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蒙古族概述

1.蒙古族族源

自蒙古族建族以來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但是本民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關于蒙古族的族源,多數學者傾向于蒙古源自東胡說。蒙古族屬古代北方民族中的東胡系,活動于大漠南北地區,大漠即地理學中認定的蒙古高原。

“公元前5—公元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公元前3世紀末,形成東胡人的部落聯盟,與匈奴為敵,不斷向西侵襲。冒頓單于(公元前209—前174年)時,匈奴破滅東胡各部……48年,匈奴分裂勢力衰落。”[1]東胡人的后裔烏桓、鮮卑興起。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其中居于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成吉思汗時,蒙古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太祖法天啟運圣武帝鐵木真,蒙古人。其先世為酋長。以丙寅(1206年)即位于斡難河,號成吉思汗。”(榮孟源,1957)

目前在世界上蒙古族人口有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而中國境內則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甘肅、青海、寧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區)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顯示,內蒙古地區蒙古族人口占全國蒙古族總人口的69.3%。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經度跨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km,南北跨度1700多km。“內蒙古”在清代為政治區劃概念,特指最先歸附清朝的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6盟49旗,即“內扎薩克蒙古”。由于盟旗制度的限定以及與相鄰文化的長期交流,內蒙古境內東西部各盟市蒙古族文化各有特色。“內蒙古”通常也被人們理解為歷史上蒙古人較為活躍的、籠統的地理概念,即瀚海以南、長城以北的蒙古高原南部地區,范圍相當于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同時還包括今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省區及蒙古國的一部分。

蒙古族與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共同生活在內蒙古地區,稱為內蒙古地區的主體民族。各少數民族與蒙古族的經濟發展狀況相似,形成了狩獵、游牧、農耕以及這3種形式以不同程度組合的經濟形式,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游牧文化、漁獵文化、農耕文化等3種不同的文化形式。從事游牧經濟的少數民族有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仍從事狩獵經濟的少數民族有鄂倫春族。內蒙古地區的主流文化為游牧文化,蒙古族是這一文化的主要代表。

在全自治區總面積中,草地占59.86%,林地占16.40%,耕地占7.32%,水域及沼澤地占1.43%。遼闊的草場成就了蒙古族傳統的以逐水草放牧為重要特征的畜牧經濟(圖2.1.1),因此同其他游牧民族一樣,蒙古族經常遷移。蒙古族牧養馬、牛、山羊、綿羊、駱駝等,這5種家畜也被稱為“五蓄”,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圖2.1.1 草原遼闊[2]

2.蒙古族民俗與信仰概述

內蒙古地區是蒙古族民族風俗、禮儀、信仰等民族文化保留較為完整的地域。蒙古族居住在蒙古包中,穿蒙古袍,吃手把肉,喝牛奶、羊奶、奶茶,飲馬奶酒,能歌善舞。在蒙古包的周圍是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蔚藍的天空有朵朵白云飄過。

蒙古族人的性格豪爽、熱情好客可體現于飲酒方面。草原上,每到夏、秋兩季便是釀造奶酒的好時節,誘人的酒香總是朋友相聚暢飲的最好緣由,而敬酒禮儀至今被保留并不斷演變。無論是親朋聚會,還是遠途的訪客,在酒宴中開懷暢飲、載歌載舞、不醉不歸會令主人非常高興,同時敬酒的歌聲也此起彼伏。

蒙古族的那達慕上,“男兒三藝”是競賽的主要項目:騎馬、射箭、摔跤。每當草原召開那達慕大會,方圓數十里甚至百里的牧民,會起早著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除了傳統競技項目外,現代那達慕上還有精彩的文藝演出、商品交易等活動。

在游牧的生活狀態下,蒙古族人崇拜天地與自然,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薩滿教是蒙古族的原始宗教。該教為多神崇拜,如對天、地、山川等多種神靈以及祖先的崇拜。史料中曾記載蒙古族有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喇嘛教等宗教信仰。其中喇嘛教在元代傳入蒙古草原,經歷明代的廣泛傳播,清代時草原上已經建立了無數的喇嘛教寺廟,并且最終取代薩滿教的地位。至今為止,盡管大多數的年輕蒙古人不再篤信宗教,但是薩滿教和喇嘛教的宗教思想已經牢牢滲透于蒙古文化之中。[3]

