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日昇《咨詢心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2字
- 2021-05-28 12:15:23
第2章 心理咨詢的理論觀點
2.1 復習筆記
一、指示的心理咨詢
(一)含義
1概念的提出
湯恩(1944)批判了非指示的心理咨詢(求詢者中心療法),旗幟鮮明地稱自己的觀點是“指示的”,向“非指示的”心理咨詢提出了挑戰。
2概念的含義
(1)湯恩所提出的指示的心理咨詢與非指示的相類似。但他更強調咨詢者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認為在咨詢過程中的某個時候,給予來訪者(求詢者)以適切的指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咨詢效果。
(2)湯恩自己并不認為“指示的”這一用語就那么恰當。任何偏執于一方的做法都是應該盡力避免的。
(3)指示的心理咨詢強調,作為咨詢者,必須掌握各種心理治療體系和精神病理學知識,并且能熟練掌握各種行之有效的臨床方法和技術。因為指示的心理咨詢,作為咨詢專家必須承擔全部的治療責任。這是與其他心理咨詢不同之處。
(二)基本原理
1對心理學科學知識、技術的整合
(1)根據湯恩的基本觀點,作為心理咨詢必須整合各種心理學知識、技術作為自己的方法論;
(2)指示的心理咨詢重視諸如對意識、無意識、暗示、催眠等精神病理學現象的研究成果的靈活應用,強調自我防御和行為的意識傾向,認為強化來訪者的自我防御機能,是心理咨詢的重要內容。
2指示的必要性
如果沒有一些指示的心理援助的話,僅依靠來訪者自身則無法求得問題的解決。作為咨詢者應該決定心理咨詢的方向,以減少來訪者的試行錯誤,促使來訪者早日獲得自我指示的力量及適應社會和現實的最低能力。
3不適應的原因及治療的目的
(1)認知能力可能是導致不適應的重要原因;
(2)導致不適應的感情原因所產生的問題主要有:
①反應性感情障礙,發生的頻率高,治療相對容易;
②體質性反應或某種習慣性反應障礙。
(3)由于來訪者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認知能力的提高需要咨詢者的具體指示;
(4)在由不適應向適應轉變的整個恢復過程中,學習和再學習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咨詢者必須承擔指導的責任。
(三)一般技術
1指示的心理咨詢的過程
(1)信賴關系的形成
咨詢者與來訪者之間形成相互信賴的關系非常重要,可以使來訪者能夠無抵抗地接受來自咨詢者的解釋、忠告、勸慰和指示。這種信賴關系的形成,也是促進來訪者行為型學習的先決條件。
(2)接納與解脫
咨詢者與來訪者之間信賴關系形成以后,通過咨詢者的指示學習,促使來訪者能從被壓抑的情緒、問題中解脫出來,以接納現實的、確切的自我。
(3)分析與討論
咨詢者和來訪者就來訪者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在分析和討論中,應盡可能地避免主觀性的指責和批評性的議論。這樣可以使來訪者能自己去提出自身存在的問題,自己去糾正這些問題,從而保有這種自己解決問題的獨立的能力。
(4)表明新的態度和問題解決的方法
在給予來訪者自己去解決自身問題的機會之后,可以向來訪者提供、表明某些新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5)制定具體的課題計劃
每周所要解決的問題、內容等必須明確。
(6)導入新的人生觀
通過新的人生觀的導入,可以幫助來訪者確立適宜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7)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指示的心理咨詢強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與基本訓練,為此應該:
①形成完成某一課題計劃時始終如一的習慣;
②來訪者傾吐真情;
③選擇目的、制定計劃、以期成功;
④努力使來訪者形成迅速果斷的品質;
⑤參加某些游戲或運動比賽;
⑥回避某些潛在易發的沖突;
⑦過有規律的生活,形成健全的日常生活習慣。
2暗示、說服和忠告
指示的心理咨詢特別重視暗示、說服和忠告等咨詢技術的運用。這些技術的根本目標,是促進適切行為的學習和形成。湯恩指出,為了更好地發揮暗示、說服和忠告的效果,必須掌握以下基本原理:
