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蒙古族傳統家具概述

作為研究對象,蒙古族傳統家具并未局限于蒙古族先民所用過的古老遺存,而是涵蓋蒙古民族所認可或使用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家具。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分牧區仍能找到加工制作傳統蒙古族家具的匠人和作坊。本章中所述蒙古族傳統家具不僅包含目前能夠收集到的先民遺存家具實物或資料記載,也包括當代制作、具有傳統家具特征、被蒙古族所認可和使用的家具。

古老的蒙古族家具與其居住環境相適應,能夠滿足蒙古族游牧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需要。定點放牧與定居之后,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日益安定,隨之而來的居住形式與審美取向漸漸地趨向現代,流落于民間的蒙古族家具以及牧民世代使用的家具逐漸淡出視線。定居后并融入城市生活的蒙古族人生活在工業化、信息化的時代,他們大多選擇使用已被社會廣泛接受的主流家具,并無太大的民族與地域差異。然而可喜的是,目前隨著各級政府對民族文化保護項目的扶持,蒙古族文化的價值逐漸被大眾認可,同時蒙古族自身民族意識也在增強,具有民族特征的習俗與生活方式使更多的人選擇民族家具。于是古董市場中的蒙古族家具興起,家具工廠及作坊中也開始仿照傳統樣式制作現代蒙古族家具,這類家具大多使用在蒙古族旅游景點、具有民族特色的酒店,也有部分蒙古族家庭開始關注這類家具。

在20世紀80年代,王衛國先生就曾經指出:“蒙古族家具能夠滿足生產方式的需要,與居住條件相適應,表面裝飾民族特色的圖案。”[3]蒙古族的居住環境不僅指其具體的建筑形式與內部空間,也指其生存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這里所說的蒙古族的生產方式主要指游牧經濟形式。

蒙古族傳統家具有一些可以識別的特征。概言之,蒙古族傳統家具在其傳統結構、造型及制作工藝、裝飾符號中具有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通常使用蒙古高原常見的材料制作,如以木材為主材,輔以樹皮、金屬、動物皮毛及筋等材料制作。李德炳先生認為,對少數民族家具的研究應從其形成原因、種類、總體特征與風格等幾個方面入手。以下將從蒙古族傳統家具的起源、種類等方面展開介紹。

2.2.1 蒙古族傳統家具的起源

從所掌握的家具資料中可以看出,蒙古族傳統家具主要以適應流動的游牧生活為主要特征,該特征正是在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形成的,并因蒙古族的習俗與審美而獨具風格。

內蒙古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內蒙古的冬季一般在6個月以上,漫長而嚴寒,在大興安嶺北段、呼倫貝爾高原北部、錫林郭勒盟南部及烏蘭察布市灰騰梁等地區的冬季長達7個月;夏季短促,無霜期短。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大,日照充足,太陽能豐富,全區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水熱同期,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變率大,保證率低,冬春季節多大風。[8]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漫長的冬季使人們更愿意坐在溫暖的蒙古包里飲酒取暖。在炎熱的夏季,牧民卷起圍合在哈納外側的氈子,躲在蒙古包內乘涼。如前所述,蒙古包是游牧民族智慧的結晶,既有便于遷移的特征,又有冬暖夏涼的優勢。擺放在蒙古包內的家具也具有了隨時與蒙古包一起搬遷的特征。這些家具具有與蒙古包室內空間相吻合的尺度與形體,同時具有美化生活空間的艷麗色彩。

