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道隣法政文集 (漢語法學文叢)
- 徐道隣
- 2397字
- 2020-11-28 22:48:06
唐律中的社會法制
唐律的基本觀念,是一種禮教的法律觀。禮教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的善良關(guān)系。所以唐律也表現(xiàn)出一種很發(fā)達的社會觀念。這一點可以分作兩方面來講。
第一,它有一套很完備的社會防罪制度:就是說,把防止犯罪的責任,一部分付托給社會本身。例如,它規(guī)定人民于犯罪發(fā)生時,因被動而有行動的義務。
捕亡,鄰里被強盜條:“諸鄰里被強盜及殺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聞而不救者減一等。力勢不能赴救者(謂賊強人少,或老小羸弱),速告隨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論。其官司不即救助者,徒一年。竊盜者各減二等。”
捕亡,道路行人捕罪人條:“諸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不能拘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勢不得助者勿論。(謂隔川谷垣籬塹柵之類,不可逾越者。官有急事,及私家救疾赴哀,情事急速,亦各無罪)。”
還有人民于犯罪發(fā)生時,有時不須被動,即自動的有行動的義務者,例如:
斗訟,強盜殺人條:“諸強盜及殺人,賊發(fā),被害之家及同伍(同伍共相保伍者),即告其主司。若家人同伍單弱,比伍為告(每伍家之外即有比伍)。當告而不告,一日杖六十。”
斗訟,監(jiān)臨知犯法條:“同伍保內(nèi),在家有犯,知而不糾者,死罪徒一年,流罪杖一百,徒罪杖七十。其家唯有婦女及男年十五以下者,皆勿論。”
雜律,見火起不告救條:“諸見火起,應告不告(須告見在及鄰近之人共救),應救不救,減失火罪二等。”
捕亡,被毆擊奸盜捕法條:“諸被人毆擊,折傷以上,若盜及強奸,雖傍人(雖非被傷被盜被奸家人及所親),皆得捕系以送官司。”
斗訟,密告謀反大逆條:“諸知謀反及大逆者,密告隨近官司,不告者絞。知謀大逆謀叛不告者,流二千里。知指斥乘輿及妖言不告者,各減本罪五等。”
以上可見社會本身對于防止犯罪的各種責任。
第二,唐律中有很詳細的警察制度,來保障各種公益。例如,
戶婚,脫戶條:“諸脫戶者(一戶之內(nèi)盡脫漏不附籍者),家長徒三年。”、“里正知情者,同家長法。”(里正不覺脫漏條)“州縣知情者,從里正法。”(州縣不脫漏條)
雜律,城內(nèi)街巷走車馬條:“諸于城內(nèi)街巷,及人眾中,無故走車馬者(無要速事故),笞五十。以故殺傷人者,減斗殺傷一等。若有公私要速而走者不坐。以故殺傷人者,以過失論。”
雜律,筎船不如法條:“諸船人行船,筎船寫漏(筎船謂筎塞船縫,寫漏謂寫去漏水),安標宿止(行船宿泊之所,須在浦島之內(nèi)仍即安標),不如法,若船筏應回避而不回避者,笞五十。以故損失官私財物者,坐贓論減五等。”
雜律,舍宅車服器物條:“諸營造舍宅車服器物,及墳塋石獸之屬,于令有違者,杖一百。”疏:“舍宅者營繕令:王公以下,凡有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車者,儀制令:一品青油,通憲虛偃。服者,一品袞冕,二品鷲冕。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純金純玉,墳塋者,一品方九十步,墳高一丈八尺。石獸者,三品以上六,五品以上四。”
雜律,失時不修堤防條:“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
雜律,盜決堤防條:“諸盜決堤防者(盜水以供私用若為官檢校,雖供官用亦是),杖一百。若毀害人家,及漂失財物,贓重者坐贓論。以故殺傷人者,減斗殺傷罪一等。若通水入人家,致毀害者,亦如之。其故決堤防者(非因盜水,或挾嫌隙,或恐水漂自損之類),徒三年。”
雜律,醫(yī)合藥不如方條:“諸醫(yī)為人合藥,及題疏針刺,誤不如本方,殺人者徒二年半。故不如本方,雖不傷人,杖六十。”
雜律,侵巷街阡陌條:“穿垣出穢污者(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
賊盜,以毒藥藥人條:“脯肉有毒,曾經(jīng)病人,有余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若故與人食,并出賣,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絞。即人自食致死者,從過失殺人法(盜而貪者不坐,仍科不焚速之罪)。”
雜律,施機槍作坑井條:“深山迥澤,及有猛獸犯暴之處,施機槍作坑井者,仍立標幟,不立者笞四十。”
賊盜,山野物已加功力條:“諸山野之物(謂草木藥石之類),已加功力(或刈伐,或積聚),而輒取者,各以盜論。”
雜律,賣買不和較固條:“諸賣買不和而較固取者較謂專略其利,固謂障固其市,及更出開閉,共限一價(謂賣物以賤為貴,買物以貴為賤),若參市(謂負販之徒,共相表裹,參合貴賤,惑亂外人),而規(guī)自入者,杖八十。”
雜律,器用絹布行濫條:“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行濫短狹(行濫謂器用之物不牢不真,短狹謂絹匹不充四十尺,布端不滿五十尺,幅闊不充一尺八寸之屬)而賣者,各杖六十。”
雜律,私作斛斗秤度條:“諸私作斛斗秤度不平,而在市執(zhí)用者,笞五十。因有增減者,計所增減準盜論。”
雜律,校斛斗秤度條疏:“校斛斗秤度,每年八月,詣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詣所在州縣官校,并印署,然后聽用。量,以北方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為龠,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三斗為大斗一斗,十斗為斛。秤權(quán)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為銖,二十四銖為兩,三兩為大兩一兩,十六兩為斤。度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一尺二寸為大尺一尺,十尺為丈。”
賊盜,盜毀天尊佛像條:“諸盜毀天尊像佛像者徒三年。”
賊盜,發(fā)冢條:“諸發(fā)冢者加役流,已開棺槨者絞,發(fā)而未徹者徒三年。”
雜律,國忌作樂條:“諸國忌日廢務日作樂者,杖一百,私忌減二等。”
雜律,得宿藏物條:“得古器(謂得古器鐘鼎之類)形制異(形制異于常者),而不送官者準所得之器,坐贓論減三等。”
衛(wèi)禁,私度關(guān)條:“諸私度關(guān)者(無公文),徒一年。越度者(謂關(guān)不由門,津不由濟而度者)加一等。”
衛(wèi)禁,不應度關(guān)條:“諸不應度關(guān)而給‘過所’(有征役番期及罪譴之類,不合轍給過所),若冒名請‘過所’而度者,各徒一年,即以‘過所’與人,及受而度者,亦準此。”
以上這二十幾條條文,只是一些有代表性的選擇,已可看出戶籍警察、交通警察、營建警察、水利警察、衛(wèi)生警察、山林警察、經(jīng)濟警察、宗教警察、古物警察、邊界警察這些觀念,在當時不但存在,并且是很發(fā)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