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奶牛的生長特點
1.奶牛的生長過程
奶牛的生長過程包括哺乳犢牛、斷乳犢牛、小育成牛、大育成牛、青年牛、初(新)產牛及干奶牛等七個階段,各階段年齡如表1-6所示。
表1-6 奶牛的生長過程
2.奶牛的消化特點
奶牛是典型的反芻動物,具有四個胃,在消化上具有以下特點:
(1)唾液腺及唾液分泌
牛分泌的唾液具有潤濕飼料、溶解食入物以及殺菌和保護口腔的作用。成年母牛可分泌唾液100~150升,高產奶牛分泌唾液可達250升。牛的唾液中不含淀粉酶,但含有大量的碳酸氫鹽和磷酸鹽,可中和瘤胃發酵產生的有機酸,以維持瘤胃內的酸堿平衡。犢牛在哺乳階段唾液中含有一種獨特的舌脂酶,以利胃腸對脂肪的進一步消化,其對于乳脂的消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2)具有反芻現象
反芻動物將采食的富含粗纖維的草料,在休息時逆呃到口腔,經過重新咀嚼,并混入唾液再吞咽下去的過程叫反芻。反芻就像一種有控制的嘔吐,它是對富含粗纖維的植物性飼料消化過程的補充,由逆嘔、重咀嚼、混合唾液和吞咽4個過程構成。牛的日反芻時間一般為6~8小時,反芻周期14~17次,食后反芻來臨時間1~2小時。犢牛一般在生后3周出現反芻。飼料的物理性質和瘤胃中的揮發性脂肪酸(VFA)是影響反芻的主要因素。
(3)具有食道溝反射
食道溝始于賁門,延伸至網胃-瓣胃口,是食道的延續,當它關閉合攏時便形成一個由食道至瓣胃的管狀結構,稱食道溝。在哺乳期的犢牛,食道溝可以通過吸吮乳汁而出現閉合,稱食道溝反射,使乳直接進入瓣胃和真胃,以防牛乳進入瘤胃或網胃而引起細菌發酵和消化道疾病。一般情況下,哺乳結束的育成牛和成年牛食道溝反射逐漸消失。
(4)具有噯氣現象
牛的瘤胃-網胃中寄居著大量的細菌和原蟲。據測定,每毫升瘤胃內容物的微生物數量為109~1010個,有60多種。這些微生物不斷地發酵著進入瘤胃中的飼料營養物質,產生揮發性脂肪酸及各種氣體(如CO2、CH4、H2S、NH3、CO等)。這些氣體只有通過不斷地噯氣動作排出體外,才能預防脹氣。牛在飼喂后0.5~2小時期間是其產氣高峰期。當牛采食大量帶有露水的豆科牧草和富含淀粉的根莖類飼料(如甘薯)時,瘤胃發酵作用急劇上升,所產生的氣體來不及噯出時,就會出現“脹氣”,此時應及時機械放氣和灌藥止酵,否則會引起牛窒息死亡。
3.奶牛的營養特點
奶牛在營養上,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能夠利用尿素等非蛋白氮
牛瘤胃內微生物的活動要求一定濃度的氨,而氨的來源是通過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而產生的。飼料蛋白質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為多肽及氨基酸,其中的一些氨基酸進一步降解為有機酸、氨及二氧化碳,所生成的氨和一些小分子的多肽以及游離氨基酸通過瘤胃微生物作用再合成微生物蛋白質。當這些微生物到達真胃及十二指腸以后,它們的細胞蛋白質被牛消化和吸收。因此可以在牛的飼料中均勻加入一定濃度的非蛋白氮,如尿素、銨鹽等,增加瘤胃中氨的濃度,有利于微生物蛋白質的合成,同時可節約飼料蛋白質,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但不能添加太多,否則氨的濃度就會過高,不僅會造成浪費,甚至會引起牛氨中毒。
(2)能夠有效利用秸稈等粗飼料
在牛的日糧中有近50%的粗蛋白質來源于粗飼料,80%~90%的中性洗滌纖維需要靠粗飼料來滿足,所以在牛的飼料中必須有40%~70%的粗飼料,才能保證其正常的消化生理需要。
(3)能夠合成維生素
瘤胃微生物可以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在青貯飼料、青草及胡蘿卜等正常供應的情況下,日糧中不需要添加合成的維生素。但脂肪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必須從飼料中供給和滿足,維生素C雖然被瘤胃微生物破壞,但又可以在肝臟中合成。牛體要合成適當數量的維生素B12,必須供給足夠數量的鈷。
4.奶牛場合理的牛群組成比例
一般來說,母牛可供繁殖使用10年左右。成年母牛的正常淘汰率為10%,外加低產牛、疾病牛淘汰率5%,年淘汰率在15%左右。所以,一般奶牛場的牛群組成比例為:成年牛58%~65%,18月齡以上青年母牛16%~18%,12~18月齡育成母牛6%~7%,6~12月齡育成牛7%~8%,犢牛8%~9%。牛群結構是通過嚴格合理選留后備牛和淘汰劣等牛達到的,一般后備牛經6月齡、12月齡、配種前、18月齡等多次選擇,每次按一定的淘汰率如10%選留,有計劃地培育和創造優良牛群。
成年母牛群的內部結構,一般為一產、二產母牛占成年母牛群的35%~40%,三產至五產母牛占40%~45%,六產以上母牛占15%~20%,牛群平均胎次為3.5~4.0胎(年末成母牛總胎數與年末成母牛總頭數之比)。常年均衡供應鮮奶的奶牛場,成牛母牛群中產乳牛和干乳牛也有一定的比例關系,通常全年保持80%左右處于產乳、20%左右處于干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