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匱要略》方證解析與應用
- 于俊生 于惠青
- 4715字
- 2019-12-06 21:14:22
8.升麻鱉甲湯方證
【原文】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14)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15)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甘草二兩 雄黃半兩(研)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解析】
一、陰毒和陽毒
陰陽毒病系感受疫毒所致,由邪毒侵犯血分,以咽喉痛和身體發斑為主證。對于陰毒和陽毒的臨床表現,原文記述過簡,陽毒面有赤斑,唾膿血;陰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要理解陰毒、陽毒的內涵,應當從《脈經》、《古今錄驗方》等離仲景年代近的醫籍中參考校勘,以補充本條之不及。
晉·王叔和在《脈經·卷第八》對陰陽毒病的描述比《金匱要略》詳細得多,謂:“陽毒為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后變成陽毒,升麻湯主之。”“陰毒為病,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甘草湯主之。”
唐·甄權在《古今錄驗方·療傷寒陰陽毒方》說:“陽毒湯,療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后,變成陽毒,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神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療,至七日不可療方,宜服升麻湯。”“陰毒湯,療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喉咽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療,至七日不可療方,宜服甘草湯方。”
《古今錄驗方》和《脈經》對陰陽毒的文字記述大體相仿,其癥狀在《金匱要略》敘述的基礎上,陽毒為熱毒內盛,甚或見有精神失常、意識障礙、出血等癥;陰毒為邪毒內陷,甚或見有腹痛、肢冷、唇青、面黑等癥。其所用升麻湯和甘草湯的具體方藥與《金匱要略》的升麻鱉甲湯也大同小異,升麻湯由升麻、當歸、蜀椒、雄黃、鱉甲、梔子、桂心、甘草所組成;甘草湯由甘草、升麻、當歸、蜀椒、鱉甲所組成。
通過上面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陰陽毒系感疫癘之氣所致,屬疫毒發斑范疇。陽毒、陰毒是疫毒的兩種類型,它們都是熱毒為患,所以清熱涼血解毒是其治療大法,仲景以升麻、鱉甲、當歸、甘草為主藥,可見其義。
近代醫家對陰毒的看法多有不同,如趙以德《金匱方論衍義》以邪毒在陰經和陽經之不同而分為陰毒和陽毒;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以邪毒深淺不同而分陽毒、陰毒;尤怡《金匱要略心典》以邪之隱著、偏表偏里而分陰陽;曹穎甫在《金匱發微》則以寒熱分陰陽,謂邪之中人,血熱熾盛為陽,血寒凝澀為陰,故稱陽毒為陽盛之證,陰毒為凝寒之證。對此,著名中醫學家秦伯未指出:陽毒和陰毒既然是在一種病中出現的兩種不同外候,就不能用熱毒和寒毒來劃分,從“面赤斑斑如錦紋”來看,陽毒是一種正常的斑證,所說“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的陰毒,是體虛不能透發或被寒邪外襲而斑出不透的證候。斑出不透則瘀熱壅遏,還是一個陽證。總之,陰毒和陽毒的陰陽含義,不是指寒熱,也不是指表里,而是從證候上的表現定出來的。此論對陰陽毒病的病機不僅從邪的一面來分析,而且著重從正的一面來分析,對臨床頗有指導意義。
