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經理從入門到精通
- 劉飛
- 1389字
- 2019-11-22 20:07:27
什么是產品經理的思維?
“只從用戶思維出發”是很典型的對產品經理的誤讀。這是在許多招聘網站提到的,能夠從用戶角度看問題,以及能夠隨時切換小白用戶的視角。而實際上對它們的完整解讀應該是這樣的——
不是只從一個用戶(你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而是要從所有用戶(至少大部分用戶)的角度看問題。
隨時切換為用戶,就意味著要能隨時切換回產品設計者,這才是產品經理,否則就只是用戶。
同理,許多人思考問題,說自己已經洞察了人性,但聽他說完,你就知道他洞察的只是自己的人性而已。許多人說自己發掘了需求,講出來也只是他自己的需求而已。
真正的產品經理也會對用戶有判斷、對人性有判斷、對需求有判斷,只是這些判斷是基于對世界、社會的認知,而不是基于對自己的認知,這是完全不同的。
在有些人的概念里,產品經理就應該焚香沐浴,然后坐在空蕩的院落里冥想,過了一段時間忽然就可以頓悟用戶的痛點或者產品的迷思。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的。
我認為,產品經理的思維并非來源于直覺和內心的感知,反而許多時候跟直覺和內心的感知相悖。
像宗教儀式里那種祈求自己的靈魂與大自然或者上帝產生某些聯系的行為,正好與產品經理思維屬于兩個極端。產品經理是最不應該相信直覺,而應該相信事實的,是最不應該深入自己靈魂,而應該探索社會和大眾的。
這種思維從兩個層面上來說,都稱得上是反人性的。
1.第一個層面是,理工科思維
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在暢銷著作《思考,快與慢》里提到,人類在處理問題時,大腦會有兩種系統。系統1是直覺型的,用來處理簡單問題;而系統2是邏輯型的,用來做邏輯判斷和復雜問題的處理。產品經理的絕大多數工作,被很多人認為是在系統1的思維方式中,實則都是處于系統2的思維方式中。
該書舉的例子都非常經典,比如關于標簽化,為什么我們會直覺上認為“希特勒喜歡小動物”不是真的,是因為大腦處理“壞人就應該具備壞人的特征”這樣的問題時會經過系統1的簡單化處理,這樣成本最低。
產品經理是不同的,需要做出反直覺的判斷。很多人會說:“我明明就有這個需求啊,為什么淘寶/微信/滴滴不做?”這就是典型的直覺判斷,沒有通過系統2的分析,去考慮整個需求在面向千萬級、億級用戶時的情況,只是自己粗淺的認識而已。
這個思維還包括一切以事實為準、拿數據說話的部分。群體在許多事情上的表現通常都是非理性的,許多產品經理在做規模化產品時經常有“用戶居然會這么用這個功能”的體會,要怎樣發掘這些奇特的表現以及怎樣解讀它們,需要做很多事實分析而非主觀判斷。
2.第二個層面是,移情思維
有的人斤斤計較、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這樣的人難以具備基本的移情能力,通常很難做好產品經理。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即便有協作精神,人畢竟還是利己的物種,要想完全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視角去客觀看待產品相關的事物,還是很難的。
有的產品經理并不在意用戶,他們在意的是功能的酷炫、項目的完成、商業的成功,也不會考慮用戶的感受,想象用戶所處的環境,不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么做出的產品就總會缺點什么,無法直擊別人的痛點。
溝通能力、項目協作能力、向上管理能力,甚至面試能力,也都是移情思維的拓展——你如果不能體會到面前這個人的感受、目的、狀態,只是關注自己的表達和訴求,那結果可想而知。
這兩個思維是讓我最近感觸非常深的,它們是反人性、反直覺的,需要具備天賦,以及大量的后天訓練才能習得。這是產品經理思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