(1)最小限度地使用
只有來訪者所存在的心理不適應癥候需要使用這種方法時才能使用。
(2)不可過早使用
緊急情況時除外,在尚未明確所存在的問題之前,不可使用。
(3)不可頻繁使用
應該在非常有必要的時候方可使用。
(4)通過非人格的態度予以使用
道德的、批判性的、評價的態度是絕對應予以避免的。
(5)讓來訪者分擔責任
決定行動過程的主要責任,應由來訪者承擔。
(6)靈活的語言藝術
臨床經驗表明,這種方法、技術的運用需要咨詢者掌握靈活的語言藝術。
(四)基本原則
湯恩指出,為了更好地實現咨詢過程的任務,更有效地使用暗示、說服和忠告等咨詢技術,就必須堅持以下的基本原則:
1專業的權威原則
必須重視咨詢者作為權威性的存在,以確立咨詢關系。
(1)咨詢者的容貌儀表、言談舉止的影響力,咨詢時的時間限制和咨詢場面限定等都必須符合一定的規范;
(2)在整個咨詢過程中,咨詢者必須始終獲得來訪者的充分信賴,以建立對來訪者的權威意識。
2合理的指示原則
暗示、說服和忠告等必須在符合來訪者的合情合理的范圍內進行。
(1)暗示、說服和忠告必須限定于問題的解決;
(2)暗示、說服和忠告必須由咨詢者慎重選擇適宜的語詞來進行。
3注意力集中的原則
只有在來訪者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時,才可能取得較好的咨詢效果。
(1)為使來訪者集中注意力,需要幫助來訪者減輕心理抵抗和感情的防御反應,采取合理公正的、無批判的態度向來訪者提供某些暗示、說服和忠告;
(2)為防止注意力分散,與適切的情緒態度結合起來使用暗示、說服和忠告等咨詢技術,必定會提高咨詢效果。
4逆反效果的原則
如果能有效地防止出現逆反心理,可以促進咨詢活動的順利展開。
(1)應盡量避免向來訪者提出過于苛刻的要求,以避免逆反效果;
(2)不勉強來訪者做某些努力,在一種自然放松的氣氛和狀態下,反而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間接的原則
(1)如果能使來訪者感覺這些來自咨詢者的暗示、說服和忠告正是自己所想過的,這樣無疑可以促進咨詢的有效開展;
(2)任何強制性的指示,都將造成咨訪雙方之間產生心理緊張,因此應注意間接的提示。
6支配的感情原則
(1)暗示、說服和忠告如果能與此時支配來訪者的感情因素相結合的話,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2)違背來訪者的支配感情的暗示、說服和忠告,就無法期待良好的咨詢效果。
二、來訪者中心心理咨詢
(一)來訪者中心心理咨詢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來訪者中心心理咨詢的倡導者,是羅杰斯。
1羅杰斯其人及其理論形成的背景
(1)羅杰斯的觀點
1939年,羅杰斯出版了《問題兒童的臨床治療》,對傳統的指示的心理咨詢或指示療法提出疑問。羅杰斯認識到:
①傳統的精神分析療法雖然具有絕對的地位,但也有行不通的地方;
②書本知識和具體應用是有差別的,學校的權威專家也未必就一定能制定出對病人最佳的治療方案;
③尋求心理援助、問題解決的來訪者往往更能了解自己所受到的挫折經歷及其問題癥結所在。
(2)影響羅杰斯理論形成的直接因素
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重視對人的無意識的研究,特別是弗洛伊德揭示了人們對現代文化的無意識的渴望、追求及人的復雜的情緒特質,對羅杰斯的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新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觀點
霍妮、沙利文等新弗洛伊德學派,系統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認為現代人的一切心理障礙都是人的本能需要和社會要求不相適應以至失調的結果,這些觀點對羅杰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③蘭克的意志療法
蘭克認為治療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個體肯定自我,培養其自主的意志,這一觀點成為羅杰斯治療法成立的契機。
④美國的科學的心理學
