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道隣法政文集 (漢語法學文叢)
- 徐道隣
- 6878字
- 2020-11-28 22:48:01
九、明(1368—1644)
(一)明之律例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道法律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又親眼看見元朝條格的支離破碎,“使吏得為奸,民不得治”,所以在吳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平定武昌之后,就已經議定律令,令丞相李善長為“律令總裁官”總其事。李上言:“歷代之律,皆以漢九章為宗,至唐始集其成,今制宜遵唐舊”,從之。十二月,書成,凡為令一百四十五條,律二百八十五條。又命大理卿周植等訓釋其義,頒之郡縣,名曰《律令直解》。洪武元年(1368),又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講唐律,日進二十條。六年(1373)冬,詔刑部尚書劉惟謙詳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兩廡,親加裁酌。及成,翰林學士宋濂為表以進,里面說:“臣以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詔,明年二月書成。篇目一準于唐:曰衛禁,曰職制,曰戶婚,曰廄庫,曰擅興,曰賊盜,曰斗訟,曰詐偽,曰雜律,曰捕亡,曰斷獄,曰名律。采用舊律二百八十八條,續律百二十八條
,舊令改律三十六條,因事制律三十一條,掇唐律以補遺百二十三條,合六百有六條。分為三十卷,或損或益,或仍其舊,務合輕重之宜。”二十二年(1389),刑部言,“比年條例增損不一,以至斷獄失當,請編類頒行,俾中外知所遵守”。遂命翰林院同刑部官,取比年所增者,以類附入。這時中央的官制,早已經廢除中書,政歸六部,于是更定大明律,亦以六曹分類,而一千年來古律的面目,至此一變。這部新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條,其篇目條數如下:
名例律一卷 四十七條
吏律二卷
職制十五條 公式十八條
戶律七卷
戶役十五條 田宅十一條 婚姻十八條 倉庫二十四條 課程十九條錢 債三條 市廛五條
禮律二卷
祭祀六條 儀制二十條
兵律五卷
宮衛十九條 軍政二十條 關津七條 廄牧十一條 郵驛十八條
刑律十一卷
賊盜二十八條 人命二十條 斗毆二十二條 罵詈八條 訴訟十二條 受贓十一條 詐偽十二條 犯奸十條 雜犯十一條 捕亡八條 斷獄二十九條
工律二卷
營造九條 河防四條
后來太孫先請更定了五條,后請更定了七十三條,自此遂成定本,這就是施行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幾年的大明律。
到了孝宗(祐樘)弘治五年(1492),這時離開定律的時候,已經一百多年,鴻臚少卿李鐩請刪定問刑條例,刑部尚書彭韶等議曰:“刑書所載有限,天下之情無窮,故有情輕罪重,亦有情重罪輕:往往取自上裁,斟酌損益,著為事例。蓋此例行于在京法司者多,而行于在外者少,故在外問刑,多至輕重失宜。宜選屬官,匯卒前后奏準事例,分類編集,會官裁定成編,通行內外,與《大明律》并用。應事例有定,情罪無遺。”從之,十三年(1500)二月,三法司奉詔看詳歷年“問刑條例”,定經久可行者,條具奏請。帝以獄事至重,下諸司大臣同議之,議上二百九十七條,帝謫其中六條,命復議已,乃布行,這是“例”的第一次的編纂,也是律例并行的正式開始。世宗(厚熜)嘉靖二十八年(1549)顧應祥等議定,增至二百四十九條
,三十四年(1555),何鰲又增入九條。