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在內蒙古境內自東向西,由北向南分布有11個集中成片、面積大小不一的林區。其中,分布在呼倫貝爾和興安盟境內的大興安嶺林區是面積最大、蓄積量最多、森林覆蓋率最高的一個林區,主要樹種有興安落葉松、樟子松和白樺;分布于錫林郭勒草原東烏珠穆沁旗的包格達山林區,主要樹種有白樺和興安落葉松;分布在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的迪彥廟林區,主要樹種為白樺和山楊;分布于赤峰市的克什克騰林區,主要樹種是樺、柞和興安落葉松;分布在赤峰市和通遼市的罕山林區,是第二大林區,主要樹種有柞、樺和落葉松;分布在赤峰境內的茅荊壩林區,樹種有油松和白樺;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烏蘭察布市的大青山林區,有樺、榆、油松、落葉松;分布于烏蘭察布市境內的蠻漢山林區,主要樹種有樺、榆、楊、落葉松;分布在巴彥淖爾盟和包頭市的烏拉山林區,有樺、楊、側柏;分布于阿拉善盟阿左旗境內的賀蘭山林區,有云杉、山楊、油松;分布在阿拉善的額濟納林區,有紅柳、梭梭和胡楊。

內蒙古地域遼闊,除大面積的喬木為主體的森林外,灌木資源分布廣泛,種類豐富。根據使用價值的不同,可以分為防護灌木、能源灌木、環境灌木、特用經濟灌木等類型。大面積的喬木使蒙古族傳統家具大多以木質家具為主,資源豐富的灌木也為蒙古族家具提供了充足的制作材料。內蒙古以畜牧業經濟為主,依照地區差異可以分為畜牧業區、半農半牧區、農區畜牧業區、林區畜牧業區。豐富的畜牧經濟產品,如動物皮、毛、筋等也可以為家具提供輔助材料。

總體而言,蒙古族傳統家具以北方游牧文化為背景而緣起,交織農耕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而發展。蒙古族傳統家具在材料、工藝、形態等物質層面,由于地理、自然環境的限定表現出其游牧特征,同時也由于飲食、出行與居住風俗、信仰、審美意識等層面的影響,其種類、裝飾等也被印上了濃濃的游牧民族特征。

1.種類區分

由于蒙古族傳統的居住環境、生活習慣與中原主體民族迥異,其家具的尺度和功能與我們概念中的家具有些差異。蒙古族傳統家具從使用功能分,有櫥柜、箱、桌、床、桶、盒、椅凳、隔斷、架等;以使用者的社會地位分,有寺廟中的僧侶家具、王府中的貴族家具、氈包中的平民家具;若以用途分,有宗教家具、日常生活(及娛樂)家具、生產用家具等;以使用對象的年齡分,有成人家具與兒童家具;若以風格特征分,則有傳統風格蒙古族家具與現代風格蒙古族家具。

傳統家具的常用分類方法是功能法,如將明清家具分為床榻類、桌案類、椅凳類等。蒙古族傳統家具中具有相同功能的家具,其形態與裝飾區別很大。比如桌子,在王府中用料精、做工細、裝飾復雜;在平民家中尺度小、裝飾簡單。在蒙古包里桌子的高度約為10cm,只有我們概念中矮小的板凳大小。

2.總體特征

1)形體小,易搬遷

蒙古包是蒙古族游牧時居住的房子,架設很簡單,適合搬移遷徙,活動輕便。蒙古包的門框安裝在哈納上,所以門略低于哈納的高度。通常一個成年人需低頭彎腰才能進入蒙古包內。由于蒙古包的空間及入口的因素限制,許多包內家具的尺度會因適應蒙古包內部空間而相應變小,家具并排沿哈納擺放,同時也盡量充分利用高度空間,可以上下疊放的家具使空間布局有整體性,如圖2.2.1所示。

圖2.2.1 蒙古包內家具的擺放[5]

由于經常性的搬遷,大部分家具都可拆裝,如櫥柜、架、床等,拆裝后的家具可成捆打包,平放在勒勒車上。為方便游牧,所有家具尺度不大,外形多為規則的體塊。勒勒車是草原上的主要運輸工具,通常以牛為畜力,蒙古包、家具、生活用品及生產工具都會捆扎放在勒勒車上,也有專門用來運水的勒勒車、載人的勒勒車。

