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做吸引貴人的人

人要有進取精神,才能不斷地突破自我,登上人生的更高境界。曾國藩是一個不知滿足的人,在翰林院的幾年里,為了增長才干,他對自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唐鑒曾要曾國藩認真閱讀《朱子全書》,曾國藩不僅讀完該書,還給自己立下五個箴言。

2.1 什么樣的人是貴人

成為庶吉士后,曾國藩才算真正進入北京的權力圈,但他很快發現,理想和現實仍有很大差距。在家鄉,他是天之驕子,在京城,他仍是無名小卒。一種失落感油然而起。在寫給家人的信中,曾國藩曾這樣抱怨:“少時天分不甚低,厥日后與庸鄙者想出,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他為自己久居鄉間、見識淺薄而懊惱,也為自己沒能多結交有志之士感到后悔。他曾感嘆:“鄉間無朋友是第一憾事。”并告誡家中兄弟,不要將時間、精力耗費在和庸鄙無志的人的交往上,因為這些人:“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應多結交賢才義士。

人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在京城任事,曾國藩一天比一天意識到“人”及“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從湖南鄉下闖出來的平凡人士,還在科舉考試時,他就發現了“人脈”是如何關系著他的未來。事實上,正是靠“人脈”的力量,他才順利地進入了翰林院。

按照清朝的制度,參加考試的人要按照會試、殿試、朝考的綜合成績被評定出等級、授予官職,成績優異的進入翰林院,其他的人則要被派往地方為官。曾國藩的殿試成績只是三甲四十二名,并不算突出,除非他朝考表現得特別優異,否則就難以進入翰林院,而最多成為一名地方官員。這樣一來,暫且不提他要在仕途上大展宏圖,光是進入京城的政治圈就要困難得多。

曾國藩當然不想這樣,在強烈的成功本能的驅使下,曾國藩積極地尋找貴人相助。他首先找到了正在翰林院中做庶吉士的勞崇光。勞崇光是道光十二年(1832)的進士,曾國藩的老鄉。在當時的曾國藩眼中,他無疑是個成功的典范。

盡管勞崇光只是翰林院中一名小官員,影響有限,但幾年的官場生涯卻讓他清楚地了解在官場之上多結交“自己人”總是大有好處的。因此他竭盡全力幫助曾國藩,為曾國藩出謀劃策,要曾國藩盡可能引起考官穆彰阿的注意。

穆彰阿正是影響了曾國藩一生的大貴人。

穆彰阿字鶴舫,出生于1782年,滿洲鑲藍旗人,在朝中很有勢力,早年由于道光皇帝的賞識,他從一名內務府大臣逐漸升為太子太保、上書房總師傅、拜武英殿大學士,并從1827年起就在軍機處擔任職務,德高望重。而從他的經歷來看,他也確實能給如曾國藩這樣初入京城的年輕人以很好的“提點”。他學識淵博、精通朝中大小事務,更重要的是非常熟悉道光皇帝的喜好,他知道什么樣的文章會博得道光的歡心。

另一方面,穆彰阿自己也很喜歡提攜后輩,在官場混跡數十年,他深深地了解為自己培植親信有多么重要。而培植親信的最好辦法就是從新晉的官員中選拔合自己胃口的人才,偏巧穆彰阿還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科舉考試,從嘉慶年間開始,他已經數次參與會試、殿試甚至庶吉士考試的主持工作。《清史稿》曾這樣記述穆彰阿:“自嘉慶以來,典鄉試三,典會試五。凡復試、殿試、朝考、教習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無歲不與衡文之役。國史、玉牒、實錄諸館,皆為總裁。門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曰‘穆黨’。”

曾國藩通過會試的這一年,穆彰阿正好是考官。據說,曾國藩參加完考試后,馬上前往居住的地方,讓事先安排好的抄手,將自己的答卷抄寫了10份,分別送給朝中要人。收到卷子的人自然明白其中深意,將“曾國藩文章好”的口風散出去。到了第二天傍晚,穆彰阿便聽說了曾國藩的名字,連忙調來曾國藩的試卷親自察看,發現曾國藩的文章確實有不少可取之處,同時也猜到曾國藩為引起自己注意下了工夫。穆彰阿干脆順水推舟,給了曾國藩一個高分,將他的朝考成績定為一等第三名,并特地叮囑要將曾國藩列為翰林院庶吉士。而在將考試情況匯報與道光時,穆彰阿又不失時機地對曾國藩美言一番。道光素來信賴穆彰阿,聽了穆彰阿的話,把曾國藩從一等第三名提升到一等第二名。

