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師生關系的新模式
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當代師生關系,體現了對學生自主性的信任和尊重,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一、教師的兩種不同的角色模式
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尋求借助外在的獎懲力量來控制學生的行為,不幸的是,這一方法強化了學生對責任的逃避。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責任感,因為外在的獎懲必須讓位于個人的擁有感和承諾。教師必須培養學生承諾的勇氣和選擇的能力,變學生被動的服從為內心的自我指導和自我約束,使學生認識到自身才是行為的原因。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要求教師改變教育者的角色,即由傳統意義上的管理者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引導者,相信學生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向上成長的潛能。管理者強調通過外界力量控制人,而引導者則相反,善于調動個人的內在力量管理自己。這兩種角色模式的具體區別如下:
二、教師助人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助
教師不僅要教書育人,而且每天都要與學生溝通。教師是一個幫助學生成長的人,一個在各個方面幫助學生的人。當然,學生也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教師,但主要來說,還是教師幫助學生多于學生幫助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承擔著班級管理的任務,更符合助人者的角色定義。
我們現有的教育培訓中幾乎沒有助人培訓的內容,我們覺得助人就是簡單地幫助別人做事情。例如,學生找我們問問題,我們就如實回答,直來直去。其實,求助者的動機可能并不那么簡單?,F在教師與學生之所以缺少積極的關系,正是對助人關系的簡單化理解造成的。
1.助人的前提:安全與保護自尊
助人是一個師生互動過程,教師作為助人者掌握著主動權和話語權。教師要樂于幫助學生,要保護求助者的自尊和安全感,同時還要考慮求助者的情緒。下面就是兩個考慮學生情緒的例子。
示例一:
學生:老師這道題太難了,我聽不明白。
教師(當著其他同學的面,快速地再講一遍,然后問學生):怎么樣,這回明白了吧?
(學生很緊張,沒有聽明白,但也不敢再問了,只是模棱兩可地點了點頭,以后下課再也不敢問問題了。這次經歷是一次挫折,沒有達到任何效果。)
示例二:
學生:老師這道題太難了,我聽不明白。
老師:這太容易了,是你上課走神了吧?
(學生感覺老師不理解自己,反而批評自己,會產生怨恨或自責。以后,學生不再問老師問題了。)
無論環境如何,教師在幫助人的時候,必須考慮求助者的安全感和情緒穩定性。私密的環境很重要,要盡量保持一對一。另外,教師要學會觀察學生表情和語氣,進行眼神的交流??赡軐W生是一個膽小的人,是鼓足勇氣來求助的,也許學生并不是真的想求助,只是想引起教師對他的重視。此時,助人者最好不要提及求助者的個人問題或情緒問題。
2.促進求助者的自我探究
幫助人的第一目標是推動求助者的自我探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助人之前,助人者必須對求助者的問題有深刻的認識。如果助人者還不了解有關的問題,但聽到學生的求助后馬上提出建議,這就是所謂“廉價而劣質的建議”,這種建議是建立在極少信息量上的,是臨時拍腦袋想出來的,也很可能是求助者想到過的方法。下面就是一個不成功的師生溝通案例。
學生:老師,小剛下課時又欺負我了,他又叫我的外號了。
老師:你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這樣提建議的方法會失去學生對你的信任。
3.促進求助者的自我理解和責任承擔意識
助人者要幫助求助者深入探究其存在的問題,這樣使其有機會成長,并更好地了解自我。助人者要有能力洞察求助者所處的情境和希望達成的目標,要善于分析求助者為什么無法解決問題,明確指出求助者缺少什么樣的技巧。
學生:小剛下課時又欺負我了,他又叫我的外號了。
老師:發生了什么?能否給我講一講。
(學生陳述事情發生經過。)
教師:你認為,自己應當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你想在我這兒尋求什么樣的幫助?
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不教育,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獨立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