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研究現狀

盡管賀綠汀先生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享有盛譽,但有關他的生平、音樂創(chuàng)作和音樂作品等廣泛深入的研究,卻是隨著改革開放而逐漸開展的。同樣,對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研究雖然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蓬勃開展,但受到“反右”“文革”等特殊時期的影響,真正開始系統(tǒng)梳理中國現代音樂教育歷史,歸納總結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具體內容,是在改革開放后20世紀80年代。近年來,隨著音樂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人們對以賀綠汀為代表的中國現代著名音樂教育家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研究不斷深入,相關的研究成果也紛紛涌現,整體上呈現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

筆者在查閱文獻的時候,注意到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相較于對賀綠汀諸如作品、創(chuàng)作方面的研究和對生平的闡釋,在其音樂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稀少,自1979年以來只有8篇期刊文章、3篇碩士論文,目前沒有博士論文,相關著作只有1995年出版的《論賀綠汀》一書。已經發(fā)表的與賀綠汀音樂教育相關的文章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期刊上所刊登的文章,其研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對賀綠汀音樂教育思想的概括敘述和初步分析等方面,鮮有對其音樂教育實踐展開深入分析;碩士論文共3篇,一篇只用一頁的篇幅對賀綠汀的音樂教育歷程和思想進行極為概括的論述,一篇從其音樂教育歷程、教育思想觀點及實踐和現實意義進行論述,另外一篇以賀綠汀發(fā)展民族音樂教育為切入點加以概述,但均受碩士論文篇幅所限,未能做深入全面的研究。二是關于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研究雖然近年來頻有文章出現,但從研究某一音樂教育代表人物的角度切入,通過對該人物的研究和分析來得出結論與啟示的成果目前并不多見,僅有對蕭友梅、蔡元培等幾位著名音樂教育家為數不多的研究文章。因此,以賀綠汀和中國現當代音樂教育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既實現了對賀綠汀本人的全方位研究,也為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研究找到了一個較好的切入點,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本書所涉及的參考文獻可具體歸納為五類:賀綠汀相關研究;中國近代、現當代音樂史相關研究;中國近代、現當代音樂教育相關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與美育相關研究;中國音樂社會學相關研究。

(一) 賀綠汀相關研究

關于賀綠汀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集、傳記、回憶錄和論文等方面。早在198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就出版了《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對賀綠汀所著音樂論文進行了遴選和結集出版。1997年至2000年,朱踐耳、戴鵬海、常受宗等人共同編著了六卷本的《賀綠汀全集》(第一卷:聲樂作品;第二卷:器樂作品·大合唱·戲劇音樂;第三卷:譯文·專著;第四卷至第六卷:文論),共收錄包括歌曲、大合唱、電影音樂、話劇配樂、音樂戲劇、獨奏、管弦樂等在內的不同體裁作品260多首(部);文章、專著和評論280多篇(部)。該全集真實地記錄了賀綠汀一生對于音樂的思考與具體實踐的過程,對于后學深入開展有關賀綠汀的研究提供了全面、豐富、可靠的第一手資料。1995年和1999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分別出版了由賀綠汀夫人姜瑞芝主編的《論賀綠汀》和史中興的著作《賀綠汀傳》。《論賀綠汀》一書對賀綠汀的硬骨頭精神、音樂藝術特色和音樂教育思想進行了著重闡述,對本書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賀綠汀傳》則以傳記筆法生動地描繪了賀綠汀波瀾壯闊的一生,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情感積淀和史詩般的背景。1999年賀綠汀逝世以后,先生的兩個女兒賀元元、賀逸秋分別于2000年和2003年出版了《永遠的懷念——人民音樂家賀綠汀逝世周年紀念文集》和《我的父親賀綠汀》兩本書,表達了子女對父親的懷念之情。2008年蔣曄、武京予合著的《賀綠汀》是較為近期的傳記類著作。

在論文方面,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檢索平臺(CNKI)上檢索“題名”包含“賀綠汀”這一關鍵詞的文章共有270篇(1954—2016年)。這些文章的寫作形式主要為研究類論文、碩士論文和記敘類文章。這些文章的寫作內容主要包括相關史料綜述、賀綠汀傳記類綜述文章、逝世專題紀念文章、賀綠汀音樂思想研究、音樂創(chuàng)作與作品研究、音樂教育教學研究、雜述等方面。