科舉考試絕不僅僅是學識的考試。

曾國藩順利進入翰林院,這番經歷給他的仕途生涯以很好的經驗。在得知自己被翰林院錄取后,他馬上前往穆彰阿府上拜見,竟然發現,自己的很多觀點都和穆彰阿不謀而合。穆彰阿也十分賞識這個人世通達的年輕人,遂充當起他的“良師”。穆彰阿的提點幫扶為曾國藩日后的平步青云創造了大好條件。

一個人能否成功除了要看他自身的能力,還要看他是否有貴人相助。尤其在注重人際關系的中國社會,“貴人”的作用更是重要。然而,什么樣的人能成為別人的“貴人”呢?首先,這個人必須有一定的才干,至少對其所處的環境、所從事的事情了如指掌。曾國藩的第一個貴人就是勞崇光,當時的勞崇光雖無權無勢,卻知曉進入翰林院的途徑,因此他能在關鍵時刻給曾國藩指明方向。另外,貴人穆彰阿位高權重,是皇帝身邊“說得上話”的人,他有能力將出身平凡的曾國藩推上大清皇朝的政治場。

其次,這個貴人還必須是好幫助人的人。勞崇光自不必說,其雖然在此之前和曾國藩交情甚淺,可一旦曾國藩有事相求便肯為他勞心盡力。至于穆彰阿,在歷史上,人們對他的人品評價并不高,認為他善于逢迎拍馬,喜歡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但不可否認無論出于什么目的,他一向注意培養新人。而他也愿意悉心教誨那些“可造之材”。如果說勞崇光讓曾國藩對大清官場有了初步了解的話,那穆彰阿就是教會他“混跡”官場的人。

以曾國藩當時的處境來說,他尋求穆彰阿的幫助,就意味著要成為穆彰阿的人。有些人喜歡無償地幫助別人,看著別人實現目標便心滿意足,可有些人卻不會無償地予人援手,他在做你貴人的同時也期待你有朝一日能成為他的貴人。因此在尋找貴人時,人需要看到這隱含的利益關系,要知道自己的價值。如此,才能更為迅捷、準確地找到自己的“貴人”。也就是說,那些和自己存在利益關系的人更有可能成為自己的貴人。

值得一提的是,有利益關系便會有利用他人者和被他人利用者。但一個人之所以可以被當成貴人,就在于他不會“有用者待為上客,無用者棄如敝履”。如穆彰阿,由于清政府不那么信賴漢族官員,很長一段時間曾國藩都沒有受到重用,但穆彰阿依舊對其以禮相待。

其實,大而化之地看,對一個社會新人來說,任何可以讓你學到有益之處的人,都可以被當作你的“貴人”。這個“有益之處”需要人用積極、長遠的眼光來尋找。在錯綜復雜的現實中,一些人的確會給你帶來短時期的利益,但卻會對你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這樣的人便不能稱為“貴人”,而更像是裹著糖衣的“害人者”。所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貴人”需要了解他對其他人的態度,看看那些被他幫扶的人究竟是發展得越來越好,還是過得越來越糟,是走上了正途大道,還是落入了旁門左道。曾國藩非常幸運,情急之下他并沒有太多時間去了解穆彰阿這個高高在上的朝廷要官,可他卻沒有選錯人,穆彰阿不僅將他帶入翰林院,更讓他了解了官場的“為人之道”。

進入翰林院的曾國藩在穆彰阿的幫助下,一路平步青云。1840年他被授職檢討,官位七品。三年之后,在穆彰阿主持的翰詹大考中,他又取得了二等第一名的好成績,授職侍講。由于道光皇帝非常注重倫理,穆彰阿特地告訴皇帝曾國藩的家庭十分圓滿,父慈子孝,夫妻和美。讓道光對曾國藩產生了非常好的印象。

2.2 抓住一切機會接近貴人

對任何人來說,貴人都是多多益善,尤其在人未發跡時,更要主動去接近貴人。曾國藩就很擅長開拓人脈,在結交貴人上,表現得十分主動,即使后來身居高位也是如此。事實上,是否擅長結交貴人是衡量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不精此道的人要么是自視過高,待人倨傲,要么是心窄眼窄,沒有勇氣突破自我。二者都是成功的大忌。

