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的文獻綜述及發展趨勢

一、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一)國外世界城市建設研究的文獻綜述

伴隨著城市6000多年建設發展的歷史,尤其是工業城市建設帶來了城市化建設的發展,擴張了城市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發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強,近代意義上的城市開始形成。國外關于世界城市研究文獻的較早,其研究成果頗豐。目前的研究主要有:自1915年,英國人蓋德斯在所撰寫出版的《進化中的城市》一書中率先提出了“世界城市”這一概念,他將世界城市又稱世界級城市。世界城市建設發展的理論框架來自于Friedmann和Sassen的開創性研究,即“經典世界城市理論”。其主要研究理論認為世界城市建設在新國家勞動分工中扮演的角色對城市內部結構變化起到具有決定性的作用,Friedmann和Sassen研究理論強調在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過程中不應僅僅從社會生態學角度將城市變化解釋為由人口和空間驅動的自然過程,而應將世界城市建設放置在更廣闊的全球經濟體系框架中,構建世界城市與世界經濟發展的直接聯系,這不僅是實現世界城市建設的核心基礎,也標志著人類社會對世界城市建設研究范式的重大轉變。Currid,Elizabeth(2006)通過對紐約等4個世界城市建設理論的競爭分析認為,紐約市如何保持其在世界城市建設中的地位,主要理論解釋紐約市的成功最顯著的是紐約市具有世界城市指揮和控制中心管理方面的精英,并且是集經濟、金融、文化和體育其相關服務于一體的全球中心城市。Rennie Short,John(2000)通過巴塞羅那、北京、哈瓦那、布拉格、西雅圖、蘇瀑和悉尼城市建設的理論研究,從全球化發展理論的視野提出了拓展世界城市建設的理念。

(二)國外世界體育城市研究的文獻綜述

Weed,Mike(2005)國際體育賽事和旅游互動發展能夠在較長的時間內改變世界體育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提升世界體育城市建設的水平。Whitson,Davi(1993)認為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對促進城市經濟、旅游產業的增長較大,其中,城市基礎設施和體育場館建設的投資對世界體育城市建設的影響效應巨大,顯著提升世界體育城市建設的發展速度。Herstein, Ram(2013)通過舉辦體育賽事對世界體育城市建設影響的研究認為,體育賽事的舉辦能夠帶動和增加城市體育人口,致使一個城市向世界體育城市邁進。Hallmann,Kirstin(2015)研究認為21世界經濟發展講求多元化并聯合,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圈發展是世界各國構建現代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方式。根據城市地域條件、經濟基礎、社會背景、人文特征和體育發展水平等不同,體育城市發展類型各有側重,世界體育城市作為一種特殊的體育城市發展類型受到諸多城市的青睞,像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和中國的北京很明確的將自己的發展路徑定位在世界體育建設的類型上。

二、國內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一)國內世界城市研究的文獻綜述

21世紀不僅是世界城市發展的世紀,也是世界城市高度化發展的世紀。關于世界城市的研究我國起源于20世紀末,主要以上海和北京為對象。在21世紀我國學者對世界城市的研究出現了一些創新成果。其重點在世界城市建設發展的理論、實證和戰略研究方面進行了提煉,為北京和上海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1.理論研究

周振華(2004)在《世界城市理論與我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一文中,從理論的深處提出了我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發展理念。解艷(2014)認為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以城市為載體,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流轉、合理配置。這些城市成為資源流轉和配置的節點,并根據其等級高低、能量大小、輻射范圍、聯系緊密程度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世界城市網絡體系。其中,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事務具有強大控制力和影響力的節點城市就是世界城市。陳婉麗(2017)提出隨著世界城市迅速崛起,世界城市網絡逐漸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旅游流等要素在世界城市中的高度集聚。其研究觀點主要是從城市旅游產業發展的視角,對推動世界城市建設發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2.實證研究

尹晨輝(2011)提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體育等多個領域。建設世界體育城市是新時期北京市政府以全球視野、前瞻眼光和歷史使命感下提出的城市建設發展的新目標。北京要在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城市建設為標桿,特別是在公民道德建設的內涵上要進一步完善,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城市建設的距離。王璽(2011)認為2008年北京奧運之后的北京處于社會經濟戰略轉型的重要機遇期,其建設世界城市提出的發展目標更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創新性和開放性。尤其是經濟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是推動北京最終躋身世界城市建設行列的關鍵因素。張麗梅(2014)的研究認為北京正處于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階段,其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的文化、科技和旅游等要素聚集力強于經濟輻射力的發展能力,但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文化、科技和旅游要素聚集力和經濟輻射力的總體水平還落后于國際一流世界體育城市。

3.戰略研究

魏開鋒(2010)提出了通過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推動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發展的戰略設想。祝爾娟(2011)認為北京依托首都圈建設世界城市,不僅有利于疏解人口資源環境交通等壓力,也有利于增強其城市經濟整體實力。并提出了通過推進首都圈建設實現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有效途徑和現實選擇的發展策略。朱競若(2011)等學者通過研究北京交通治堵方案,提出了促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路徑。劉敬民(2011)提出北京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應采取和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融合發展的策略,實現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李華香(2012)從城市的創新能力和形成的動力因素對北京與上海建設世界城市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認為,上海相對北京而言,更具有建設世界城市的創新潛力和發展的基礎。盡管北京與上海從創新能力來看仍具有較大的差距,但在戰略定位、發展目標上應該形成揚長補短、錯位發展、齊頭并進、健康良性競爭的態勢,實現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目標。周學政和曲莉(2015)兩位學者提出,體育是促進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發展的名片,2022年冬奧會落戶北京,北京應緊緊抓住舉辦冬奧會的機遇,推動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發展的發展。