由于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了定點放牧,有一部分牧民有了定居的磚房,也有一些地區居住在固定式的蒙古包中。定居點中的家具與漢族家具類似,同時也有一部分家具同蒙古包內的家具,如箱、櫥,并且擺放的形式與蒙古包內的家具相同。

2)就地取材,化繁為簡

世人熟知的明清家具,其零部件結構以復雜、精巧著稱,這是木工匠師精湛嫻熟的技藝與珍稀昂貴的硬木所成就的。蒙古族傳統家具的結構是在牧民就地取材,充分考慮實用的前提下實現的。

傳統蒙古族家具以當地常見的松木、榆木為基材,在牧區動物的皮毛及筋等材料也會作為輔助材料。游牧經濟條件下的木作條件、工藝水平與中原傳統工藝并沒有太多可比性,但正是這種粗放的工藝、原始的連接形式體現了游牧地域蒙古族所特有的文化。

動物的皮毛經過熟制后,耐磨、有韌勁,牧民用熟制好的皮子制作馬具、皮囊。木結構通常采用傳統的榫卯連接,而在缺乏木工與金屬件的情況下,皮與木材的組合就形成了一種結構的美。這是一種自然粗放的美,與技術之美和藝術之美不同。在圖2.2.2中,皮條用作連接件,固定松動的板件。熟制的動物皮條常用于連接箱體板材,熟制的皮件也常用作櫥柜門或者抽屜的拉手、椅凳的座面等。

圖2.2.2 皮條連接

3)功能實用,需求第一

按照當代經濟適用房與小面積房的實踐需求,蒙古包中的家具以質樸的實用功能為目的,在滿足能用與好用的前提下,并不刻意雕飾,其部件的巧妙結合及結構處理方法在現代仍具有借鑒意義。

家具部件的可拆裝與可折疊是蒙古族傳統家具的主要特征。如圖2.2.3所示的折疊鍋架,其兩側的支撐腿可折回貼于前腿的內側。

圖2.2.3 折疊鍋架(張欣宏攝于呼倫貝爾)

如圖2.2.4左圖所示,桌面可以掀起,放置在桌身的一側,桌面底面的兩根木條與桌身束腰處的兩個槽相合,并使桌面與桌身相對固定,桌身內有一層隔板形成一小倉,可以收納小件的雜物。桌面蓋置桌身后,外觀同普通的桌子一樣(圖2.2.4右圖)。

圖2.2.4 分體桌(張欣宏攝于呼和浩特)

4)裝飾吉祥艷麗,體現多元文化

從裝飾文化的角度,蒙古族傳統家具的裝飾主要有以下3類:

(1)宗教文化。大量的藏傳佛教八瑞相、象征物、神話動物,道家的八仙圖案等繪制在蒙古族傳統家具表面。該類符號不僅出現在寺廟家具中,在王府家具、平民家具中也經常使用。此外,蒙古族傳統家具中對藍天、綠草、山川、河流、動物等形象的使用體現了對天、地、自然的崇拜,這類原始宗教信仰符號折射出本民族文化的歷史痕跡。這些符號繪制在家具的表面與其說是篤信宗教,不如說是對現世生活幸福、美好的追求。圖2.2.5左圖所示為繪有藏傳佛教圖案的箱頂;右圖所示為繪有獅子的箱,這類箱在寺廟中宗教儀式上使用。

圖2.2.5 宗教文化類裝飾示例

(2)游牧文化。蒙古族家具的裝飾題材有牧民喜愛的五蓄、草場等內容。這些內容是蒙古族游牧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習俗的一部分。例如,稱為“五蓄”的馬、牛、山羊、綿羊、駱駝,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交通工具、生產工具和食物來源(主要是羊)。蒙古族將馬視作本民族的朋友,白馬又是吉祥的化身,故而馬是五蓄之首,許多裝飾以馬為題材。

(3)多元匯流。蒙古族傳統家具使用了中原常見的裝飾圖案,如五福捧壽、平安如意等;也有大量歷代統治階級所用的龍鳳圖案。圖2.2.6所示為繪有龍紋的櫥柜。

圖2.2.6 繪有龍紋的櫥柜

(劉玉功收藏家具)

