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心理研究
- 申繼亮
- 794字
- 2019-12-06 20:10:57
留守兒童≠不良兒童
已有的為數不多的關于留守兒童發展狀況的實證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在抑郁、焦慮、敏感和偏執等心理癥狀和行為問題上的檢出率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有研究指出,留守兒童之所以能引起社會的關注,與留守兒童群體中種種不良的學業、道德和生活問題的“高發性”是緊密相連的。在一些留守兒童高度集中的地區,“留守”似乎已經成為兒童的一種負面標簽。然而,當前關于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系統研究還相對較少,現有的許多研究成果多來自直覺性的經驗總結和簡單的群體比較。因此,我們有必要從認知、情緒、行為和個性等心理發展領域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進行更為系統的描述。
當前,大量的關于留守兒童發展的負面描述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環境的消極作用,抹殺了個體發展的主動性。任何不良的發展都不能獨立于積極的個體特征和環境特征。這些積極的特征可能會成為一種保護性的因素或發展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戰勝、補償或削弱留守帶來的消極影響。這也為保障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會。在當前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中,哪些因素能夠成為留守兒童發展的保護性因素或發展資源呢?對于這一問題,還有待于深入、系統地研究。
青少年期是個體心理發展的過渡期。這一時期,個體在生理、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等領域會發生巨大變化甚至動蕩,并在該過程中實現心理發展的逐漸成熟。這種心理發展的集中變化在一定意義上也會成為留守兒童青少年期不良發展的潛在因素。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將以青少年期的個體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個別訪談的方法,對以下問題進行探討:
(1)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如何?
(2)留守兒童的生活中存在哪些發展資源?
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的基礎上,我們將嘗試提出一些保障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或教育建議。“留守兒童”并不是“不良兒童”的標簽,更不是“問題兒童”的代名詞,“留守”對兒童來說,只是他們暫時的一種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