(二)國內世界體育城市研究的文獻綜述

國內關于世界體育城市的研究起源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目前國內學者研究北京建設世界體育城市的人數不多,從中國知網查詢(2003年1月~2017年6月)有10篇北京關于建設世界體育城市研究論文、1篇博士研究論文、1篇碩士研究論文,這些學者主要從世界體育城市的理論、實證調查、評價和戰略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1.理論研究

劉偉(2003)提出了借助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的強勁東風,北京打造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發展的理論。鮑明曉(2010)從理論上闡述了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形成的社會背景、內涵、特征等,為北京建成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劉敬民(2011)從全面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理念,提出加快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發展的理論。王昕昕(2012)提出北京體育賽事發展不僅是推動“奧運城市”發展的需要理論,也是實現北京建設世界體育城市主要途徑的發展理論。和立新(2013)對于體育賽事與體育旅游互動下北京的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構建進行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過對體育賽事城市促進體育旅游服務質量影響因素的分析,得出交通因素、住宿因素、場館因素和體育賽事因素是影響體育賽事舉辦城市促進體育旅游服務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和立新(2016)在基于潛變量發展模型的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構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體育賽事與旅游融合對推動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構建的發展理論,其研究對冬奧會推動北京建設世界體育城市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2.實證調查研究

易劍東(2006)通過調查研究認為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戰略離不開城市功能的定位。北京通過舉辦2008年奧運會,將奧運場館建設、國際重大體育賽事與旅游的互動發展推動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的國際影響力逐漸提升。鮑明曉(2010)通過對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調查的研究認為,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這樣全球公認的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目前在體育產業、競技體育水平和體育公共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宋忠良(2010)指出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在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國際化發展水平、體育科技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在競技體育方面,北京市國際級健將運動員比例和國際級裁判員數量不多,缺乏后備隊伍,在國際重大賽事中獲得獎牌數量與質量不高,在高水平訓練基地及業余訓練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

3.評價研究

鮑明曉(2010)提出“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評價標準是,完善的體育設施、活躍的大眾體育、高水平的競技體育、發達的體育產業、豐富有具包容性的體育文化、強勢的體育媒體、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和質量,特別是與體育發展密切相關的消費服務業和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水平均應達到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的基準水平。同時構建出了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4個2級指標和26個3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宋忠良(2012)指出“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指標體系評價標準是:該城市具有極強的綜合實力;經濟方面,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國際控制力;全球交通通信網絡中處于中心地位;城市形成受其他人文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并構建出了由8個1級指標、29個2級指標和69個3級指標所組成的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現狀進行驗證。陳林化等學者在“國際體育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中表明體育城市是一個綜合概念,既包括有形的體育設施、球隊俱樂部,也包括體育賽事、競技體育實力、體育產業經濟,還包括體育遺產、體育文化以及其他諸多方面。并構建出包括城市綜合實力、體育城市綜合實力、體育資源及品質、體育產業實力的4個2級指標和34個3級指標體系的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的標準。唐文兵(2014)等學者通過對“美國體育城市”和“世界頂級體育城市”評價標準進行了比較,提出了不同國家體育城市建設的評價標準。提出了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評價標準涉及體育設施、大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媒體等多項指標。

4.戰略研究

楊國威(2003)提出北京要實現創建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涉及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賽事和體育環境等方方面面的發展內容。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將為北京創建國際化體育中心城市發展目標的實現帶來難得機遇,建議要通過構建具有首都特色、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群眾性體育服務體系,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為指導,緊緊抓住親民、便民、利民3個主要基本環節,滿足北京城鄉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和多元化的體育公共服務需求。興忠(2003)認為北京應借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戰略機遇,將北京的體育設施、體育產業以及體育人才等建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并提出了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體育設施、競賽組織、服務保障和綜合環境發展的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策略。鮑明曉(2010)提出了轉變體育發展模式,推動部門體育向城市體育,“爭光”體育向生活方式體育的轉型設想,為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的發展戰略。李穎川(2010)從促進體育事業與體育旅游產業協調發展的新視野,提出了推動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發展策略。張遠(2010)從服務首都經濟,提升體育產業能力方面提出了加快北京國際化體育中心城市建設的對策。王會寨和盧石(2011)兩位學者,從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助力文化之都建設的發展策略,提出了加快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的路徑。李學杰(2012)提出推動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的發展策略。楊文茹(2014)提出體育賽事與體育旅游互動發展推動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協同發展和動力機制構建的策略。邱招義等(2014)分析了北京奧運場館在建設世界體育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北京奧運場館促進世界體育城市建設的發展對策。孫學才(2017)提出以建設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為支撐,堅持國際標準、通州特色,組織北京城市副中心體育設施規劃與建設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快推動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工作和成功舉辦打下堅實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都县| 兰州市| 泌阳县| 紫阳县| 西畴县| 永川市| 方正县| 达州市| 肥西县| 阜新| 岳阳县| 兴国县| 永康市| 昌吉市| 新野县| 长白| 左云县| 深圳市| 手游| 哈密市| 饶河县| 贵定县| 城口县| 安塞县| 启东市| 都昌县| 铜梁县| 富源县| 金昌市| 特克斯县| 三江| 盐山县| 安徽省| 阿勒泰市| 宜宾县| 色达县| 绥阳县| 屏东县| 香格里拉县| 措美县|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