1.賀綠汀生平與成就

由于是對人物的研究,筆者把關于賀綠汀生平成就的文章放在第一位展開綜述。雖然這類文章多為記敘文且論述性不強,但有其自身的獨特意義。一方面充分了解這類文章有助于我們全面掌握賀綠汀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環(huán)境,使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他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音樂思想的產生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為筆者撰寫本書提供了感情積淀,畢竟我們要研究的是一個時代的杰出人物,我們要懷著崇敬的心情、抱著認真審慎的態(tài)度、具有充分的感情積淀,才能夠真正做好人物的研究,使讀者為這位世紀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關于賀綠汀的生平與成就的介紹和紀念文章共有136篇,占研究文章總數的50%。這些文章大部分是賀老的生前好友、學生和同事所做。他們用樸實無華的、貼近生活的語言和白描的技法,在全方位地為我們勾勒出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形象的同時,也不吝惜自己的情感,用飽含深情、滿懷崇敬的筆觸,濃墨重彩地書寫了一位世紀老人作為人文精神典范的壯麗篇章。總體來看,除了報紙、文摘上的新聞與短論,這些文章大致分為生平記述、逝世與誕辰紀念、回憶錄三類。

關于賀綠汀生平的記述,有詳有略,但記述的角度、框架與內容大抵相同,多是從賀綠汀出生起,對抗日戰(zhàn)爭前、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后、“文革”、改革開放后幾個重要階段的生活經歷與成就進行典型描述。這類文章主要側重全景描述,力求宏觀展示賀綠汀的一生。相關文章有戴鵬海的《杰出的人民音樂家賀綠汀》、孫琴安的《音樂大師賀綠汀》、蘇洛的《賀綠汀:人民教育家》等。其中,嚴農的《硬骨頭音樂家賀綠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文章從影響賀綠汀一生的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以時而硬朗時而細膩的筆觸,對賀綠汀生平進行了典型描述。作者得知90歲高齡的賀老還在為家鄉(xiāng)出版社整理自己的舊曲時,深情地寫道:“‘賀老,這擔子可不輕啊’!賀綠汀同志笑著拍了拍自己的肩膀,說:‘我的骨頭還是硬的。’是的,他的骨頭在任何情況下永遠都是硬的。”嚴農.硬骨頭音樂家賀綠汀[J].文史春秋,2003(2):51.我們不難理解,這里的“硬骨頭”不僅是對敵人的堅決反抗,更是盡心竭力做好民族文化傳承的崇高精神的體現。

逝世與誕辰紀念類文章以抒發(fā)感情為主,多在賀綠汀誕辰和逝世這樣重大且有紀念意義的時間發(fā)表。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均為對賀綠汀生平的簡要回顧、對賀綠汀成就的贊譽、對賀綠汀個人品質精神的肯定和贊美、我們自身如何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藝術家的精神及態(tài)度的表達。相關文章有江明惇的《樂壇豐碑、音韻流芳》、史中興的《永遠的賀綠汀》、葉尚志的《德藝雙馨贊大師——懷念賀綠汀同志》等。其中,傅庚辰先生的一篇發(fā)言稿直接地點出了我們紀念賀先生的目的,那就是我們要繼承和學習賀綠汀的“革命精神、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傅庚辰.紀念與學習——在上海紀念人民音樂家賀綠汀百年誕辰會上的發(fā)言[J].人民音樂,2003(12).

回憶錄是研究賀綠汀生平與成就的重要文體,它既真切地表達了回憶者的感情,又為后學提供了較為真實的研究資料。關于賀綠汀生平與成就的回憶錄,其寫作視角多從小事著手,以小見大,于往事中見真情,于細微處見精神。相關文章有楊繼陶的《記賀綠汀同志二三事》、王嵐的《音樂人生——賀綠汀二、三事》、丁善德的《我們曾經是同學——記與賀綠汀的往事》等。戴鵬海先生作為賀綠汀先生的學生,對恩師充滿敬仰之情,寫賀先生的文章也有很多,尤以1988年的《人品與文品的和諧統(tǒng)一——為賀綠汀同志從事音樂活動65周年而作》一文最有特點,這篇文章通過對賀綠汀一生全景式的回憶敘述,提出了“人品與文品統(tǒng)一”這一頗具時代價值和意義的論題,在今天看來,仍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

2.賀綠汀音樂教育研究

直接研究賀綠汀音樂教育的文章并不多,但已有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分量和代表性。下文就幾位研究者的成果做簡要的綜述。

常受宗先生的《賀綠汀的音樂教育思想》于1983年12月發(fā)表在《音樂藝術》上。這篇文章主要歸納總結了六點賀綠汀的音樂教育思想:一是培養(yǎng)音樂專門人才,應在專業(yè)上有高標準、嚴要求;二是堅決團結、依靠有真才實學和強烈事業(yè)心的教師辦學;三是逐步形成完整的高等音樂教育體制;四是加強民族音樂的教育和建設;五是重視音樂科學研究工作;六是辦好高等音樂教育,必須兼顧普及音樂工作。常受宗.賀綠汀的音樂教育思想[J].音樂藝術,1983(12).這篇文章的特點是根據自身體會和經歷撰寫,首開對賀綠汀音樂教育思想進行總結的先河。