2.2.2 蒙古族傳統家具的種類

1.民間家具

在以游牧生產為用途的蒙古包內,平民家具的種類主要有床、桌、箱、櫥、架。平民家具非常簡潔、實用,也便于頻繁的搬遷,雖家具種類不多,卻包含了蒙古族傳統家具的基本類型。以下所述蒙古包內家具并不包括日常工具及用具。

1)床

床是蒙古包內的大型家具。最初的游牧民族是席地而眠,地面會鋪設氈子或皮毛。在蒙古包內日常起居使用地臺,地臺高于草地表面用木板搭起,或不搭地臺而使用床的形式。床則與我們所熟悉的樣式與結構略有不同。由于蒙古包內部空間較小,不適宜安置較大的臥具,因此雙人床的寬度僅有800~850mm。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空間,雙人床的外緣與蒙古包的弧形相吻合,同時也增大了雙人床的實際使用面積。床鋪的高度通常只有300~400mm,這樣床既可以作為臥具,日常也可以當成坐具使用。

圖2.2.7左圖所示為蒙古包內有床頭的雙人床,床鋪板外側為弧形,與蒙古包的弧形相靠,床頭與床尾大小相同,直接落地起到支撐作用。在床頭的中段,有兩根橫棖,床尾在相應于床頭的位置也有兩根橫棖。床梃的兩端分別與床頭及床尾用合頁連接。床梃通常安裝在與蒙古包哈納相對的一側,并且還會有裝飾圖案。當床需要搬遷時,床頭及床尾可向內折疊,貼于床梃的內側。床板呈條狀,插于床頭與床尾中段的兩根橫棖之中。床板之下有兩只窄小的條凳作為支撐。

圖2.2.7 床(王衛國提供)

這種床的特點是方便拆裝與運輸。拆卸時,先將鋪板抽出,再將床頭與床尾靠向床梃折疊,與鋪板、支架一同捆綁放在勒勒車上就可運走。

無床頭的雙人床(圖2.2.7右圖)是牧民由臥地而眠發展到使用床的過渡階段家具。它的結構類似于上述床,只是床頭、床尾與鋪板取平,只起到支撐作用。另外,無床頭的床也由兩只類似長條凳的支撐作為床架,上搭床板。這種床的支撐與床板完全獨立,可隨意搬遷而不會出現拆裝問題。

幼童床有搖床與吊床之分。搖床的特點是床底側面為半圓形,結構與其他兒童床無很大區別。吊床由兩根圓棒狀木棍作骨架,用較結實的帆布作床面,骨架兩端系繩懸于蒙古包內。

童床均有護欄。不同之處是:一種童床的護欄由床梃上部加高而成,兩腳落地,床頭及護欄腿上端鋸切成多面體,中部為束腰立柱;另一種童床的護欄腿較短,不落地,向下延伸部分加工成弧形作為一種裝飾,護欄中部鑲嵌圖案,兩側為彩繪吉祥圖案。

2)桌

茶桌是牧民常用的家具之一,形體類似常規概念中的凳子。因席地而坐的緣故,蒙古包內茶桌的高度不高于300mm。根據茶桌的體量,可分為大茶桌和小茶桌。大茶桌以長方形居多,其次為方形,圓形較少。它的外觀似炕桌,結構可分為固定與折疊兩種。折疊結構茶桌的桌腿可對折貼于桌面底部。小茶桌的造型比較活潑,牧民使用較多的是彎腿形茶桌。筆者在新巴爾虎左旗甘珠兒蘇木曾發現有一長條形矮凳狀茶桌。該茶桌桌面為一長板,上繪兩對方勝圖案,面板下端固定兩只寬為450mm、深為105mm的木塊。方桌長895mm,高200mm,寬105mm。