神宗(翊鈞)萬歷十三年(1585),刑部尚書舒化等奉命重加酌議,他在“重修問刑條例疏”中說:“法因事變,情以世殊,其中(指問刑條例)或有舉其一而未盡其詳,亦有宜于前而不宜于后。事本一類,乃分載于各條,罪本同科,或變文以異斷。至若繁詞冗義,未盡芟除,甲是乙非,未經畫一。蓋立例以輔律,貴依律以定例。律有重而難行,故例常從輕,不無過輕而失之縱;律有輕而易犯,故例常從重,不無過重而近于苛。如此之類……據文既有可訾,于律不無相礙。今臣等所議,必求經久可行,明白易曉,校勘多年,粗有端緒……除各例妥當相應照舊者,共一百九十一條,其應刪應并應增改者共一百九十一條。乞容臣等仍將大明律逐款開列于前,各例附列于后,刊刻成書,頒布問刑衙門,永永遵守。”
這是《問刑條例》的一次大清理。
而且《問刑條例》,以前只是單本刊行,自此才纂為一書,正式刊附律文之后。雖然另外也還有單行本,恐怕就不如律例合刊本的通行了。
至于明朝“律”外之“例”,特別發達的緣因,甚為明顯。因為明律是太祖親手制定的法典,自認為所以斟酌損益之者,至纖至悉,是他一生得意之作。后來子孫焉敢妄議?洪武二十五年(1392),刑部言:“律條與條例不同者宜更定”,太祖說:“條例特一時權宜,定律不可改”。二十八年(1395)六月,他御奉天門昭諭群臣:“后嗣止循‘律’與‘大誥’,不許用黥刺剕劓閹割之刑。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九月,頒《皇明祖訓條章》于中外,“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論”。成祖(棣)(1404—1424)詔法司問囚,一依《大明律》擬議。憲宗(見深)成化元年(1465),也令有司讞囚,一依正律。這樣的更成了一代家法,所以歷代相承,對于律文,并不敢稍議更改。但是“刑書所載有限,天下之事無窮”,乃是一個無情的事實,“于是因律起例,因例生例,例愈繁而弊愈無窮”矣。
(二)唐明律比較
中國法律,自唐以后,五代及宋,以至遼金,全部是以唐律為宗。惟有元律以夷變夏,不肯受唐律的范圍。然其支離破碎,終亦不能自成系統。明律最初完全規仿唐律,即篇目亦一無更改。洪武二十二年(1389)的更定,把六百零六條條文,減為四百六十條,又改以六部分篇,而唐律原來的面目,至此為之一變。雖然如此,明律中主要的制度和基本思想,仍然絲毫脫離不了唐律的范圍。不過明朝人喜歡自作聰明,在因襲唐律時,往往故為同異,因而率意更張,常常不免弄巧成拙。后來有人批評明律,說明律之更改唐律,常是輕其所輕,而重其所重,結果輕罪愈輕則易犯,重罪愈重則多冤。我們沒有唐明兩朝獄訟的正確統計,更缺乏兩朝教育和經濟的比較材料,對此論斷,無從加以批評。但是我們若把唐明律拿在一起,一條一條的,相互對照,馬上就可以發現明律不如唐律的地方,實在不少。清末薛允升先生(云階)著有《唐明律合編》,沈家本先生(子惇)著有《明律目箋》,雖然都是在借明律來批評——沿襲明律的——清律,但是明律不如唐律的地方,自此都一一的被明白的指點出來。現在姑舉幾個比較重要的例子如下。
(1)唐律,毀大祀神御之物者,以盜論(雜律,棄毀神御之物條),盜大祀神御之物者,流二千五百里(賊盜,大祀神御物條)。明律,毀神御物,改為徒二年,而盜神御物,則改為斬罪(禮律祭祀,毀大祀丘壇條)。同樣兩罪,一則減輕,一則加重,而相去懸殊如此。
(2)唐律,盜園林內草木者,徒二年半(賊盜,盜園林內草木條)。明律問刑條例,則比照大祀神御物處斬(刑律賊盜,盜園林樹木條),以樹木而謂之神御物,其理難通,皆不學之故也。
(3)唐律,強盜,不得財,徒二年;一尺,徒二年;二匹加一等,十匹及傷人者絞,殺人者斬。其持杖者,雖不得財,流三千里,五匹絞,傷人者斬(賊盜,強盜條)。明律不分其持杖不持杖,傷人不傷人,“但得財”者,皆斬(刑律賊盜,強盜條)。受害者僅止些微,到案者遽膺駢戮,情法相準,豈得為平?
