,知母12g,炮附子10g,生姜10g,川烏10g,草烏10g,秦艽10g。水煎服。仲躋高 [3]用本方治療膝關節積液38例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基本方:桂枝8g,芍藥、知母、防風各10g,附子、生麻黃、甘草各3g,白術12g,生姜3片。熱象明顯可加用石膏15~20g,生地10~15g,木通5~10g;寒象明顯或疼痛較重可加制川烏10g。張慧英 [4]用本方加減治療梨狀肌綜合征96例,基本方:桂枝10g,麻黃8g,附片10g,白芍12g,白術12g,知母10g,甘草3g,防風6g,桑寄生15g,續斷15g,牛膝12g,威靈仙15g。加減法:有外傷史者,加三七粉10g;氣虛者,加黃芪15g;血虛者,加當歸15g,陰虛者,加熟地20g;陽虛者,加鹿角膠15g;患肢伸屈不利者,加柴胡10g。高永祥 [5]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治療結節性紅斑11例,藥用桂枝、赤芍、知母、白術、防風各15g,丹參、地龍、烏梢蛇各20g,甘草、生姜、土鱉蟲各10g,麻黃、附片各5g。
臨床應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多隨證加減,其主要規律是: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黃、葛根等;病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獨活等;關節疼痛較劇者加乳香、沒藥;腫脹明顯者加防己、蒼術;關節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絡石藤;熱盛者加生石膏、黃柏;寒盛者重用麻黃、桂枝,加川烏、草烏等;濕盛者加蒼術、薏苡仁、秦艽等;伴腰膝酸痛者加杜仲、續斷、桑寄生等;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血虛者加當歸、雞血藤;頑痹證加白花蛇、全蝎、土鱉蟲等。
裴正學老中醫 [6]臨床體會到,此方除治療前述之關節炎有效外,鑒于《金匱要略》在其主證中有“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腳腫如脫……”等論述,用此方治療紅斑性狼瘡獲效,尤其對長期服用激素之此病患者,對激素具有強大之依賴性,一時無法撤除,經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后則可逐漸撤除激素,使患者之病痛得以進一步緩解。將此方之應用擴大到硬皮病、干燥綜合征、雷諾病、變應性亞敗血癥、腎病綜合征、皮肌炎等,結果大部分患者產生一定療效,提示此方具有明顯之免疫調節作用。
此外,彭培初 [7]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治療濕疹,加垂盆草、青風藤、金銀花清熱通痹以調節機體抗病能力,更加涼血祛風、鎮肝息風之品,每每獲得良效。
【病案】
1.鶴膝風
周某,年二旬。因遠行汗出,跌入水中,風濕遂襲筋骨而不覺。其癥始則兩足酸麻,繼而足膝腫大,屈伸不能,兼之兩手戰掉,時而遺精,體亦羸瘦,療治3年罔效,幾成廢人,診脈左沉弱,右浮濡,脈癥合參,此鶴膝風癥也。由其汗出入水,汗為水所阻,聚而成濕,濕成則善流關節。關節者,骨之所湊,筋之所束,又招外風,入傷筋骨,風濕相搏,故腳膝腫大而成為鶴膝風。前醫見病者手戰遺精,誤認為虛,徒用溫補,勢瀕于危。豈知手戰者,系風濕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為我用。遺精者,系風濕入于腎,腎藏精,而精不為我攝。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風濕之為也。設非祛風去濕,其病終無已時。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桂、芍、甘草調和營衛,麻黃、防風祛風通陽,白術補土去濕,知母利溺消腫,附子通陽開痹,重用生姜以通脈絡,間服芍藥甘草湯補陰以柔筋,外用麻黃、松節、白芥子包患處,開毛竅以去風濕。
處方:桂枝12g,生白芍9g,知母12g,白術12g,附子12g(先煎),麻黃6g,防風12g,炙甘草6g,生姜15g。
次方:生白芍18g,炙甘草9g。
外用方:麻黃、松節、白芥子各30g,研勻,用酒和調,布包患處。
服前方半日許,間服次方1劑,其腳即伸,仍照前方再服,半月其腳能立,又服1個月,漸漸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戰,精不遺,而足行走如常,今已20余年矣。(易華堂醫案) [8]
2.類風濕關節炎
汪某,女,65歲。1994年12月19日初診。患類風濕關節炎已6年余,每逢陰雨天便外感寒濕而發,兩手指關節紅腫灼痛,頭昏短氣,心悸怔忡,口干口黏,診視兩手指關節明顯變形,舌質紅,苔薄白、中央發黃,脈濡數,此乃風濕歷節化熱之候,治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出入:蜜炙川草烏各4g(先煎),川桂枝、威靈仙、生白術、茯神、忍冬藤、知母各10g,炙麻黃、防風、三七粉(分吞)各5g,炒白芍、葛根、桑枝各15g,水煎服,取汗,1日2服。5劑藥后,關節灼熱腫痛著減,余癥趨緩,守方連治月余,除指關節變形外諸癥幾除。其后曾間斷診治3年余,病情基本控制,發作次數甚少。(張笑平醫案) [9]
參考文獻
[1]王炳坤.術附湯加味治療風寒濕痹86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4,27(5):55
[2]胡衛東.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治療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05,12(12):1699
[3]仲躋高.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膝關節積液38例[J].四川中醫,2000,18(12):40
[4]張慧英.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治梨狀肌綜合征96例[J].江西中醫藥,2001,32(2):14
[5]高永祥,王以琳.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治療結節性紅斑11例[J].湖北中醫雜志,1986,(6):35
[6]裴正學.桂枝芍藥知母湯考辨[J].中醫藥學刊,2005,23(2):239
[7]張明,王怡.彭培初應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濕疹經驗簡介[J].山西中醫,2005,21(3):14
[8]陳明.金匱名醫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91
[9]張笑平.金匱要略臨床新解[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