羅杰斯的理論形成直接受在美國發展起來的科學心理學的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強調人的心理現象是在意識經驗中所顯現的結構性或整體性,為“人格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⑥美國文化、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的教育哲學、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影響。
(3)“來訪者中心”療法的提出
1942年羅杰斯出版了《心理咨詢與心理療法》,對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問題進行了系統而詳盡的論述,主張在心理咨詢和治療中應該采用“非指示”的療法,后改稱“患者中心”或“來訪者中心”療法。
2“來訪者中心”理論的形成及其發展過程
(1)初期階段
該階段即“非指示的”技法的確認。
①與傳統心理咨詢的區別
對傳統的“指示的”心理咨詢提出疑問,質疑其在咨詢關系中作為治療者或咨詢者的機能的性質和作用問題。
②重視來訪者的感情
羅杰斯特別重視通過對來訪者所表現出來的感情的認知和明確化,使來訪者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
③對“非指示的”技法的重視
“非指示的”方法是指強調不向來訪者采取強制的說明和武斷的解釋。強調“來訪者中心”是指將挖掘來訪者潛在的發展可能性,促進其內在心理機制的恢復、幫助來訪者自身的發展作為問題解決的重點。
(2)第二階段
該階段即轉向“來訪者中心”。
①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來訪者現象的世界
治療和咨詢的中心焦點,應該是來訪者內心的組合體構成。
②獨自的人格理論的發展
根據獨自的人格理論,羅杰斯將自我概念設定為重要的理論構成概念,認為人格的變容是在新的經驗和自我構造間的一致性情況下進行的。
③重視咨詢者的咨詢態度
咨詢重點開始由過去強調咨詢者的咨詢技術轉變為以咨詢者的行動為中心動力的咨詢態度上來。
④治療過程中來訪者的變化
由于以上的咨詢態度的原因,咨詢過程中來訪者的變化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a.體驗由過去否定過的態度;
b.自我概念的再構成;
c.評價的內在機能得以發展。
⑤如果治療有效,就可以促進人格的變容,并且明確了治療過程和人格整合水平之間的關系。
(3)第三階段
該階段即為了考證咨詢者的機能而嘗試對精神分裂病患者治療的接近。
①對咨詢者的機能的考證
強調并關注治療過程與人格變容的結合關系,是羅杰斯理論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進步。羅杰斯認識到臨床對象主要集中在中產階層以上的局限性,開始嘗試將精力集中在對精神分裂病患者的治療上來,以確認在來訪者中心心理咨詢中咨詢者的態度因素對咨詢過程的影響。
②治療條件的提出
通過咨詢者全身心的積極態度和努力,就可以促進來訪者人格的變容。為此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a.共感的理解;
b.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或肯定;
c.一致或真實性。
③治療過程的概念設定
更加明確地探討了治療過程與人格整合的標準,提出了“心理療法的過程的概念”。
④機能完善的人
實現傾向是生命的驅動力量,使人更加特異化、更加獨立、更負有社會責任,成為更有效果的、機能完善(健全)的人。
⑤交朋友小組咨詢活動的展開
從來訪者中心心理咨詢的發展來看,第四階段應該是作為行為科學發展的“交朋友小組”咨詢活動的展開。
(二)咨詢治療的原理——人格變容的理論
1治療過程中治療者(咨詢者)的原理
(1)咨詢者的治療原因
只要存在以下要素,個體所存在的要求自我實現和成長的力量就可以得到解放:
①咨詢者個人基本上依據自身的力量去進行的原理從事治療行為,自己也能夠自愿承擔責任;
②咨詢者依據來訪者所持有的對成熟、社會適應、獨立、創造性等的強烈愿望和沖動的原理去行事;
③咨詢者能夠給來訪者提供能自由表現自己的態度、感情的接納和寬容氣氛;
④咨詢者所附加給來訪者的限制不是對來訪者的態度的限制,而是對其行為的簡單的制約;
⑤咨詢者在與來訪者面談過程中,能夠較深刻地理解來訪者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態度和反映,而且能夠將這種接納的、理解的態度充分地使用相應方法和技術反饋給來訪者;
