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留守兒童心理研究模型

根據父母的外出情況,留守兒童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雙親外出,即父親和母親都出去打工;

(2)單親外出,即父親或母親一方出去打工。

根據監護者的不同,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可進一步分為三類:

(1)隔代監護,即由祖輩(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的監護方式;

(2)親戚朋友監護,即把孩子托付給親戚或朋友撫養;

(3)自我或兄弟姐妹監護,即兒童自己管理自己或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管理。

單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又可分為父親監護(母親外出打工)和母親監護(父親外出打工)。其中,雙親外出類型中的隔代監護和單親外出類型中的母親監護,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中最為常見的兩種方式。不論采取哪種監護方式,留守兒童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是,父母長期不能同時在身邊,即父母親情的相對缺失。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er)提出的人類發展的生態學模型,留守兒童在家庭微系統中的親情缺失會進一步波及兒童生態環境中的其他系統,如學校生活、同伴交往等,從而使兒童面臨著發展的挑戰和適應。同時,當前較為流行的資本儲備模型(Reserve capability model)認為,個體的資本可以分為經濟資本(物質資源)、人力資本(非物質資源,如受教育水平等)和社會關系資本(如通過人際關系所獲得的資源)(Coleman,1988;Gallo,Matthews,2003)。父母長期在外打工造成了留守兒童社會關系資本的“虧損”,這種“虧損”會進一步導致可以緩沖壓力效應的其他心理資源(如自尊、社會支持等)的大量使用和損耗。資源的虧損則可能會使個體面臨較大的壓力和挑戰,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基于環境與個體發展的整體交互作用論,結合布朗芬布倫納的理論模型和心理韌性研究中的相關理論,我們嘗試構建了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的生態模型(見圖1-1)。

圖1-1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生態模型

注:細實線箭頭代表留守遠環境對個體發展結果的直接效應;粗實線箭頭代表留守遠環境通過中介因素對個體發展結果的影響;虛線箭頭代表調節效應。

我們認為,農村留守兒童與其周圍的生態環境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動態的系統。我們不能脫離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態環境系統來純粹地看待其發展,也不能脫離個體的整體機能系統來孤立地看待其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結果是個體機能和發展的特定部分,并且是整個動態交互作用過程中的一個有機整合部分。

就環境系統來看,留守兒童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生態環境之中,這種環境由遠近不同的系統組成,即遠環境和近環境。留守兒童的遠環境主要由一些社會結構因素或主要生活事件構成,例如:兒童的留守狀況(單親外出、雙親外出或非留守等)、留守時間、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它實際上只是留守兒童的一個標簽。留守兒童的近環境則由兒童的一些直接的日常經歷、與他人的互動或關系模式、角色以及具有鮮明特征的其他人構成,換言之,近環境是兒童直接面對和接觸的。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遠近環境的因素構成,本模型僅考慮了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兩類因素。這是因為:對于危險因素的關注,能夠使我們確認留守環境中兒童所處的不利條件;在關注危險因素的同時關注留守兒童的保護因素,則有助于我們探索促進留守兒童積極發展的機制。在留守遠環境中,有些是絕對的危險因素,如留守狀況或留守時間等;有些因素則具有兩極性,如社會經濟地位,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一端是保護因素,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一端則是危險因素。在留守近環境中,可能的保護因素包括: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友誼、日常積極事件等;可能的危險因素包括:日常煩惱、不良的親子關系或同伴關系等。在由留守遠環境和近環境所構成的環境系統中,遠近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構成了留守兒童生活的壓力背景;同時,遠近環境之中或之間的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會相互影響,共同勾勒著留守兒童生存的生態背景。

就個體系統來看,我們在其構成上也僅關注了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兩類。其中,個體系統的可能的保護因素包括:對留守事件的積極認知評價、樂觀、樂群性等;可能的危險因素包括:對留守事件的消極認知評價、悲觀、沖動等。個體系統中的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會相互影響,在壓力背景或其他情境條件下,共同調節或維持著個體的內部平衡。此外,個體的發展結果也屬于個體系統的一部分。從性質上,本模型把兒童的發展結果簡單分為了好(如社會能力的提高等)和不好(如出現心理社會問題等)兩部分。在留守兒童-留守環境這一整體的動態系統中,遠、近環境因素以及個體特征會通過各種方式作用于兒童的發展。

總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生態模型粗略地勾勒了留守環境、個體特征與兒童發展結果之間的動態作用過程。對于這一模型的理解,我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在留守兒童的發展過程中,留守遠環境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可能是同時存在的。由于留守遠環境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只是一些本身缺乏解釋力的標簽,因此著眼于近環境、個體特征各層次因素的間接效應模型能夠更為清楚地描述兒童在留守環境下的適應過程。

第二,留守環境與發展結果之間的關系是通過特定的保護因素或危險因素而起作用的。換言之,留守環境與發展結果之間的關系受特定保護因素或危險因素的中介或調節,并不是所有的近環境因素或個體特征都具有中介效應或調節效應。

第三,留守遠、近環境、個體特征和個體發展結果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和動態的。

第四,留守遠、近環境和個體特征系統不同層次的特定因素與個體發展結果之間的關系模式,受到留守兒童的年齡或性別的制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通山县| 上栗县| 伊金霍洛旗| 马边| 乌苏市| 梅河口市| 新郑市| 文山县| 铁力市| 临澧县| 嘉鱼县| 扶绥县| 田东县| 渝北区| 呈贡县| 保亭| 朝阳区| 榆社县| 襄汾县| 富锦市| 桑日县| 惠州市| 济阳县| 永嘉县| 景宁| 阳东县| 邹平县| 伊宁县| 福安市| 扎鲁特旗| 建水县| 德昌县| 平定县| 漳州市| 泗阳县| 永川市| 会泽县| 苗栗县| 启东市|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