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道隣法政文集 (漢語法學文叢)
- 徐道隣
- 1956字
- 2020-11-28 22:48:01
十、清(1644—1911)
(一)清之律例
清朝的制度典章,大體都是因襲明朝的,在法律上更是如此。最初幾年,是正式施用明律。順治元年(1644),多爾袞入關,曾下令問刑衙門,一律用明律治罪。十月,世祖入京,即皇帝位,準刑部左侍郎黨崇雅之奏,詔在外官吏,仍照明律施行。如有恣意輕重等弊,指參重處。二年(1645),命官修律,三年(1646)五月,《大清律》成。十三年(1656),復頒滿文大清律。圣祖康熙九年(1670),命刑部尚書對喀納校正律文。十八年(1679),論刑部及九卿,正律之外,于所有條例,詳加酌定,別自為書,名為《現行則例》。二十八年(1689),用盛昇之言,將《現行則例》,附入《大清律》條,張玉書等又于每篇正文后,增用“總注”,疏解律義次第。世宗雍正元年(1723),命朱軾為律例館總裁,修定律例,三年(1725)書成,五年(1727)頒布,這就是大清律的定本。其篇目及條文數目如下。
名例律四十六條
吏律
職制十四條 公式十四條
戶律
戶役十五條 田宅十一條 婚姻十七條 倉庫二十三條 深程八條 市廛五條
禮律
祭祀六條 儀制二十條
兵律
宮衛十六條 軍政二十一條 斗律七條 廄牧十一條 郵驛十六條
刑律
賊盜二十八條 人命二十條 斗毆二十二條 罵詈八條 訴訟十二條 受贓十三條 詐偽十一條 犯奸十條 雜犯十一條 捕亡八條 斷獄二十九條
工律
營造九條 河防四條
我們從這篇目錄中,就可以看出來,清律完全是抄襲明律,不過對于原有條文,有的刪減,有的歸并,所以從四百六十條,減縮到四百三十六條,并對于明律的律文及律注,也頗有所增損改益。律后的“總注”,則是康熙時所造。自此以后,雖經歷代屢次纂修,但只是續增附律之條例,對于律的正文,則始終未有一字之改易,這一點似乎也是學會了明朝的家法。
清律的“總注”,原無重要意義,所以在高宗乾隆五年(1740),芟除以后,就不再列入。至于律外之“例”,在康熙初年,僅有三百二十一條,末年增到一百一十五條。雍正三年(1724),命群臣分別訂定,分成三類:一曰“原例”,即累朝舊例,凡三百二十一條。二曰“增例”,乃康熙朝現行之例,凡二百九十條,三曰“欽定例”,即雍正時上諭及臣工條奏,凡二百有四條,總計八百十五條。自乾隆元年(1736),刑部奏準三年修例一次;十一年(1746),又議改五年一修,一朝之內,纂修凡八九次。也取消了“原例”、“增例”等名目。仁宗嘉慶(1796)以后,按期開館修例,至穆宗同治(1862)間,例漸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條。蓋后世議法諸臣,不明世輕世重之故,每屆條例,僅將歷奉諭旨及臣工條奏,節次編入,從未統合全書,逐條厘正。同治九年(1862)修例以后,時勢多故,章程叢積,刑部憚其繁猥,不敢議修,群臣亦無言之者。一直到了德宗光緒二十八年(1902),刑部才又開館修例,于三十一年(1905),奏準刪除三百四十四條,這是清朝最后一次的修例了。
清季晚年,時局大變,世界思想潮流,輸入中國,光緒二十八年(1902),朝廷從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之請,命沈家本、伍廷芳修定法律,兼取中西,并諭“將一切現行律例,按照通商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三十三年(1907),沈家本等乃征集館員,延聘東西各國博士律師等備顧問。于三十四年(1908),編成《大清現行刑律草案》,分總則分則二論,凡三百八十九條。一時守舊派的學者如勞乃宣、陳寶琛等,和主張變法的沈家本、董康等相互爭議,辯論紛然。宣統元年(1909),資政院僅將總則通過,而分則未能議決。而頒布年限已迫,二年(1910)十二月二十五日,遂將通過的總則和未通過的分則,同時公布。這是中國第一部受了西洋法系影響的法典。然而才過一年,清室遜位,帝制告終,中國一步一步地走上西洋的民主和科學的道路。所以這一段事實,與其說中國固有法制史的結束,不如說是中國現代立法史的開始,較為正確。
清律的內容,和明律之不同者,真是微乎其微。但其所修正的地方,也倒確有道理,不像明律改唐律之故作解事。清史稿刑法志舉出數點:如“犯罪存留養親,推及孀婦獨子;若毆妻致死,并得準其承祀,恤孤厘且教孝也。犯死罪,有常赦所不原察,有祖父子孫陣亡,準其優免一次,勸忠也。枉法贓,有祿人八十兩,無祿人及不枉法贓,有祿人一百二十兩,俱實絞,嚴貪墨之誅也。衛蠹索詐,驗贓加等治罪,懲胥役所以保良懦也。強盜分別法無可貸,情有可原,殱渠魁赦脅從之義也。復讎以國法得伸與否為斷,杜兇殘之路也。凡此諸端,或隱含古義,或矯正前失,皆良法也”。
至于有清一代之法治,清史稿說:“圣祖(康熙)沖年踐祚,與天下修養,六十余稔;寬恤之詔,歲不絕書。高宗(乾?。┻\際昌明,一代法制,多所裁定。仁宗(嘉慶)以降,事多因循,未遑改作。綜其終始,列朝刑政,雖不盡清明,然如明代之廠衙廷杖,專意戮辱士大夫,無有也。治獄者,雖不盡仁恕,然如漢唐之張湯,趙禹,周興,來俊臣輩深文慘刻,無有也。”所說的固然是恭維的話,然事實上也倒是確乎如此。
(二)清之考試與任官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