戴鵬海先生的《全方位的音樂教育實踐——作為音樂教育家的賀綠汀》一文,發(fā)表在1995年第2期的《中國音樂學》上。相較于常受宗先生的總結,戴先生的文章更為全面也更為系統(tǒng)。他首次明確指出賀綠汀先生主張的音樂教育更多的是音樂實踐教育,并著重說明賀綠汀先生還沒有將自己的思想總結歸納成音樂教育思想體系。戴先生在文中指出:“賀綠汀辦學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把廣大師生員工看成學校真正的主人,一切從有利于廣大師生員工的教學與學習出發(fā);辦學的工作方針是善于從實際出發(fā),因陋就簡,因地制宜,立足于自力更生而又不失遠見;辦學的顯著特色是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堅持不懈地、始終如一地用大力氣把民族、民間音樂納入學校教學和科研的軌道,從根本上改變高等音樂院校歷來以傳授西洋音樂技術理論為主的格局。”戴鵬海.全方位的音樂教育實踐——作為音樂教育家的賀綠汀[J].中國音樂學,1995(20).與此同時,戴先生在認真歸納總結賀老的音樂教育實踐的同時,也嘗試首次為賀綠汀音樂思想構筑基礎框架。戴先生指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藝術教育規(guī)律,按藝術教育規(guī)律辦事,是賀綠汀的辦學準則;發(fā)揚民主,集思廣益,背靠專家,面向社會,重視中外音樂傳統(tǒng),重視創(chuàng)作演出實踐,加強師資培養(yǎng),加強教材建設,堅持專業(yè)學習上的高標準與嚴要求,堅持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與相互滲透、促進,是他的辦學主旨;注意從小育苗,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形成‘大、中、小一條龍’的專業(yè)音樂教育體制,是他的辦學創(chuàng)舉。”戴鵬海.全方位的音樂教育實踐——作為音樂教育家的賀綠汀[J].中國音樂學,1995(2).現在看來,這一框架的提出和相關的研究闡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戴先生的文章發(fā)表后的第10年,浙江師范大學的研究生王蕾完成她的碩士論文,論文的題目是《論賀綠汀的音樂教育思想》。王蕾的文章作為第一篇系統(tǒng)論述賀綠汀先生音樂教育思想的碩士論文,從論述賀綠汀的音樂教育歷程入手,根據自己的認識,分別闡述了賀綠汀音樂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及其實踐和賀綠汀音樂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尤其在音樂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的闡述上,她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辦學觀和人才觀這“兩觀”,研究角度新穎,對于研究賀綠汀音樂教育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使構建賀綠汀音樂教育體系的嘗試又往前邁出了一步。

3.賀綠汀音樂思想研究

這里所提出的音樂思想,是指除音樂教育思想外的其他思想。筆者在文獻查閱過程中發(fā)現,除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幾篇文章外(限于時代背景,暫不列入參考范圍),近期關于賀綠汀音樂思想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幾篇。

一是明言的《作為新音樂批評家的賀綠汀——對賀綠汀部分音樂批評文論的歷史批評》。作者以一名音樂研究者的視角,依照大量史實,在文章中首次對賀綠汀的音樂批評文論展開系統(tǒng)論述,對賀綠汀縝密的音樂批評思路、有力的音樂批評論據、頑強的音樂批評風骨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是一篇研究賀綠汀音樂批評的較好的參考文獻。

二是李健的碩士論文《賀綠汀的民族化音樂實踐與音樂思想研究》。作為目前唯一一篇在論文題目中體現“音樂思想”這一關鍵詞的文章,其主要對賀綠汀民族化音樂思想進行概述,并從賀綠汀作品中看其音樂思想,進而對賀綠汀民族化音樂實踐與思想及其影響做了一定的闡述。

三是筆者的拙作《賀綠汀音樂美學思想初探》。這篇文章是筆者基于音樂美學研究視角,在系統(tǒng)審視賀綠汀音樂思想的基礎上,嘗試就其音樂美學思想進行探討,以期對賀綠汀音樂思想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文章中的具體觀點將在后文有所體現。

此外,李世軍的《試論賀綠汀中西融合音樂思想》一文篇幅雖短,但就賀綠汀音樂思想的具體方面展開論述,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賀綠汀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

賀綠汀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相關文章的數量較之音樂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要多一些。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賀綠汀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與藝術特色、創(chuàng)作手法等多個方面。