圖2.2.8上圖所示小桌只有400mm長,通常桌面的立沿也繪制彩色圖案,為典型的游牧家具。

圖2.2.8 小桌(張欣宏拍攝)

圖2.2.8下圖所示小桌的桌面四沿銑出線腳,高束腰,四腿外翻,立柱與腿間的望板均有精致的雕刻,早期曾為蒙古族年輕人結婚時的嫁妝。

3)箱

游牧民族使用箱儲放衣物,其特點是占地面積小,可存放的衣物多,易搬遷。牧民擺放在蒙古包外的儲物箱形體較大,尺寸與勒勒車的車身相近,長1730mm、寬740mm、高640mm,底部有四足,外部包有一層薄鐵,這種箱用于存放不經常使用的物品。蒙古包內使用的衣箱體量要小,它的長度為600mm、寬為360mm、高為450mm,通常成對使用,有時也能夠見到正立面為正方形的箱子。衣箱開口部位設于箱頂面或衣箱的正面,但立面開口更多見,家具疊放時取物很方便。為防止潮氣,每個落地的衣箱都配有箱架。

圖2.2.9所示為箱與箱架。這種箱從側面開口取物,功能上類似櫥柜,但是結構上要簡單,只是一個插板就可以實現櫥柜門的作用。箱立面繪制海水江崖,可移開的插板繪制太陽、祥云。

圖2.2.9 箱與箱架(張欣宏攝于呼倫貝爾)

圖2.2.10所示為箱與櫥。該套家具上下兩件共有一對,箱放置在櫥柜的上面,立面主圖為鳳凰,另外有一套,櫥柜相同,箱體立面主圖繪制龍的圖案。在牧民家里,箱與櫥柜除高度不同外,有相同的長與寬,可以將箱放置櫥柜之上,既防潮又節省空間。

圖2.2.10 箱與櫥(劉玉功收藏家具)

圖2.2.11所示為對箱。箱體為紅色,立面繪制圖案,圖案主題為放牧圖。

圖2.2.11 對箱(劉玉功提供)

4)櫥柜

蒙古包內的柜長不超過1000mm、高不超過800mm、深不超過450mm,功能為擺放餐具。柜的結構為拆裝折疊式和傳統框架式。折疊式櫥柜有6個部件:1塊頂板,2塊側板,1個前柜體(多包含2個推拉門和2個對開門,也有三三布局的),2塊擱板,無背板。組合時兩塊側板用合頁與前柜體連接,再把兩塊擱板分別放在側板的兩個橫棖上,蓋上頂板,用掛鉤固定。前柜推拉門及對開門均有裝飾圖案,也有些為鏤空雕刻,裝飾題材為五畜、花卉、風俗故事等。傳統框架式櫥柜通常為兩屜兩開門,也有一屜兩開門的類型,櫥柜門與框架為木軸連接。

圖2.2.12所示為木結構框架式櫥,經典的兩屜兩門式,紅底描金卷草紋圖案。

圖2.2.12 櫥

(張欣宏攝于呼和浩特)

5)架

架的主要功能是放置炊用鐵鍋。木質鍋架有兩種,一種與柜的主要區別在于它沒有柜倉,只是一個架體。鍋架長1100~1200mm,寬400mm,高730mm。另一種很簡便,只是4只等長的木塊首尾用榫卯相連,邊長為200mm,高度為50mm。鐵質鍋架又叫作鍋撐子。

圖2.2.13中的鍋架可以折疊,是圖2.2.3所示折疊鍋架組合后的樣子。這種折疊結構與前文中提到的床與櫥柜的折疊結構相同。架鍋有兩個可分離的部件,即框架結構的頂蓋和可以折疊的支架。頂蓋兩側為無嵌板的方形孔,可以放置鍋,該框架四端有榫孔與架腿的榫頭相連,搬遷時可以從折疊結構的架身取下。

圖2.2.13 鍋架

(張欣宏攝于呼倫貝爾)