曾國藩在1840年進入翰林院時只是個七品小官,1843年成為四品官員,到1847年他則一躍成為朝廷的二品大員,短短七年就連跳數級。在給家人的書信中,他曾這樣寫道:“六月初二日孫兒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在當時朝中,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閣學者的包括曾國藩在內只有三個人,而曾國藩又是其中獲得該職位最年輕的一個。

在進入翰林院后,曾國藩從來沒淡忘和穆彰阿聯絡感情。經常以請教問題為借口到穆彰阿府上拜見。當時,朝廷之上正在為鴉片戰爭而爭執不休,一些大臣主張禁煙到底,不怕和洋人打仗;另一些大臣則主張妥協,建議先安撫好洋人的情緒,再私下里進行禁煙。穆彰阿就是后者的支持者,他不僅竭力反對禁煙,還想盡辦法排擠那些支持禁煙的大臣。

年輕的曾國藩并沒有參與國家大政的機會,但這不妨礙他以此為契機拉近和穆彰阿的關系。他非常認同穆彰阿的觀點,并不失時機地向穆彰阿表示自己的忠君愛國之心。這樣既給穆彰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讓穆彰阿看到了他“胸懷大志”的一面。從此,穆彰阿對他愈發器重。

只有運氣極好的人才能靠“守株待兔”的方法“等來”貴人,絕大部分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學會主動接近貴人。越多地創造機會接近貴人,才能越多地向貴人展示自己的才干。

對待貴人要有“長遠的眼光”,所謂“長遠眼光”就是要知道貴人并非“一次性產品”,曾國藩深諳此理,因此在順利進入翰林院后他沒有忘記穆彰阿,而是更加用心地接近他。當然,“接近”要講究方法。穆彰阿每天公務纏身,并不會隨意接待訪客,“接近”是制造機會,“如何接近”才是抓住機會。很多人把“接近貴人”誤讀為“巴結貴人”,把“博取貴人好感”當作是“拍貴人馬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逢迎拍馬”。在這一點上,曾國藩就做得非常聰明。

他知道穆彰阿喜歡提攜后輩,所以便以“請教學問”做因由叩開了穆彰阿的府門。他對穆彰阿在禁煙一事上的態度有所了解,所以很快擺明態度,對穆彰阿的觀點表示認同。人在闡述觀點時,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曾國藩適時地給了穆彰阿這種肯定,穆彰阿也就順理成章地把曾國藩當成了“自己人”。一條看不見的紐帶就這樣將曾國藩和穆彰阿聯系起來。穆彰阿知道曾國藩尊敬自己、會支持自己,所以提攜曾國藩就相當于鞏固他自己的力量。

在接近貴人時,與其絞盡腦汁大獻殷勤之辭,不如仔細聽對方說話,予以適當的呼應。讓對方知道你尊重他、敬仰他。

值得一提的是單靠穆彰阿一人之力,曾國藩還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升遷。在翰林院工作時,曾國藩不斷擴充自己的貴人資源。大學者唐鑒就是他的另一個貴人。唐鑒,字鏡海,和曾國藩一樣是湖南人,他在1807年即嘉慶十二年考中進士,也曾是小小的庶吉士。在曾國藩進入翰林院的那年,唐鑒剛好被內召為太常侍卿,他精通程朱理學,是人人尊敬的大學者。

曾國藩第一次見到唐鑒是在1841年。一天,道光接見唐鑒,曾國藩則作為隨侍站在一旁。道光十分欣賞唐鑒在程朱理學上的造詣,對其大加贊賞。而這一切都被曾國藩看在眼里,他很快就從中總結出道光的用人喜好:精通程朱理學、品德端正。

聰明的文人“不相輕”,曾國藩看到了唐鑒在治學上的長處,盡管他的目標并不是成為一名學者,但他知道在翰林院為官,學問了得終究不是壞事。于是,他將唐鑒作為自己的貴人,主動接近。以弟子之禮拜見唐鑒,并時常向唐鑒請教。作為學者型的官員,唐鑒很喜歡那些積極向學的人,對曾國藩好感備增。而通過唐鑒,曾國藩又認識了其他一些對他的仕途生涯影響深遠的人,比如倭仁。盡管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曾和倭仁在一些重要事情上發生嚴重分歧,但二者的私交卻一直不錯。以至于多年之后,曾國藩因辦理天津教案遭到非議,倭仁還言辭懇切地為他上書說情,大鳴不平。