需要提出的是,前人在陰陽毒的認識上以寒熱分陰陽者,宋金元時期的醫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宋·陳言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四》中有關陰陽毒的記載:陽毒為病,“躁熱,面赤,咽痛,身斑色如錦紋,下利赤黃,內外結熱,舌焦鼻黑,類如煙煤,妄言,狂走,多因腸胃燥熱,陽氣暴盛,陰氣暴絕,妄服燥藥,熱食所致。”陰毒為病,“手足冷,腰背強,頭疼,腹痛,或煩渴,精神恍惚,額與手背時出冷汗,音聲鄭重,爪甲面色青黑,多因脾腎虛寒伏陰,重感于寒所致。”在用藥上,提出陽毒用升麻湯(升麻、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梔子仁湯(梔子、赤芍、大青、知母、升麻、黃芩、石膏、杏仁、柴胡、甘草);陰毒用附子散(附子、桂心、當歸、白術、半夏、干姜)、返陰丹(硫黃、硝石、太陰玄精、干姜、桂心、附子)。宋·朱肱和龐安常等也有類似的描述。以上醫家對陰陽毒證候的描述和對病機的認識,強調了燥熱和虛寒的不同,陽毒為燥熱,陰毒為虛寒。在遣方用藥方面,陽毒治以清熱涼血解毒,陰毒治以溫陽散寒解毒。不難看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稱陰毒、陽毒,與《金匱要略》所說陰毒、陽毒名雖同,但含義有別,兩者不可混淆同論。
二、方義
升麻鱉甲湯是為感受時疫毒癘之氣,疫毒侵入血分而設,具有散瘀解毒祛邪之功。其中升麻善散疫癘之毒邪,清咽喉之熱邪;當歸行血活血;鱉甲清熱滋陰,散瘀結,與當歸配伍,可泄陰血中之瘀熱。蜀椒、雄黃散風解毒;甘草助升麻清熱解毒。共奏清熱散風,解毒活血之功。
對于原文中升麻鱉甲湯中雄黃、蜀椒的取舍,后世看法不盡相同。提出質疑者如清·徐大椿《蘭臺軌范》認為,蜀椒辛熱之品,陽毒用而陰毒反去之,疑誤。尤怡《金匱要略心典》則解釋為:“其蜀椒、雄黃二物,陽毒用之者,以陽從陽欲其速散也;陰毒去之者,恐陰邪不可劫,而陰氣反受損也。”
徐氏之所以認為陽毒用蜀椒“疑誤”,是錯把陰毒、陽毒從寒熱而論。前文已述,陰毒、陽毒是疫毒的兩種類型,都是熱毒為患,陰陽毒的本質是毒。治天行時氣疫毒,雄黃、蜀椒二藥均有解毒、消散瘀血之功。為何陽毒用之,陰毒去之?一則陽毒配伍雄黃可解毒辟穢,助散邪之功,配伍蜀椒可行走竄發散之力;二則仲景原文方后云“取汗”,意在使邪毒隨汗透解,而雄黃辛溫,蜀椒辛熱,二藥可取汗以使邪從汗解;三則雄黃、蜀椒均為有毒之品,但又可去毒,故用二藥有以毒攻毒之意。可見,陽毒用之體現了張仲景“因勢利導”的治療思想。陰毒是邪毒蘊結,深伏于內,血脈瘀滯,病勢向內,邪毒內攻臟腑,正氣抗邪之力不足,故不用雄黃、蜀椒等辛熱雄烈之品散邪,以防耗傷陰氣。
匡萃璋老中醫 [1]治一男性患者,年50余,患雙眼眼胞紅腫4年,診時見雙眼眼胞如深紅色之李子,下眼瞼外翻,瞼結膜、球結膜均充血,雙眼發癢,時時以手拭之,目眵多,食納二便無大礙,舌胖赤,苔薄黃,脈弦不任按。熱毒深伏于厥陰,試以升麻鱉甲湯清透之,處方:升麻30g,鱉甲30g,當歸15g,甘草10g,雄黃3g(布包煎),川椒2.5g,水煎服,3劑。3日后復診,雙眼胞紅腫明顯減輕,結膜充血明顯變淡,自訴初服1劑時雙眼自感灼熱,2劑灼熱已輕,服第3劑時已無灼熱反應,舌脈同前,仍以前方2劑,病去其九。此病之雙眼“赤紅深腫”明屬“陽毒”,投以雄黃、川椒二味燥熱之藥不但無化熱助火之弊反而效如桴鼓,其初一、二服藥時眼部的灼熱感正是伏熱外透的征兆,所以續服無反應。基于此,匡氏凡遇遷延較久之目疾,即堅持外眼紅赤用陽毒湯,不紅赤用陰毒湯的原則,竟屢試屢驗。匡氏之臨證經驗印證了張仲景陰陽毒理法方藥的科學性。
【應用】
升麻鱉甲湯用于疫毒侵犯,血分熱盛的陽毒,證見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等癥。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用于疫毒侵犯,血脈瘀阻的陰毒,證見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等癥。《廣州近代老中醫醫案醫話選編》記載運用升麻鱉甲湯成功救治鼠疫病人甚多,也有用該方治療猩紅熱、爛喉痧的報道。