2.寺廟家具

當代寺廟常見建筑形式為磚木結構,內部有較大的空間,家具的形體因實際需求而定。但是在游牧經濟時期,草原上存在移動的“寺廟”,實際就是一種用于從事宗教活動的蒙古包。在寺廟中從事宗教信仰活動所使用的家具一般有以下幾種:寶座、榻、臺、櫥、桌、藏經架等。僧侶日常生活中所用家具的種類基本與平民所用相同,但裝飾風格偏重宗教特征。

1)講經座

講經座比常規椅尺度大,類似寶座。無腿,座面有軟墊,座底為一須彌座,靠背垂直,背板有軟織物包覆。在寺廟中,座的尺度分為幾個級別:佛座,活佛座,大喇嘛座。佛座的等級最高,因上供佛像,在座類中尺寸最高,所以通常使用石材制成,與佛像形成一個整體。

一般情況下,講經座的座寬850mm、座高490mm、座深870mm、總高約1450mm,擺放的位置靠近佛像,為活佛或高僧專用。在大型或級別較高的寺廟,這類家具通常在靠背及扶手出頭部位裝飾經雕刻的龍頭,靠背繪制龍的圖案。喇嘛等級越高,椅的龍形裝飾數量越多,此數量以奇數遞增,以9條龍為最高等級。

圖2.2.14所示為講經座背板。高大型的講經座通常靠背處立有背板,背板可以與座椅分離,方便搬移,板面彩繪通常是云龍圖案。

圖2.2.14 講經座背板(劉玉功收藏家具)

2)誦經榻

誦經榻為方形,多個榻并排使用。榻的高度依據寺廟建筑和佛像臺座的高度而定,領經喇嘛的榻要高于普通喇嘛用榻。低矮一些的榻高110mm,類似地臺,而高一些的有340mm。榻上鋪坐毯,坐毯大多為定制。在固定寺廟建筑中,榻有兩列,并排分列于佛像兩側,緊鄰講經座,或靠近兩側墻壁成排相連,誦經時盤腿坐于榻上。通常職位較低的僧人坐在靠進入口的一端。

圖2.2.15所示為誦經場景(照片由門窗的方向拍攝)。該圖中的榻較高,喇嘛盤腿坐在誦經臺前,兩列誦經臺的盡頭是面向觀者的兩件講經座。

圖2.2.15 誦經場景[2]

3)誦經臺

臺為誦經用,置于榻前,類似低矮的小桌子。有些臺有抽屜,單向或雙向抽拉;有些臺像學生用的課桌一樣,將抽屜簡化為擱置小件法器的桌倉。因配合誦經榻使用,臺的高度不一,較高的臺長720mm、高325mm、深230mm。由于在誦經時喇嘛所持法器不同,臺與榻基本相平或高于榻。有些臺的高度可達到560mm。

圖2.2.16所示誦經臺通體描金彩繪,圖案工整,構圖疏密處理得當,應為寺廟專用畫僧所繪。抽屜面板尺寸為長145mm、高135mm,內部可容納一部經書或收納小件物品。

圖2.2.16 誦經臺(張欣宏攝于呼倫貝爾)

4)桌

桌有方形、長方形,通常并排置于佛像前。桌面放置供品、法器。桌一般會有1~2個抽屜。

圖2.2.17所示為桌。桌面下的空膛用單側開口,開口處用合頁安裝一立板,類似柜門作遮擋用。立面繪藏傳佛教八寶紋樣。

圖2.2.17 桌(劉乃熙提供)

5)櫥

與民間蒙古包中的櫥不同,寺廟中的櫥通常為傳統框架式榫卯結構,并非簡易的折疊式,結構復雜,有屜。有些櫥柜的縱向空間通常有上下兩部分,分為有擋板的半遮擋空間或抽屜,以及有櫥門的遮擋式空間。正立面滿繪圖案,并有透雕裝飾。

圖2.2.18所示的櫥,黑色底漆,四面有圖案,正立面圖案貼金箔。

圖2.2.18 寺廟中的櫥(劉玉功收藏家具)