在賀綠汀音樂創(chuàng)作的特征與藝術特色方面,謝天吉對賀綠汀音樂前期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即賀綠汀的作品具有“時代特征、民族特征和美學特征”。謝天吉.賀綠汀前期創(chuàng)作特征及其歷史意義[J].音樂藝術,1983(12).楊靖對賀綠汀的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指出其在旋律寫作、和聲寫作和復調寫作方面的主要特點。楊靖.賀綠汀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征淺析[J].大舞臺,2010(12).石雪梅則在其碩士論文中就賀綠汀音樂創(chuàng)作的整體特征和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她指出,賀綠汀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主要包括:“具有新穎的民族風格;體現鮮明的時代性;節(jié)奏生動、靈活多變;結構嚴謹,統(tǒng)一中有變化;體裁廣泛,題材豐富;感情真摯樸實。”石雪梅.賀綠汀音樂創(chuàng)作及音樂教育思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而關于賀綠汀音樂創(chuàng)作思想,她集中論述了“作曲家修養(yǎng)、音樂創(chuàng)作的內容與形式、向民間音樂學習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中西融合’”石雪梅.賀綠汀音樂創(chuàng)作及音樂教育思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4個問題。此外,朱踐耳還著重對賀綠汀的音樂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進行了歸納總結,明確指出賀綠汀的創(chuàng)作藝術特色主要包括“語言樸實、感情真摯,藝術形象鮮明生動,民族風格路子較寬,技巧洗練、結構嚴謹,題材、體裁豐富多樣”等幾個方面。朱踐耳.賀綠汀歌曲的藝術特色——聽賀綠汀聲樂作品音樂會有感[J].音樂藝術,1979(4).

在賀綠汀音樂創(chuàng)作的手法方面,楊亮就其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的多聲部技法、陳銘志就其音樂創(chuàng)作的復調藝術手法做了較為細致的論述。此外,也有專門文章對賀綠汀的歌舞劇藝術、合唱藝術、電影音樂和鋼琴音樂進行論述,彥客、梁鶴、求索等的文章中有所體現。

5.賀綠汀音樂作品研究

關于賀綠汀音樂作品的具體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牧童短笛》《游擊隊歌》《搖籃曲》《保家鄉(xiāng)》等幾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的研究;也有部分文章側重關注其音樂作品的整體風格、旋律音調特征和藝術表現特色等方面的內容。由于本書主要研究賀綠汀在音樂教育領域的作為,在此刪繁就簡,對賀綠汀音樂作品不做過多的探討,僅在需要體現其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等方面略做譜例分析與論述。

(二) 中國近代、現當代音樂史研究

中國音樂發(fā)展史源遠流長,音樂教育更是古已有之,從先秦時期孔子提倡“制禮作樂”,將“樂”列為“六藝”之一,嚴囑弟子勤加學習,到隋唐時期封建文化空前繁榮,演唱、舞蹈和器樂表演名家輩出,佳作頻傳,教坊眾多。縱觀19世紀以前的中國,音樂和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呈現出明顯的特點:整體上以“雅樂”欣賞和教育為主,雖然也吸收外來音樂元素,但中國風濃厚且長期占據主流地位;民間俗樂雖在宋元時期以后有一定發(fā)展,但仍處于輔助地位。這種情況直到近現代才出現變化。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社會變革不斷,文化發(fā)展多元,隨著封建“雅樂”的逐步衰弱和“西方文化”及“西洋音樂文化”的陸續(xù)傳入,我國的音樂發(fā)展進入一個快速變革的歷史時期,隨之而來的是音樂教育進入近代教育時期:教育內容不斷豐富,教育手段愈加多樣,教育對象不斷下移,學堂樂歌的傳播使更多人擁有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帶有近現代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理念和思想隨著五四運動的蓬勃開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不斷萌發(f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音樂和音樂教育發(fā)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無論是建國初期的朝氣蓬勃,改革開放后的陣痛與恢復,還是新世紀的再生與騰飛,中國音樂尤其是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整體上呈現前進的態(tài)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基于本書研究對象的特點,需要將研究對象放在特定情境下進行分析和探討,因此對中國近代、現當代音樂史的整體把握就顯得十分必要。學界當前對中國近代、現當代音樂史的研究,主要以專著書籍為主,間或有專題性文章作為輔助研究材料。

在書籍方面,臧一冰的《中國音樂史(第三版)》(1999),余甲方的《中國近代音樂史》(2006),汪毓和的《中國近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現代部分)》(2006)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二次修訂版)》(2002),夏滟洲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2004),陳建華、陳潔的《民國音樂史年譜(1912—1949)》(2005),梁茂春的《中國當代音樂(1949—1989)》(1993),居其宏的《新中國音樂史(1949—2000)》(2002)和《共和國音樂史(1949—2008)》(2010),艾克恩主編的《延安文藝史》(2009),汪毓和、胡天虹編著的《20世紀中國音樂史論研究文獻綜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901—1949)》(2006),梁茂春、明言編著的《20世紀中國音樂史論研究文獻綜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949—2000》(2008),洛秦主編的《上海音樂學院學術文萃(1927—2007):中國音樂史(研究卷)》(2007)等均是較有影響力的代表著作。

在文章方面,學者們研究的主要問題集中在音樂史研究的分期上。陳其射的《我對中國音樂史分期的幾點認識》,鄭錦揚的《中國音樂史的宏觀時空視野》,張清華、肖桂斌的《中國音樂史斷代分期的統(tǒng)一性與可持續(xù)性》等文章從不同的研究視角針對分期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此外,王衛(wèi)東、王雅娟的《多學科視野下的中國音樂史研究》一文從文獻學、考古學和民族音樂學等研究領域對音樂史進行了相應的研究。