主動接近貴人包含著“主動尋找貴人”的意思,如果說穆彰阿是曾國藩“有幸結識”的貴人,那唐鑒就是曾國藩主動結交的貴人。人要有一雙會發現貴人的眼睛,要善于挖掘他人的長處。曾國藩即是如此,而他和唐鑒的交往又揭示了“人脈”的深意:“人脈”并非一條一條的直線,而是一個會向四周發出射線的點。往往結交一個貴人,這個貴人就會為人帶來一堆貴人。

曾國藩曾在給家人的書信中炫耀他認識的貴人:

“現在朋友愈多,講求躬行心得的,有鏡海先生、艮峰前輩、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窮經悟道的,有吳子序、邵慧西,講詩、文、字而藝通于道的,有何子貞,才氣奔放的,有湯海秋,英氣逼人、志大神靜的,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名錫振,廣西主事,年二十六歲,張筱甫的妹夫。朱廉甫,名琦,廣西乙未翰林。吳莘畬,名尚志,廣東人,吳撫臺的世兄。龐作人,名文壽,浙江人,這四位,先聞我的名來拜訪,雖說他們的學問有深淺,卻都是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輩的人物。京城是人文薈萃之地,不去探求便沒有,越去探求就越多。”

只要肯主動地接近貴人就能有如此大的收獲,何樂而不為呢?

2.3 才干,吸引貴人的目光

曾國藩在認識唐鑒時,唐鑒已美名在外,身邊圍繞著不少像曾國藩這樣有野心、有抱負的年輕人。對曾國藩而言,有利的一面是,他可以借助唐鑒來認識其他賢德人士,不利的一面是,要想在這些人中脫穎而出并不容易。偏偏曾國藩有一種“遇難則強”的個性。他把翰林院當成積累才干的地方,他向來明白人要做大事就必須擁有做大事的能力。其實,對他這樣初入官場的年輕人而言,翰林院實在是理想的學習之所。首先,它擁有一批才華橫溢的大學問家。其次,它保存著大量堪稱經典的書籍。第三,翰林院的工作并不繁忙,曾國藩有非常充裕的時間擴充自己的內涵。事實上,讓曾國藩在日后大放異彩的學問志向,都是在翰林院奠定的。

才干要靠學習來積累,在入京為官前,曾國藩的學習多以“科舉”為目的。在入京為官后,他的學習則以“升官”為目的。他曾把李斯、諸葛亮這樣的布衣良相當作自己學習的典范。作為理學家唐鑒的學生,起初,曾國藩并沒有在治學上表現出卓越之處,因為當時他讀書讀得相當盲目,他曾這樣描述自己在翰林院學習的日子:

“涉獵于前明、本朝諸大儒之書,而不克辨其得失,聞此間有工為古文辭者,就而審之,乃桐城姚郎中鼐之《緒論》,其言誠有可取。于是取司馬遷、班固、杜甫、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心而讀之,其他六代之能詩者及李白、蘇軾、黃庭堅之徒,亦皆泛其流而究其歸。”

只是這樣的“盲目”在當時卻不失為一件好事。

歷任大清皇帝都十分推崇程朱理學。因為該學派非常注重道德倫理,十分強調三綱五常,清政府需要用它來統攝臣民的思想、鞏固統治。但理學重心學,過于強調它難免會變得保守封閉,在大清王朝鼎盛之時,它的這一弊端還不明顯,但在大清王朝衰落之際,它的弱點就呈現出來,朝廷并不能夠用它來解決日益尖銳的內外矛盾,至少氣勢洶洶的洋人不會把“君為臣綱”當作至理名言。

曾國藩是漢族官員,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就必須順著清政府的喜好做理學的擁篤者。在他之前,不止唐鑒,很多漢族官員都是因為在理學上造詣甚高才得到皇帝的青睞,比如李光地、湯斌。不過“盲目讀書,涉獵廣泛”的曾國藩很快便發現了理學的弱點,渴望有一番大作為的他本能地開始去學習那些能夠幫助人解決實際問題的學問。于是,他一面鉆研理學,一面又積極吸取漢唐經學的精華,自稱“一代宋儒,不廢漢學”。