臨床實踐表明,某些發斑性伴發熱的疾病,如過敏性紫癜、皮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及免疫性疾病等,應用升麻鱉甲湯加減,確有一定的療效。如王雪華等 [2]認為,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癥狀,當屬陰陽毒病。急性發作期辨證為熱毒熾盛證,重在治標,宜以清熱解毒,涼血祛瘀化斑法為主,方用升麻鱉甲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亞急性發作期,辨證為陰虛火旺證,當標本兼治,宜以滋陰降火法為主,方用升麻鱉甲湯合知柏地黃湯加減;緩解期,辨證為氣陰兩虛證,當以固本為主,宜以益氣養陰法為主,用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合參麥飲加減。
張麗等 [3]認為陰陽毒為“血分熱毒”之病,與急性白血病的病機和臨床特點相類似,急性白血病發病期溫熱毒邪入血傷髓,熱毒煎熬血液、攻注骨髓、內陷心包,出現面赤斑斑、咯血、便血、骨關節劇痛、神昏譫語等癥,與陽毒的特點相吻合,急性白血病緩解期余毒深伏,血脈瘀滯,陰精虧虛,出現面色蒼白、身體疼痛、出血等癥,與陰毒的特點有類似之處。急性白血病辨證屬熱毒郁結血分、陰血耗傷病機,均可用升麻鱉甲湯治療。并認為升麻、甘草的用量要大,每用至15~30g;蜀椒、雄黃為急性期必用之品,蜀椒的用量為3~5g,雄黃1~3g研末分2次沖服(連續應用時間不宜超過2周)。在緩解期,這二味藥不用,遂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連翹30~60g以加強清熱解毒,加全蝎、蜂房3~5g以加強搜剔毒邪,生地黃10~30g以清熱養陰涼血。
【病案】
1.系統性紅斑狼瘡
黃某,女,31歲,1997年9月診。患系統性紅斑狼瘡已4年,曾經中西醫治療(用藥不詳),癥狀雖有所緩解,但不顯著。診見面赤,顴部環狀紅斑色晦黯,中央呈淡紫色并見毛細血管擴張,周邊布細薄鱗屑,乏力,平素時有關節酸痛,低熱纏綿,伴納食不香。苔薄黃,脈細數。實驗室檢查:ANA(+),抗ds-DNA(+),LE細胞(+)。證屬血分瘀毒,兼有陰虛。治宜清熱解毒散瘀,兼益腎養陰。用升麻鱉甲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升麻、當歸、炙鱉甲、炒赤芍、炒白芍、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炒白術各10g,蜀椒8g,生黃芪、炙黃芪各30g。每日仍服用強的松20mg,且逐漸減量,至第4個月停用。加減:咽喉紅痛加丹參15g,大青葉20g,射干10g;腹脹納差加焦楂、神曲各10g;低熱不凈合青蒿鱉甲湯;后又因妊娠加用杜仲20g,苧麻根30g。連服月余,面部紅斑及全身癥狀有所減輕,用藥1年余,面部紅斑消退,全身癥狀明顯好轉,實驗室檢查全部轉陰。后足月順產一男孩,母嬰平安。
2.皮肌炎
李某,女,49歲,1997年8月診。患者1年前鼻部發現一小皮疹,經某院診斷為皮肌炎,曾經中西醫結合治療,癥狀時好時作,故來求治。診見面部及胸頸皮損色紅,突出皮膚,臂后部皮膚左右側皮損不甚,但膚色紫融成片,感覺上下肢近端肌無力,且輕度壓痛。伴動則氣喘,口甚干喜溫飲,大便日行2~3次,初硬后溏。舌質紅、苔中膩,脈細弱。實驗室檢查:ANA(+)。B超提示膈兩側有少量積液。證屬血分瘀熱,兼有脾虛濕滯。治宜清熱解毒散瘀,兼健脾利濕。用升麻鱉甲湯加減:升麻、當歸、蜀椒、紫草、赤芍、白芍、黨參、炒白術、茯苓、車前子各10g,炙鱉甲8g,生黃芪、炙黃芪、水牛角各30g,炙甘草3g。加減:面部烘熱合六味地黃丸;低熱不凈合青蒿鱉甲湯;多汗合牡蠣散;皮膚瘙癢加地膚子、白鮮皮各10g;肢節酸痛不適加海風藤、川牛膝、羌活、獨活各10g;下肢浮腫加冬瓜皮10g。服藥至今,肌無力、肌肉疼痛基本消失,皮疹、皮損消退,膚色接近正常。實驗室檢查:ANA(-)。為防反復,繼續用上方調理。(沈繼澤醫案) [4]
參考文獻
[1]匡萃璋.《金匱要略》陰陽毒病證分析[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2):3~5
[2]王雪華,王俊志,周泉宇,等.升麻鱉甲湯與系統紅斑狼瘡的理論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0,38(3):3~5
[3]張麗,包祖曉,郭巧德,等.從陰陽毒論治急性白血病的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6,41(6):344~345
[4]嚴敏,劉淑杰.沈繼澤用升麻鱉甲湯治療結締組織疾病的經驗[J].浙江中醫雜志,1999,(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