6)架

架有箱架、鼓架。箱架較簡單,有4條腿和4根橫棖,立面有掛牙及裝飾。鼓架有2根橫梁和4根立柱,立柱頂端雕有多面體。鼓面與橫梁平行,鼓身由一根桿固定并縱向插于兩根橫梁的中段,立柱與足之間有立牙。通體彩繪,圖案有草龍紋、回紋、方勝紋、卷草紋。

7)經卷架(柜)

經卷架的性質如同書架,腿部離地面較高。廟中經卷架常有兩種:一種為通格;另一種為單格。通格架內部只有橫隔板,經卷水平縱向并排擺放在隔板上。單格經卷架在長度方向由立木分隔成小格,每格只放一卷經,架格的尺寸由經卷而定。經卷架總高均在2m以上,取放經書時要借助梯子。經卷柜與櫥柜結構相似,只是尺度更大,通常沒有抽屜。

圖2.2.19所示經卷柜的3個立面都有彩繪幾何紋與草紋。

圖2.2.19 經卷柜(張欣宏攝于呼和浩特)

8)箱、盒

廟中的箱通常用于放置法器或用于宗教活動,因此形體也有較大差異。為便于搬動,稍大些的箱體兩側系有彩色的緞帶,箱體五面都彩繪藏傳佛教的吉祥圖案。

圖2.2.20所示的箱,四周繪制藏傳佛教之八瑞相(俗稱藏八寶)、劉海戲金蟾等,頂蓋繪金色法輪,放在寺廟中供香客積功德用。

圖2.2.20 寺廟中的箱(劉玉功收藏家具)

圖2.2.21所示的面供箱在喇嘛教寺廟中常見,體積較小,放置在佛像前的桌上,供奉護法,主立面有彩繪及雕刻紋樣。

圖2.2.21 面供箱(張欣宏攝于赤峰)

3.王府家具

王府家具屬于貴族使用的家具,總體上講比蒙古包內的家具形體大,種類多,做工精細,裝飾復雜。以下僅介紹王府家具中所特有的種類。

1)椅、座

王府中的椅有多種,有材質特殊的鹿角椅、造型簡練的扶手椅等。

圖2.2.22所示為扶手椅。椅的基材為松木,椅整體沒有弧度變化,座面以上部件的截面為圓形,純手工刨制,背板繪制首尾相顧的雙魚紋,中心透雕萬字紋。

圖2.2.22 扶手椅(劉玉功收藏家具)

寶座比椅的尺度大,有座屏,有軟質的坐墊與腰靠。圖2.2.23所示為鹿角寶座,其高與寬均為1140mm、座深1000mm,是阿拉善盟和碩特部扎薩克親王王府傳世遺物。

圖2.2.23 鹿角寶座(內蒙古博物館藏品)

2)條案

條案平時放置香燭、油燈、瓶花等,在舉行儀式時擺放祭祀器具及祭品。案有平頭與翹頭之分。條案因使用場所不同其尺度與紋飾有所不同。較大的條案長約4m,較小的條案僅1.5m左右,立面擋板表面裝飾有描金的龍鳳、福壽綿綿等圖案。

圖2.2.24所示條案的擋板繪有蝙蝠,兩側腿間有靈芝擋板(右側的已缺失)。

圖2.2.24 條案(劉玉功收藏家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邢台县| 海晏县| 昭觉县| 石台县| 都兰县| 鄂尔多斯市| 孟连| 台州市| 武强县| 邮箱| 侯马市| 武平县| 星子县| 德庆县| 仙桃市| 绵阳市| 陇川县| 永寿县| 闵行区| 财经| 手机| 凭祥市| 华阴市| 宜州市| 盱眙县| 浙江省| 丰原市| 永登县| 江安县| 高州市| 泌阳县| 来安县| 大连市| 城市| 吉首市| 黑龙江省| 渭源县| 宜阳县| 高平市|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