能不能將書本知識轉化成治世才干,在當時就是曾國藩能否平步青云的關鍵。曾國藩非常注重經世之學。所謂經世之學,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各方面內容,著重解決現實矛盾。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西方文化強烈地沖擊著大清王朝。當很多大臣仍將精力放在經學理學之爭時,曾國藩已經做好了接受外來文化的準備。他注意到大清正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也注意到前人的學說不足以解決一些新的問題,于是提醒人們去正視前人的錯誤,勇敢承認“圣人之說”也有沒說到的地方,然后自創新法處理新事,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多年之后,曾國藩扛起了“洋務運動”的大旗,將西方的科技引入大清,而其之所以能夠果斷地去學習“夷人”的長處,就和他早年形成的這種開放、務實的治學態度有關。

曾國藩曾這樣寫道:“欲求自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以學做炸炮,學做輪舟即為下手功夫。但使彼之所長,我皆有之,順則報德有其具,逆則報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挾持無具,則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亦罪也,德之亦罪也;內地之民,人人媚夷,無固無能制之;人人仇夷,吾亦不能用之也。”

一個人對學問的態度和他對事情的態度往往是相通的,曾國藩非常注重培養自己的才干,他也很注重國家的“才干”。從上段文字中便可看出,對他來說,如果洋人擅長的,大清同樣擅長,那么在和洋人的對抗中,大清就能居于主動。若大清沒有這種“才干”,那無論是委曲求全巴結洋人,還是義正詞嚴與洋人針鋒相對,都會居于不利局面。人人媚夷固然不可取,但人人仇夷更不是明智之舉。

在同輩官員中,曾國藩的天賦并不算高,可貴的是,他比別人更早地注意到世界的變化,更早地意識到要將理論知識轉化成治國才干。盡管在翰林院擔任閑職的曾國藩沒有太多機會告訴貴人他如何能干,但他至少清楚地表露出他的實干精神。而任何一個貴人都會青睞有才干的人。曾國藩在治學上不落人后,在處事上又有獨到的想法。無論是穆彰阿還是唐鑒都很難不注意到他。這兩個精通朝中事務的大臣都非常清楚,大清最需要的不是理論家,而是實干家。暫且不提穆彰阿,就算是專注學問的唐鑒也會花很多時間和曾國藩討論國家時政,這給了曾國藩很好的鍛煉機會。在升任禮部侍郎后,曾國藩在朝堂上陳述的治國意見,給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 謙虛,贏得貴人的好感

曾國藩的學問日益增長,其做人的智慧也在一天天增加,他曾經是個狂妄的人,很喜歡在家信中炫耀自己的成績。但在官場上,他卻表現得非常謙虛。他一早就知道,謙虛是官場的生存之道,也是他博取貴人好感的關鍵。

做事先做人,做人貴在謙虛,高傲的人往往看不到他人的長處,也不喜歡肯定他人的長處。暫且不提有多少人愿意和高傲者成為好友,單是在發現貴人上,高傲者就比不得謙虛者。謙虛是一種態度,它代表著對他人的尊重。謙虛也是一種品格,它反映著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自滿,不虛夸,永遠追求進步。

誰會討厭謙虛的人呢?曾國藩為官多年,樹敵眾多,遭到攻擊無數,卻每每能逢兇化吉,到頭來還能贏得“會做人”的美評。很大程度上要得力于他的謙虛。謙虛,是他做人的幾個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幫助他織起人脈網,贏得貴人的好感。

謙虛是表現出來的。曾國藩在1840年進入翰林院,1841年的春節是他在京城度過的第一個節日。大年初一,曾國藩早早就起了床,不等天亮,便趕到太和殿參加朝賀大禮。儀式舉行完畢,他不是悉心休息,放松玩樂,而是列出貴人的名單,為登門拜年作準備。由于貴人眾多,這一路拜下來往往會花上數天時間,曾國藩非但沒有害怕麻煩,相反,還數年如一日地堅持這樣做。

一般來說,他總是先去拜見自己的老師。他們通常是朝廷里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住在北京內城。給老師們拜過年后,他又要馬不停蹄地拜訪同鄉好友,出門在外,大家難免要彼此依靠。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環節中,曾國藩不僅會拜訪湖南籍的好友,還會拜訪湖北籍的友人。

通常人們在給老師、同窗拜完年后,拜年活動就結束了。但在曾國藩這里并未終止,他還會去拜會同年。所謂“同年”,即他在京城的同學以及和他一起參加鄉試、會試的人。這部分人員不在少數,其中一些還和曾國藩成為至交好友。比如劉蓉,就是曾國藩在赴京趕考的路上結識的考生,其和曾國藩惺惺相惜,后任陜西巡撫。劉蓉還將好友郭嵩燾介紹給曾國藩,后者則在若干年之后助曾國藩組建湘勇。