敖包祭祀(圖2.1.2)起源于古老的薩滿教信仰。[3]隨著喇嘛教的傳入,祭敖包的習俗逐漸染上了佛教色彩。

圖2.1.2 敖包祭祀[5]

蒙古族祭祀成吉思汗,因不能夠請出金身,于是建造陵寢,由達爾扈特人世代守護并專司祭祀。圖2.1.3所示的成陵祭祀每年有數十次,每次祭祀都有固定的規模與儀軌。

圖2.1.3 成陵祭祀[5]

3.蒙古族的居住環境

史書中曾以“居無定所”描述游牧。實際上,游牧民族是居住在方便拆裝、適合游牧的蒙古包之中的。蒙古包又稱氈包、氈帳,是游牧與狩獵生活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居住形式。在蒙元時期,貴族所用的氈帳被稱作“斡爾朵”,意為行宮。斡爾朵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移動式可以架在輪子上,由牲畜拉動。斡爾朵通常要大些。據記載,窩闊臺汗曾修建一座斡爾朵,能夠容納2000人。

現在內蒙古草原常見的蒙古包是適用于放牧的氈帳,通常直徑在4m左右。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納的數量決定。哈納用來圍合蒙古包,是蒙古包的墻壁,由交叉的木桿、柳條編成網狀分成數塊,可以伸縮,每塊高130~160cm、長230cm左右。烏尼是蒙古包的房頂,形似雨傘的輻射狀骨架,搭接并用繩系在哈納的頂部。在烏尼中心安裝陶腦。陶腦是蒙古包的天窗,可以通風透光,通常是圓形,像一個球冠架在烏尼桿上。哈納西南方向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

小型蒙古包可以容納20個人,大的可容納數百人。較小的蒙古包需要4片哈納圍合,高度與室內面積可由哈納的伸縮程度來控制。大型的蒙古包由8~10片哈納圍合,直徑可達5~8m。10片哈納圍合的蒙古包室內面積可以達到100m2以上。6片哈納以上的大中型蒙古包,中間需要有2~4根立柱用來支撐陶腦。如果建造蒙古包的哈納數量增多,相應地也要加大烏尼桿的長度和陶腦的直徑。

哈納的高度影響著蒙古包的高度,但是蒙古包的大小不會因哈納的數量增加而有明顯的高度變化。通常哈納的高度在1.2~1.4m之間。蒙古包門的高度與哈納相同,寬度為0.8~1m。

蒙古包的搭建非常方便。搭建時,先將哈納按照蒙古包的大小圍攏(圖2.1.4左圖),將門與哈納連接;隨后用烏尼桿將陶腦和哈納固定(圖2.1.4右圖)。

圖2.1.4 蒙古包的搭建

蒙古包的拆卸同搭建一樣簡單,只是過程相反,即將陶腦、烏尼、門與哈納分離,拆開哈納片(圖2.1.5左圖),再將一根根烏尼桿從陶腦上拿開(圖2.1.5右圖)。

圖2.1.5 蒙古包的拆卸[5]

4.草原運輸工具——勒勒車

勒勒車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制成。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載重可達數百斤乃至千斤,適于在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搬遷和拉東西。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首尾相連的車隊,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十輛,承擔全部家當的運輸任務。圖2.1.6所示為草原上轉場的勒勒車隊。

圖2.1.6 走敖特[5]

蒙古轎車是在勒勒車的基礎上制作而成的,是專門供人員乘坐的車。其特點是在勒勒車體上用柳木條彎曲成半圓形的車棚,棚周圍包以羊毛氈,形成篷帳,用以遮陽光、擋雨、防雪、御寒。這種轎車主要用于外出探親訪友、接送親人以及婚姻嫁娶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县| 龙井市| 遂昌县| 株洲县| 巴彦县| 阿坝县| 望都县| 梁山县| 桂林市| 岚皋县| 桂东县| 焉耆| 五华县| 吉隆县| 彰化市| 杭锦旗| 闵行区| 沧州市| 普洱| 奎屯市| 攀枝花市| 营山县| 孝昌县| 金门县| 永顺县| 大厂| 台湾省| 都匀市| 新巴尔虎左旗| 榆树市| 定边县| 扬中市| 三都| 黄石市| 务川| 定南县| 南郑县| 铅山县| 和平区| 台前县|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