⑥咨詢者最大限度地克制使用違背以上原理的某些表現或行為。
(2)來訪者的治療結果
治療結果的最終目標,概括為“機能健全的人”的思想:
①來訪者能夠將壓抑較深的、表示某種動機的態度和感情表現出來;
②來訪者比以前更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也能夠意識到這一態度之前自己所排斥的自我的側面;
③來訪者能夠明確意識并理解到表示動機的態度,并能夠接納自我;
④來訪者能夠自己選擇新的、滿意的適應目標;
⑤來訪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能夠選擇不同的行為方式。
2治療關系中的態度條件
羅杰斯在1957年提出“治療過程中人格變容的必要條件”,共列舉了以下六個條件:
(1)兩個人之間保持心理上的接觸;
(2)第一角色稱之為來訪者:處于不一致或不協調的狀態,易受傷害或焦慮不安的狀態;
(3)第二角色稱之為治療者或咨詢者:在這一關系中,處于一致的或協調的、整合的狀態;
(4)治療者體驗著對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或肯定;
(5)治療者經驗著與來訪者達到共感的理解,而且經驗著的事實需努力傳達給來訪者;
(6)來訪者至少能夠最低限度地體驗到來自治療者的共感的理解、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或肯定。
3人格理論的概述
來訪者中心心理咨詢以羅杰斯的人格理論作為基本的理論依據。
(1)向人格接近的基本態度
在羅杰斯看來,個體的主觀的知覺、經驗和意識的共同構成了個體的現象場。每個人的現象場是不同的,個體又是完整的有機體存在。從這一假說出發,提出了個體的人格和行動的19個命題。
(2)人格構成的基本概念
①人格理論的核心
羅杰斯人格理論的核心是經驗和自我構造,即自我概念:
a.整體的人格
試圖將整體聚焦于人格構造上。
b.經驗
是流動的、變容的。
c.自我構造
包括對個人的特性、人際關系及其價值規范化的知覺。
②三個領域
根據以上人格有兩個構造和一個機能的考慮,可以產生以下三個領域:
a.領域Ⅰ——一致
越是適應的人格和能充分發揮機能的人,這一部分就會越大,即在現象場中,自己及自我概念與知覺的、內藏的經驗呈現協調一致的狀態。這一部分或狀態越多越大,說明這個人就是比較好地整合、真實而適應的人。作為治療者的治療因素“一致或真實性”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狀態。
b.領域Ⅱ——歪曲的部分
這是指在自我概念中和經驗不一致的部分。
c.領域Ⅲ——排斥的部分
這是指在經驗中和自我概念不一致的部分。
③不一致狀態的原因
產生自我不協調或不一致的狀態,其根本原因在于價值條件的作用:
a.因為價值條件的作用會使人有選擇地對待自己的經驗,只接受與價值條件一致的經驗進入意識之中,那些不符合價值條件的經驗就或被拒之門外,或以歪曲的形式出現;
b.由于價值條件的存在,個人又必須對存在于現象場中的經驗加以篩選,除去與價值條件相矛盾的、符號化了的經驗;
c.選擇性知覺可能拒絕或歪曲某些對成長有指導作用的經驗,從而導致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的不一致。
④經驗的三種結果
任何特定的經驗有三種結果,如果后兩種情況出現的話,就必然導致自我的不一致或不協調,過分的不一致或不協調,就會導致心理的不適應、心理適應困難,嚴重的就會造成精神障礙:
a.準確地符號化于意識之中;
b.歪曲或改造,使之不再對自我結構(自我概念)構成威脅;
c.拒絕于意識之外。
4關于人的本性
羅杰斯認為,人類同其他生命有機體一樣,都具有為了生存、成長和促進自身發展的一種需要或內在驅力;個體對一切經驗的評價都是以實現傾向作為參照系的,羅杰斯稱之為“機體估價過程”;自我實現的傾向,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要點:
(1)自我實現傾向是人類的一種自我完善的動機或需要;
(2)個人可以順著自我傾向適當地自由選擇,因此,即使自我概念與現實經驗不一致而導致適應困難時,個人也能自我調整并恢復一致或協調狀態;
(3)人類除了天生的自我實現傾向動機之外,還有兩種關懷需要和自尊需要。來訪者中心療法就是以無條件的關懷和無條件滿足來訪者的自尊需要為基礎的。
(三)來訪者中心心理咨詢的方法
1心理咨詢關系的“場面構成”