(4)唐律無“罵人”罪,以其情輕也。明律增“罵人者,笞一十;互相罵者,各笞一十”(刑律罵詈,罵人條)。甚無謂也。
(5)唐律,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毆擊,子孫即毆擊之,非折傷者勿論;折傷者,減凡斗折傷三等;至死者,依本律(賊盜,祖父母為人毆擊條)。至父母為人殺,則子孫不得報復,蓋唐律不肯以殺人之權,付諸平民,孟子所謂“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以意也。元律有“人殺死其父,子毆之死者不坐”一條,明律承用之,而分“勿論”及“杖六十”兩條(刑律斗毆,父祖被毆條)。周禮,“朝士凡報仇讎者,書于士,殺無罪”。不報官而擅殺,安得無罪?而遽予勿論,是明律導人私自相殺也。
(6)唐有六贓,明亦有六贓。唐以“受財枉法”、“不枉法”、“受所監臨”、“強盜”、“竊盜”、“坐贓”為六贓(雜律,坐贓致罪條)。明以“監守盜”、“常人盜”、“竊盜”、“枉法”、“不枉法”、“坐贓”為六贓,而無“強盜”及“受所監臨”。然計贓之法,“監守”與“枉法”同,“常人”與“不枉法”同,同名為六等,實止四等,不若唐之六贓之確為六等也。唐無“常人盜”而“監主”加凡盜二等,別無計贓之法,故入六贓之內,此唐明之所以異也。
(7)唐律,官司出入人罪,失入者減三等,失出者減五等(斷獄,官司出入人罪條)。明律同,但又加上“以吏典為首,首領官減吏典一等,佐貳官減首領一等,長官減佐貳一等”(刑律斷獄,官司出入人罪條)。如是則失增徒一年至死者,唐律長官徒二年半,明律則佐貳以上,即已減盡無罪。增徒二年半至死者,唐律如上,明律則首領以上已無罪。唐重明輕之懸殊如此,此就“從徒入死”論之也。但“從笞入杖”之法,則明律又與唐律全同:失增笞一十、二十、三十,至杖百者,其長官皆有應科之罪,乃其失增至死之法,則又如上之寬。兩兩相形,使人莫解。明律更改唐律,弄巧成拙者,此例最為顯然。
(三)廠衛之患
明律之不高明,固如上述,然明朝法治之最大污點,還是在它的幾個“創制”,即“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是也。《明史·刑法志》說:“是數者,殺人至慘,而不麗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極,舉朝野命,一聽之武夫官豎之手,良可嘆也。”而“太監會審”一項,更是歷代司法中從來沒有過的一個荒唐制度。
“廷杖”始于太祖(1368—1398),永嘉侯朱亮祖父子皆鞭死,工部尚書夏祥斃于杖下,就是他立下的榜樣。宣宗(瞻基)宣德三年(1428),枷徇御史嚴皚、方鼎、何杰,這是廷辱言官的開始。英宗(祁鎮)正統時(1438—1449),尚書劉中敷,侍郎吳璽、陳瑺,祭酒李時勉,都挨過棍子,而殿陛行杖,成了家常便飯。憲宗(見深)成化十五年(1479),廷杖給事御史李俊王濬等五六人,每人二十。武宗(厚照)正德十四年(1519),廷杖舒芬,黃鞏等一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世宗(厚熜)嘉靖三年(1524),廷杖豐熙等一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中年以后,刑法益峻,大臣常被笞責,“公卿之辱前此未有”,有的朝服予杖,天下為之駭然。四十余年間,杖殺朝士,倍蓰前代。神宗(翊鈞)萬歷六年(1578),杖吳中行等五人,其后盧洪春、孟養浩、王德完等咸被杖,多者至一百。后帝益厭言者,疏多留中廷,杖寢不用。熹宗(由校)天啟(1621—1627)時,太監王禮乾重笞戚畹、李承恩,以悅魏忠賢,于是萬燝、吳裕中斃于杖下,閣臣葉向高言:“數十年不行之敝政,三見于旬日,萬萬不可再行。”忠賢乃罷廷杖,而以所欲殺者,悉下“鎮撫司”,士大夫益無噍類矣。