(三) 中國近代、現當代音樂教育研究

本書的研究對象賀綠汀所處時代恰為中國近代和現當代這一歷史分期階段,因此,對于中國音樂教育相關研究成果的綜述不涉及中國古代音樂教育這一領域,以下幾個方面的綜述均在中國近代、現當代音樂教育的范疇。對中國近代、現當代部分研究成果進行較為充分的思考后,筆者有一個深刻的感觸,即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者是用心在做這項研究,研究成果的價值頗高,為后學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發(fā)現,目前較有影響力的著作和學術論文研究的成果的研究對象與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8個方面:音樂教育史、音樂教育理論、音樂教育實踐、音樂教育思想、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心理學、比較音樂教育學和古今中外名家音樂教育思想。下文將分類別進行簡要綜述。

1.音樂教育史

音樂教育史是研究音樂教育的基礎,亦是梳理音樂教育發(fā)展脈絡的關鍵依據。理清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廓清音樂教育思想發(fā)展的主線,對現當代音樂教育發(fā)展與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筆者要對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史進行全面研究,則20世紀之前中國近代音樂史也要涵蓋其中,于是近代、現代和當代150余年的時間段都列在研究之中,因此在綜述時側重對以下幾個問題的研究現狀進行較為詳細的探究。

一是對中國近代、現當代音樂教育史進行全面研究的成果。在這方面,孫繼南的著作和承穎的碩士學位論文頗有可借鑒之處。孫繼南先生的《中國近現代(1840—2000)音樂教育史紀年》(簡稱《紀年》)以史學年表的形式,對1840—2000年160年間的中國音樂教育史做了全方位的記述。史海鉤沉,《紀年》以史學筆法記錄這段歷史中音樂教育的人和事,點線結合,年經事緯,使百余年來的史實牢牢地被記錄下來,是我們研究這段音樂教育史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承穎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國百年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發(fā)展研究(1904—2004)》從音樂教育思想發(fā)展史研究入手,對清末民初、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初期、改革開放時期、面向21世紀新時期這幾個時段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音樂教育思想的建構和社會文化作用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承穎.中國百年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發(fā)展研究(1904—2004)[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二是中國近代、現當代音樂教育史史料梳理的研究情況。在這方面,姚思源領銜主編的《學校藝術教育研究叢書》中的《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1949—1995)》《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集(1949—1995)》《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949—1995)》《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1949—1995)》是近年來較為全面梳理中國音樂教育史史料的著作,對于本書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是學界廣泛關注的“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發(fā)端——學堂樂歌”的研究情況。事實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剛剛經歷了“文革”洗禮的中國音樂教育界就開始重新關注“學堂樂歌”的研究。近年來,學界普遍認為“學堂樂歌”是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開端,標志著我國音樂教育的成功轉型。袁善琦與周剛、朱琨、陳煜斕等在這方面做了相關研究。袁善琦與周剛在《音樂研究》(1999年第八期)中聯合發(fā)表了《論學堂樂歌在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一文,對學堂樂歌的產生及其歷史地位和歷史功績做了詳細論證。之后,朱琨又撰文,對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特征及其對中國近現代學校和社會音樂教育的作用與影響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朱琨. “學堂樂歌”——新式學堂音樂教育的開端[J].音樂天地,2006(4).同年(2006年),陳煜斕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fā)表文章《近代學堂樂歌的文化與詩學闡釋》,對學堂樂歌產生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和文化局限進行了系統(tǒng)論證,并指出“它只能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導,而不可能成為新文學發(fā)展的主導”陳煜斕.近代學堂樂歌的文化與詩學闡釋[J].中國社會科學,2006(3):160.

此外,楊和平于2009年在《音樂探索》第三期和第六期中發(fā)表的《改革開放30年的音樂教育學研究(上)》和《改革開放30年的音樂教育學研究(下)》對我國近三十年來音樂教育研究學術史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參考意義頗高。

2.音樂教育理論

音樂教育理論的研究正處于蒸蒸日上之際,許多專著和代表性論文不斷涌現。在專著方面,曹理主編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1993),楊和平等著的《音樂教育學》(1994),張帆的《專業(yè)音樂教育學導論》(1997),朱詠北、王北海主編的《新編音樂教育學》(2004),郭聲健的《音樂教育論》(2004),廖乃雄的《論音樂教育》(2010)等頗具代表性。在論文方面,管建華、代有俊、萬慶華、范建明等人的文章是這一時期較有影響力的成果。綜合來看,音樂教育理論的元研究整體上呈現出穩(wěn)中有進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此同時,一些新的研究動向也值得我們關注,即研究的內容與對象能夠很好地與時代接軌,對新時期產生的新的現象與理念開展研究,如管建華的《音樂的跨文化交流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和《后現代教育學與音樂教育學》、代有俊的《淺談音樂德育教育》等。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故而在理論的元研究方面不做過多綜述,只對具體概念做相應廓清和界定。

