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綠汀與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研究
- 徐科銳
- 2808字
- 2020-11-28 16:19:10
第一章 時代語境與作為音樂家賀綠汀的身份建構
“譜寫生活的強音,謳歌人民的事業。”1993年7月,江澤民同志在賀綠汀從事音樂工作七十周年之際,對這位世紀老人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賀綠汀歷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第三屆副主席,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他也是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專業高等音樂學院院長時間最長的音樂教育家……“文革”時期,他被譽為“硬骨頭音樂家”,王元化先生曾在他生日之時送上祝壽之詞:“鐵骨錚錚抒天地正氣,輕音裊裊譜人間新聲。”在他去世時,一副挽聯這樣寫道:“牧笛揚華音,戰歌壯國魂,燦爛樂章譜春秋,滿腔赤子心;真言蕩濁流,鐵骨傲鬼神,浩然正氣耀日月,一身報國情。”
作為中國人民的“音樂家”“教育家”,他以時代“豐碑”的形象將那份“記憶”銘刻在我們心中。雖然這位世紀老人已離開我們近18年,但他的身影如一記符號毅然駐于我們內心深處,他的歌曲凝聚著時代力量并流淌于你我心間,他的品格、思想和智慧都在他偉岸身影的背后抒寫著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的篇章,記錄著真實與生動、困境與磨難,辛酸中滲透著欣慰,平凡中激蕩著偉大。當我們以后生的身份去學習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史時,翻閱中國教育現狀的開篇,相關思潮、事件,那些人和那些人經歷的故事,都如一幅幅畫面掠過我們的眼前,回望那段歷史長河,久遠而親切,陌生又熟悉,它曾伴隨我們成長,我們又在成長中慢慢延續著它的生命。當我們觸及某些事件、某種話題、某些不平凡的經歷時,歷史記錄中總是無法回避一個人,在他身上或隱隱約約地發現人文價值的與眾不同,或發現無法估量的音樂教育觀念,或發現對當代音樂教育的貢獻,或發現內在永恒的“精神”與“氣質”以及“風骨”與“氣魄”,他就是賀綠汀。
那么,值得我們當代音樂人永遠雋刻在心間并為之去追求、去奮斗的,究竟是怎樣的堅持和操守?我們應當永遠銘記的,不僅是那些流傳千古的音樂作品、為后人所繼承的光輝思想或實踐體系,更是最初只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而最終成為中國現當代偉大的音樂教育家所具有的內在人文價值的核心——曾被譽為“中國之鶯”的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周小燕老師一言蔽之:“在我的心目中,賀老一直代表著音樂界的良心。”
良心是一名藝術家、更是教育家所應該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是我們這個社會對所有文化傳承者時刻提出的挑戰和考驗。良心不僅可以告慰自我的內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實踐中起到價值判斷的功能。在藝術相關的框架體系中,良心意味著審美價值的標準和美感的最初源泉,我權且認定它為藝術家意向性的內在標準,而外在顯現卻是無可估量的。正如老子所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如今,我們再次捧起賀老的傳記,字間飄香,點燃的是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旋律悠揚,哼唱的是國人進步的足音,循著他曲折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軌跡,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賀綠汀不可替代的偉大,這偉大中蘊含他血淚融成的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那是一幅在新中國音樂歷史上永存的畫面。
“在老一輩的文學藝術家中間,我特別敬重賀綠汀和巴金。他們那種使人的心靈受到震蕩、得到凈化的作品力量和人格力量,同樣使我為之折服。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使人為之向往的至高、至善境界——‘人品與文品的和諧統一’。”這段話出自中國著名音樂理論家與批評家戴鵬海先生的筆下。是年,賀綠汀先生已86歲高齡,這位中國音樂界傳奇的耄耋老人又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賀綠汀的一生,正如戴先生所言,實現了“人品與文品的和諧統一”,他既是功標青史的“硬骨頭音樂家”,又是當之無愧的“人民的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
賀綠汀(1903—1999年),原名賀安卿,又名賀抱真、賀揩等,湖南邵陽市邵東縣人,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院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杰出的人民音樂家、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他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后在長沙藝術專修學校攻讀音樂,并留校任音樂教員。1931年,他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修鋼琴與和聲學,并翻譯了《和聲學理論與實用》。3年后,他在俄國作曲家齊爾品舉辦的“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中,憑借《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分別獲得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在音樂史上,第一次讓世界知道了中國的音樂特色。他也因此“一曲成名”,學校將他的學制改為公費生,百代唱片公司為他的獲獎作品灌制唱片并發行海內外,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譯著。1934年,賀綠汀開始對電影歌曲進行創作,在明星電影公司擔任作曲股長,參與左翼電影運動。他為影片《船家女》《馬路天使》《十字街頭》《都市風光》,話劇《武則天》《復活》等20多部影劇作品配樂作曲,同時創作了《搖船歌》《怨別離》《懷鄉曲》《秋水伊人》《背纖歌》《戀歌》《春天里》等上百首歌曲,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其中,他為影片《馬路天使》譜寫的《四季歌》《天涯歌女》兩首歌,成為我國30年代進步電影的經典作品。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加入上海救亡演劇隊第1隊,并先后在重慶育才學校、新四軍軍部和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從事音樂創作和教學工作。在山西臨汾,他創作了威名遠播的抗日戰歌《游擊隊歌》,并在八路軍一次高級干部會議上指揮演唱這首歌,獲得巨大的成功。從此,《游擊隊歌》傳遍大江南北的抗日戰場,成為鼓舞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優秀樂曲。與此同時,他還創作了《中華兒女》《勝利進行曲》《全面抗戰》《弟兄們拉起手來》《上戰場》《保家鄉》《還我河山》等充滿戰斗熱情的歌曲,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在華中新四軍軍部,賀綠汀為新四軍將士寫歌教唱,受到劉少奇、陳毅等領導同志的贊許和歡迎。1943年,賀綠汀到達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教書,并創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其作品《游擊隊歌》受到毛澤東的稱贊。1945年后,賀綠汀在華北大學任教,并先后出任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人民文工團副團長、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并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此后,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職務,并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與此同時,他總結長期從事音樂創作的經驗,先后撰寫《我對戲曲音樂改革的意見》《論音樂的創作》《民族音樂問題》,出版了《賀綠汀歌曲選》《賀綠汀合唱曲選集》《賀綠汀管弦樂曲7首》《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等書。他一生創作了260余首歌曲。1999年4月27日,賀綠汀在上海病逝,終年96歲。
上述內容是帶有明顯“格式化”特征的、相對官方的賀綠汀生平闡述,并普遍見于網絡介紹、著作的開篇部分。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固然能夠了解到賀先生的生平履歷,可以對其一生有初步概括,然而要想真正走近這位世紀老人,讀懂他的人生,除了要掌握早已讓人“耳熟能詳”的“大事”,更要了解“小情”。因此,在賀綠汀先生的生平敘述中,我們暫且放下那些“規矩套子”,嘗試著用樸實的語言,描摹其生平中的閃光“片段”,接近和體悟他的人生,進而努力勾勒出其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最為真實的他和他的畢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