“東廠”創于成祖(永樂,朱棣),是一個以太監領導的特務組織。因為他在北平作燕王時,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故即位后(1403),專倚宦官。后來立東廠于東安門北,令嬖昵者提督之,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不過這時他在他的第二個特務組織里,即“錦衣衛”,有更多的親信,所以“廠”的權力,有時敵不過“衛”。到了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東廠之外,又添了一個“西廠”,以汪直督之,所領緹騎,倍于東廠,自京師及天下,傍午偵事,雖王府不免。汪直用事六年,冤死者相屬,“廠”勢又遠出“衛”上。后來聽了大學士萬安的話,取消了西廠。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寵信太監劉瑾,又恢復西廠。東廠太監邱聚,西廠太監谷大用,都是劉瑾的黨羽,西廠爭用事,遣邏卒,刺事四方。南康吳登顯等戲競渡龍舟,身死家籍。于是遠州僻壤,見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轉相避匿。有司聞風,密行賄賂。無賴子乘機為奸,天下皆重足立。而錦衣衛的石文義,也是劉瑾的親信,而廠衛的勢力,來了一次合流。但是劉瑾還不滿足,他又自己組織了兩個“辦事廠”,自己領導,京師謂之“內行廠”,雖東西兩廠,皆在伺察中,而倍加酷烈。罪無輕重皆決杖,枷重至一百五十斤,不數日輒死。御史柴文顯、汪澄以微罪至凌遲,官吏庶民非法死者數千。正德五年(1510),劉瑾被誅,西廠、內行廠都被取消,而東廠如故,張銳領之,與錦衣衛使錢寧,并恣羅織,廠衛之稱,自此著也。世宗(嘉靖)(1522—1565)馭宦官較嚴,他們不敢放肆,這時廠權不如衛。神宗萬歷(1573—1619)一代,刑罰較稀,廠衛獄中,至生青草。熹宗天啟(1621—1627)年間,宦官魏忠賢用事,自領東廠,用田爾耕作衛使,許顯純作鎮撫司,專以酷虐鉗中外,廠衛之毒,至此而極。廠中的隸役,都是從衛中調來,而以最輕黠狷巧者充之。役長曰“檔頭”,帽上銳,衣青素,(衤旋)褶系小條,白皮靴,專主伺察。其下“番子”數人為干事。每月旦,廠役數百人,掣簽庭中,分瞰宮府。所作情報,送之至廠,名“打事件”,至東華門,雖夤夜,投隙中以入,即屏人達至尊。以故事無大小,天子皆得聞之。家人米監猥事,宮中或傳為笑謔。上下惴惴,無不畏“打事件”者。莊烈帝(崇禎朱由檢)(1628—1644),雖誅魏忠賢,但其天性疑忌,更離不開特務,他以王德化掌東廠,以吳孟明掌錦衣——人雖不惡,而不敢違東廠意——鎮撫梁清宏,喬可田朋比為惡。凡縉紳之門,必有數人往來蹤跡,故常晏起早闔,毋敢偶語。旗校過門,如被大盜。官為囊槖,均分共利。京城中奸細,潛入傭夫販子,陰為流賊,所遣無一舉發。而高門富豪,跼蹐無寧居,其徒黠者,恣行請托,稍拂其意,飛誣立構,摘竿牘片字,株連至數十人。這樣子的恐怖政治,一直到明亡為止。
“錦衣衛”也是一個御用的特務組織。它“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恒以勛戚都督領之。盜賊奸宄,衛涂溝洫,密緝而時省之”(明史職官志)。衛獄幽縶慘酷,為害最烈。太祖早年,屢興大獄,都是它承辦的,殺人甚多。晚年覺悟,在洪武二十年(1687),悉焚衛刑具,以示永不復用,以囚送刑部審理。二十六年(1393),更申明其禁,詔內外獄毋得上錦衣衛,大小咸經法司。成祖寵信紀綱,令治錦衣親兵,復典詔獄,自此廢洪武詔不用,而錦衣之威復熾。紀綱誅后,其徒稍戢。英宗正統時(1436—1449),宦官王振用事,以馬順為指揮,流毒天下,枷李時勉,殺劉球,皆順為之,而其勢復張。