3.音樂教育實踐

本書所指的音樂教育實踐,主要側重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如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學科建設等。近年來,在這方面開展研究的專家學者與一線教師亦不在少數。管建華、王建元、王安國、王麗虹等學者認為:“在音樂教育實踐方面,要整合和構建音樂教育實踐體系,探索符合現代音樂教育需要的模式;要整合學術資源,對音樂教育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有計劃地組織力量攻關突破;要加強學科建設,開發(fā)新的、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標準的課程;要定期修訂和完善音樂課程標準及實驗教材,與此同時加快高師音樂專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以適應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的需要。”除此之外,周為民對近現代以來中國專業(yè)音樂教育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既要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主體性,也要學習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同時還要樹立多元的文化觀點,努力嘗試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周為民.對近現代以來中國專業(yè)音樂教育的回顧與思考[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99(1):5-7.

4.音樂教育思想

關于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較多且論點較為分散,根據本書研究的需要,綜述主要關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情況;二是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情況。

關于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賀南輝、肖罡、唐小鳳、伍雍誼、姬群等研究者認為:“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思想在清末民初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其自身發(fā)展成熟經歷了復雜的歷史過程,其所蘊含的核心內容則主要包括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它與德育獨立并存,對人的內心健康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學者認為它具有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和健康功能。與此同時,學者們還指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雖脫胎于傳統(tǒng)音樂教育,但仍具有‘傳統(tǒng)情結’,在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文化特質實質上表現為‘修身治世’,而從另一方面講,則可以歸納為兩個教育理念,即‘精神教育與審美訴求’。”

關于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情況,秦琴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對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的歷史淵源與發(fā)展脈絡、部分音樂教育家的音樂教育思想和部分高校的音樂教育思想實踐做了詳細的闡釋。秦琴.中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思想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5.音樂 哲學

音樂教育哲學研究主要是指“從哲學特別是從藝術教育觀方面來研究音樂教育的根本方針、原理及指導原則。藝術教育觀的確立取決于對音樂的認識,包括對音樂的價值、音樂的社會功能、培養(yǎng)何種音樂人才等的看法,一般涉及哲學、美學、社會學的問題”。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正如楊和平在其文章中所言,中國的音樂教育哲學是從引進、介紹、翻譯西方音樂教育哲學著作開始的,而中國的音樂教育哲學,目前則主要集中在審美的音樂教育哲學、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文化的音樂教育哲學三個流派。楊和平.改革開放30年的音樂教育學研究(上)[J].音樂探索,2009(3).

關于審美的音樂教育哲學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國人雷默(B.Reimer)。他的《音樂教育的哲學》被譯成中文,具有廣泛的影響,他倡導的審美是完全自律的,具體來說是指在音樂教育中重點關注音樂藝術的內在本質,也就是說,音樂藝術自身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審美的關鍵所在。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為世人所熟知和接受,它使更多的人了解音樂和音樂教育內在的價值,從一個較為獨特的角度推動了中國音樂教育改革的進程。而這種情況,在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出現后才開始有了一定的改變。

“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是由美國音樂學家大衛(wèi)·埃利奧特在批判雷默審美的音樂教育思想基礎上提出的。”楊和平.改革開放30年的音樂教育學研究(上)[J].音樂探索,2009(3):67.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是多從比較兩者所持的觀點的角度來研究這一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郭瑋的《審美哲學還是實踐哲學?》、郭小利的《北美“審美”與“實踐”兩大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嘗試和研究。

“文化的音樂教育哲學”肇端于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發(fā)展這一時代背景,并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這類音樂教育哲學主張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出發(fā),強調傳授音樂即是傳授文化,強調文化差異的特定性和合理性以及‘文化價值相對論’,在音樂教育實踐中強調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楊和平.改革開放30年的音樂教育學研究(上)[J].音樂探索,2009(3):68.除此之外,近年來還有研究者提出“以音樂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和“全面美育下的音樂教育哲學”,并均有代表性文章發(fā)表。

6.音樂教育心理學

音樂教育心理學,“主要是從心理學角度研究音樂教育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它既是音樂教育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音樂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具有學科交叉性”楊和平.改革開放30年的音樂教育學研究(下)[J].音樂探索,2009(6):78.。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內心理學研究的不斷升溫,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蓬勃發(fā)展起來。但與國外教育心理學研究注重科學實證法有所差異,我國的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更多的是運用理論思辨的方法。