在拜年的過程中,曾國藩總是放低自己的身段,突出對對方的“敬”,為此他會精心準備充滿誠意的禮物。備受朝廷敬重的祁雋藻是曾國藩的老師,他學識淵博,酷愛字畫。曾國藩送不起名家墨寶,就跑到琉璃廠買上好的宣紙,然后認認真真地寫上一大篇祝福的話送給老師,讓祁雋藻大受感動。

當謙虛成為一個人的品格,他就不會因為自己地位的高低變化對他人發生態度的轉變,在曾國藩這里,一朝是他的貴人,便會永遠被他當作貴人。穆彰阿是曾國藩的貴人,無論曾國藩的官職升到幾品,他都畢恭畢敬地稱穆彰阿為恩師。穆彰阿外出歸京,曾國藩會上府問安。穆彰阿過生日,曾國藩會精心寫作壽聯作為祝壽禮物。不僅如此,平日學習每有所得,曾國藩就會告知穆彰阿。后來曾國藩扶搖直上,穆彰阿因事被貶,二人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國藩仍對穆彰阿恭恭敬敬,時常去府上探望。穆彰阿去世后,曾國藩還帶著兒子去拜訪穆彰阿的后人。

正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官場之上多數人是拜高踩低,曾國藩不從俗流,一直恭敬待人,很快就為自己贏得了“重情義,擅為人”的好名聲。此時,不用他上桿子尋找貴人,有才之士也自然會向他聚攏。曾國藩用謙虛換來了大家對他的認可。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按照清朝的制度,四品以下的官員做四人抬的藍呢轎,三品以上的官員就可以坐八人抬的綠呢轎,而曾國藩直到升為二品官都依然坐著藍呢轎,除增加了兩名護衛外,并沒有增加其他的人手。謙虛,讓他向同僚們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他為官是為做事,不為名利,他沒有和別人爭搶風頭的意思。

后人龍夢蓀在《曾文正公學案》中這樣評價曾國藩的謙虛:“惟其謙虛也,故常以事理無盡,不致以才智自矜。其接物也,則小心翼翼,無一人之敢慢;其赴公也,兢兢業業,恐一事之或忽;以事務莫測,所推之或誤也,則時思以博于人;以國事萬端,才力未逮也,則舉賢共圖如不及。”只有將謙虛化為品格,人才能不斷地用更高的標準衡量自己,用更廣博的心胸對待他人,從而為事業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人越是向高位邁進,要處理的人際關系就越是復雜,謙虛則是應對復雜局面最有效、最簡單的辦法。

2.5 修身,從吸引貴人到成為貴人

人要有進取精神,才能不斷地突破自我,登上人生的更高境界。曾國藩是一個不知滿足的人,在翰林院的幾年里,為了增長才干,他對自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唐鑒曾要曾國藩認真閱讀《朱子全書》,曾國藩不僅讀完該書,還給自己立下五個箴言。所謂做事先做人,這五個箴言都和修身息息相關,具體說來分別是:

立志

“煌煌先哲,彼不猶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聰明福祿,予我者厚哉!棄天而佚,是及兇災。積悔累千,其終也已。往者不可追,請從今始。荷道以躬,輿之以言。一息尚活,永矢弗諼。”

居敬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實曰三才。嚴恪齊明,以凝汝命;汝之不在,伐生我性。誰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無成,慢人者反爾。縱彼不反,亦長吾驕,人則下女,天罰昭昭。”

主靜

“齋宿日觀,天雞一鳴。萬籟俱息,但聞鐘聲。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懾,誰敢予侮?豈伊避人,日對三軍。我虛則一,彼紛不紛。馳騖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擾擾以終古。”

慎言

“巧語悅人,自擾其身。閑言送日,亦攪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聽途說,智笑愚駭。駭者終明,謂汝賈欺。笑者鄙汝,雖矢猶疑。憂悔既叢,銘以自改。銘而復蹈,嗟汝既耄。”

有恒

“自吾識字,百歷及茲。二十有八載,則無一知。曩者所忻,閱時而鄙。故者既拋,新者旋徙。德業之不常,日為物遷。爾之再食,曾未聞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馬走。”

在曾國藩看來,了不起的先哲也是普通人,自己和他們一樣都為父母所生,在聰明和福祿上,上天給予自己的已經很豐厚了。假使違逆天意,則必招兇禍。就算后悔千萬次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既然過去的事已經無法追回,就不妨從今天開始,肩負起道義,只要自己一息尚存,都不能違背誓言。