代宗(祁鈺)一朝(1451—1456),錦衣稍為斂跡。英宗復辟(1457—1464),寵任指揮門達,緹騎四出,又立程督并,以獲多為主。朝官楊璡、李蕃、韓祺、李觀、包瑛、張祚諫、李萬鐘等,鋃鐺就逮,冤號道路者,不可勝記。而為禍益熾,朝野相顧,不能自保。孝宗(祐樘)弘治時(1488—1505),牟斌為指揮,曾維護李東陽,世宗嘉靖時(1522—1565),初用王佐為指揮,曾治奸人劉東山,后用陸炳,也保全不少人命,這是錦衣衛中稀有的幾個好人。但是衛獄的慘酷森嚴,終明之世,未能改變,至于廠衛之間,則始終是相互勾結:廠在內窺奪意旨,衛在外訪緝羅織,廠勢強,則衛附之,廠勢弱,則衛反氣凌其上。錦衣陸炳之緝司禮太監李彬和東廠太監易廣陰,皆置之死地,是因為陸炳得到內閣嚴嵩的同意,但是后來太監的權勢,愈來愈重,內閣的力量,愈來愈輕,閣臣反比廠為之下,而衛使無不競趨廠門,甘為役隸矣。
“鎮撫司”職理獄訟,原屬錦衣衛,至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頒給印信,許其自行上請,衛使勿得與聞。故鎮撫職雖卑,而其權日重。武宗正德年間,劉瑾、錢寧用事(1506—1510),專任鎮撫司,文致冤獄,法紀大壞。世宗嘉靖(1522—1566),事益多下鎮撫,鎮撫勾結內侍,故多能巧中上意,熹宗天啟時(1621—1625),許顯純為魏忠賢義子,任鎮撫,拷楊漣、左光斗等,坐贓比較,立限嚴督之,兩日為一限,輸金不中程者受全刑。全刑者,曰械,曰鐐,曰棍,曰桚,曰夾棍。五刑畢具,呼譽聲沸,然血肉潰爛,宛轉求死不可得。顯純叱咤自若。一夕,命諸囚分舍宿。于是獄卒曰,“今夕當有壁挺者”,壁挺者,獄中言死也。明日漣死,光斗等次第皆鎖頸拉死。每一人死,停數日,葦席裹尸出牢戶,蟲蛆腐體,獄中事秘,其家人或不知死日。莊烈帝禽戮逆黨(1627),冤死家子弟望獄門稽顙哀號,為文以祭,帝聞之惻然。
“會審”者,太監會同法官,共同錄囚之意。英宗正統六年(1441),命何文淵,王文二人審行在疑獄,敕同太監興安、周忱、郭瑾。這是會審的開始。代宗景泰六年(1455),命太監王誠,會三法司審錄在京刑獄。憲宗成化八年(1472),命司禮太監王高,少監宋文毅,往兩京會審,十七年(1481),命太監懷恩同法司錄囚,自此成為定例。每審錄必以丙辛之歲。孝宗弘治九年(1496),不遣內官,十三年(1500),以給事中邱俊言,復命會審。凡大審,緣赍敕,張黃蓋于大理寺。為三尺壇,中坐,三法司左右御史郎中以下捧牘立,唯諾趨走惟瑾。三法司視成案有所出入輕重,俱視中官意,不敢忤也。成化時會審,有弟助兄斗,因毆殺人者,太監黃賜欲從未減。尚書陸瑜等持不可。賜曰:“同室斗者,尚被發纓冠救之,況其兄乎?”瑜等不敢難,卒為屈法。萬歷三十四年(1606)大審,御史曹學程以建言久系,群臣請宥皆不聽。刑部侍郎沈應,又署尚書事,合院寺之長,以書抵太監陳矩,請寬學程罪,然后會審。獄具,署名同奏。矩復密啟,言學程母老可念。帝意解,釋之。其事甚美,而監權之重如此。而內監之曾奉命會審者,死后則于墓寢畫壁,南面坐,旁列法司堂上官及御史刑部郎,引囚鞫躬聽命狀,示后世為榮觀焉。以前太祖之制,內官不得識字預政,備掃除之役而已。而成祖違之,卒貽子孫之患如此,君子惜焉。
總論明朝一代刑政,太祖(洪武)先嚴后寬,惠帝(建文)最稱仁厚。仁宗(洪熙)宜宗(宣德)孝宗(弘治)穆宗(隆慶),都還仁恕可稱,憲宗(成化)雖多秕政,而尚知慎刑。至于用刑慘毒,莫過成祖(永樂);英宗(正統)敗于王振,武宗(正德)禍于劉瑾;世宗(嘉靖)天性苛刻,神宗(萬歷)尤忌言者,熹宗(天啟)昏亂,最稱酷虐;莊烈(崇禎)銳心國事,而國法過嚴,人心已去,終亦無救于亂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