郁正民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部研究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專著,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引導性。作者從宏觀教育學研究范疇入手,從教育心理學、音樂學、人際關系學、教育學、傳統(tǒng)心理學等方面闡釋了如何把教育心理學、音樂藝術和音樂教學理論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鄭茂平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一書于2011年出版,該書從學科基礎、音樂時間認知、音樂情感體驗、音樂教學理論、音樂教師心理、音樂創(chuàng)作教學心理、音樂表演教學心理、音樂審美教學心理、音樂學習心理、音樂學習者的心理特征、音樂知識學習、音樂動作技能的形成、音樂形象思維訓練和音樂教育中的個體因素等方面對音樂教育心理學學科研究的內容、對象和方法進行了闡釋,為研究者提供參照。

7.比較音樂教育學

比較音樂教育學主要是對世界各國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和比較,以音樂教育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方法來解決我國音樂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目前呈現出以下兩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外國譯著不斷涌現,積極引進西方音樂教育成果。目前有劉沛、任愷譯的美國學者所著的《音樂教育原理》、金經言譯的德國研究者所著的《音樂教育學與音樂社會學》以及鄒愛民、馬東風等人譯的《音樂教育學》等多部國外著作,為我國學者更好地了解西方音樂教育思想和實踐提供了便捷的平臺和豐富的資料。

二是我國開展國內外比較研究的文章逐年增多,比較研究的問題領域越來越開闊。既有涉及國別比較的文章,如王一雯的《德國音樂教育對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影響》、陳國紅的《中日高師兩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招生考試內容比較分析》、吳躍躍的《加拿大音樂教育專業(yè)課程帶來的啟示——中、加音樂教育專業(yè)課程之比較》、辛笛的《中美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發(fā)展比較》等;也有就某一問題進行具體比較的文章,如田莉的《國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狀況研究》、王丹的《中西方音樂教育思想比較及啟示》等。

8.古今中外名家音樂教育思想

關于古今中外名家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較多,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對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界的先驅者,如黎錦暉、趙元任、蕭友梅、李叔同、冼星海等人的研究;二是對中國近代學術大家的音樂教育思想展開探討,如對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陶行知等人的研究;三是對國外知名音樂教育家的研究,如柯達伊、奧爾夫等;四是對現當代中國音樂教育家思想的研究,如姚思源等。

(四) 中國音樂美學與美育研究

在我國,有關音樂美學方面的研究起源較早,自蕭友梅第一次提出音樂美學概念伊始,多有學者涉及此研究領域。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年來研究成果更是豐富,論文、專著、教材均為數不少。歸納起來,目前我國關于音樂美學的學術論文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論、學理基礎、研究綜述、方法論、學術史、音樂美學觀、音樂美學學科建設、古今名家音樂美學思想、著名音樂美學思想述評、音樂學等多個方面。

本書針對賀綠汀與現當代音樂教育開展研究,難免要涉及賀綠汀本人的音樂美學思想、他對音樂美學的基本認識以及對音樂美學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在賀綠汀投身音樂教育事業(yè)的過程中,他所堅持的音樂美育思想與音樂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本書主要對以下三個音樂美學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以期為本書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音樂美學研究的綜合性成果多為專著或教材,少數綜述性文章則對近年來音樂美學研究的全過程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并做出了詳細的梳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專著有:修海林、羅小平的《音樂美學通論》(1999),王寧一、楊和平的《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美學(全四冊)》(2000),張前的《音樂美學教程》(2002),韓鍾恩主編的《音樂美學》(2008),宋瑾的《音樂美學基礎》(2008),馮長春的《音樂美學基礎》(2008),修金堂的《音樂美學引論》(2010),王次炤的《音樂美學基本問題》(2011)等。

此外,近年來針對音樂美學原理與方法論中的具體問題展開的研究也呈現增長趨勢,總體特點為問題剖析得越來越細致,對于原理、方法論和與方法論之間關系的探究做得較為到位。如王寧一的《關于音樂美學研究對象問題的思考》、盧光的《系統(tǒng)方法論與音樂美學》等。

隨著音樂學和音樂美學研究的逐漸深入,以及音樂教育實踐與研究的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中國研究者對音樂美學與音樂教育、美育之間的關系等問題產生關注。如果說戴躍在1998年發(fā)表的《淺談音樂教育中音樂美學的地位和作用》只是“拋磚引玉”,那么近十年的研究與認識則趨于成熟。多篇文章談及音樂美學與音樂教育的關系,其中包括音樂美學與對音樂教育的思考,音樂美學與初、高中乃至大學的美育教育等問題。

這種關注不是偶然的,在21世紀,我國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新世紀合格人才的時候,音樂教育如何發(fā)揮其美育功用,如何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以及如何在審美素質與修養(yǎng)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就成為研究者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正是在這個時期,相關研究紛紛瞄準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下研究者從各個角度展開研究,較有代表性。