考慮到人在升上高位后很容易因待人倨傲而招致禍端,曾國藩清楚地意識到,沒有人應該被傲慢地對待,也沒有事情可以被隨意處理。人如果精神上稍有懈怠,就會一無所成,對他人傲慢的人也必將遭到傲慢的對待。就算對方沒有對你的傲慢抱有微詞,也會助長你的驕氣,讓你變得愈發惹人厭惡。所以人要懂得居敬。

而人在官場,不知進取就會面臨憂患。人若不注意修身養性,放縱欲望,就會被權力和金錢迷失本心,必然會損害自己。人需要依仗強大的內心力量化解種種困難,哪怕人身后有毒蛇,身前有猛虎,只要泰然定心,就不怕被欺負。哪怕面對三軍,只要人思慮專一就不會因外界的紛擾而動搖。人生短暫,人不能在心情紛亂中度過一生。

人的心定了,行為也要有所講究。俗話說“禍從口出”,巧舌如簧未必是好事,很可能會給人帶來災禍。講那些道聽途說的東西只能讓聰明人笑話,讓愚鈍的人驚訝。聰明人會因此鄙視你,愚鈍的人想明白了會懷疑你的誠信。遺憾的是,很多人知道這個道理時,已經老了。

定立箴言容易,難的是經年累月地按照箴言去做。所以,曾國藩會把“有恒”也作為一條修身箴言。事實上如果回首曾國藩一路走來的點滴,就會發現做事有恒是他的一大優點。

曾國藩的老師唐鑒對“修身”十分重視,他在教授曾國藩讀書之法的同時,也向他強調修身之要,并把在修身上做得非常勤奮的倭仁介紹給曾國藩認識,說其“用功最篤,每日自朝至寢,一言一動,坐作飲食,皆有札記,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檢,皆記出”。曾國藩清楚老師的意思,忙找到倭仁虛心求教。倭仁則告訴他,修身最重要的就在于“研幾功夫”,即悉心體察自己內心的善惡。古之圣人無不重視研幾,“心之善惡之幾與國家治亂之幾相通”。倭仁建議曾國藩通過靜坐、寫札記等辦法發現心中那些不好的苗頭,及時改正,讓修身與治學同時進行。

曾國藩聽了,非常認真地按照倭仁的建議去做,不僅每日寫作札記,還常把札記拿來給同輩好友評判。誰料做得太認真了,至使精神長時間高度緊張,不出三個月,曾國藩就患了重病,失眠、嘔血,身體極度虛弱,最后只能放棄這種修身方法。但是,意志堅定的他并沒有因此否認修身之道,在調理好身體后,他終于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身方法,為自己定立了十二條規矩:

1 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念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戀。

4 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5 讀史:丙申年購《二十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后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

6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7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 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9 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10 月無亡所能:每月做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11 作字:早飯后做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12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修身是一項長期工程,不持之以恒便難見成效,曾國藩堅持了下來,就算日后領兵打仗,公務壓身,他也保持著這種修身的習慣。在修身的過程中,他的氣度、人格迅速完善,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曾國藩已不再是被動地等著貴人提攜的年輕人,而成了他人、乃至大清王朝的貴人。

2.6 做皇帝的貴人

曾國藩在翰林院工作的幾年里,清朝的局勢越來越差。鴉片戰爭讓中國的貿易中心從廣州北移到上海,造成了廣州大量人口的失業。為了維持生計,不少人遠離家鄉到廣西謀生。而廣西一向就是鄉勇兇悍、矛盾眾多的地方。那里山高水深,地勢復雜,受朝廷的控制較小,極易爆發亂事。1843年,一個名叫洪秀全的不第書生在廣西建立了拜上帝教,提出創造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國。清政府大大低估了他的煽動性。直到1850年,朝廷才察覺到洪秀全的危險。清政府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奔赴廣西,不料,他卻因病死在了赴任途中。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的金田村發動了起義。

起義的猛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清政府的想象,太平軍勢如破竹地攻城拔地,對清政府的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與此同時,廣東和湖南也發生亂事。朝廷上下頓時人心惶惶,更讓清政府頭疼的是,關鍵時刻竟找不出能夠平定起義的人才。匆匆奔赴前線的將領無法迅速摸清當地情況,而當地的官員又遲遲不肯配合欽差大臣的工作。起義之火越燒越兇。