“場面構成”要在咨詢開始或初期進行,向來訪者說明心理咨詢的大體情況,一般能做什么,值得期待什么,來訪者該怎么做,咨詢人員起什么作用等,一般意義上的“場面構成”可列舉以下幾種情況:
(1)心理咨詢場所的設定;
(2)咨詢日期、時間的決定;
(3)提供有關咨詢費用的情報;
(4)咨詢時間的限定;
(5)咨詢內容的絕對保密;
(6)向來訪者介紹過去的經驗中由咨詢所獲得的一般結論,有時可以提高來訪者的咨詢愿望;
(7)告訴作為咨詢者的責任和作用;
(8)告訴來訪者在談話時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意思。
2咨詢上的限定
這也應該屬于場面構成的問題,是確立咨詢關系的重要內容。
(1)對咨詢者的限定
①責任的限定
這是作為咨詢者,對來訪者的問題、行為所應負有的責任范圍的限定。
②感情的限定
對來訪者所表露的情緒、需要等,無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都必須無條件地接納。
(2)對來訪者的限定
①時間的限定
一般限定為50分鐘或60分鐘,必須讓來訪者清楚,咨詢者不能一天24小時都陪伴在身旁,來訪者必須有效地使用屬于自己的這一時間來談最要緊的、最關心的事情。
②攻擊性行為的限定
這主要適應于兒童的游戲療法,限制兒童在咨詢室內傷害他人或損害物品的攻擊性行為。
3促進感情自由表現的技法
(1)感情的接納
感情的接納又被稱為“簡單的接納”。
①無論來訪者是怎樣的態度、表現怎樣的感情,咨詢者都能夠接納它,并集中聚焦于來訪者的內部感情,在共同感受體驗中促進來訪者的自我探求和自我表現;
②咨詢者應該沉著、冷靜、溫和地傾聽來訪者的傾吐并時而進行回應;
③咨詢者還應該充分利用包含于話語中的非語言的表現側面(如表情、動作和態度等)施以影響。
(2)感情的反射
咨詢者對來訪者所表明的感情能夠理解并以相應的形式反饋給對方。
(3)內容、問題的重復
是指對來訪者所敘述的問題,說出的語句給予重復和復述。這樣可以讓來訪者知道咨詢者正在認真地傾聽自己的談話,同時也表明了某種程度的共鳴和理解。
(4)感情的明確化
在咨詢過程中,來訪者有時未必都能明確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態度,詢者應該盡可能地將來訪者所表現出來的感情、態度理出頭緒來,使其明了化。
(5)非指示的引導
咨詢者可以用一些適切的、非指示的引導語言促使來訪者能更積極地表明問題。
(四)咨詢過程的特征及過程概念
1咨詢過程的特征
咨詢過程如果能滿足上述的“咨詢條件”,來訪者的變化就可以表現為以下特征:
(1)來訪者能夠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感情;
(2)這一感情,與自己以外的東西相比,有關“自己”的東西增多;
(3)自己的感情與知覺的對象逐次分化,并能夠辨別;經驗能夠更加準確地象征化;
(4)來訪者所表現出來的感情中,有關自己的經驗和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東西增多;
(5)不一致的威脅可以在意識中經驗到;
(6)過去所排斥的、歪曲的感情,現在能夠在意識中充分經驗之;
(7)自我概念能夠同化、接納過去所排斥的、歪曲的及意識到的經驗,并再構成之;
(8)由自我構造的再構成,自我概念逐次與經驗協調一致,防衛機制也減少;
(9)來訪者不再感到威脅,逐次體驗到來自咨詢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好意的尊重;
(10)開始感受到無條件的好意的自我尊重;
(11)能夠經驗到評價自己自身的主體;
(12)逐次能根據生活主體經驗的價值過程做出反應。
2心理咨詢的過程概念
(1)羅杰斯將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人格改變現象理解為一個連續體,人的這一改變是由固定向變化性、固板構造向流動性、靜止向過程的一個連續的改變;
(2)過程概念被更加詳細地論述后稱為過程尺度,這一尺度分為7個主要階段,每一階段各由7條線構成,如表2-1所示:
表2-1 過程尺度的內容

(3)來訪者中心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人格的改變主要表現在自我概念和對自我的經驗方式這兩方面,人格的改變最終引起行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