一是研究孔子音樂美學思想及美育實踐。宛煜在文中指出:“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是以包含理性內容的仁學為基礎,從人的內在心理要求出發(fā),去探討現實生活中的審美和藝術問題。在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宛煜.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及美育實踐[J].藝術研究,2010(2):74.二是研究音樂美學基本原理對音樂教育的啟示。李紅梅在文中進行了初步探索,她從音樂美學理論與音樂教育實踐相結合的角度來剖析音樂美學理論的哲理性、情感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反過來力求用“三位一體”論的觀點去把握音樂美學理論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這個規(guī)律在音樂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意義。李紅梅.音樂美學基本原理對音樂教育的啟示[J].藝術研究,2006(6):16.三是構建音樂美學與美育雙重結構,從音樂美學視野審視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池瑾璟剖析了“音樂美學的學理內涵和哲學屬性”池瑾璟.美育與音樂美學的雙重建構[J].藝術百家,2011(8):31-33.,羅凌則基于音樂美學視角,提出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主要包括:“有利于激發(fā)創(chuàng)造意識,能夠有效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可以為創(chuàng)造性想象提供發(fā)展空間,可以提高元認知水平。”羅凌.從音樂美學的視野審視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J].藝術評論,2011(8).

古今中外名家的音樂美學思想研究成果的數量,近年來呈現遞增趨勢。歸納起來,這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對國內外在音樂美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學者進行研究,如斯蒂芬·戴維斯、斯克魯頓、豪塞格等人的音樂美學思想研究。二是對國外哲學大家的音樂美學思想進行整理與研究,如黑格爾、盧梭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等。三是對中國古代哲學家的音樂美學思想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如孔子、歐陽修、王弼、嵇康等。四是對中國近現代美學、音樂學研究大家的音樂美學思想進行研究,如宗白華、劉天華等人的音樂美學思想。

之所以將古今中外名家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現狀做簡要綜述,其原因有二:一是賀綠汀同屬名家行列,做好比較研究,有益于更好地完成對賀綠汀音樂美學思想的梳理;二是名家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成果頗多,研究手法較為多樣,在此借鑒,有利于本書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完成研究任務。

(五) 中國音樂社會學研究

音樂社會學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西方世界,在此以后逐漸形成三大流派:音樂學流派、經驗主義流派、美學流派。而與之相異的是,蘇聯的音樂社會學研究雖然也源于20世紀20年代,但發(fā)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其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學中的音樂問題,二是音樂學中的社會問題。”曾遂今.國外音樂社會學的歷史與現狀[J].人民音樂,1986(4).簡言之,音樂社會學是一門研究音樂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學科,而國外音樂社會學的研究較之我國要領先許多。

中國音樂社會學的思想萌芽始于蔡元培。蔡元培早在1920年的《音樂雜志》發(fā)刊詞中就提到:“求音樂所及于人群之影響,則關乎社會學與文化史者也。”曾遂今.中國當代音樂學中的音樂社會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5(1):16.然而,出于歷史原因,我國社會學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末才重新起步,因此我國音樂社會學研究實際上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逐漸活躍并陸續(xù)出現研究成果。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檢索平臺(CNKI)上檢索“題名”包含“音樂社會學”這一關鍵詞的文章中,羅傳開的《音樂社會學》是可查的第一篇文章。隨后,曾遂今、修海林、夏滟洲等學者紛紛投入此領域的研究,并屢出成果。

曾遂今作為我國音樂社會學領域研究的專家,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先后發(fā)表十余篇有關音樂社會學研究的文章,為我國音樂社會學研究的發(fā)展與建設起到了較好的助推作用。他于1986年、1987年連續(xù)發(fā)表《國外音樂社會學的歷史與現狀》《音樂社會學研究對象初探》《音樂社會學研究》《音樂社會學問答》等多篇文章,系統(tǒng)梳理了我國音樂社會學的研究脈絡,廓清了研究意義、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此后,金經言、任吉祥等人陸續(xù)展開相關研究。進入21世紀后,曾遂今又發(fā)表《音樂社會學的基本觀念與學科認識》《中國當代音樂學中的音樂社會學》等文章,以及《音樂社會學》等多部著作,進一步為中國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厘清了研究背景與學術發(fā)展史,并對學科的未來發(fā)展做出了展望。夏滟洲、方德生等人也就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總體來看,進入21世紀后,中國音樂社會學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呈現出研究對象日趨具體、個案研究增多、研究者人數遞增等特點。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做好本土化研究的同時,研究者十分注重對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翻譯工作,《社會中的音樂:音樂社會學導論》等西方音樂學名著譯著的陸續(xù)問世,為我國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國外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和研究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乌海市| 仁寿县| 鄂托克旗| 宁陵县| 金堂县| 宁乡县| 申扎县| 昭通市| 日土县| 宜黄县| 二手房| 泰安市| 南江县| 山东| 镇赉县| 同德县| 恩平市| 临高县| 马边| 四川省| 尼玛县| 金门县| 重庆市| 神农架林区| 水城县| 比如县| 阜宁县| 通榆县| 曲靖市| 轮台县| 天柱县| 岳阳市| 漳平市| 兴国县| 昭通市| 璧山县| 东丰县| 阿瓦提县| 宜都市| 利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