此時已是二品官員的曾國藩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太平軍的動向。就在起義爆發的前一年,他還上書道光大陳革弊立新之道,并向朝廷推薦五名精明能干的官員:王慶云、江忠源、嚴正基、吳廷棟、李棠階。這些官員有的出身貧寒,對地方情況十分了解;有的雖出身官家卻自小便隨家人練習吏事。遺憾的是,朝廷并沒有重視曾國藩的建議。

曾國藩來自湖南鄉間,他非常清楚在民間反抗的意識會迸發出多大的力量。他在給家人的書信中這樣寫道:“內度身世,郎署浮沉,既茫乎未有畔岸;外現鄉里,機溺滿眼,又汲汲乎有生涯日蹙之勢。進不能以自效,退不能以自存,則吾子之迫切而思者,實仁人君子之至不得已也。”

1851年4月,曾國藩上書咸豐皇帝,這次他要做皇帝的貴人,幫助皇帝解除煩惱。他建議皇帝整頓軍事,裁卻冗員,節約用響,提升軍隊的戰斗力。但皇帝并沒有采納他的看法。一個月后,他又以“書生之血誠”遞給咸豐一篇言辭激烈的奏折,直斥朝廷的不良風氣,還大膽地對皇帝提出警告:“一念自矜,則直言日覺其可憎,佞諛日覺其可親,流弊將靡所底止。”

主動地做他人的貴人并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貴人的“逆耳忠言”當作珍寶。在看罷這份奏折后,咸豐勃然大怒,差點治了曾國藩的罪。這對曾國藩來說,無疑是個打擊,心灰意冷的他給咸豐寫了封道歉信:“臣材本疏庸,識尤淺陋,無朱云之廉正,徒學其狂。乏汲黯之忠誠,但師其憨。”之后,曾國藩又努力地向咸豐進言獻策,咸豐都不為所動。曾國藩的心越來越涼。而就在他為報國無門而萬分痛苦時,朝中大臣也開始了對他的排擠。

1852年夏天,曾國藩到江西出差,途中,他接到了母親病逝的消息。親人的去世和仕途的不順讓他心灰意冷,他干脆向朝廷告假,回家守喪。咸豐很痛快地批準了他的請求。

尋找貴人需要時機,做他人的貴人也需要時機。在曾國藩歸鄉的日子里,太平天國的勢力愈發強大。他們集結北上,打死了清軍大將烏蘭泰。另一位負責鎮壓太平軍的將領向榮見勢不妙,托病拒征。曾國藩走到武漢時,太平軍已包圍了長沙。當然,偶爾也有“好消息”傳來,曾國藩向朝廷舉薦的江忠源在一次戰役中大敗太平軍,殺死了太平軍將領馮云山。

在家守喪的曾國藩時刻關注著戰場的形勢,太平軍已如潮水一般涌入湖南,把湖南的清軍打得落花流水,有時甚至不等太平軍來攻,清軍就一哄而散。這些情況都給曾國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意思的是,隨著情勢的急轉直下,曾國藩的處境開始好轉。清政府忙著向各地派遣團練大臣,以加強清軍在地方的武裝力量,十分需要熟知地方狀況的精干之輩。一些和曾國藩交情甚篤的大臣抓住這個機會,向咸豐大力推薦曾國藩。危急之中,咸豐也顧不上和曾國藩的齟齬,當即下了份詔諭,委曾國藩以重任:

“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團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任,欽此。”

曾國藩終于等來了報效祖國,一展才干的機會。他本能地意識到,這將是他成為朝中重臣的大好機會。這次,他不是做同僚的貴人,而是直接做了皇帝的貴人。他要為皇帝排憂解難,為大清化解危機。咸豐的這道圣旨將籠罩在他心頭許久的陰云一掃而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维西| 武定县| 平邑县| 广安市| 云阳县| 玉环县| 舒城县| 都兰县| 新建县| 通化县| 阿坝| 大连市| 佛山市| 乌拉特前旗| 东明县| 洛隆县| 北票市| 安阳县| 蓝田县| 壶关县| 隆安县| 平山县| 民县| 福贡县| 玉门市| 新乐市| 濮阳县| 岗巴县| 图木舒克市| 泸溪县| 麻栗坡县| 同仁县| 顺义区| 板桥市| 金塔县| 赤壁市| 安顺市| 双牌县| 淮北市| 和平区| 聂荣县|